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时间:
2024-09
-
装帧:
平装
-
开本:
32开
-
ISBN:
9787539679372
-
出版时间:
2024-09
售价
¥
23.32
3.4折
定价
¥68.00
品相
全新
上书时间2025-05-10
卖家超过10天未登录
-
-
商品描述:
-
目录
目录
总序何向阳刘琼 / 1
人有病,天知否?
——王安忆的“存在之烦” /
感觉穿上了思想的外衣
——王安忆近作一瞥 /
一种“上海文学”的诞生
——读陈丹燕《慢船去中国》想到的 /
都是辩解
——《色·戒》和《我在霞村的时候》的道德谱系 /
张爱玲的被“腰斩”与鲁迅传统之失落 /
让不可能变成可能的新生命
——重读《孕妇和牛》 /
捏住“众数”的咽喉
——残雪略论 /
向坚持“严肃文学”的朋友介绍安妮宝贝
——关于《莲花》的几个问题 /
从“寓言”到“传奇”
——致乔叶 /
回乡者·亲情·暧昧年代
——评魏微小说集《姊妹们》 /
不止舔痛
——评夏儿长篇新著《望鹤兰》 /
尘海一“簕”
——林白新著《北流》印象 /
凝视那些稍纵即逝的决断与逆转
——读朱文颖短篇小说集《生命伴侣》 /
为她们“真想哭一鼻子”
——《平凡的世界》中几个不平凡的女性 /
羿光庄之蝶,海若陆菊人?
——贾平凹《暂坐》《废都》《山本》对读记 /
李子云老师二三事 /
王蒙小说女性人物群像概览 /
上海令高邮疯狂
——汪曾祺故里小说别解 /
赵素芳与田小娥
——柳青、陈忠实笔下两位人格扭曲的女性形象 /
千古一哭有素芳
——读《创业史》札记 /
后记
内容摘要
本书对张爱玲、苏青、丁玲、王安忆、陈丹燕、铁凝、残雪、乔叶、李子云、卫慧等女性作家的人生经历、文学创作状况及典型作品进行了剖析与点评,将女作家们的创作心得、写作体验和各自的成长一一展示呈现,体现了她们在营造文学世界时或明或暗的女性意识和女性立场。
精彩内容
人有病,天知否?
——王安忆的“存在之烦”一
王安忆的创作极富跳跃性,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是,创作的多变也许只不过是思考能力上幼稚老成之别,写法上疏淡密致之分,至于作者对基本生存问题的关注,以及对这个基本问题一般的处置方式,则没有根本上的变化。这是王安忆的“本性”使然。“本性”一词在我们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也许显得过于陈旧了。不过照我看来,至少对王安忆来说,用“本性”形容她那“变中的不变”,形容她对熟悉的某种生活所展开的基本生存状态的持久关注,还是颇为恰当的。
有人说,哲学家以其“问题”为人所知,小说家又何尝不是!做一个小说家却没有与其“本性”相投合的生存问题,就像做一个人却没有一副富有特征的面孔一样,不会给读者留下多么深刻的印象的。
王安忆在小说中提出的最高问题(不仅是生存方面的,同时也是小说写作方面的最高问题),或者说,王安忆作为一个小说家的“本性”,一言以蔽之,就是:领会着、关注着人物对其生存欠缺面的领会和关注。王安忆特别感兴趣的,是处在某种生存状态中的人对这种生存状态朦胧模糊的自我体验和自我意识,尤其是从这种体验和意识中生长起来的烦躁不宁又无可奈何的所谓王安忆式的情绪骚动。把这种情绪提取出来予以淋漓酣畅的表现,是王安忆的能事。当然,人物的外在形容、他所处的环境、相应的故事,作者也不可谓不用心;但是,当情绪培养到一定程度时,所有那些形容、环境和故事都给遮掩了。
刻画一个人的形容果能传达他的精神吗?布置一定的环境,叙述一定的故事,果能揭明生存的基本问题或把这问题予以形式化、普遍化的表现吗?王安忆对此似乎更多地抱怀疑态度。她的小说更喜欢专写情绪,用的
