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加入购物车
宋衍申 著 /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01-01 / 平装
售价 ¥ 0.50
品相 七品品相描述
延迟发货说明
上书时间2025-01-14
卖家超过10天未登录
中国史学史纲要
中国史学史作为一门学科,是近百年逐渐发展建设起来的。但是,对史学得失的评论源远流长。一般来说,史学史研究的具体对象主要是史家和史书。如是,则战国时代的孟轲,就应是我国最早的史书评论家了。《孟子?离娄下》云: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这里的王者之迹是指西周的采风制度,周天子用这一办法去了解民俗民情,从而调整国策,以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后来,天子卑弱,诸侯力争,南夷北狄交伐中国,采风制度也随之逐渐瓦解。
东北师范大学历史学教授。男,1936年10月生,吉林省德惠县人。1961年9月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并留校任中国古代史助教。后下放到德惠县,先后做过中学教员和教育行政干部,1978年8月调回东北师大历史系,先后任中国历史文选助教,讲师,中国古代史学史副教授。主讲过《中国历史文选》、《通鉴学》、《古代方志选读》、《中国古代史学史》等课。现为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副主任,历史学科学位委员会副主席,吉林省历史学会秘书长,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理事,中国宋史研究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国古代史学史、宋史和《资治通鉴》。从1982年至1989年初,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分别刊载于《光明日报》、《中国历史文献研究集刊》、《文史知识》。《论〈资治通鉴)的史学价值》(《光明日报·史学》发表)获东北师范大学优秀科研成果奖。主编的两本有关司马光和《资治通鉴》的论文集(与刘乃和共同主编)——《〈资治通鉴)丛论》和《司马光与〈资治通鉴〉》,集中了我国史学界“通鉴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发行到海内外,被许多高等院校研究生用做教学参考书。《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为全国数十所师专和师院本科做为长期使用的教材。《宋代史学在中国古代史学中的地位》(《松辽学刊》发表)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
第一章史学的产生/1第一节史学的萌芽/1一史?历史·史学/1二口叙史事和三代史诗/4三史官·档案·编年记/6第二节中国第一部史学著作——《春秋》/11一《春秋》诞生的历史条件/11二孔子生平及其与《春秋》的关系/13三《春秋》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14第三节战国时期史学领域的拓宽/15一战国时期文化的特点/15二完备的编年史书《左传》/16三多种体裁史书的编定/20四诸子历史观的主要内容/24第二章封建史学的奠定/28第一节秦汉社会与史学/28一秦朝社会与史学/28二汉初社会与文化特色/30三汉初史学/33四纪传体史书的兴起/35五两汉的史家与史学/37第二节司马迁与《史记》/38一司马迁生平/38二《史记》撰述宗旨与体例/40三《史记》在史学史上的地位/42第三节封建正统史学的确立——《汉书》的诞生/47一班氏修《汉书》/47二《汉书》的正统观/48三《汉书》的成就/51第四节两汉的官方史学/55一政府对修史的重视/55二刘向、刘歆的学术贡献/57三第一部官修国史——《东观汉记》/59四荀悦《汉纪》的修撰/60第三章封建史学的初步发展/63第一节魏晋南北朝史学的发展/63一封建史学发展的表现/63二封建史学发展的原因/66第二节纪传体史书与编年体史书竞相发展/70一纪传体史书地位的巩固/70二编年体史书的发展/72三陈寿与《三国志》/75四范晔与《后汉书》/77五《宋书》·《南齐书》·《魏书》/79第三节史学领域的扩展/84一《文心雕龙·史传》/84二古史的新撰/85三地方史志和历史地理学/87四谱学/90第四章封建史学的成熟/93第一节唐初史馆制度的确立/93一隋朝禁绝私修国史/93二唐初设史馆/94三起居注、实录、国史的修撰/96四八部“正史”的修撰/100五五代的实录和《旧唐书》/115第二节第一部史学评论专著——刘知畿的《史通》/118一刘知畿生平/118二《史通》的内容/122三刘知畿的史学思想/124第三节典制体史书的创建/132一杜佑和《通典》/132二会要、会典和专门性典制体史书/142第五章封建史学的鼎盛/146第一节宋朝史学的繁荣及原因/146一宋朝史学的繁荣/146二宋朝史学繁荣的原因/148第二节纪传体“正史”的编修/149一《旧五代史》的修撰/149二《新唐书》、《新五代史》的修撰/151三欧阳修的史学思想/154第三节《资治通鉴》及其姊妹篇/156一司马光生平/156二《资治通鉴》诞生的条件/157三《资治通鉴》编修的助手及编修方法/159四《资治通鉴》的姊妹篇/160五《通鉴》学/162六司马光的史学思想/166第四节《通鉴纪事本末》与《通鉴纲目》/171一袁枢和《通鉴纪事本末》/172二纪事本末体在史学上的影响/175三《通鉴纲目》与纲目体史书/177第五节主通明变的《通志》/179一郑樵生平/179二《通志》的内容及其在史学上的贡献/180三郑樵的史学思想/183第六节辽金元史学概述/187第七节元修宋、辽、金三史/191一对三史义例的争论/191二《宋史》的编修及特点/194三《辽史》的编修及特点/197四《金史》的编修及特点/199第八节官修和私修典制体史书/203一《经世大典》的修撰/203二《元典章》/204三马端临和《文献通考》/205第九节地理著作和野史笔记的发展/209一《元一统志》/20g二游记·行记/210三辽、金、元私修诸史/212四辽、金、元人笔记文集/213第六章封建史学的衰微/216第一节明朝社会与史学概观/216第二节明朝官修史书/218一史馆制度/218二《元史》的编修/220商周的甲骨卜辞和金属器物上的铭文,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档案。