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加入购物车
郭晓明 / 教育科学出版社 / 2005-06 / 平装
售价 ¥ 9.00 3.6折
定价 ¥25.00
品相 八五品
优惠 满包邮
延迟发货说明
上书时间2024-08-08
卖家超过10天未登录
课程知识与个体精神自由
知识增加了,而人的心灵却面临被禁锢的危险。这是当今人类及其教育所面临的难题。 本书秉持“教化”的理想,将课程知识问题与个体精神生命的自由生长联系起来,从课程哲学层面深入探讨了课程知识的意义性、个体精神趋向性、知识类型的完整性、课程知识的存在方式以及知识进货等问题借助政治哲学和知识社会学,敏锐地分析了中国课程知识供应制度的问题及未来走向。本书通过对课程知识的重新定位,试图使课程成为涵养人的精神的重要力量,为个体精神生命的自由生长创造无限广阔的空间。 本书的研究启示人们:知识应“活”在人的心灵深处,而不能仅仅停留于皮层的记忆里;教材的设计应着力于知识存在方式的改变;课程应被理解为学习者与课程知识进行“对话”的可能情境;教育,不能因实利的诱惑而忘却了人类精神生命的提升!
前言 对个体精神自由的渴望 一、现实的挑战 二、课程知识观问题域的必要拓展 三、课程知识与个体精神自由的矛盾及其解决路径 第一章 必要的承诺与近代以来的状况 一、“本真”的教育及其课程的应有承诺 二、自由在学校教育中的性质与限度 (一)精神的自由与身体的自由 (二)“消极的自由”与“积极的自由” (三)个体的自由与群体的自由 (四)个体精神自由的限度 三、近代以来的持续紧张及其后果 (一)课程知识与个体精神自由的持续紧张 (二)近现代课程知识与个体精神自由走向紧张的根源 (三)课程知识与个体精神自由走向紧张的后果 第二章 知识及课程的重新定位与个体精神自由 一、知识的意义性与个体精神自由的知识论基础 二、知识的“力量化”对个体精神自由的贬损 (一)知识价值的二歧与冲突 (二)知识的“力量化”及其后果 三、“知识获得”的“意义标准” (一)“知识的掌握”与“知识的获得” (二)“意义标准”的提出及其对个体精神自由的关照 四、课程作为知识与人“相遇”的可能情境 (一)对几种课程观的简要反思 (二)知识在教育中的演化及课程知识转化的契机 (三)课程的重新定位与课程知识存在方式的改变 (四)构建一种“知识与人相遇”的知识环境 五、课程知识观的“生存论”视野 (一)认识论作为课程知识观哲学基础的局限性 (二)生存论视野在课程知识观反思中的重要性 第三章 个体精神趋向性与个体精神自由 一、“进化”概念的引入与个体精神趋向性问题的提出 (一)“进化”概念引入到知识问题的探讨 (二)个体精神趋向性问题的提出 二、从现象学的“意向性”到“个体精神趋向性” 三、个体精神趋向性如何关涉个体精神自由 四、培植有助于个体精神自由的个体精神趋向性 …… 第四章 教材的“动姿化”设计与个体精神自由 第五章 课程知识类型的完整性与个体精神自由 第六章 课程知识供应制度与个体精神自由 结语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图2
图3
配送说明
...
相似商品
为你推荐
开播时间:09月02日 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