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加入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X
湘云书店
  • 修辞与正义(柏拉图高尔吉亚译述)(精)/经典与解释论丛 李致远 9787220108471 四川人民出版社

修辞与正义(柏拉图高尔吉亚译述)(精)/经典与解释论丛 李致远 9787220108471 四川人民出版社

举报

当天发货,全新正版书,新华书店集团货源直发。

  • 出版时间: 
  • 装帧:    精装
  • 开本:    32开
  • ISBN:  9787220108471
  • 出版时间: 
  • 装帧:  精装
  • 开本:  32开

售价 57.10 6.2折

定价 ¥92.00 

品相 全新

优惠 满包邮

优惠 满减券
    运费
    本店暂时无法向该地区发货

    延迟发货说明

    时间:
    说明:

    上书时间2024-05-18

    数量
    库存3
    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
    微信扫描打开成功后,点击右上角”...“进行转发

    卖家超过10天未登录

    • 商品详情
    • 店铺评价
    手机购买
    微信扫码访问
    • 商品分类:
      宗教
      货号:
      31235344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李致远,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曾就读于中山大学哲学学院,获哲学博士学位,2009—2011年在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研究领域为古典语文学、古典哲学,译有《尼采与现时代》《尼采的使命》等。

      目录
      第一章  引言
        1  标题与主题
        2  人物与场景
      第二章  开场戏  两类人的相会
        1  从战争到宴会
        2  苏格拉底的意图
        3  苏格拉底的问题
        4  凯瑞丰与珀洛斯预赛
      第三章  苏格拉底与高尔吉亚的交谈
        1  演说术与交谈
        2  高尔吉亚界定演说术
        3  信服术与教导术
        4  演说术的能力
        5  演说术的正义
      第四章  苏格拉底与珀洛斯的交谈
        1  苏格拉底界定演说术
        2  珀洛斯捍卫演说术
        3  苏格拉底反驳珀洛斯
      第五章  苏格拉底与卡利克勒斯的交谈(上)
        1  爱欲的前奏
        2  卡利克勒斯指控苏格拉底
        3  检测的插曲
        4  检测卡利克勒斯的强者-正义观
        5  检测卡利克勒斯的欲望-幸福观
        6  检测卡利克勒斯的快乐观
      第六章  苏格拉底与卡利克勒斯的交谈(下)
        1  谄媚的演说术
        2  高尚的演说术
        3  自保的演说术
        4  真正的治邦术
      第七章  收场戏  苏格拉底的独白
        1  从逻各斯回到秘索斯
        2  苏格拉底转述秘索斯
        3  苏格拉底解释秘索斯
        4  苏格拉底的信念与号召
        5  回音
      后  记


      内容摘要
      《修辞与正义》一书译述了苏格拉底与高尔吉亚、珀洛斯、卡里克勒斯等人就何为演说术、何为治邦术、何为正义等问题而展开的几场精彩又高超的思想交锋,整个谈话内容涵盖了演说术的定义及其能力、知识与信念之分、自由与统治的关系、正义与不正义、真技术与假技术之分、演说与僭政的关系、真实意愿与表面意愿之别、善与快乐的关系、自然与习俗之分、羞耻与爱欲、哲学的价值、政治的目的、死后的奖惩、 德行与幸福的关系……苏格拉底在整个交谈过程中,逢低就低、遇高则高,自始至终把握着谈话的主导权,最终巧设提问,细致深刻地阐述了对于正义的理解和发起了对群氓的号召。

      主编推荐
      苏格拉底的哲学精髓是什么?柏拉图为何要撰写《高尔吉亚》?本书译述了苏格拉底与高尔吉亚、珀洛斯等人就何为演说术、何为治邦术、何为正义等问题展开的几场精彩又高超的思想交锋其在整个交谈过程中逢低就低、遇高则高自始至终把握着谈话的权并巧设提问细致深刻地阐述了关于正义的理解同时发起了对群氓的号召

