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加入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X
阳光书斋
  • 正版 新世纪儿童文学新论 中外儿童文学比较论稿 朱自强 9787558907012
  • 正版 新世纪儿童文学新论 中外儿童文学比较论稿 朱自强 9787558907012
  • 正版 新世纪儿童文学新论 中外儿童文学比较论稿 朱自强 9787558907012
  • 正版 新世纪儿童文学新论 中外儿童文学比较论稿 朱自强 9787558907012

正版 新世纪儿童文学新论 中外儿童文学比较论稿 朱自强 9787558907012

举报

对书的封面和版本有严格要求的,下单后可与客服联系核实。

  • 出版时间: 
  • 装帧:    其他
  • 开本:    16开
  • ISBN:  9787558907012
  • 出版时间: 
  • 装帧:  其他
  • 开本:  16开

售价 54.60 6.2折

定价 ¥88.00 

品相 全新

优惠 满包邮

优惠 满减券
    运费
    本店暂时无法向该地区发货

    延迟发货说明

    时间:
    说明:

    上书时间2024-03-07

    数量
    库存24
    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
    微信扫描打开成功后,点击右上角”...“进行转发

    卖家超过10天未登录

    • 商品详情
    • 店铺评价
    手机购买
    微信扫码访问
    • 商品分类:
      童书
      货号:
      YQ9787558907012
      商品描述:
      前言

