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时间:
2021-12
-
装帧:
精装
-
开本:
16开
-
ISBN:
9787512144255
-
出版时间:
2021-12
售价
¥
284.77
7.2折
定价
¥398.00
品相
全新
上书时间2025-02-22
卖家超过10天未登录
-
-
商品描述:
-
前言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人们对待历史,绝不仅仅是进行机械性的记录和诠释,更期望能在历史中理解过去,作为未来行事的依据。历史是客观的,每一个被记录的历史事件都不是简单的花开花落,而中国隧道及地下工程的技术发展,与中国的哲学体系和各时期人们的精神与物质需求是密不可分的。每个个体所亲身经历的事情都是有限的,在面对日益复杂的隧道及地下工程建设时,如何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如何做到“勇于跨越,追求卓越”?如何做到以“前车之鉴”为“后事之师”?相信这些都离不开对我国数千年来隧道及地下工程建设历程的细细研读。
以交通为例,古代的“千里江陵一日还”,在如今已算是慢速。从步行到动车,交通工具发展的速度举世瞩目。技术的发展,不仅仅见证了社会的发展,也满足了人们的物质与精神需求。不唯交通,中国古今居住、文化与宗教信仰、储藏、采矿工程、水利工程、军事与人防工程、市政工程、商业与城市空间利用等地下工程的技术发展,是中国人民从顺应自然到利用自然,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历程,见证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变迁与相互融合,见证了中国人民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的伟大成就。为此,对中国隧道及地下工程建设历程进行调研、总结、提炼,是十分必要且具有积极意义的工作。
中华文化源于《易经》,而《易经》的重要思想则是从“象”“数”“理”三个方面看待事物。现象背后必然蕴含着道理,这是客观事实。因此,我们在看待中国隧道及地下工程的建设历程时,重点在于“描述现象”和“探究道理”。是以,本卷首先陈述了中国人的大地情怀和精神物质需求的历史沿革,其间尚包括隧道及地下工程的释义。随后再以时代发展为主线,介绍了古代、近代、现代各类地下工程的技术发展,以此形成“建设历程”一卷。
本卷共四篇,具体内容包括基础篇、古代篇、近代篇、现代篇。其中,基础篇主要探究了在历史的发展中,中国人的物质需求、精神需求与地下工程形式的内在联系,同时给出了隧道及地下工程的相关释义和工程特征,试图从“理”的角度使读者对隧道及地下工程有一个更为深刻的认知。而古代篇、近代篇、现代篇主要是从“现象”的角度出发,客观地陈述了各类型隧道及地下工程的时代特征、文化象征及科学技术发展过程。其中,古代篇的主要时间范围为穴居时代到1840年,涵盖穴居、古代交通隧道、窑洞、墓穴、洞窟、井渠、采矿遗址、古代军事地道、地下储藏室等结构形式;近代篇讲述了1840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抗战地道、人防工程、铁路隧道及其他地下工程的结构特征与发展历程;现代篇则对交通隧道、水利及电力、采矿、储藏设施、地下管道、地下商业开发、防空洞等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的飞速发展进行了客观陈述。
本卷共有三个特点:一是涉及面广,资料丰富,涵盖了文化、生活、军事、交通、水利、市政、商业和城市空间利用等方方面面;二是以历史沿革为主线,体现了数千年来我国工程技术的发展脉络和中华民族在工程建设上的璀璨成果;三是紧扣中国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读者可在本卷中从工程技术的角度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由于受编写时间、资料来源及作者水平和经验所限,书中难免存在不妥或疏漏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21年12月
导语摘要
本书客观全面、细致深入地介绍了数千年以来中国隧道及地下工程技术的发源与发展情况,充分反映了中国劳动人民无穷的智慧和卓绝的创造能力。本书共分为四卷,其中卷全面地介绍了中国各时期隧道及地下工程建设情况,第二卷至第四卷分别详细地介绍了中国隧道及地下工程勘察设计、工程施工、运营维护等方面的技术发展历程。 本书结构严谨、条理清晰、文字通顺、语言精练,是至今资料收集全面、学术价值较高的一本隧道及地下工程技术史书,可供科技史工作者、隧道及地下工程技术人员、高等院校师生、对隧道及地下工程技术史感兴趣的读者阅读参考。
商品简介