      精彩内容
      1 标题与主题让我们从表面开始。一部作品的最表面是标题。任何作品,包括无题作品,标题都是作者说出的第一句话。就戏剧而言,标题也是作者直接说出的唯一一句话。柏拉图的对话都是戏剧,作者只对作品的标题负责(参《书简七》341c)。眼下,编剧或导演柏拉图只是出面报了一个剧名,就隐入幕后。望着一道尚未拉开的帷幕,我们会问:高尔吉亚是谁?《高尔吉亚》是以人物命题的对话。柏拉图写了三十五篇对话,绝大部分(三十篇)以人物命题。人物有专名与通名之别。以通名或类型命题的只有三篇,即《智术师》《治邦者》和《情敌》,其余多数以专名命题。《高尔吉亚》是多数以人物专名命题的对话之一。专名有何特别之处?例如,看到《智术师》这个标题,我们大致会猜到这部作品会讲什么;但看到《高尔吉亚》这个名字,我们想不到它要讲什么。换言之,更具体的专名比通名更少显露作品的主题。但也正因如此,更具体的专名更多地指向整全。另外,以人物命题是常见的戏剧命题方式,因为大多数古希腊戏剧,尤其是悲剧都以人物命题(喜剧起名更任意,如以动物命题,参亚里士多德《论诗术》1451b11以下)。在这种意义上,柏拉图的命题方式可以说反映了他意图模仿的写作样式。无论如何,以人物命题的对话都指向人。除了以人物命题,柏拉图笔下只有三篇对话明显以论题命题,即《王制》《法义》和《厄庇诺米斯(法律附录/之后)》。以论题命题似乎是前苏格拉底自然哲人专用的命题方式,这种方式依然保留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如《物理学》或《论天》;据说,哲学的关键就在于论证“关于某某”,假如剔除了“关于某某”,哲学或科学就完了。然而,柏拉图的论题式标题既没有“关于某某”,更没有“自然”或“天”,只有“政制”和“法律”。政制和法律都属于相对于自然事务的人间事务或城邦事务。总之,从柏拉图绝大多数对话的标题看,这些对话都着眼于人与城邦。这让人想起苏格拉底的第二次起航:传统上认为,苏格拉底首次把哲学从天上拉到地上,使之立足城邦,迫使哲学探究人的生活及其方式,探究善恶美丑。换言之,苏格拉底是第一个从自然事务转向政治事务的政治哲人。如此看来,柏拉图对话以人名和人事命题的标题方式就反映了苏格拉底从自然哲学到政治哲学的转向。这个转向的起点就反映在柏拉图笔下唯一一篇以哲人苏格拉底本人的名字及其政治行动命题的对话,即《苏格拉底的申辩》。不过,人毕竟属于宇宙的部分,人学毕竟属于天学,因此,人事研究有必要上升到自然研究或神性研究(参子曰“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这个政治哲学的终点就反映在柏拉图笔下唯一一篇以神开头的对话,即《法义》(包括唯一一篇以君王、神人或英雄命题的对话《米诺斯》)。依据柏拉图作品的标题,除了得出以上推测之外,最明显的结论在于,较之以论题和事件命题的作品,以人物命题的作品更具优势,因为它结合了前两者的功能。如果说论题式标题反映了作品内在的言辞,事件式标题反映了作品内在的行动,那么,人名式标题则可以同时包含言辞与行动。看到一部标以人名的作品时,我们会期待从这部作品中了解此人说了什么,又做了什么,总之,我们会想要全面认识他是什么人。高尔吉亚是什么人?这不仅是作者柏拉图通过标题示意我们进入戏剧之前首先向自己提出的问题,而且是这篇戏剧的主角苏格拉底见到高尔吉亚之后首先向他本人提出的问题(447d,借同伴凯瑞丰之口)。