      总序
      朱自强
      2018 年9 月12 日,少年儿童出版社副总编辑唐兵和原创儿童文学出版中心主任朱艳琴专程来到青岛,代表出版社,邀请我主编一套中国原创的儿童文学理论丛书,我几乎未经思忖,就一口答应下来。这样做,其实事出有因。
      上海一直是中国儿童文学的重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儿童文学研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进步,上海的少年儿童出版社贡献不菲。
      在1980 年代、1990 年代,少年儿童出版社以《儿童文学研究》这份重要杂志,搭建了十分珍贵且无以替代的学术研究平台,为中国儿童文学的观念转型和学术积累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1990 年代,是我学术成长的发力期,《儿童文学研究》上发表了我的十几篇论文,其中就有《儿童文学:儿童本位的文学》、《新时期少年小说的误区》(全文)、《新时期儿童文学理论的误区》等建构我的“儿童本位”的儿童文学观的重要论文。1999 年,《儿童文学研究》停刊,其部分学术功能转至《中国儿童文学》杂志,我依然在上面发表了十几篇文章,其中就有《解放儿童的文学——新世纪的儿童文学观》《中国儿童文学的困境和出路》《再论新世纪儿童文学的走势——对中国儿童文学后现代性问题的思考》等为中国儿童文学研究提供新的理论话题的文章。
      1997 年,少年儿童出版社经过精心策划、深入研讨,出版了“跨世纪儿童文学论丛”,收入《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刘绪源)、《人之初文学解析》(黄云生)、《西方现代幻想文学论》(彭懿)、《转型期少儿文学思潮史》(吴其南)、《智慧的觉醒》(竺洪波)、《儿童文学的本质》(朱自强)六部学术著作。《儿童文学的本质》是我的儿童文学理论的奠基之作。我以此书较为系统地建构起了当代的“儿童本位”这一理论形态,此后,我的儿童文学研究,基本是以此书所建构的儿童文学观为理论根底来展开的。“跨世纪儿童文学论丛”对我学术发展所具有的意义不言而喻。
      正是因为有上述因缘和情结,我才欣然答应承担这套理论丛书的主编工作。儿童文学学科需要加强理论建设。“跨世纪儿童文学论丛”出版以后,在儿童文学学术界产生了很好的反响,《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西方现代幻想文学论》《儿童文学的本质》等著作,至今仍然保持着较大的影响力。我直觉地意识到,时隔22 年,由少年儿童出版社再次出版一套儿童文学理论丛书,也许是一件具有特殊意义的事情。
      为了与“跨世纪儿童文学论丛”形成对照,我将这套理论丛书命名为“新世纪儿童文学新论”。这两个“新”字,意有所指。
      在《“分化期”儿童文学研究》(2013 年)一书中,我指出并研究了进入21 世纪的中国儿童文学出现的四个“分化”现象:幻想小说从童话中分化出来;图画书(绘本)从幼儿文学中分化出来;通俗(大众)儿童文学与艺术儿童文学分流;分化出语文教育的儿童文学。可以说,新世纪的儿童文学有了新的气象。
      学术研究如何应对儿童文学出现的这种新气象?我在《论“分化期”的中国儿童文学及其学科发展》(《南方文坛》2009 年第4 期)一文中说:“分化期既是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好时期,同时也是儿童文学学科建设的关键时期。在分化期,儿童文学创作和研究中出现了很多纷繁复杂、混沌多元的现象,提出了许多未曾遭逢的新的课题,如何清醒、理性地把握这些现象,研究和解决这些课题,是儿童文学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的题中之义……”
      收入“新世纪儿童文学新论”丛书的八本著作是作者多年潜心研究的学术成果。它们不是事先规划的命题作文,而是在较短的时间内的自然组稿。本丛书作为一个规模较大的理论丛书,这种自然形成的状态,正反映了儿童文学学术研究在当下的一部分面貌。
      本丛书在体例上尽量选用专门的学术著作,如果是文章合集,则必须具有明晰的专题研究性质。作这样的考虑,是为了提高理论性。儿童文学研究迫切地需要理论,儿童文学研究比其他学科更需要理论。只有理论才能帮助我们看清儿童文学所具有的真理性价值。
      理论是什么?乔纳森•卡勒在《文学理论入门》一书中指出:“一般说来,要称得上是一种理论,它必须不是一个显而易见的解释。这还不够,它还应该包含一定的错综性……一个理论必须不仅仅是一种推测;它不能一望即知;在诸多因素中,它涉及一种系统的错综关系;而且要证实或推翻它都不是一件容易事。”卡勒针对福柯关于“性”的论述著作《性史》一书说:“正因为它给从事其他领域的人以启迪,并且已经被大家借鉴,它才能成为理论。”
      按照乔纳森•卡勒所阐释的理论的特征,本丛书的八种著作,都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即所研究的问题,以及研究问题的方式,“不是一个显而易见的解释”,“涉及一种系统的错综关系”。
      在注重理论性的同时,本丛书收入的著作或在一定程度上,或在某个角度上体现了“新论”的色彩和质地。
      我指出的新世纪出现了幻想小说从童话中分化出来,图画书(绘本)从幼儿文学中分化出来这两个重要现象,已经得到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幻想小说、图画书这两种文体的研究受到了应有的重视,取得了一些成果。在幻想小说研究方面,已有《西方现代幻想文学论》(彭懿)和《中国幻想小说论》(朱自强、何卫青)这样的综论性著作,不过,儿童幻想小说如何讲述故事,使用何种叙事手法,采用何种叙事结构,这些叙述学上的问题尚未有学术著作专门来讨论。本丛书中,聂爱萍的《儿童幻想小说叙事研究》聚焦于幻想小说的叙事研究,对论题做了有一定规模和深度的研究。程诺的《后现代儿童图画书研究》、中西文纪子的《图画书中文翻译问题研究》(这部著作为中西文纪子在中国攻读学位所撰写的博士论文)是近年来图画书研究中的较为用力之作。这两部著作,前者侧重于理论建构和深度阐释,后者侧重于英、日文图画书中译案例的详实分析,从不同的层面,为图画书研究做出了明显的贡献。
      徐德荣的《儿童文学翻译的文体学研究》是一部应对现实需求,十分及时的著作。在近二十年的时间里,中国可称得上儿童文学的翻译大国。翻译作品的阅读能否保有与原作阅读相近的艺术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翻译质量。徐德荣的这部著作,较为娴熟地运用翻译学理论,努力建构儿童文学翻译的文体学价值系统,既具有理论意义,也具有翻译实践的参考价值。
      李红叶的《安徒生童话诗学问题》和黄贵珍的《张天翼与中国现代儿童文学》是标准的作家论。这两部专著一个研究世界经典童话作家,一个研究中国儿童文学的代表性作家,其选题本身颇有价值,而对于一直处于低迷状态的作家论这一重要研究领域,也有一定的提振士气的作用。
      本丛书的*后两部著作是方卫平的《1978—2018 儿童文学发展史论》和我本人的《中外儿童文学比较论稿》。显而易见,这是两部文章合集的书稿。所以选入,一是因为具有专题研究性质,论题可以拓展丛书的学术研究的广度,二是因为想让读者在丛书里看到从1980 年代开始成长起来的学者的身影。
