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肃,中国管理咨询业的一面旗帜,是为形形的企业难点解题的大师,更是中国智业30年不老的一个传奇。他和他的团队,从改革开放之初一路不懈,已经为包括大型国企、品牌民企在内的上千家客户竭诚服务,创立了上百项经典案例。他创立的“势道力”五行能量、十度修炼、三大效率等一系列理论,融合了西方管理思想精髓和中国传统智慧,堪称一线实践智慧升华的典范。他本人愿意将他的实践经验与智慧奉献于众,为中国的崛起一效智者之力。
精彩内容:
章承包制:从起步到没落
对于现在的人们,“承包制”的概念似已是恍若隔世了。但在经济生活几乎接近之于行政控制之手的80年代,承包制的宏观释义叫“放权让利”,它曾经是企业家反对行政权控制的一柄利刃。承包制的推行,使我国企业家从放权让利入手,掀起了一场自上而下、撤销行政公司的改革浪潮。当改革勃兴、“企业松绑”,当年的“企业政治变法”风起云涌,遂造了一代政治型企业家崭露头角。
80年代改革之始,企业所受的种种束缚绝难为今人所能设想。以上海为例,设立了“条条”与“块块”的层层部门,控制着企业“产、供、销”环节,企业只是单纯执行生产任务的工厂车间,自主的经营活力均无从谈起。改革的步表现为将各行政局(如轻工局、化工局等)“翻牌”为行政化公司,其管理方式却并无质的变化,所有的工厂都是这些行政公司的下属与分支。“统得过死、管得过严”的盾,大多依然故我。
然而,束缚之下,又遑论身手?企业家本该有的开拓、创新将无从体现。当年极其紧迫的城市经济改革,也是无从突破。而农村改革一声炮响,送来了改革成功很直观的示范。其核心内涵,恰恰是“联产承包责任制”。承包制说到底,不过是优选限度摆脱的行政束缚与行政干预,其中的政治含义常常会大于经济含义。1978年小岗村那18个按在“生死文书”上的红手印便已昭示了“先行破冰”式的政治凶险,更何况“”意识形态的巨大魔影仍然死死压在全中国的头顶。企业管理者不得不披上政治家的外衣,不得不去完成政治家的社会功能。这本来是一种时代错位,一个巨大悖论。“企业松绑”成为当年改革推动的要义,承包制则是这“要义”的几乎专享可行的现实手段。但很好耐人寻味的是,承包制本身,在其承担着“对计划经济时代行政管控企业的否定与冲击的体制功能、用放权让利的简单方式进行的企业管理方式变革的管理转型功能、在短缺经济时代争夺资源的主要手段的运营方式功能、公有制条件下的企业制度安排的意识形态功能”等四大功能的同时,由于其本身的过渡缺陷,必然会在很短时间内迅速走向自我末路,这无疑又加大了企业管理者可能败亡的风险。
在这样奇特而难以预测的变异环境面前,企业家将如何自处?他们应该有怎样的智慧?而往往又会陷入如何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