然而,这个问题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容易回答(对高尔吉亚本人亦然),因为我们纵然可能从根本上认识一个人,也没有机会亲自见到高尔吉亚,遑论跟他本人一起交往(参《高尔吉亚》470d5-e5)。幸好,苏格拉底将带我们去认识这位陌生人。不过,尚未进场之前,向他人打听一番高尔吉亚的情况,似乎也不无裨益。2 人物与场景柏拉图对话往往包含特定的情节、性情、对白、心思和场景等元素,因而自古就被视为拟剧(μ?μο?,参亚里士多德《论诗术》1450a8-9、1447b9-11),即戏剧而非论文。这种读法尽管并非柏拉图的夫子自道,至少深得柏拉图笔下苏格拉底的真传。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说过,完美的作品应该像个生命体,既杂多又成整体,能够同时模仿低的和高的东西(《斐德若》2464c2-5,参《会饮》223d)。因此,我们有理由假设,苏格拉底的弟子柏拉图力图实践完美的写作,模仿生命或世界的有机整体。作为模仿的整体,柏拉图对话剧里没有偶然,每个细节都有不可替代的必然位置和特定意义,且都指向整体。因此,阅读柏拉图对话剧,必须思考每一个细节,以及这些细节对整体的意义。让我们首先从戏剧人物和戏剧场景入手,旁及其他细节,尝试进入柏拉图《高尔吉亚》的戏剧世界。首先看戏剧人物。从《高尔吉亚》中,我们可以听到五个人的发言,尽管在场者远远不止五人。我们看不到他们如何出场,只能听出他们首次发言的顺序:卡利克勒斯、苏格拉底、凯瑞丰、高尔吉亚和珀洛斯。这五人彼此都不是第一次见面,因为他们相互说话之前没有经过任何介绍,就直呼对方的名字。尽管这五人彼此熟悉,但并非都相互说过话,只有苏格拉底及其同伴凯瑞丰跟除自己以外的其他四个人都说过话,而高尔吉亚、卡利克勒斯和珀洛斯三人之间却没有对话(至多只是单方面的招呼,而没有任何回应),尽管他们彼此之间的关系比他们与苏格拉底及凯瑞丰的关系近得多:演说家之间不会交谈,若非哲人苏格拉底到来,他们不会跟其他任何人交谈?从亲疏关系上看,这五人可以分成两方:苏格拉底及其同伴凯瑞丰为一方,高尔吉亚及其弟子珀洛斯和卡利克勒斯为一方。从位置移动看,苏格拉底和凯瑞丰都移动过,从“市场”赶到高尔吉亚演讲的地方;高尔吉亚和珀洛斯都原地没动。卡利克勒斯则发生一点特殊的位移:他首先离开高尔吉亚演讲的地方,在外面碰到赶来的苏格拉底一行,然后又随苏格拉底一起回到原地。卡利克勒斯的位移意味着什么?目前尚不清楚。反正,卡利克勒斯成了介于两方之间的“第三方”(参《高尔吉亚》500a1及译注,尤参《斐多》104a-105e)。作为第三方,卡利克勒斯可能对双方来说都至关重要,他走向哪一方就决定哪一方的最后胜利。(市场)苏格拉底和凯瑞丰→←卡利克勒斯→高尔吉亚和珀洛斯(教室)重新回到两分法,苏格拉底一方与高尔吉亚一方在人数上稍不平衡:二比三。从实际参加论辩的人数看,双方力量更加悬殊:苏格拉底一人轮番对付高尔吉亚等三人。为什么不是三比三、甚至四比三呢?显然,在人数上,苏格拉底一方处于劣势,若要抵御甚至战胜对方,就需要增援。谁会来增援?当然是苏格拉底的同伴。苏格拉底的同伴不是凯瑞丰吗?凯瑞丰为什么不能帮助苏格拉底?目前尚不清楚。总之,苏格拉底处境孤危。但若细心观察,就会注意,导演柏拉图还安排了第六个沉默的复数角色,“里面那些家伙”或“里面这些人”(447c,455c),即现场听众。这些听众首先是冲着高尔吉亚的演讲而来,并未料到演讲之后会听到苏格拉底与高尔吉亚等人的对话。