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加入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X
湘云书店
  • 当代伊朗外交战略研究(1979—2017) 赵建明 著 9787208185333 上海人民

当代伊朗外交战略研究(1979—2017) 赵建明 著 9787208185333 上海人民

举报

当天发货,全新正版书,新华书店集团货源直发。

  • 作者: 
  • 出版社:    上海人民
  • ISBN:    9787208185333
  • 出版时间: 
  • 四部分类:    子部 > 艺术 > 书画
  • 装帧:    其他
  • 开本:    16开
  • 作者: 
  • 出版社:  上海人民
  • ISBN:  9787208185333
  • 出版时间: 
  • 四部分类:  子部 > 艺术 > 书画
  • 装帧:  其他
  • 开本:  16开

售价 60.80 6.2折

定价 ¥98.00 

品相 全新

优惠 满包邮

优惠 满减券
    运费
    本店暂时无法向该地区发货

    延迟发货说明

    时间:
    说明:

    上书时间2024-05-18

    数量
    库存4
    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
    微信扫描打开成功后,点击右上角”...“进行转发

    卖家超过10天未登录

    • 商品详情
    • 店铺评价
    手机购买
    微信扫码访问
    • 商品分类:
      国学古籍 > 社会文化
      货号:
      31858130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赵建明,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复旦大学法学博士。长期从事伊朗问题研究、中东政治与宗教关系研究,入选上海浦江人才计划,在《美国研究》《外交评论》《现代国际关系》等刊物发表30余篇论文,获得2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若干其他课题,出版专著《伊朗国家安全战略的动力分析》。曾在美国纽约大学、美国石汀生中心、伊朗国际关系学院等学校和研究机构访学。

      目录
      丛书总序1

      导论1
      第一节问题的提出1
      第二节研究综述2
      第三节框架与结构9

      第一章伊朗的历史选择与霍梅尼的伊斯兰革命战略15
      第一节近现代伊朗的国家衰落与四股力量的竞争15
      第二节霍梅尼与伊朗伊斯兰政府的创建38
      第三节“不要东方、不要西方”与“只要伊斯兰”51
      第四节两伊战争与伊朗的伊斯兰革命输出62
      本章小结74

      第二章伊朗外交的去革命化与拉夫桑贾尼的缓和战略87
      第一节霍梅尼的革命遗产与伊朗外交的转向87
      第二节伊朗“既要南方、也要北方”的新周边政策94
      第三节伊朗同欧盟的关系改善与紧急对话104
      第四节“双重遏制”政策与克林顿政府对伊朗的围堵112
      本章小结125

      第三章哈塔米的“文明间对话”与伊朗的软实力战略133
      第一节“文明间对话”与伊朗改善同穆斯林国家的关系133
      第二节“文明间对话”与伊欧关系的发展141
      第三节哈塔米的联大演讲与伊朗的多边外交146
      第四节哈塔米的“文明间对话”访谈与美伊的隔空互动151
      第五节哈塔米时期伊朗的核外交160
      本章小结168

      第四章伊朗核进程的发展与艾哈迈迪内贾德的强硬战略176
      第一节国内政治保守倾向与2005年伊朗总统大选176
      第二节艾哈迈迪内贾德的核冒进政策与联合国制裁185
      第三节艾哈迈迪内贾德时期伊朗的对抗政策193
      第四节艾哈迈迪内贾德时期伊朗的能源外交201
      第五节美欧的联合制裁与欧盟在伊朗核问题中的角色207
      本章小结214

      第五章伊朗核协议与鲁哈尼的良性互动战略226
      第一节2013年总统大选及其对伊朗核问题的影响226
      第二节鲁哈尼—奥巴马间的良性战略互动与伊朗核协议233
      第三节伊沙关系恶化与美以沙战略三角的形成244
      第四节从伊朗核问题到伊朗问题:美欧矛盾与伊欧关系的
      改善256
      第五节特朗普的政权改变政策与伊朗的应对269
      本章小结283

