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加入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X
文轩舞墨书坊
  • 【买我!正版二手塑封】全民自黑的英国:其实是一本全面的英国文化观察笔记比尔·布莱森|Bill|Bryson|黄昱宁|夏菁|读客文化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9787559419453
  • 【买我!正版二手塑封】全民自黑的英国:其实是一本全面的英国文化观察笔记比尔·布莱森|Bill|Bryson|黄昱宁|夏菁|读客文化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9787559419453
  • 【买我!正版二手塑封】全民自黑的英国:其实是一本全面的英国文化观察笔记比尔·布莱森|Bill|Bryson|黄昱宁|夏菁|读客文化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9787559419453
  • 【买我!正版二手塑封】全民自黑的英国:其实是一本全面的英国文化观察笔记比尔·布莱森|Bill|Bryson|黄昱宁|夏菁|读客文化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9787559419453
  • 【买我!正版二手塑封】全民自黑的英国:其实是一本全面的英国文化观察笔记比尔·布莱森|Bill|Bryson|黄昱宁|夏菁|读客文化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9787559419453
  • 【买我!正版二手塑封】全民自黑的英国:其实是一本全面的英国文化观察笔记比尔·布莱森|Bill|Bryson|黄昱宁|夏菁|读客文化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9787559419453
图文详情
  • 【买我!正版二手塑封】全民自黑的英国:其实是一本全面的英国文化观察笔记比尔·布莱森|Bill|Bryson|黄昱宁|夏菁|读客文化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9787559419453
  • 【买我!正版二手塑封】全民自黑的英国:其实是一本全面的英国文化观察笔记比尔·布莱森|Bill|Bryson|黄昱宁|夏菁|读客文化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9787559419453
  • 【买我!正版二手塑封】全民自黑的英国:其实是一本全面的英国文化观察笔记比尔·布莱森|Bill|Bryson|黄昱宁|夏菁|读客文化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9787559419453
  • 【买我!正版二手塑封】全民自黑的英国:其实是一本全面的英国文化观察笔记比尔·布莱森|Bill|Bryson|黄昱宁|夏菁|读客文化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9787559419453
  • 【买我!正版二手塑封】全民自黑的英国:其实是一本全面的英国文化观察笔记比尔·布莱森|Bill|Bryson|黄昱宁|夏菁|读客文化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9787559419453
  • 【买我!正版二手塑封】全民自黑的英国:其实是一本全面的英国文化观察笔记比尔·布莱森|Bill|Bryson|黄昱宁|夏菁|读客文化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9787559419453

【买我!正版二手塑封】全民自黑的英国:其实是一本全面的英国文化观察笔记比尔·布莱森|Bill|Bryson|黄昱宁|夏菁|读客文化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9787559419453

举报

二手二次塑封,15点前订单当天发货

  • 作者: 
  • 出版社: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 ISBN:    9787559419453
  • 出版时间: 
  • 装帧:    平装
  • 开本:    32开
  • ISBN:  9787559419453
  • 出版时间: 
  • 装帧:  平装
  • 开本:  32开

售价 24.95 5.0折

定价 ¥49.90 

品相 八品

优惠 满包邮

优惠 满减券
    发货
    承诺48小时内发货
    运费
    本店暂时无法向该地区发货

    延迟发货说明

    时间:
    说明:

    上书时间2025-03-04

    数量
    仅1件在售,欲购从速
    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
    微信扫描打开成功后,点击右上角”...“进行转发

    卖家超过10天未登录

    店铺等级
    资质认证
    90天平均
    成功完成
    71.72% (265笔)
    好评率
    100%
    发货时间
    19.55小时
    • 商品详情
    • 店铺评价
    立即购买 加入购物车 收藏
    手机购买
    微信扫码访问
    • 商品分类:
      文学
      货号:
      1780069925726573056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比尔·布莱森 
      享誉世界的文化观察大师,畅销科普巨著《万物简史》的作者。 
      比尔?布莱森曾获得詹姆斯·乔伊斯奖、塞缪尔·约翰逊奖等多个文学奖,更因文学贡献获得大英帝国官佐勋章,同时也是首位获得“英国皇家学会荣誉会员”的非英国籍人士。除此之外,他还曾任英国杜伦大学校长,取得两所大学的文学博士学位,九所英国知名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 
      1973年,22岁的比尔·布莱森定居英国。在此后的20年间,布莱森进行过两次环英旅行,沿途体验了43座英国城镇的风情。布莱森对英国有着深厚的情感,他凭借着独特的观察方式,用幽默、犀利的语言写就的《全民自黑的英国》,在2003年世界读书日英国BBC发起的全民调查中,被评为“尤其能代表英国的图书”。 



      目录
      第一章 
      真想不到!你们既然连玉米片都有,你为啥还要到英国来呢? 
        