是“直指本心”的法子。这也解释了王安忆何以那么珍惜她的感觉力
,那么注重心理分析,那么偏爱主观叙述。她甚至为此放弃了客观描写上的许多可能性。
冷静客观带点“鉴赏”意味的白描,不是王安忆的本色当行。如果说王安忆的小说有什么挑战性,有什么别具一格的地方,那就是:她不像亚里士多德那样推崇眼视的重要性,而更信赖眼睛后面的“心灵之光”;或者说,她更偏爱艾布拉姆斯所谓的“灯”,亦即心灵透视法,而不是“镜”,亦即眼视的观察法。用哲学一点的语言说,就是,王安忆的小说更少一点“镜式的视觉隐喻”,更多一些“心灵之光的照耀”。
这当然不是说王安忆没有白描能力,没有成为女性的林斤澜或汪曾祺的潜势,而是说,王安忆对生存的基本关注方式,不允许也不需要她在这一传统描写手段上有多高的造诣。白描在王安忆大多数成功之作中的运用都是相当有节制的。一旦失了节制,就会使她的小说不伦不类。博得一片彩声的《小鲍庄》在王安忆的小说中是孤独的,本身也说不上多么好。当时鼓吹“寻根”的批评家给予这部中篇的多重解释,今天看来,实在太一厢情愿了。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作者灵机一动的应时之作。王安忆特有的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方式,王安忆笔端那股抑制不住的情绪都不见了,而本来相当有节制的白描手段获得了超负荷的运用,明显露出造作和虚弱。当然,批评家视这种造作和虚弱为蕴藉厚重,那是接受美学的事,谁也管不着。不过有一种事实不可不提:王安忆并不像许多评论家说的那样,自《小鲍庄》而风格陡转,一下子改变了她作为小说家的形象。其实,写完《小鲍庄》之后的王安忆立即抛开了《小鲍庄》,折回原来的路子上来。
这样认识《小鲍庄》,并非故作惊人之语,也不是否认王安忆的“寻根”意向。不过,“寻根”对于王安忆有特别的含义。她不是寻什么“文化之根”,而是要寻生命之源、存在之根。人可以无文化之根而不可无存在之根。道理也颇简单:不存在,即无文化。对人来说,文化并非绝对内在而悠久的历史性规定。相反,作为存在者状态上的文化倒是处处对人显出它的外在性和陌生感,不然,何以那么多人一致大谈“文化荒芜”呢?文化而可“寻”(注意这个词在眼视上的隐喻机制),不正说明作为存在之结果的文化有时候也可能丢失,“离我远去”,而且通过搜寻,有时候又能“寻回”吗?我之所以说《小鲍庄》是模仿和应景之作,就是因为王安忆
煞有介事地对不知道在哪里的所谓文化之根大寻而特寻。“寻”的“逼视”在文化论上可以仿佛是一种“深察”,而在存在论上不过是一种“远眺”。遗忘(越过)人的存在而寻其文化之“根”,不是“远眺”又是什么呢?王安忆小说的可贵之处也在于一种强烈的“寻根意识”,但不是在《小鲍庄》,而是在其他作品中。为人的存在而寻其“根”,这样的“根”不可能扎在随时都可能离人远去的“文化”中,而必须由人在其存在的展开式——它的现身的情绪,它的“烦”——中,通过先行的与生俱来的领悟来自己把握。这样的“根”无须外求,也不是靠睁大眼睛“寻视”所能寻得。“根”不在与你脱离的世界(文化)的某处,“根”在自身,在自身必然要展开的存在样子中,在你的现身“情绪”中。
二
《一个少女的烦恼》差不多是王安忆的“少作”,《我的来历》写于1985年(比《小鲍庄》晚)。这两篇时间上相距迢迢,一个稚拙而单纯,一个老练但相当空洞。我之所以看重这两篇小说,更多不在其内容,而在其形式,特别是那两个极富概括力和提醒意味的标题。王安忆以感觉追踪、心理分析和主观叙述见胜的小说,大多写一个少女(当然不限于少女,也不限于女性)的“烦恼”(情绪!)。这种烦恼的实质性内容,往往是对自己“来历”(根!)不明的生存之“被抛”状况的焦虑不安。这里的“来历”显然远远超出了祖宗血缘的范围,而联系着面对生命、社会、自然、时代、历史、文化与整个存在时,人油然而生的那种对终极价值的关怀和到根基处栖身的企愿。顺便说一下,《我的来历》无疑含有这层主体构想,不过,至少在效果上,这层构想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