然而,随着对话的开展,高尔吉亚的这些追慕者渐渐发生变化,不仅配合苏格拉底给高尔吉亚增加诱惑或施加压力(455c-d),甚至在关键时刻不顾自己偶像的颜面,在高尔吉亚败相已露而准备撤退的时候,毅然投票决定交谈继续(458c)。他们之中不会有人最终转而支持苏格拉底吗?另外,“里面这些人”也可以指读者:我们一旦认真阅读这篇对话,不也进入里面了吗?我们会找错位置吗?会成为苏格拉底的同伴吗?即使像凯瑞丰一样成了苏格拉底的同伴,我们会理解并有助于苏格拉底吗?虽然有具体的戏剧人物,《高尔吉亚》却没有明确的戏剧场景,时间和地点几乎缺失,只有两处暗示。不过,恰恰是这种缺失和暗示,透露了某些关键意涵以及柏拉图的重要意图。正式探讨戏剧场景的缺失或提示之前,似乎需要了解一下对话实际发生或作者假定其发生的年代。根据文本内外或明或暗提供的时间数据,可以推断对话发生的年代如下:公元前429年之后不久(503c提到伯利克勒斯“新近命终”);公元前427年之后(高尔吉亚第一次造访雅典,但可能后来又造访过);公元前422年左右(481d提到得摩斯是“年轻人”);公元前415年之前(519a预言阿尔喀比亚德会被审判);公元前413年之后不久(470d提到“昨天和前天”阿克劳斯获得统治权);公元前411年之后(485e等所引欧里庇得斯《安提俄珀》的最早创作时间);公元前405年(473e提到苏格拉底“去年”进议事会,可能指阿吉纽西将军受审事件)。显然,若每个时间推定都稳靠,就根本无法使它们相互协调:明显的不协调是公元前429年之后不久与公元前405年;根本矛盾在于公元前415年之前和413年之后。当然,通过解释关于每个时间的说法,就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比如,不少注家认为该对话是在公元前405年,相应地,503c的“新近”可以指二十四年前,481d的“年轻人”可以说是三十二岁,519a的预言可以是事后诸葛亮的戏剧手法,470d的“昨天和前天”可以是夸张的修辞等。但每个解释也都可以被反驳。于是,一些学者得出结论:要么,“柏拉图不关心读者如何设定谈话的虚拟时间”,要么,“他深思熟虑地使目前的虚拟谈苏格拉底与高尔吉亚的交谈苏格拉底见凯瑞丰茫然无措,就亲自出马,向高尔吉亚揭发珀洛斯没有兑现诺言即回答问题。高尔吉亚表示疑惑;为吸引高尔吉亚发问,苏格拉底不断切换判断;但高尔吉亚碍于身份和颜面,不愿继续请教;于是苏格拉底暗中转换问答身份,临时表明自己要跟高尔吉亚交谈的原因:珀洛斯无力胜任,更多地关心演说术而非交谈。这时,珀洛斯再次插话,苏格拉底就向珀洛斯,同时也向高尔吉亚,解释了这个区分的含义,确立了谈话规则;高尔吉亚明白苏格拉底的方式,二人开始正式交谈(448d-449a)。苏格拉底重提珀洛斯没有正面回答的第一个问题:高尔吉亚是什么。高尔吉亚称自己精通演说术,是个演说家,并能使别人成为演说家(449a-b)。得到这个答案之后,苏格拉底没有马上进入下一个问题,而是首先巧妙地限制了高尔吉亚的回答方式:简短地回答(449b-d)。然后,谈话进入苏格拉底的第二个问题:演说术是什么。在苏格拉底引导下,高尔吉亚相继给出三个不同的定义。首先,从对象上界定:演说术是关注言辞的技术(449d-e)。但治病术、体操术等许多技术都关注言辞(449e-450b);经过苏格拉底这个演说术式的反驳,高尔吉亚从方式上修正自己的定义:演说术是通过言辞获得效力的技术(450c-e)。苏格拉底接着以辩证术的方式反驳,计数术、运算术、星象术等许多技术都通过言辞获得效力(450e-451d)。