br/>
第一章南昌成婚信州启蒙
门当户对古越中,金玉良缘是天定
诸氏府高堂红烛,铁柱观新郎论道
官署内宣纸数箱,新郎官书法遽成
信州府虔诚拜师,知圣人可学而至
第二章贬谪龙场经由赣地
触犯“八虎”,廷杖四十
杭州养病,武夷遇险
留迹赣地,一路向西
谒濂溪祠,题武云观
第三章昭雪起复初仕庐陵
谪戍期满,治理庐陵
吟诗作词,写照心境
两大讲会,传承圣训
玉笥养心,泰和问学
第四章临危受命巡抚南赣
奔赴赣南,平定乱局
调查研究,有的放矢
初战漳州,设平和县
第五章回师赣南立县崇义
“盘王子孙‘谢志珊
挥兵突进,战无不胜
用“心‘打仗,平定山贼
设崇义县,建崇义城
茶寮勒石,桶冈纪功
第六章廓清三猁建县和平
卢珂投诚,仲安探营
刀光剑影,仲容授首
兵分九路,进剿三渕
“三十六计”,九连靖宁
二过龙南,勒石玉岩
第七章王化德政安堵南天
王化德政,平定“心贼’
推行乡约,气正风清
颁发告谕,多方教诲
循循善诱,教子有方
奖优恤老,树立榜样
赋税商情,治理有方
崇仁尚义,风俗化成
福泽南赣,功贻千秋
教育教学,系统理论
生擒宸濠
第八章犁庭扫穴
豫章告变,宸濠反叛
……
第十三章书院社学教泽常新南赣书院
赣西书院和讲会
南昌、赣中书院
抚州书院
赣东北、赣北书院
第十四章江西弟子
“王学”后继
南赣王门弟子和“王学”后继
赣西王门弟子和“王学”后继
南昌、赣中、赣北王门弟子和“王学‘后继
抚州王门弟子和“王学‘后继
赣东北王门弟子和“王学‘后继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第一章南昌成婚信州启蒙
门当户对古越中,金玉良缘是天定
十七岁之前,可以说,王阳明是在严谨、快乐、有序的读书中度过的。他吟诗作赋,泛滥辞章。王阳明家学渊源颇深:曾祖父王世杰因通晓明经,任教于太学,一直到其去世;祖父王伦,被誉为“环堵萧然,雅歌豪吟,胸次洒落”,有《竹轩稿》《江湖杂稿》等著述,曾官拜翰林院修撰;父亲王华是成化十七年(1481年)的状元,官拜南京吏部尚书。王阳明浸淫于圣贤典籍之中,无复他顾。
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十五岁的王阳明怀着尚武报国的雄心,出游居庸关。居庸关位于今北京市昌平区西北部。此地为长城要口之一,控军都山隘道(军都陉)中枢。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建关,与紫荆关(位于河北易县紫荆岭,为河北平原进入太行山的要口之一)、倒马关(位于河北唐县西北部,为河北平原进入山西高原的要口之一)合称“内三关”,形势险要向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王阳明在这里察看山川地形,访问少数民族,打听备御方策,又与胡人追逐骑射,胡人没有谁敢欺侮他。经过一个多月的游历考察,王阳明“慨然有经略四方之志”。一天,他在梦中拜谒了汉代伏波将军马援的祠庙,醒后有感于马援“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的名言,挥笔写下了一首绝句:
卷甲归来马伏波,早年兵法鬓毛皤。云埋铜柱雷轰折,六字题文尚不磨。
诗中表达了王阳明对马援为汉朝中兴而戍守边障、建功立业的景仰之情。其后,王阳明“屡欲为书献于朝”,却被父亲斥之为“狂”而遭阻止。由此可以看出他对人生价值的领悟之深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心之切。
弘治元年(1488年),王阳明十七岁。这一年,王阳明从京师回到浙江余姚。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按照中国传统,年满二八,即十六岁,便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了。
其时王阳明正沉浸在读书和想人非非之中,而父亲王华却要他到南昌完婚。
这门婚事,按照古人的说法,也算是“姻缘天定”。王阳明在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王华在余姚老家读书备考。王阳明在南昌府(今江西南昌)任职的舅舅诸让(字养和)回到余姚家乡探亲,顺便也来探望探望妹妹和妹夫。不过,这个舅舅不是亲舅舅,王阳明的母亲姓郑,这个舅舅姓诸,只不过是个表舅。表舅也是舅,外甥王阳明也少不得出来拜见一下这位远道而来的舅舅。诸让看到这个小外甥长得清秀伶俐,待人接物也颇有分寸,落落大方,随即考他四书五经,王阳明也是对答如流,便喜欢得不得了,主动向王阳明的父亲王华提出,要把自己的亲生女儿许配给王阳明为妻。
精彩内容
王阳明一生与江西结下不解之缘, 进出江西地域达10多次, 成婚于江西、在江西启蒙心学、过境江西赴谪龙场、任江西庐陵县令、任南赣巡抚等等。江西是王阳明立德、立功、立言的完成地 —— 在江西推行王化德政, 剿灭了为祸江西、影响全国的南赣乱局, 剿灭宁王朱宸濠的动乱, 在江西完善“知行合一”和“致良知”学说 ; 他的弟子遍布江西各地, 占所有弟子的一半以上 ; 他在江西大庾县青龙铺去世, 留下了“我心光明, 亦复何言”的遗言。王阳明去世后, 他的弟子依然活跃在江西乃至全国各地, 讲王阳明的良知之学。同时, 他也在江西留下了大量的遗迹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