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加入购物车
张文勋 著 / 云南人民出版社 / 2004-12 / 平装
售价 ¥ 36.00
品相 八五品
优惠 满包邮
延迟发货说明
上书时间2024-12-17
卖家超过10天未登录
儒道佛美学思想源流
儒、道、佛美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都有其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也就是说它们是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大背景下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关于儒、道、佛美学思想,学界早已有人研究,而儒道互补、庄禅融通的见解,亦有人论及,但系统地把儒、道、佛美学作比较研究,并阐述三家融汇的综合影响的专著却还少见。本书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缺,系统地论述了儒、道、佛美学思想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内容详细,见解精辟,分析入理,论述严谨,便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新的美学作参考。
自序原序引言第一章儒道佛美学思想的历史文化渊源第一节中华文化的地域差异一中华文化的产生、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影响二地域文化的差异三地域文化的交流第二节中华文化是多种文化思想的融合一三代文化思想的形成二诸子百家文化学说思想的大发展三由“大一统”到多极发展的汉魏六朝文化思想四唐宋以来文化思想的融合与发展第三节中华文化与审美意识的民族特色一人文意识的渗透二国家民族意识的高扬三主体意识的强化四超越意识的升华第二章儒家美学思想第一节以“政教”为中心的先秦儒家美学思想一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以政教为中心的功利主义美学二“尽美”与“尽善”--以“善”为主的审美判断三“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以“德行”为先的审美标准第二节孔子的文学思想及其影响一文学的地位和作用二文学的内容和形式三关于“道统”与“文统”第三节孟子和荀子美学思想之比较一审美主体人格的修养二审美感情的社会属性三审美判断的主客观标准第四节《乐记》论“中和之美”一中和之美的提出二中和之美的特色三中和之美的政治作用第三章道家美学思想第一节老庄的美学思想及其影响一“虚无”与“虚静”--审美境界二“忽恍”与“意致”--审美心理三“原天地之美”--审美趣味第二节老庄美学思想中的“有”和“无”的辩证法一“有无相生”--艺术创作的辩证法二“课虚无以责有”--从无形到有形的创作过程三“无声胜有声”--从有形到无形的审美过程第三节《淮南鸿烈》中的几个美学理论命题一“有无”和“虚静”二“神形”与“质文”三“自然”与“和谐”第四章佛家美学思想第一节佛学对我国古代美学的影响一“神思”和“妙悟”二“意境”和“境界”三“现量”和“比量”第二节从佛学的“六根”“六境”说看艺术“境界”的审美心理一佛学中的“境界”和王国维的“境界”说二从“六根”“六境”说看“境界”的主客观条件三从“六根互用”看“境界”的审美心理功能第三节从《华严金师子章》看佛教哲学的美学意义一缘起说--形相的本体二六相说--形象的构成三无碍说--形象的直觉第五章儒道佛美学思想的融合第一节儒道佛美学思想之比较一审美观念二美感经验三审美趣味第二节古代美学中的审美心理结构一心物感应的审美基础二情志合一的审美判断三兴到神会的审美活动第三节古代审美观念中的时空意识一文学艺术中的时间意识二文学艺术中的空间意识三时空意识与“力量”的显示第四节意境理论是儒道佛美学思想融合的产物一意境理论的形成二意境的主客观因素三意境的多层次结构四意境的审美形态第六章儒道佛美学思想的综合影响第一节儒道佛思想对《文心雕龙》的影响一儒学文化思想的影响二道家文化思想的影响三佛家文化思想的影响四刘勰的美学理论建树第二节释子皎然及其诗论一皎然其人及其诗论著作二皎然的诗论三皎然诗中的禅理禅趣第三节胡应麟的神韵说一神韵的构成要素二神韵的审美形态三胡应麟神韵说的历史渊源第四节从儒道互补看金圣叹的《水浒》评点一儒道互补二宋江之伪三任性天真第五节王国维《人间词话》的文化渊源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二意境理论的总结和发展三西方美学思想的影响后记
展开全部
图2
图3
配送说明
...
相似商品
为你推荐
开播时间:09月02日 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