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岩溶石山区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与开发利用模式夏日元等著
举报
正版保证,放心选购!可开发票!
-
作者:
夏日元等著
-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
ISBN:
9787030590350
-
出版时间:
2017-02
-
装帧:
精装
-
开本:
16开
-
ISBN:
9787030590350
-
出版时间:
2017-02
售价
¥
146.60
7.4折
定价
¥198.00
品相
全新
上书时间2025-07-12
卖家超过10天未登录
-
-
商品描述:
-
目录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西南岩溶石山区地质环境条件 1
第一节 自然地理条件 1
第二节 地质条件概况 1
第三节 岩溶发育条件 5
第四节 存在的水资源环境问题 35
第二章 西南岩溶石山区地下水系统 40
第一节 水文地质条件概况 40
第二节 岩溶地下水系统的划分及特征 45
第三节 西南岩溶石山区地下水资源量 66
第三章 典型岩溶地下水系统水资源调查评价 79
第一节 云南南洞地下河系统 79
第二节 贵州大小井地下河系统 106
第三节 湖南新田地下水系统 134
第四节 广西海洋一寨底地下河系统 162
第四章 西南岩溶石山区地下水开发利用区划 192
第一节 岩溶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 192
第二节 岩溶地下水开发利用条件 195
第三节 岩溶地下水开发利用区划 198
第五章 西南岩溶石山区地下水开发利用模式 221
第一节 溶丘洼地区地下河堵洞成库与生态经济模式 221
第二节 峰丛山区表层岩溶水调蓄与立体生态农业模式 256
第三节 丘陵谷地储水构造抽水调节 与节 水生态农业横式 275
第四节 断陷盆地壅水调度与高效农业基地模式 300
主要参考文献 321
内容摘要
靠前章 西南岩溶石山区地质环境条件
靠前节 自然地理条件
西南岩溶石山区范围为100040 ~114020 E, 21009r~3loOl,N,包括云南、贵州、广西、湖南、湖北、重庆、四川和广东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碳酸盐岩出露面积78×104 klr12(图1—1)。西南岩溶石山区属于湿热多雨的带气候,多年平均气温14~26℃,多年平均降量1100~2300 mm,多年平均蒸发量1000~1800 mm。每年4~9月为汛期,降水量约占全年总降水量的72%~88%。径流时空分布不均,差异大,丰水年和枯水年降水量之比很大达7倍,极易引发严重的洪灾和旱灾。
西南岩溶石山区为珠江和长江两大流域的重要补给和径流区。珠江流域的西江主干流贯穿西南岩溶石山区的南部,主要支流有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柳江、右江、左江、郁江、桂江、贺江等。长江中上游位于西南岩溶石山区的北部,区内主要有大渡河、岷江、嘉陵江、乌江、沅江和湘江等。总体地势西高东低,从西到东从岩溶高山峡谷到低山丘陵,从岩溶高原到峰林平原,各种岩溶地貌均有分布。西南岩溶石山区中部及南部为云贵高原向桂中岩溶平原过渡的斜坡地带,向东逐渐过渡到峰林平原或孤峰平原,海拔从1500~1800 m降至200 m左右。北部以侵蚀溶蚀和构造溶蚀地貌为主,大多为中山,一般海拔为1000~2000 m。东部为丘陵盆地区,海拔为2000~2500 m,山顶海拔一般大于3500m。
第二节 地质条件概况
西南岩溶石山区北部和西部属扬子准地台区,震旦纪以来沉积了数千米厚的碳酸盐岩系;上震旦统以白云岩为圭,岩性均一,厚千米左右。寒武系川黔一带以白云岩为主;志留系川黔一带以泥质灰岩为主。奥陶系以石灰岩为主,岩性稳定,厚仅数百米;志留系为碎屑岩;泥盆系、石炭系在许多地方缺失;二叠系碳酸盐岩广泛分布,大多为纯质灰岩;三叠系为白云岩灰质沉积,白云岩比例逐渐增大,过渡到碎屑岩。
扬子准地台区中生代以前普遍为升降运动,燕山运动后才使盖层普遍褶皱。
贵州威宁和郎岱等处为紧密线状褶皱,滇东为平行断裂带,鄂中、鄂西、川西南等隆起带为短轴背斜或断块。在各沉积间断时期,屡遭岩溶作用,保留了古岩溶遗迹。
西南岩溶石山区南部及东部属华南褶皱系,是一个加里东褶皱带,受后期地壳变动强烈的影响,震旦纪和早古生代普遍呈紧密褶皱及轻微变质,褶皱轴向一般呈北东向,与上覆地层普遍呈角度不整合,伴有岩浆活动。早古生代及其以前的地层中很少有碳酸盐岩系,晚古生代以来广泛发育碳酸盐岩系地层。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都广泛沉积碳酸盐岩,在广西沉积厚度几千米至万余米,湘中、粤北2000余米。三叠纪时西南岩溶石山区西南部滇东南、桂中、桂西早三叠世有数百米厚碳酸盐岩,桂西北中、晚三叠世有巨厚沉积,湘中为泥质碳酸盐岩与石灰岩互层;三叠纪早期与中期之间、早二叠世末、中晚石炭世之间、泥盆世末几个沉积间断期,在一些地方有古岩溶剥蚀面发育(图1-2、表1-1)。
第三节 岩溶发育条件
一、岩-发育分匮
根据大地构造单元、沉积相、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气象条件及岩溶发育特征等,将西南岩溶石山区岩溶发育程度划分为强、较强、中等、弱四类26个大区(图1-3、表1-2)。
该区分布于平武一茂县一汶川一宝兴一康定以西,石渠一甘孜一道孚一康定以北地区,大地构造属于北芜塘一三江造山系巴颜喀拉前陆盆地,属于青藏高原东麓,海拔2000~5000 m,发育北西一南东向大渡河、岷江、鲜水河,由北向南径流,分属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干流、雅砻江流域。主要为变质岩、火山岩及石英砂岩、页岩等碎屑岩。仅东南部分布有奥陶系大河边组深一浅灰色石英岩、片岩夹大理岩,上部碳酸盐岩增多,分布面积3800 km2,占西南岩溶石山区全区面积3%,属碎屑岩分布区。
2.川北剥蚀溶蚀区(ll)
该区位于川北松潘县、平武县、青川县北部,南坪县南部,分布面积6800 km2,大地构造属于北芜塘一三江造山系巴颜喀拉地块碧口弧盆系/黄龙被动陆缘。周围被断裂围限,北缘以塔藏一勉略结合带与南秦岭晚古生代裂陷盆地为邻,西侧以岷江断裂为界,南东侧以平武一阳平关一勉县断裂带与龙门山逆推带相接。
主编推荐
岩溶区,地下水资源,研究,西南地区
精彩内容
本书系统梳理了西南岩溶石山区2003年以来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和开发利用示范成果,揭示了岩溶水文地质特性和地下水资源形成机制,提出了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技术方法体系,建立了堵洞成库、建柜蓄水、抽水调节和束流壅水4种岩溶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模式,为脱贫攻坚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
孔网啦啦啦啦啦纺织女工火锅店第三课
开播时间:09月02日 10:30
即将开播,去预约

直播中,去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