      结论299
      参考文献310

      内容摘要
      本书主要论述了1979年伊斯兰革命后的伊朗的外交战略演变史,以及由此而映射出的国际形势的变革。1979年的伊斯兰革命后,伊朗外交具有了鲜明的意识形态特性,给伊朗外交设定了一个困局。但是两伊战争之后,开启了伊朗外交的破局之路。从拉夫桑贾尼的务实外交,到哈塔米的“文明间对话”,再到鲁哈尼的建设性战略互动,伊朗开启了崭新的外交探索和转型的历程。作者将“设局”与“破局”作为探讨伊朗外交的主线,重点关注伊朗的意识形态在不同阶段发生的变化,并以伊朗核问题为抓手,探讨伊朗核外交及其对伊朗内政外交的意义。

      精彩内容
      导论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本书将革命后伊朗的外交战略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基于以下构想:第一,伊朗是中东地缘政治大国。从疆域面积、人口规模、资源禀赋、宗教教派等综合国力的构成要素上看,伊朗的实力不可小觑。从地缘上看,伊朗的地理枢纽地位突出。伊朗东西连接阿拉伯半岛和印度次大陆,南北连接海湾和外高加索—中亚—里海。在资源上,伊朗横跨海湾和里海两大能源富集区,伊朗拥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和其他矿产资源,是世界上重要的能源生产国和出口国。
      第二,伊朗是理解中东教缘政治的“抓手”。伊斯兰世界的主流教派是逊尼派。沙特因为拥有圣城麦加和麦地那而成为逊尼派和伊斯兰世界的领袖。伊朗对中东教缘政治的意义在于,革命后,伊朗从世俗国家变为宗教国家,但伊朗的革命是什叶派的革命,伊朗由此成为什叶派的中心国家,并改变着什叶派同逊尼派两大教派之间的力量对比。革命后伊朗建立的是自认为唯一合法的由法基赫(VelayateFaqih,GovernanceoftheJurist,意为伊斯兰教法学的专家)主宰下的伊斯兰民主制度(本书以下简称为法基赫制度),否认沙特等逊尼派君主国家的政权合法性。伊朗还主张麦加和麦地那两大圣城实行国际共管,否认沙特拥有对圣城的护持资格。这也让伊朗和沙特乃至中东的政治斗争具有强烈的教缘政治色彩。
      第三,伊朗是热点国家,其内政外交的变化牵动着中东地区和国际政治的神经。从政治上看,革命后的伊朗不是西方所谓“正常国家”(NormalState)。1979年伊斯兰革命推翻了世俗君主政权,伊朗建立起法基赫制度,最高宗教领袖成为伊朗的最高统治者。制度转变让伊朗在内政外交上具有强烈的宗教意识形态色彩。从外交上看,伊朗的外交牵动着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抛开巴列维的亲美亲以政策和霍梅尼的“不要东方、不要西方”不谈,最近发生的伊朗核问题、苏莱曼尼遇袭等事件就足以触目惊心,因此我们有必要深入研究革命后的伊朗在内政外交上的变化。
      第四,伊朗是中国大周边外交和“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沿线国家。中伊两国跨越了意识形态、政权更替等障碍并保持良好的关系。近些年随着中国外交外向型特性的凸显,伊朗已经成为中国大周边外交的重要国家。伊朗和沙特、土耳其、以色列等国成为“一带一路”倡议在中东合作的重要国家。经贸投资、能源联系成为中伊两国关系发展的重要纽带。特朗普上台后,美国对伊朗实行“极限施压”政策,给中伊正常的经贸关系带来巨大的阻力,这考验着中伊关系的韧性和牢靠程度。

      配送说明

      ...

      相似商品

      为你推荐

    孔网啦啦啦啦啦纺织女工火锅店第三课

    开播时间:09月02日 10:30

    即将开播,去预约
    直播中,去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