      在改革开放的四十年里,中国儿童文学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对这一发展历程进行理性的分析和总结,是中国儿童文学史研究的重要课题。我在《朱自强学术文集》(10 卷)的第二卷《1908—2012 中国儿童文学与现代化进程》一书中,对改革开放三十几年的儿童文学历史,划分为向“文学性”回归(1980 年代)、向“儿童性”回归(1990年代)、进入史无前例的“分化期”(大约2000 年以来)这样三个时期,而方卫平的《1978—2018 儿童文学发展史论》对近四十年中国儿童文学创作和艺术发展历程的描述、分析和思考,则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学术眼光,呈现出文学史研究的另一种视野的独特价值。如果将我和方卫平的改革开放四十年儿童文学史的研究,两相对照着来阅读,一定是发人思考、耐人寻味且饶有趣味的事情。作为同代学人,阅读方卫平的这部带有亲历者的那种鲜活和温度的史论著作,令我感到愉悦。
      我本人的《中外儿童文学比较论稿》是基于我多次出国留学之经验的著述。日本留学,给我提供了朝向西方(包括日本)儿童文学的意识和视野。作为比较文学研究,这本小书值得一提的学术贡献,是从“语言”史料出发,实证出“童话”(儿童文学的代名词)、“儿童本位”、“儿童文学”这些中国儿童文学的顶层概念,均来自日语语汇,从而证明作为观念的“儿童文学”,不是如很多学者所主张的中国“古已有之”,而是在西方的现代性传播过程中,中国的先驱们在清末民初,对其自觉选择和接受的结果。
      从“跨世纪儿童文学论丛”,到“新世纪儿童文学新论”,可以看到时代给儿童文学这个学科带来的变化。22 年前,虽然“跨世纪儿童文学论丛”的作者年龄参差不齐,但还是属于同一代学者,然而,“新世纪儿童文学新论”的作者几乎可以说是“三代同堂”,尤其值得一记的是,丛书中的著作,有五部是在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形成的,这似乎既标志着学术生产力的代际转移,也显示出儿童文学这个依然积弱的学科在一点一点地长大起来。
      儿童文学是社会现代化进程的产物。一个社会的现代化的水准,在极大程度上取决于儿童教育的水准。作为具有多维度儿童教育功能的儿童文学,理应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也就是说,作为学科的儿童文学的队伍规模,在中国向现代化国家发展的进程中,理应会进一步壮大。
      我们期待着……
      2019 年10 月9 日
      于中国海洋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
      【书摘与插画】
      周作人的“儿童文学”观念的发生
      ——以日本影响为中心
      中国儿童文学的发生与西方不同,它脱逸出了先有儿童文学创作,后有儿童文学理论这一常轨,而是呈现出先有西方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然后有受西方影响而产生的儿童文学理论,之后才有中国自己的儿童文学创作这一特异的文学史面貌。先有理论,后有创作这一文学史特点,使得中国儿童文学史研究对关于“儿童”的观念以及儿童文学的观念的考察变得尤为重要。
      周作人是中国儿童文学理论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别求新声于异邦”,如普罗米修斯,从西方盗来了孕育儿童文学的现代思想的火种。关于周作人在“儿童”的发现和“儿童文学”的发现上所受到的西方影响,我曾经发表过论文《论周作人的“儿童文学”观念的发生——以美国影响为中心》,主要论述了周作人所接受的来自美国的影响。在本篇论文中,我论述、梳理的是来自日本的重要影响。
      一、“儿童文学”:是实体还是观念
      讨论儿童文学的发生,需要辨析“儿童文学”这一词语的内涵。在中国儿童文学学术界,很多学者是将“儿童文学”当作一个实体来看待。关于中国儿童文学的历史起点,历来有中国儿童文学“古已有之”和中国儿童文学是“现代”文学这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古已有之”派的王泉根认为:“中国的儿童文学确是‘古已有之’,有着悠久的传统”,并明确提出了“中国古代儿童文学”、“古代的口头儿童文学”、“古代文人专为孩子们编写的书面儿童文学”的说法。方卫平也主张“古已有之”:“……中华民族已经拥有几千年的文明史。在这个历史过程中……儿童文学及其理论批评作为一种具体的儿童文化现象,或隐或现,或消或长,一直是其中一个不可分离和忽视的组成部分。”针对中国儿童文学“古已有之”论,我提出了中国儿童文学是“现代”文学这一主张。我说:“儿童与儿童文学都是历史的概念。从有人类的那天起便有儿童,但是在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里,儿童却并不能作为‘儿童’而存在。……在人类的历史上,儿童作为‘儿童’被发现,是在西方进入现代社会以后才完成的划时代创举。而没有‘儿童’的发现作为前提,为儿童的儿童文学是不可能产生的,因此,儿童文学只能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它与一般文学不同,它没有古代而只有现代。如果说儿童文学有古代,就等于抹煞了儿童文学发生发展的独特规律,这不符合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但是,双方在讨论的过程中,都有着拿具体的作品作为儿童文学存在的证据这一倾向。比如,王泉根说,晋人干宝的《搜神记》里的《李寄》是“中国古代儿童文学”中“*值得称道的著名童话”,“作品以不到400字的短小篇幅,生动刻绘了一个智斩蛇妖、为民除害的少年女英雄形象,热情歌颂了她的聪颖、智慧、勇敢和善良的品质,令人难以忘怀”。我则认为:“《李寄》在思想主题这一层面,与‘卧冰求鲤’、‘老莱娱亲’一类故事相比,其封建毒素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李寄斩蛇’这个故事,如果是给成人研究者阅读的话,原汁原味的文本正可以为研究、了解古代社会的儿童观和伦理观提供佐证,但是,把这个故事写给现代社会的儿童,却必须在思想主题方面进行根本的改造。”方卫平把明代吕得胜、吕坤父子的《小儿语》和《演小儿语》看作是儿童文学的“儿歌童谣”,我却赞同周作人的观点:“……如吕新吾作《演小儿语》,想改作儿歌以教‘义理身心之学’,道理固然讲不明白,而儿歌也就很可惜的白白的糟掉了。”“他们看不起儿童的歌谣,只因为‘固无害’而‘无谓’,——没有用处,这实在是绊倒许多古今人的一个石头。”
      双方这种用具体作品来证明儿童文学的存在的论述方式,使关于中国儿童文学的发生期的讨论陷入了僵局。意识到这一问题之后,我撰写了《“儿童文学”的知识考古——论中国儿童文学不是“古已有之”》一文,指出:“上述争论双方都是把所谓古代儿童文学的存在,当作一个‘实体’来对待。可是,儿童文学偏偏又不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实体’,不像面对一块石头,一方说这就是石头(儿童文学),另一方也得承认的确是石头(儿童文学)。判断一个文本是不是儿童文学,并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客观标准。你拿你所持的儿童文学理念来衡量,说这是儿童文学作品,而我所持的儿童文学理念与你不同,拿来一衡量,却说这不是儿童文学作品。这样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讨论不光是很难有一个结果,更重要的是这样的讨论学术含量、学术价值很低,也很难形成学术的增值。”“依据建构主义的本质论观点,现在我认为,作为‘实体’的儿童文学在中国古代(也包括现代)是否‘古已有之’这一问题已经不能成立!剩下的能够成立的问题只是,在中国古代,作为一个建构的
      观念的儿童文学是否存在这一问题。”

