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开发票,24小时内发货。
-
作者:
刘家宏等著
-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
ISBN:
9787030724854
-
出版时间:
2021-06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ISBN:
9787030724854
-
出版时间:
2021-06
售价
¥
134.80
6.8折
定价
¥198.00
品相
全新
上书时间2025-02-18
卖家超过10天未登录
-
-
商品描述:
-
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区域概况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技术路线
第2章 自然侧水与能量循环要素演变规律
2.1 京津冀水资源收支变化规律
2.2 京津冀水热气象要素变化趋势分析
2.3 小结
第3章 自然侧地表水与地下水运动过程解析
3.1 研究方法
3.2 地表水运动过程解析
3.3 地下水运动过程解析
3.4 典型地下水超采区压采治理
3.5 小结
第4章 城市(群)水、能、物质流解析
4.1 可持续城市水循环模式选择
4.2 小结
第5章 二元水循环关键过程数学表达
5.1 水场的定义
5.2 海河流域城市需水场应用
5.3 京津冀地区水资源供需结构分析
5.4 小结
第6章 二元水循环驱动机理及演变规律
6.1 二元水循环驱动机理
6.2 二元水循环演变规律
6.3 基于水资源需求场理论的京津冀地区需水格局演变及驱动力分析
6.4 京津冀地区二元需水高程计算及汇流分析
6.5 小结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区域概况 1.1.1 自然地理 1. 地理位置 京津冀地区包括北京市、天津市以及河北省,是中国的“首都经济圈”,位于113°E~119°E,36°N~42°37′N。区域总面积为21.8万km2,占全国陆地面积的2.29%。京津冀地区东临渤海,南面华北平原,西倚太行山脉,北靠燕山山脉。地处海河流域,属半湿润半干旱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多年平均气温为12.0 ℃,日照充足,四季分明,降水时空分布不均。西北部和北部地区为山地与高原,地形较高,南部和东部地势较为平坦,整体地形由西北向东南逐渐过渡为平原,地势呈西北高东南低分布。 2. 水资源概况 京津冀地区属于资源型缺水区域,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9,是水资源严重短缺地区。由于工农业和城镇化的发展,大量开采地下水,水资源过度开发,京津冀地区的水生态环境长期处于严重超载状态,已造成地下水位下降、生态恶化、漏斗面积不断增加等多种生态环境问题。京津冀地区所处的海河流域是我国七大流域之一,海河水系是华北地区*大的水系,*终注入渤海。 京津冀地区降水年内分布不均,夏季受周边海洋气团影响,降水较多,降水量占全年的70%以上,且多暴雨。夏季降水量年际变化也很大,导致旱涝灾害频发。春季、秋季和冬季降水量较少,且春季、冬季比较干燥。京津冀地区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受东亚季风影响,北部地区由东南向西部方向降水量逐渐减少,张家口地区降水量*少;南部地区降水量向四周递增,邢台、邯郸、衡水等一带少雨;西北部因地势高,夏季湿度减少,邻近沙漠雨水少。由于靠近渤海,受海岸线与夏季来自海上东南季风的影响,燕山以南多雨区雨量充足。 1.1.2 社会经济概况 京津冀位于华北地区,不仅仅是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中国经济*发达的地区之一。2018年年末总人口数接近1.13亿人,占该年全国年末总人口数的8.08%。其中城镇人口7424万人,乡村人口3846万人,城镇化率约为65.9%。截至2018年,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6 139.89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10.29万元。京津冀地区是全国主要高新技术和重工业基地,以汽车工业、机械工业、钢铁工业、电子工业为主。北京、天津、河北的人均生产总值差异较大,北京、天津均达到12万元以上,河北仅不到5万元,表明京津冀三地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一定差距,内部分化严重。北京、天津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高,城镇化水平相对较高,河北是我国的农业大省,第一产业仍占据较大比重。然而京津冀地区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不足全国的0.7%,水资源极其短缺,且用水结构不合理。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自然水循环研究进展 1. 自然水循环 受太阳辐射和地心引力等影响,水通过土壤蒸发和植物蒸腾、输送、凝结降水、下渗和径流等环节,在各种水体之间进行着连续不断的运动,这种运动过程称为水循环(黄智卿和曾纯,2019),水循环或水汽输送的研究*早可追溯到1894年(尹泽疆,2018)。自然水循环过程主要包括降水、蒸发、入渗、径流、植被截留等。科学分析自然水循环的演变规律,对各个环节的演变规律进行研究,国内外学者在这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Dirmeyer等(2014)计算了降水水汽输送的直线距离,并得到了水汽输送距离500~4000 km的全球分布规律;Almazroui等(2017)说明了在气候变化影响下, 未来降水量将会增加,有更持久的湿润时间,并且能够补给地下水。国内研究的一个侧重点是气候变化对水循环演变规律的影响,赵娜娜等(2019)为探索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若尔盖高寒湿地水文过程和水循环演变规律,探讨了2020~2050年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若尔盖湿地流域径流变化趋势以及气候变化对湿地径流的影响;王东升等(2019)利用青藏高原东南边缘核心区迪庆地区3个站的蒸发皿蒸发、降水、径流深观测资料,分析了各要素年内、年际变化规律,并探讨了区域蒸发、降水、径流深的相关关系。 2. 水循环模拟 在水循环模拟研究中,水文模型模拟是水循环研究的主要过程。水文模型以整个水循环系统为研究对象,可以模拟流域内时空连续的流域蒸散发等水循环要素(占车生等,2015),主要包括TOPMODEL(Beven and Kirkby,1979;梁国华等,2019)、SHE(Abbott et al.,1986)、VIC(邓鹏和黄鹏年,2018)、SWAT(周铮等,2020)、GSFLOW(Markstrom et al.,2008)等水文模型。基于这些水文模型,国内外水文学者对水循环开展了大量模拟研究,大多集中在模拟水循环要素以及水循环要素演变规律等方面。Wang等(2017)利用VIC模型和14个全球气候模型(GCMs)预测,研究了湘江流域未来几十年的水资源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湘江流域将会经历21世纪20年代降水减少,30年代降水增加的过程,湘江流域可能会因气候变化而缺水;Huntington等(2018)利用美国本土的空间分布水平衡模型对提出的表征陆地水循环强度的定量框架进行了说明,定义了一种新的水循环强度指标;Githui等(2009)利用SWAT模型模拟了维多利亚湖流域未来气候变化下的径流变化规律,评估了维多利亚湖流域未来潜在的气候变化及其对河流流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流域降水增加使地表径流呈显著增加趋势。
孔网啦啦啦啦啦纺织女工火锅店第三课
开播时间:09月02日 10:30
即将开播,去预约

直播中,去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