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郭永良,郭君著
-
出版社:
哈尔滨出版社
-
ISBN:
9787548466550
-
出版时间:
2023-05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ISBN:
9787548466550
-
出版时间:
2023-05
售价
¥
37.00
4.9折
定价
¥76.00
品相
全新
上书时间2025-03-26
卖家超过10天未登录
-
-
商品描述:
-
前言
前 言乡村振兴,人才先行。深入推进职业技能培训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保持就业稳定、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的关键举措,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国家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坚持需求导向,立足企业岗位特点和产业发展实际,适应广大城乡劳动者就业创业需要,大力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大规模、多层级、高质量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为持续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全面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甘肃省静宁县人社局就业培训中心郭永良、郭君两位工作人员,结合多年人力资源培训工作实际,联合编纂《基层地区人力资源培训基础概述》一书(全书16.7万字,其中郭永良编纂10万字,郭君编撰6.7万字)。该书围绕人力资源培训和法律法规等方面,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形象生动的实例,希望能为深入推进职业技能培训提供指导和帮助。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有关领导和同人的大力支持和热心帮助,在此表示衷心感谢。由于编者水平有限,加之编写时间仓促,书中难免存在疏漏和不足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朋友不吝赐教。
导语摘要
乡村振兴,人才先行,近年来,国家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坚持需求导向,立足企业岗位特点和产业发展实际,适应广大城乡劳动者就业创业需要,大力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大规模、多层级、高质量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为持续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培训针对性实效性,全面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本书围绕人力资源培训和法律法规等方面,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形象生动的实例,做了深入浅出的讲解。
作者简介
郭永良,男,生于1984年4月。中共党员,本科学历,文学学士。现就职于甘肃省静宁县人社局。先后在《中国劳动保障报》《平凉日报》等国家、省市主流媒体发表新闻作品30余篇。
郭君,女,生于1987年11月。中共党员,本科学历,管理学学士。现就职于甘肃省静宁县人社局。先后发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新闻作品20余篇。
目录
目 录
章 人力资源基础概述 001
节 人力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002
第二节 资源的基本概念内涵和属性 004
第三节 人力资源的基本概念内涵和属性 014
第二章 人力资源培训基本概念概述 023
节 人力资源培训的基本概念和属性 024
第二节 人力资源培训计划和内容 033
第三节 职业培训的基本概念和属性分类 069
第四节 职业培训案例分析 111
第三章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人力资源培训 141
节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就业 142
第二节 就业指导与技能培训 155
第三节 创业规划与创业培训 165
第四章 人力资源培训法律常识 193
节 人力资源培训法律常识 194
第二节 人力资源培训常用法律法规 212
第三节 人力资源培训常用行政法规 219
第五章 人力资源培训发展历程及趋势分析 239
节 人力资源发展历程 240
第二节 中国企业培训发展历程与展望 254
第三节 人力资源培训的现状及发展建议 262
参考文献 267
内容摘要
乡村振兴,人才先行,近年来,国家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坚持需求导向,立足企业岗位特点和产业发展实际,适应广大城乡劳动者就业创业需要,大力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大规模、多层级、高质量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为持续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培训针对性实效性,全面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本书围绕人力资源培训和法律法规等方面,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形象生动的实例,做了深入浅出的讲解。
主编推荐
郭永良,男,生于1984年4月。中共党员,本科学历,文学学士。现就职于甘肃省静宁县人社局。先后在《中国劳动保障报》《平凉日报》等国家、省市主流媒体发表新闻作品30余篇。
郭君,女,生于1987年11月。中共党员,本科学历,管理学学士。现就职于甘肃省静宁县人社局。先后发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新闻作品20余篇。