      第二章 
      此地之所以存在,纯粹是为了让英国人穿上田径运动装以后,能有个去处。 
        
      第三章 
      我一直都弄不明白,为什么伦敦人就看不出他们住在这世上最美妙的城市里。 
        
      第四章 
      在1986年那个漫长的冬季,那场伦敦有史以来规模最大,也最为暴力的产业纠纷就是在这里展开的。有那么几个晚上,数千人潮与警察激烈鏖战,长达数小时之久。 
        
      第五章 
      但凡我向谁透露我打算搭乘公共交通工具展开环英之旅,对方就会讲:“天哪,你真勇敢!” 
        
      第六章 
      他正在跟我详细解说旋转保龄球错综复杂的机理时,突然转过身来,亲热地随口说了句:“你知道,我有原子弹。” 
        
      第七章 
      英国人的魅力之一,就是他们对于自己的美德无知无觉,不过,他们最最无知无觉的,还是自己过得有多么开心。 
        
      第八章  
      我跟他解释,虽说我严格意义上说是个美国人,但我在英国已经住得够久了,久到足以认真看好自己的钞票。 
        
      第九章 
      为什么英国人一到旅馆餐厅里就那么安静呢?屋中一点儿声响都没有,只听得见餐具在悄声碰撞,再不就是两秒钟压低了嗓子的交谈,比如:“明天总该放晴了。”“哦?那敢情好。”“嗯。”然后鸦雀无声。 
        
      第十章 
      海面上渔船起伏摇摆,空气里飘逸着一种踌躇满志的航海气息,让你简直巴望能看见大力水手波派和布鲁多从街角慢悠悠地大步走来。 
        
      第十一章 
      …… 
      第三十章 
        



      内容摘要
      真正的英国,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享誉世界的文化观察大师比尔·布莱森用幽默、犀利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全面真实的英国: 
      英国人虽然总是板着脸,但个个都是幽默大师——火车因故停运,几百名旅客滞留站台,一位胡子浓密得能够剪下来当抱枕的乘客抱怨道:“这么说吧,我到这个火车站的时候胡子是刮得干干净净的”。 
      英国多阴雨,但由此英国人无需担心一年四季的衣着搭配,天气也成为当地人打开话匣子的完美话题。“明天总该放晴了。”“哦?那敢情好。” 
      英国是一个极具礼貌和风度的国家,你若居住在英国,道歉便会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对话:“十分抱歉,可是……能将您的巨足从我脚上挪开吗?” 
      本书获得了英国本土读者的高度认可——2003年世界读书日,在一场BBC发起的全民调查中,本书被评为“尤其能代表英国的图书”。 

       
      翻开本书,从英国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读懂一个真实的英国。 
        



      主编推荐
      ◆全民自黑的英国:其实是一本全面的英国文化观察笔记! 
      ◆2003年世界读书日,英国BBC全民调查将此书评为“尤其能代表英国的图书”! 
      ◆《全民自黑的英国》入选《卫报》“生命中不可或缺的100本书”书单,与莎士比亚、托尔斯泰、狄更斯、简·奥斯丁、雨果、柯南·道尔、福楼拜、陀思妥耶夫斯基、乔治·奥威尔、勃朗特姐妹等文学大师比肩而列。 
      ◆畅销科普巨著《万物简史》作者比尔·布莱森成名作! 
      ◆作者曾获得詹姆斯·乔伊斯文学奖、塞缪尔·约翰逊文学奖。 
      ◆翻开本书,从英国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读懂一个真实的英国。 
       
        