这些最早的档案的内容,毫无例外都是国王和贵族的活动。甲骨文可称为历史记载的萌芽,因为其作者们已经注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活动)四个记事要素了。如:“壬子卜,贞王田于脖,往来亡灾御。获鹿十二。”①后来发展起来的记事,也还是时间、地点、人物、活动(事件)这四个要素。不过,甲骨文对时间的记载,往往并不完全清楚,有的只记了日而没有年月,有的开头记日,末尾记月、年,事件也缺乏关联。这反映了编年记的原始形式。金文也比较重视时间的记载,年月日完全的要比甲骨文多,只是写法与甲骨文有些不同。如:《大盂鼎》在开端写“隹九月,王在宗周令盂”,而在结尾写“隹王廿又三祀”,这是先写月、写日,最后写年。又一种写法是一开头就写出年月日来,如:《颂鼎》所记“隹三年五月既死霸甲戌,王在周康邵官”。后来流行的编年体史书,都是《颂鼎》这种写法,直到今天我们的编年记事,也是先年、次月、再次日。这与有些国家和民族先日、次月、后年之序不同。从字数上来看,甲骨片上的字不多,少者几个字,多者一百几十个字,金文则字数在百字上下的已不在少数,最多者达近500字,《毛公鼎铭》就有497个字。金文和甲骨文比较,金文有了明确的历史意识,表现在铭刻结尾常常见“其子子孙孙永宝用”等语。由甲骨文的无历史意识到金文的有历史意识,这是记事上一种质的飞跃。我国现存最早的档案汇编就是《尚书》,据说孔子之时《书》有3000余篇,经孔子删定而为百篇,秦火后,传出的篇数更少了。中国史学史是研究中国史学的发展规律并展示其未来发展趋势的科学。它是中国文化史的一个分支,也是丰富灿烂的中国文化中最为发达的一个部分。因此,当我们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得失,寻求中华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位置的时候,致力于中国史学史研究就应成为一项重要工作。中国史学史作为一门学科,是近百年逐渐发展建设起来的。但是,对史学得失的评论源远流长。一般来说,史学史研究的具体对象主要是史家和史书。如是,则战国时代的孟轲,就应是我国最早的史书评论家了。《孟子·离娄下》云:“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这里的“王者之迹”是指西周的采风制度,周天子用这一办法去了解民俗民情,从而调整国策,以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后来,天子卑弱,诸侯力争,南夷北狄交伐中国,采风制度也随之逐渐瓦解。于是,以天下为己任的孔子,以鲁国国史为基础“笔者笔、削者削”而作《春秋》。所以,《春秋》是对《诗》作用的继承和发扬,孟轲是第一个对《春秋》这种作用评价的学者。导论第一编20年代文学(1917.1-1927.12)第一章文学史概况第一节“文学革命”的发生第二节新文学阵营与守旧派的论争第三节新文学社团的出现第二章鲁迅第一节鲁迅的生平与创作第二节《呐喊》与《彷徨》第三节《狂人日记》第四节《阿Q正传》第五节《故事新编》第三章小说创作第一节概说第二节冰心的《超人》第三节叶绍钧的《潘先生在难中》第四节郁达夫的《沉沦》第五节废名的《竹林的故事》第四章诗歌创作第一节概说第二节胡逋的《尝试集》第三节冰心的《繁星》、《春水》第四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第五节闻一多的《红烛》第五章郭沫若第一节生平与创作第二节《女神》第三节历史剧《屈原》第六章20年代散文第一节概说第二节鲁迅的《野草》第三节周作人的《乌篷船》第四节朱自清的《给亡妇》第七章戏剧创作第一节概说第二节田汉的戏剧创作第三节丁西林的喜剧艺术第二编30年代文学(1928.1-1937.7)第八章文学史概况第一节无产阶级文学的倡导和“左联”的成立第二节左翼作家与不同文学思想的论战第九章茅盾第一节生平与创作第二节长篇小说《子夜》第十章老舍第一节生平与创作第二节长篇小说《骆驼祥子》第三节长篇小说《四世同堂》第十一章巴金第一节生平与创作第二节长篇小说《家》第三节长篇小说《寒夜》第十二章沈从文第一节生平与创作第二节沈从文的短篇小说第三节《边城》第十三章其他小说第一节30年代小说流派第二节萧红的《生死场》第三节张恨水的《金粉世家》第四节艾芜的《山峡中》第四章现代都市文学的崛起第一节概说第二节施蛰存的《梅雨之夕》第三节穆时英的《公墓》第十五章诗歌创作第一节概说第二节臧克家的《老马》第三节戴望舒的《雨巷》第四节卞之琳的《断章》第十六章30年代散文第一节概说第二节鲁迅的杂文第三节林语堂的小品文第四节报告文学的成熟第十七章戏尉创作第一节概说第二节曹禺的《雷雨》第三节曹禺的《原野》第三编40年代文学(1937.7-1949.7)第十八章文学史概况第一节40年代文学的发展与分布第二节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第三节文学论争第十九章国统区小说创作第一节概说第二节钱钟书与《围城》第三节张爱玲的《金锁记》第四节张天翼的《华威先生》第五节沙汀的“三记”第二十章国统区的诗歌创作第一节概说第二节艾青第三节七月诗派第四节九叶诗派第二十一章国统区戏剧创作第一节概说第二节夏衍的剧作第三节陈白尘的《升官图》第二十二章解放区文学创作第一节概说第二节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第三节贺敬之、丁毅执笔的《白毛女》参考书目后记
展开全部
图2
配送说明
...
相似商品
为你推荐
开播时间:09月02日 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