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新书 新华官方库房直发 可开电子发票
-
作者:
吴强
-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
ISBN:
9787500601579
-
出版时间:
2009-01
-
版次:
4
-
装帧:
平装
-
开本:
32开
-
纸张:
胶版纸
-
出版时间:
2009-01
-
版次:
4
-
装帧:
平装
售价
¥
13.78
5.3折
定价
¥26.00
品相
全新品相描述
上书时间2025-08-04
卖家超过10天未登录
-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吴强,当代有名小说家。曾用笔名吴蔷、叶如桐。1910年2月生于江苏涟水县一贫苦家庭。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由小学、中学而读至大学,此间曾几度辍学,做过酒店学徒和小学教师。青年时期爱好文学,学生时代曾在报刊上发表散文、特写及短篇小说。1933年春,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8年在皖南参加新四军,在部队文化宣传部门工作,先后担任过新四军政治部宣传部文艺干事、科长及纵队、兵团政治部宣传部长等职。建国后,任华东军区政治部文化部副部长。1952年转业至地方,先后任华东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党组成员和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等。1990年4月10日,病逝于上海。吴强三四十年代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激流下》、《三战三捷》(与宋洁合作);散文《夜行》、《老黑马》、《英雄的业绩》(后改名《淮海前线记事》);独幕话剧《一条战线》、《激变》及三幕话剧《繁昌之战》和《丁赞亭》(后改名《逮捕》)。解放战争中,他参加了莱芜、孟良崮、淮海、渡江等有名大型战役,积累了丰富的战争生活素材。从1946年起开始酝酿《红日》的创作,1952年秋写好了《红日》的故事梗概和人物表,1953和1954年,作为《红日》的创作准备,先后写了中篇小说《他高高举起雪亮的小马枪》及《养马的人》。1957年创作出版了代表作《红日》。70年代末,创作了优秀短篇小说《灵魂的搏斗》及长篇小说《堡垒》。此外,尚有60年代出版的文艺评论集《文化生活》和小说散文合集《心潮集》等。
主编推荐:
把艺术想象的权力接近建立在观察与体验的基础之上,通过塑造层次分明生动可感的人物群像把文学与历史组织在一起并最终使文学超越历史走向自己的形态和本质,使《红日》的创作顺利地避开了两难的境地,为中国当代革命历史题材及历史小说的创作提供了成功的可资借鉴的范本。《红日》的成功是可能而又必然的,它的最真实可贵的创作冲动接近来自客观生活的激发,来自同样真实自然的心灵的渴望。这使《红日》的创作动机接近排除了主题先行的可能而达到了纯粹的文学性质。作为军人,作者吴强曾亲历了历史及小说中的涟水撤退的孟良崮战役,伟大的战争奇迹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使他在陶醉于战役胜利喜悦中的同时,便产生了把这一历史的进程与奇迹表达出来的欲望,这一欲望较为地埋在了他的心底,不管是以后的行军打仗还是和平生活,都未使这一欲望中断(对此,吴强在总结自己的创作体会时,曾有过明确的表白)。而丰富的革命斗争的生活阅历,则又不断地强化这一欲望,因而,经过长时间的酝酿及准备,《红日》的创作,遂成为一种现实而可能的事情。如果说,纯粹的创作动机使《红日》获取了成功的可能性的话,那么,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与体验来塑造一个人物形象群,则显示了作者通于艺术规律的非凡才能。要表现一个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表现出人民军队的气魄与力量,表现一个必然性的巨大的历史结构,单单靠几个人物形象和几个开阔的场景是难以奏效的。作者少有地以一个军作为基本表现的形象单位,以军长的形象为核心展开一个庞大的人物群像体系,正对应了历史的结构和气势,显示了作者的艺术匠心。而作为形象塑造本身,《红日》也显示出了性的贡献。首先,《红日》开了塑造我军高级指挥员形象的先例,并使这一先例接近暴露在日常性生活阳光中,不带任何英雄式的神秘气息。比如军长沈振新和副军长梁波就是两个各具气质的指挥员形象。沈振新英武、坚毅、果断,对部下既爱护又严格,对敌人则极其仇视与轻蔑,在威严庄重的外表下,又有
...