因“来历”尚未明确导致的“烦恼”,属于一种积极的生存领悟和关注,不可作一般世俗的“苦恼”解,正是这种积极的生存领悟和关注,形成了王安忆小说的意义焦点。
三
《雨,沙沙沙》中的雯雯,固然能够时时将她对生命的疑问纳入流俗
的“社会问题”或“人生哲学”,但是,那种独处时的怅然若失,那种对爱情幻想式的占有,经常陷入的百无聊赖,总之,一个涉世未深的少女所遭遇的种种问题,是她在习俗中获取的理性分析能力远远无法解释的。
若说“来历不明的烦恼”在《雨,沙沙沙》中还不甚分明因而极易被人忽略的话,《69届初中生》中的雯雯,则已经把这份烦恼化为性格的基质,不允许批评家再次失察了。这个雯雯绝非我们通常想象的那类少女。王安忆在她这第一部长篇中描写的,是一个特殊的,可以说带点“病态”的女孩子。当然,这里不是在弗洛伊德医生规定的意义上使用“病态”一词,我指的是生存论存在论上某种异于“常人”(Das Man)的“个性”。通俗点说,不是那种没心没肺整天乐陶陶的所谓“幸福的女孩”。雯雯的“病态”,雯雯的“个性”,就是她“病态”(个性)的生存领悟和生存关注。在这个小姑娘身上,迟钝慵懒与敏感爱幻想这两种表面上似乎相反的性格,十分奇妙地糅合在一起。她的迟钝固然可以用那个时代可悲的教育解释,但是,缺乏教育机会并不必然迟钝。小学五年级的学历,知识分子家庭,加上天生好学,为何不能把雯雯造就成一个伶俐乖觉的女孩?小说写雯雯是那么不谙人情,那么无力应付世事的新变,经常“落后于群众”“落后于时代”。比起同学和同事,比起男友后来成了她丈夫的任一,雯雯显得那么无知、无能、懒惰并且麻木。然而,在别的方面,她又比周围谁都要敏感,还要富于想象力。她不愿意无视生命成长过程中必然要向每个人提出来的种种先验的存在之谜,比如,一个人为什么注定要长大?长大又意味着什么?一个人为什么非要恋爱、结婚?为什么非要有个好的工作环境和好的前程?恋爱、结婚、工作都意味着什么?前程是什么意思?我从过去来,我现在又准备着走向将来,我在这种时光的飞逝中凭什么保持一个统一的我呢?我是整体吗,抑或是碎片?如果我是整体,为什么昨天之我与今天之我、此地之我与彼地之我那么不协调?我是一时一地的碎片吗?我的我不存在吗?既然根本上就没有我的“我性”,人生的奔忙又是为着“谁”?经此一问,雯雯的生活就生了问题,漏洞百出了,从而,日常生活中所牵挂的具体生活事项本身变得无足轻重,变得可以得过且过甚至随人摆布了。无论如何绕不过的,倒是这些生活事项(所关心的“什么”)背后看起来十分傻气的“为什么”。“为什么”的问题不能解决,
这一个个具体的“什么”又有什么值得起劲对待呢?雯雯把这些别人根本丢在脑后的问题存在心底,一天天暗自思忖,这不能不使她的想法、言行、性情渐渐逸出常轨。她不能理解别人,别人也不能理解她。更糟糕的是,她连自己也不能理解。别人在实际功利的人生中奔波辛劳,她却在生存论价值论上凭一个少女的真诚守护着这份真诚所带来的烦恼。雯雯有时做得也颇知趣,也能够给别人更多一些合作。但同时,她也就更深地陷入了她的问题、她的幻想、她对往日的伤悼和缅怀……陷入那超出当下生活的东西里面。她把自己交给了那个超越者而不自知。
孔网啦啦啦啦啦纺织女工火锅店第三课
开播时间:09月02日 10:30
即将开播,去预约

直播中,去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