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加入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X
万卷淘书斋
  • 法治追梦人(华东政五学家访谈共5册)陈鹏生//陆世友//王立民//何勤华//刘宪权|人民9787010253008全新正版
图文详情

法治追梦人(华东政五学家访谈共5册)陈鹏生//陆世友//王立民//何勤华//刘宪权|人民9787010253008全新正版

举报
  • 作者: 
  • 出版社:    人民
  • ISBN:    9787010253008
  • 出版时间: 
  • 装帧:    其他
  • 开本:    其他
  • 作者: 
  • 出版社:  人民
  • ISBN:  9787010253008
  • 出版时间: 
  • 装帧:  其他
  • 开本:  其他

售价 88.24 7.9折

定价 ¥112.00 

品相 全新

优惠 满包邮

优惠 满减券
    发货
    承诺48小时内发货
    运费
    本店暂时无法向该地区发货

    延迟发货说明

    时间:
    说明:

    上书时间2024-10-21

    数量
    仅1件在售,欲购从速
    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
    微信扫描打开成功后,点击右上角”...“进行转发

    卖家超过10天未登录

    店铺等级
    资质认证
    90天平均
    成功完成
    87.54% (313笔)
    好评率
    100%
    发货时间
    8.22小时
    地址
    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电话
    • 商品详情
    • 店铺评价
    立即购买 加入购物车 收藏
    手机购买
    微信扫码访问
    • 商品分类:
      小说
      货号:
      32129383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何勤华,1955年3月生,上海市人。北京大学法学博士。著有《西方法学史》《20世纪日本法学》《中国法学史》《法律文化史谭》等多部作品,在法学类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180余篇。留学日本东京大学法学部,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获第二届中国十大杰出中青年法学家称号。2009年获“国家级教学名师”。现任华东政法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会长。

      目录
      《陈鹏生教授访谈录》
        一、求学经历
        二、在淮南工大的二十年
        三、在华政教书育人
        四、家国情怀,无怨无悔
        附录  陈鹏生法学论文精选
      《陆世友教授访谈录》
        一、第一次采访
        二、第二次采访
        三、第三次采访
        附录  一起重大刑事案件无罪辩护成功的启示
      《王立民从钳工到功勋教授》
        一、父母亲移居上海我成了沪上的第二代移民
        二、读完初中到工厂当了一名钳工
        三、人选工农兵研究生考入华东政法学院攻读法学硕士学位
        四、硕士研究生毕业留校任教博士研究生毕业回到学校工作
        五、担任法律系主任评上教授
        六、走上副院长(副校长)岗位完成双肩挑任务
        七、退出校领导岗位成为全职教师
        八、人生感悟展望未来
      《何勤华教授访谈录》
        前言
        一、机缘巧合入外法
        二、外国法制史的学术世界
        三、教学行政“双肩挑”
        四、一辈子当老师是最开心的事
        五、展望未来
        六、学术点滴
        附录
      《刘宪权从商店营业员到国家级教学名师》
        一、读书
        二、教学
        三、科研
        四、做人


      内容摘要
       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对五位资深教授——陈鹏生
      、陆世友、王立民、何勤华、刘宪权做了全面采访。五位教授均为行业的专家、教育教学与学术科研的典范,既是法律学院教师的缩影,也是后辈学习的榜样。本书汇集五位法学家学术研究与教书育人的经验和思考,既为致敬前辈、传承师道也展现学院的传统精神和教学科研品质。