精彩内容
章 人力资源基础概述人力资源(Human Resources,简称HR)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中,处于劳动年龄、未到劳动年龄和超过劳动年龄,但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之和。或者表述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人口中减去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口之后的人口。人力资源也指一定时期内组织中的人所拥有的能够被企业所用,且对价值创造起贡献作用的教育、能力、技能、经验、体力等的总称。狭义讲就是企事业单位独立的经营团体所需人员具备的能力(资源)。节 人力的基本概念和内涵一、基本概念人力是一个汉语词汇。出处《穀梁传•定公元年》。中英对照:人力(man power)∶(一个国家、社会或工业)可动用的劳动力;可动员的人员;人力资源。人力(labour power)∶人的劳力;人的力量;爱惜人力物力。二、意义内涵人力有以下几种意义:人的劳力,人的力量。《穀梁传•定公元年》:“毛泽未尽,人力未竭,未可以雩。”《孟子•梁惠王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唐柳宗元《辩侵伐论》:“备三有余,而以用其人。一曰义有余,二曰人力有余,三曰活食有余。”冰心《我的学生》:“物力还应当爱惜,何况人力?”劳动力。指从事劳作的人。《南史•萧秀传》:“郢州地居冲要,赋敛厌烦,人力不堪,至以妇人供作。”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谷水》:“加边方多事,人力苦少。”宋曾巩《广德军重修鼓角楼记》:“食货富穰,人力有余。”仆役。《北史•崔道固传》:“家无人力,老亲自执劬劳。”宋惠洪《冷斋夜话•云庵活盲女》:“﹝云庵﹞顾其人力曰:‘汝无妇,可雍以相活。’”为部队配备的可用人员的总数。采用要求完成的工作、职位和工作岗位等来表示,而这些工作、职位通常用需要的人员数量来描述。资源: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可以利用的基本资源有“人、财、物、信息、时间五类”。人的资源体现就是人力。在人类主观上:一切资源中,人力资源宝贵。人力资源中的人力是指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发挥主观能动性作用的人的各种具体力量的总称。构成要素:人力的构成有体力、智力、知识与技能四大要素。 第二节 资源的基本概念内涵和属性 资源(Resources):经济学名词。资源指一国或一定地区内拥有的物力、财力、人力等各种物质的总称。资源可分为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两大类。前者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地、森林、草原、动物、矿藏等;后者包括人力资源、信息资源以及经过劳动创造的各种物质财富等。一、资源分类资源一般可分为经济资源与非经济资源两大类。经济学研究的资源是不同于地理资源(非经济资源)的经济资源,它具有使用价值,可以为人类开发和利用。《经济学解说》(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将“资源”定义为“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投入”,这一定义很好地反映了“资源”一词的经济学内涵,资源从本质上讲就是生产要素的代名词。“按照常见的划分方法,资源被划分为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加工资源。”(《经济学解说》,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二、资源认识对自然资源的看法,历来都是以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为基础的。从技术进步和生产力发展的角度来看,经济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劳力经济阶段、自然经济阶段和知识经济阶段。(一)劳力经济劳力经济是指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劳力资源的占有和配置。由于科学技术不发达,人类开发自然资源的能力很低。对多数资源来说,短缺问题并不突出,生产的分配主要是按劳力资源的占有来进行,劳动生产率主要取决于劳动者的体力。(二)自然经济传统经济学往往把农业经济叫作自然经济。从资源学的角度,所谓自然经济就是指工业经济,即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自然资源的占有和配置。由于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人类开发自然资源的能力不断增强,使得大多数可认识资源都成为短缺资源。尽管19世纪以来工业革命的完成使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但铁矿石和煤、石油等发展机器生产的主要资源很快成为短缺资源,开始制约经济发展,因此,这一阶段的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自然资源的占有,生产的分配主要按自然资源的占有来进行。(三)知识经济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产业为基础产业的经济,其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智力资源的占有和配置。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科学成果转化为产品的速度大大加快,形成知识形态生产力的物化,人类认识资源的能力、开发富有资源替代短缺资源的能力大大增强。因此,自然资源的作用退居次要地位,科学技术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这三个阶段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天命论、决定论、或然论、征服论等多种认识阶段与相应的处理方式,才进入到协调论的现代,即人、自然和技术这个大系统应该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在工业时代,人类对资源采取耗竭式的占有和使用方式,不断使人与自然这个大系统产生强大震动。