于是,高尔吉亚再次从对象上界定:演说术是通过言辞关注最大且最好的人类事务的技术,即造就自由和统治的技术(451d)。然而,关于最好的东西是什么,众口不一,治病者、健身师和赚钱者等各自都说自己的技术造就最好的东西。经苏格拉底修正,高尔吉亚满足于第三个定义:演说术是说服的技术(451e-453a)。若许多技术都产生说服,那么,演说术产生的是哪种说服?苏格拉底把所有技术分成两类:仅仅产生信念的技术与产生知识的技术。演说术是仅仅产生信念而非教导知识的技术(453b-455a)。苏格拉底感到困惑:演说术既然没有专门知识,它有什么用途,能在哪些方面给城邦提出建议?苏格拉底请听众跟自己一起质问高尔吉亚(455b-d)。于是,谈话进入苏格拉底的第三个问题:演说术的能力是什么。高尔吉亚以演说术的方式向苏格拉底展示演说术的全部能力,它足以取代所有其他技术(455e-456c);但同时,高尔吉亚声明,演说家尽管能够不义地使用演说术,但应该正义地使用(456c-457c)。正义问题的引入,使苏格拉底产生新的困惑,觉得高尔吉亚前后矛盾,但又不愿反驳,除非高尔吉亚愿意跟自己一样视被反驳为更大的善事,否则就打住(457c-458b)。高尔吉亚转而征求听众的意见:凯瑞丰表示自己和听众都同意继续交谈,卡利克勒表示自己非常乐意听下去。于是,高尔吉亚被迫继续交谈(458c-d)。苏格拉底回到自己的困惑:无知的演说家既然可以在无知的群氓面前显得比有知者更有知,那么,演说家是否就不必知道关于好与坏、高与低、正义与不义的知识?演说教师是否就不必给学生传授这些知识(458e-460a)?高尔吉亚承认,演说家应该知道关于正义的知识。然而,既然知道正义的人不会行不义,则知道正义的演说家就永远不会行不义,即不可能不义地使用演说术,因此,高尔吉亚前后矛盾(460a-461b)。陷入困境的高尔吉亚尚未答话,珀洛斯又突然插话,粗鲁地指责苏格拉底诡辩,企图把高尔吉亚诱入歧途(461b-c)。苏格拉底接受珀洛斯的挑战,转入第二场交谈。1 演说术与交谈(448d1-449c7)苏格拉底瞅准时机,加入谈话,但撇开珀洛斯,直奔高尔吉亚。这样做的直接原因是,珀洛斯只是高尔吉亚的替身,虽是主动代替但被高尔吉亚默许,所谓“怨有头,债有主”,“擒贼先擒王”。从辩证术的角度看,有更深层的原因:第一,经过珀洛斯与凯瑞丰的预赛,作为内行,苏格拉底已经看透珀洛斯的套路,知其在辩证术上连凯瑞丰都不如(参前文关于二人胜负之辩),所以,后文高尔吉亚让苏格拉底跟珀洛斯谈时,乃至珀洛斯追着要求跟苏格拉底谈时,苏格拉底都仍然不愿跟他谈。第二,珀洛斯“在言辞方面已经装备得太美”,已有一套固定观念,从辩证术的角度,对方有准备,就不宜跟他正面辩论,因为根本没用,只能进一步巩固其固定观念,而是跟旁边人谈,旁敲侧击,反而可能松动其固定思维。所谓无心之言表真心,有意之言达假意。苏格拉底式辩证术的最重要作用是解除装备、回到当下、发现真心。永远不按预备好的理路出牌,不陷入对方的话语逻辑,不被对方牵着鼻子走,所谓“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永远保持主动。

      配送说明

      ...

      相似商品

      为你推荐

    孔网啦啦啦啦啦纺织女工火锅店第三课

    开播时间:09月02日 10:30

    即将开播,去预约
    直播中,去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