      精彩内容
       一、求学经历问:陈老师,我们都非常敬仰您在法律史专业上取得的成就,也非常好奇您是怎样一步步成为一名优秀的法学家的,能请您为我们讲述一下童年的生活经历吗?
      1932年12月,我出生在福建郑成功的家乡南安,我的出生地南安九都镇那里,卓云山高耸,鹏溪水流长,我因鹏溪而得名。
      我自幼丧父,姐弟两人全靠母亲抚孤成长,先是移居香港,后到厦门鼓浪屿,直至日军即将人侵厦门,才回到南安九都故乡,在九都读小学。这时,母亲叶秀莲虽目不识丁,但对培养子女很用心,专门请了一位清朝的举人住到家里来教我读古文和练书法。每天清早起床后即背诵古诗文,悬腕练大字。自小对古文和书法打下了较好的基础,因此,小学时就经常为村里的人写门联、写婚庆条幅。
      小学毕业后,就到泉州市培元中学读书。培元中学是美国人安礼孙先生倡办的一所教会学校,在福建很有名气。本来初中毕业后应升人培元高中继续学习,但当时看了报上介绍,由著名侨商陈嘉庚创办的厦门集美中学,环境优美、名师云集。
      正如集美校歌所唱:“春风吹和煦,桃李尽成行。”于是相约几位同学,慕名结伴报考集美高中,结果我和另一位同学被录取了。我们从厦门乘上电船到达集美,一
      看集美中学正面临海,背后是一大片林木茂盛的平原。
      集美校址广大、校舍恢宏、
      高楼丛立,学校无围墙、无大门,和校外的大地连成一
      片。我们到达时正是夕阳西下,集美的浔江上已是半江
      瑟瑟半江红,景色极美,令人心情大为舒畅。
      集美学校倡导思想自由、独立思考。教师中有不少来自北方,不但学识渊博,而且见解趋新,课堂上常能听到老师振聋发聩的观点。
      加之同学中有不少人加人地下党组织的外围团体,我们时常能听到一些对时势的评议。大家朝夕相处、相互激
      励,对我的思想影响很大。
      那时我们自己出版通讯、出版情报、议论是非、指谬揭漏。在这种环境的渲染下,同学们大多对时局有较清晰的了解和判断。这对我们离开集美后的为人处世很有帮助。
      后来由于母亲患肺病,我不得不中途离开集美,回家到培元高中续学。那时候闽南一带正处在解放前夕,泉州市进驻不少国民党的军队。泉州几所高中联合起来组成一个学联会,我是培元高中的代表,参加学联的领导,时常带领同学,偷偷地到处张贴标语,骂国民党,揭发丑闻。这事被学校知道后,就决定开除我们几个为首的同学。正当其时,泉州解放了,国民党军队全部开
      跑了。培元高中也被迫暂时停课,对我们的处分就不了了之了。这时培元中学地下党的老师就带领我们学联几位同学去参加解放厦门的支前工作,直到培元高中复课,才回校参加了高中毕业考试,算是高中毕业。那时正是1950年8月间。
      问:您的中学生活丰富多彩,那高中毕业后您就考取了大学吗?您的大学生活又是怎样度过的呢?
      1950年闽南多地解放有先有后,高考不实行统考,由多校自行分散举行。我们当时只能搭军车到省城福州参加省招生的高校考试。我虽然被私立协和大学和省立医学院录取了,但因路远、
      交通不便,只好放弃。在家没事,因为自己是共青团员,就到市少先队去当义务辅导员。到1951年,厦门解放,厦门大学招生,才报考厦大法律系,8月入学。厦大法律系当时在全国是很有名的,许多著名的法学家都到厦大法律系任教,如民法的李景禧、法理的陆季藩、
      刑法的柯凌汉、法制史的陈朝壁等,都是显赫于国内的法学家。入学不久,我们学生就被组织到厦门郊区去参
      加土地改革,我还荣立了三等功。因为在中学时代我就喜欢写作,不时在地方报刊上发表作品。进入厦大后,就参加了厦大通讯社,为《厦门日报》和《福建日报》写通讯、写小品,并被缅甸的《仰光人民报》和香港的《大公报》聘为通讯记者,为他们报道闽南侨乡的新气象,以至于许多厦大人都误以为我是厦大中文系的学生

      问:那么后来您又是怎么入学到华东政法大学的呢?
      1953年8月,当时全国专业院校实行院系调整,华东的厦大、复旦、南大、东吴等高校的法律系都并到了上海新成立的华东政法学院。
      厦大一个班四十多人于1953年8月全部并人了上海的华政继续学习。很可惜的是,由于“左”的思想影响,厦大多位名牌教授全部重新分配,一个也没有跟我们到华政来。而华政以新成立的政法院校为名,来上课的没有一位教授,全部是各部门的领导,如公安局局长、劳动局局长、税务局局长等。
      他们讲的是政策,是多方面的行政法令,而不是多门课的理论基础。为了适应新中国刚成立对政法部门的急需
      ,我们的大学四年制的课程压缩成三年,就于1954年8月正式大学毕业了。毕业后,我被上海市人民检察院选中,因有一定写作能力,被分配到研究室工作。
      P1-5

      配送说明

      ...

      相似商品

      为你推荐

    孔网啦啦啦啦啦纺织女工火锅店第三课

    开播时间:09月02日 10:30

    即将开播,去预约
    直播中,去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