人与自然不能协调发展,使得经济不能持续发展,不断出现能源危机,导致人类生活不能稳步提高,时常出现巨幅涨落。进入现代社会,人们逐渐悟出,人类只不过是人与自然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要素,必须和其他要素协调发展,力争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与经济的关系。三、新的资源观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对某种资源利用的时候,必须充分利用科学技术知识来考虑利用资源的层次问题,在对不同种类的资源进行不同层次的利用的时候,又必须考虑地区配置和综合利用问题。这就是“新资源观”,是在知识经济条件下解决资源问题的认识基础。(一)资源系统资源系统观是资源观中核心的观点。只有当人类充分认识到自己是人与自然大系统的一部分的时候,才可能真正实施与自然协调发展。而且,也只有当人类把各种资源都看成人与自然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并正确处理这个资源子系统与其他子系统之间的关系时,人类才能高效利用这种资源。(二)资源辩证以新的资源观看待资源问题时,人们应当正确处理几个重要的资源矛盾关系:资源的有限性与无限性问题。自然资源就其物质性而言是有限的,然而人类认识、利用资源的潜在能力是无限的。片面的悲观和盲目乐观都是不正确的。资源大国与资源小国问题。分析一国的资源情况既要看到宏观上综合经济潜力巨大的因素,又要清醒地认识到在微观上人均可利用资源限度的现实问题。资源的有用性与有害性问题。资源的量与质问题。资源的短缺、过剩与成本的变化问题。 (三)资源层次资源是相对于人类认识和利用的水平来区分层次的,材料、能源、信息是现实世界三项可供利用的宝贵资源,而整个人类的文明又可根据人类对这三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划分层次。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发展决定的。起初,人类先学会了利用材料来加工制作简单的生产工具,提高劳动生产力,但仅用材料来制作的工具是一种“死的工具”,要靠人力来驱动和操作,这大体是农业—手工业时代生产力的情形;后来人类进一步学会了利用能量资源,把材料和能量结合在一起制造新型生产工具,使原来“死的工具”变成了“活的工具”,但这种工具还是要靠人来驾驭和操纵,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仍受到人的身体因素的限制,这大体是工业时代的社会生产力的情形。到了现代,人类逐渐学会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并把材料和能量同信息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了不仅具有动力驱逐而且具有智能控制的先进工具系统,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无限广阔的前景。在传统经济中,人们对资源的争夺主要表现在占有土地、矿藏和石油等。而今天,信息资源日益成为人们争夺的重点。这大体是信息时代生产力的情形。(四)资源开放知识经济是世界一体化的经济,资源的开放观是从地区到全球,从微观到宏观,从局部到整体,在不同层次上都要确立的一种基本观点。中国地区差别很大,资源组合错位,地区间的资源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和动态交流的必然性。以资源的开放观为指导,就是要打破地区经济封锁以实现产业结构动态优化,合理配置资源。(五)资源动态资源动态平衡观是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在人与自然大系统中,人的发展变化要依靠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而自然资源系统由于自身动因和人的作用也在发展变化,在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要达到动态平衡,同时也需要地区间的资源互补和动态交流,防止资源组合错位的差距。今天人们对自然资源保证的估计,必须考虑高技术因素的影响。以智力资源为主要依托的知识经济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及新材料技术为核心的高技术将极大地改变世界面貌和人类生活。盲目的资源悲观论是没有根据的,但是如不下大力气实抓基础研究、可能有所突破的应用研究和高技术产业化,将来就可能制约人的发展。因此,在知识经济发展的条件下,所谓资源保证,关键在于这些高技术的科学应用,可以达到商用阶段,以便在经济生活中用富有资源替代短缺资源。目前的研究及实际发展成果表明,绝大多数高技术的应用期的预测都是提前的,这也证实了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趋势。因此,人们对前景持谨慎的乐观态度是有道理的。(六)系统分类在人类经济活动中,各种各样的资源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一个结构复杂的资源系统。每一种资源内部又有自己的子系统。资源系统可从性质上分为两大类:自然资源。自然资源一般是指一切物质资源和自然产生过程,通常是指在一定技术经济环境条件下对人类有益的资源。自然资源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从资源的再生性角度可划分为再生资源和非再生资源:(1)再生资源。即在人类参与下可以重新产生的资源,如农田,如果耕作得当,可以使地力常新,不断为人类提供新的农产品。再生资源有两类:一类是可以循环利用的资源,如太阳能、空气、雨水、风和水能、潮汐能等;另一类是生物资源。(2)非再生资源或耗竭性资源。这类资源的储量、体积可以测算出来,其质量也可以通过化学成分的百分比来反映,如矿产资源。社会经济资源和技术资源。自然资源、社会经济资源、技术资源通常被称为人类社会的三大类资源。社会经济资源又称社会人文资源,是直接或间接对生产发生作用的社会经济因素。其中人口、劳动力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条件。
孔网啦啦啦啦啦纺织女工火锅店第三课
开播时间:09月02日 10:30
即将开播,去预约

直播中,去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