本书客观全面、细致深入地介绍了数千年以来中国隧道及地下工程技术的发源与发展情况,充分反映了中国劳动人民无穷的智慧和卓绝的创造能力。本书共分为四卷,其中卷全面地介绍了中国各时期隧道及地下工程建设情况,第二卷至第四卷分别详细地介绍了中国隧道及地下工程勘察设计、工程施工、运营维护等方面的技术发展历程。 本书结构严谨、条理清晰、文字通顺、语言精练,是至今资料收集全面、学术价值较高的一本隧道及地下工程技术史书,可供科技史工作者、隧道及地下工程技术人员、高等院校师生、对隧道及地下工程技术史感兴趣的读者阅读参考。
作者简介
刘辉,教授级高工,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现代交通领域专家,中施企协会优选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建筑业企业很好总工程师,中国铁道学会“学科带头人”, 全国很好科技工作者。刘辉是我国高铁、城轨交通建造技术领军人物。一直从事铁路、城轨交通技术创新、工程技术管理工作,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为我国高铁、城轨交通建造创新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多项,主编了《蒙华重载铁路隧道修建关键技术》《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等著作。
目录
篇基础篇 1
章隧道及地下工程释义 3
节中国人的大地情怀 3
第二节隧道及地下工程的概念 3
第二章隧道及地下工程作用 6
节隧道及地下工程建设中的“有”和“无” 6
第二节中国人物质与精神需求的时代变迁 7
第三节隧道及地下工程的功能演变过程 9
第三章隧道及地下工程特性 12
节隧道及地下工程的“稳定性”与“密闭性” 12
第二节隧道及地下工程的“不确定性” 14
第三节隧道及地下工程的“隐蔽性”与“防护性” 17
第二篇古代篇 19
第四章穴居时代 21
节天然穴居的特征 21
第二节穴居建筑的演进方式 23
第三节建筑特点 24
第五章古代交通隧道 35
第六章窑洞 37
节窑洞产生的自然社会背景 37
第二节中国窑洞的历史演变 39
第三节窑洞的建筑形式 40
第七章墓穴 46
节中国古代墓穴的概念和研究范畴 46
第二节中国墓穴的发展历史 47
第八章洞窟 54
节莫高窟 54
第二节云冈石窟 55
第三节龙门石窟 56
第四节麦积山石窟 58
第五节龙游石窟 61
第九章井渠 62
节中国古代排水系统 62
第二节坎儿井 64
第十章采矿遗址 71
节各遗址所属考古学文化及年代 71
第二节开采技术概述及比较 74
第十一章古代军事地道 78
节发展历程 78
第二节我国古代军事地道实例 79
第十二章地下储藏室 89
节地下粮仓 89
第二节地下冰窖 98
第三篇近代篇 107
第十三章抗战地道 109
节抗战地道发展历史沿革 109
第二节冀中地区抗战地道的结构形式与形成因素 110
第三节抗战地道遗址 112
第十四章人防工程 116
节概述 116
第二节人防工程分类 116
第三节人防工程使用方法 117
第四节防空洞人防工程 117
第十五章铁路隧道 124
节近代晚清时期铁路隧道 124
第二节近代民国时期铁路隧道 134
第十六章其他地下工程 143
节地下水利用之井灌 143
第二节城市地下排水工程 148
第四篇现代篇 153
第十七章交通隧道 155
节铁路隧道 155
第二节公路隧道 209
第三节地下铁道 235
第十八章水利及电力 243
节引水隧洞 243
第二节地下设施洞室 249
第十九章采矿 254
节我国煤矿分布 254
第二节煤矿开采的发展 254
第三节地下煤矿坑道形式与生产系统 257
第四节煤矿巷道掘进技术的发展 259
第五节地下煤矿支护技术的发展 262
第六节地下煤矿通风的发展 265
第二十章储藏设施 267
节地下水库 267
第二节地下水封储油库 274
第二十一章地下管道 287
节电力电缆隧道 287
第二节城市给排水管道 289
第三节综合管廊 290
第四节石油天然气管道 294
第二十二章地下商业开发 297
节地下商业街 297
第二节地下停车场 305
第二十三章其他 311
节防空洞 311
第二节核基地 314
第三节暗物质实验室 315
参考文献 317
编后语 328
内容摘要
本书客观全面、细致深入地介绍了数千年以来中国隧道及地下工程技术的发源与发展情况,充分反映了中国劳动人民无穷的智慧和卓绝的创造能力。本书共分为四卷,其中卷全面地介绍了中国各时期隧道及地下工程建设情况,第二卷至第四卷分别详细地介绍了中国隧道及地下工程勘察设计、工程施工、运营维护等方面的技术发展历程。
本书结构严谨、条理清晰、文字通顺、语言精练,是至今资料收集全面、学术价值较高的一本隧道及地下工程技术史书,可供科技史工作者、隧道及地下工程技术人员、高等院校师生、对隧道及地下工程技术史感兴趣的读者阅读参考。
主编推荐
适合交通史料研究,馆配收藏。
精彩内容
孔网啦啦啦啦啦纺织女工火锅店第三课
开播时间:09月02日 10:30
即将开播,去预约

直播中,去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