       
       
       
       

      商品简介

      本书是国内著名儿童文学学者朱自强潜心跨学科学术实践的学术总结,收入他近三十年在儿童文学比较研究领域的主要学术成果。全书分为中日儿童文学比较论、中西方儿童文学比较论两编,共收录21篇论文及1篇自述。
      作为比较文学研究,本书尤其值得一提的学术贡献在于,从“语言”史料出发,实证出“童话”(儿童文学的代名词)、“儿童本位”、“儿童文学”这些中国儿童文学的顶层概念均来自日语语汇,从而证明作为观念的“儿童文学”,不是如很多学者所主张的中国“古已有之”,而是在西方的现代性传播过程中,中国的先驱们在清末民初,对其自觉选择和接受的结果。


      作者简介

      朱自强,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儿童文学研究所所长。主要学术领域为儿童文学、语文教育、儿童教育。出版《朱自强学术文集》(10卷)。具有代表性的学术著作有《儿童文学的本质》《中国儿童文学与现代化进程》《儿童文学概论》《日本儿童文学论》《小学语文文学教育》《小学语文儿童文学教学法》等。学术研究获得过蒋风儿童文学理论贡献奖、鲁迅文学理论批评提名奖等奖项。主持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儿童文学跨学科拓展研究”。创作的系列儿童故事《花田小学的属鼠班》获泰山文艺奖,图画书《会说话的书》获图画书时代奖银奖;翻译出版日本儿童文学名著十余种、图画书近百种。


      目录

      上编 中日儿童文学比较论
      周作人的“儿童文学” 观念的发生——以日本影响为中心
      “童话”词源考——中日儿童文学早年关系侧证
      中日儿童文学术语异同比较
      日本的“阿信”与中国的“阿信”——关于翻译和解说的问题
      中日战争儿童文学比较
      周作人的儿童文学理论与日本影响
      鲁迅的儿童观:儿童文学视角
      接受的作用及其方向——以中国儿童文学为中心的思考
      近年日本儿童文学在中国——我所体验的翻译状况
      下编 中西方儿童文学比较论
      论周作人的“儿童文学”观念的发生——以美国影响为中心
      20 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理论走向——中西方儿童文学关系史视角
      “儿童的发现”:周作人的“人的文学”的思想源头
      儿童文学理论:在“现代”与“后现代”之间
      西方影响与本土实践——论中国“儿童本位”的儿童文学理论的主体性问题
      重新发现安徒生
      中国与西方传统儿童观的异同比较——以儿童文学的发生为视角
      “别求新声于异邦”——英国儿童文学在中国的翻译
      佩里•诺德曼的误区——与《儿童文学的乐趣》商榷
      小说童话:一种新的文学体裁
      周作人的《儿童的文学》解说
      赵景深、周作人“关于童话的讨论”解说
      附录
      “三十”自述——兼及体验的当代儿童文学学术史
      【前言】

      配送说明

      ...

      相似商品

      为你推荐

    本店分类
    孔网啦啦啦啦啦纺织女工火锅店第三课

    开播时间:09月02日 10:30

    即将开播,去预约
    直播中,去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