内容简介:
1946年深秋,国民党军品牌部队整编第七十四师开始向我解放区疯狂进攻,华东解放军沈振新所部一个军奋起抗击,经过苦战,我军被迫撤退,北上山东,实施战略转移。作战的失利,撤离熟悉的家园,使部队的思想一时处于一种压抑茫然的状态。军长沈振新的心情和战士们一样沉重,他坐卧不安,暴怒无常,对敌人的愤恨以及对失利的懊恼,使这位一贯勇敢善战的将领一时竟失去了正常的生活秩序与生活状态。他渴望有朝一日能与七十四师再度交手,一决雌雄。部队进入山东北部休整待命,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以增强战斗力。整训后,军情激奋,部队战斗情绪处于十分饱满高昂的状态。同时,蒋介石也下了最后的决心,向华东解放区全面进攻,步步进逼,妄图以优势兵力,把华东三十万解放军压迫在山东狭长的沂蒙山区,以最后决战。而我华东解放军司令部经过精密部署,决心分批吃掉敌人,打开敌包围的缺口,让敌人计划破产。战略反攻的目标首先确立在对以莱芜为中心及附近吐丝口地区敌李仙洲部的包围上。沈振新的部队遂由南向北参战。经过急行军,部队准时按预定时间接近了吐丝口,与友邻部队一起完成了对李仙洲部五万余人的包围。莱芜大战打响了,在三十里长的战线上,我军向敌人发动了势不可挡的进攻。沈振新军迅速攻占了吐丝口敌外围阵地,但敌凭借坚固的地堡工事及精良装备,负隅顽抗,与我军纠缠,双方一时处于僵持状态。这时,华东解放军司令员陈毅直接指示沈振新,要求快速解决吐丝口战斗。关键时刻,沈振新把作为预备队的刘胜、陈坚的“老虎团”调往前沿,组成一支突击力量,冲破敌火力网,插入吐丝口心腹地区,消灭敌指挥所。在我炮火的支援下,战士们奋不顾身地向前突进,很快突破了敌几道防线,直接攻到了敌师指挥所前。敌师长何莽见大势已去,仓惶化装逃走,被神枪手王茂生发现,生擒活捉。吐丝口失守,迫使李仙洲下决心突围,但在进入我军的伏击圈后,敌人溃不成军,很快丧失
...
摘要:
第一章
灰暗的云块,缓缓地从南向北移行,阳光暗淡,天气阴冷,给人们一种荒凉寥落的感觉。
涟水城外,淤河两岸酱黄色的田野,寂寞地躺着。
开始枯黄的树林里,鸟雀惊惶地噪叫着,惊惶地飞来飞去。这里特有的楝雀,大群大群地从这个村庄,这个树林,忽然飞到那个村庄,那个树林里去,接着,又从那个村庄,那个树林,飞到远远的村庄、树林里去。
淤河堤岸的大道上,平日过往不断的行人、旅客,商贩的车辆、骡马也绝迹了。南城门外,那棵出生了二百四十年的高大的巨伞般的老白果树,孤独地站在淤河边上,在寒风里摇曳着枯枝残叶,发着唏嘘的叹息声。
这是深秋初冬的时节。高粱、玉米、黄豆已经收割完了,枯黑的山芋藤子,拖延在田里,像是一条条长辫子。农场上大大小小的一堆堆高梁秆、豆秸,寂寞地蹲伏在那里。听不到鸡啼,看不到牛群,赶牛打场或者进行冬耕的农民们悠扬响亮的咧咧声,也好几天听不到了。
……
目录:
《红日》无目录
孔网啦啦啦啦啦纺织女工火锅店第三课
开播时间:09月02日 10:30
即将开播,去预约

直播中,去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