      精彩内容
      全民自黑的英国:其实是一本全面的英国文化观察笔记我虽已客居英伦二十年,仍常常为英式幽默的质量深深折服,尤其是在最不可能发现幽默的地方——在别的国家绝不可能幽默得起来的地方。在英国,幽默就是露天市场小摊贩们的叫卖声,就是街头艺术家们的拿手绝活——那种玩抛接火把或者骑独轮车的,能拿自己、拿观众开玩笑一口气说个不停的;幽默也是圣诞节的哑剧表演、酒吧里的寻常对话以及在孤单冷清的地方偶遇有趣的陌生人。
      我记得多年前有一次去滑铁卢火车站,发现那里乱成一团,原来北面的克拉普汉姆枢纽站起火,火车营运中断。接下来的一个多小时里,几百名旅客以超乎寻常的耐心一直静候在那里,盯着空白的指示公告牌。偶尔有流言传来说有列火车在七站台即将出发,人群里便小小地骚动了一下,每个人都拖着疲惫的双腿朝那边走去,走到门口却又听到新的流言传来说火车实际上是在十六站台或者二站台出发。最后,大家将火车站的所有站台几乎一一走过,坐上不知开向何方的一列列火车。我发现自己乘上了一辆火车的最后一节挂车,据说马上开往里士满。车厢里除了我还有另一名乘客:一位西装革履的男士,坐在一堆邮包上。他有一丛浓密的红胡子,浓到你可以割下来填满一个靠垫,脸上一副极其厌世的表情,一望即知他属于那种老早就放弃了回家希望的人。
      “你等了很长时间吗?”我问他。
      他若有所思地叹了一口气:“这么说吧,我到这个火车站的时候胡子是刮得干干净净的。”我太欣赏这幽默了。
      ……他们之所以心满意足,是因为他们拥有一小份面朝大海的房产。毫无疑问,这样的机会有一长溜人排队等候呢,况且——这才是他们如此开心的真正秘诀——只要他们乐意,随时可以退回到小屋里,挨冻受冷的程度就能略微减轻点。他们可以泡上一杯茶,如果特别乐意放肆一下的话,还能吃一块巧克力消化饼干。吃罢茶点,他们可以花半个小时开开心心地收拾东西,再关好门窗。人生在世,他们只需要这么一点点,就能让自己进入几近狂喜的境界。
      英国人的魅力之一,就是他们对于自己的美德无知无觉,不过,他们最最无知无觉的,还是自己过得有多么开心。你听我这么讲也许会笑,但他们真的是地球上最开心的人,千真万确。随便挑两个正在聊天的英国人观察一下,看看他们听到别人讲个笑话、逗个乐子的时候,需要多久便能够嘿嘿一笑或者哈哈大笑。时间不会超过几秒钟。有一回,我从敦刻尔克去布鲁塞尔,跟我同坐一个车厢包间的是两个说法语的生意人,明摆着,他们不是老朋友就是老同事。整个旅途上,他们聊得很热络,可是一连两个小时里,他们谁也没露出一丁点笑意来。同样的情形,你可以在德国人或者瑞士人或者西班牙人甚或意大利人身上想象,但英国人嘛——休想啦。
      要取悦英国人真是容易啊。这一点最不寻常了。事实上,他们巴不得乐趣都是那种微不足道的。正因为如此,所以他们有那么多点心——什么茶糕啦,烤饼啦,松饼啦,岩皮饼啦,奶油茶饼啦,水果什鲁斯伯里啦——口味都处理得那么小心翼翼。天底下也只有他们才会认为,在布丁或者蛋糕上加果酱和葡萄干是桩惊心动魄的事。如果给他们一点儿真正诱人的东西——一片奶油蛋糕,或者从一盒花式巧克力里头挑一种——他们几乎百分之百地会踌躇全民自黑的英国:其实是一本全面的英国文化观察笔记我虽已客居英伦二十年,仍常常为英式幽默的质量深深折服,尤其是在最不可能发现幽默的地方——在别的国家绝不可能幽默得起来的地方。在英国,幽默就是露天市场小摊贩们的叫卖声,就是街头艺术家们的拿手绝活——那种玩抛接火把或者骑独轮车的,能拿自己、拿观众开玩笑一口气说个不停的;幽默也是圣诞节的哑剧表演、酒吧里的寻常对话以及在孤单冷清的地方偶遇有趣的陌生人。
      我记得多年前有一次去滑铁卢火车站,发现那里乱成一团,原来北面的克拉普汉姆枢纽站起火,火车营运中断。接下来的一个多小时里,几百名旅客以超乎寻常的耐心一直静候在那里,盯着空白的指示公告牌。偶尔有流言传来说有列火车在七站台即将出发,人群里便小小地骚动了一下,每个人都拖着疲惫的双腿朝那边走去,走到门口却又听到新的流言传来说火车实际上是在十六站台或者二站台出发。最后,大家将火车站的所有站台几乎一一走过,坐上不知开向何方的一列列火车。我发现自己乘上了一辆火车的最后一节挂车,据说马上开往里士满。车厢里除了我还有另一名乘客:一位西装革履的男士,坐在一堆邮包上。他有一丛浓密的红胡子,浓到你可以割下来填满一个靠垫,脸上一副极其厌世的表情,一望即知他属于那种老早就放弃了回家希望的人。
      “你等了很长时间吗?”我问他。
      他若有所思地叹了一口气:“这么说吧,我到这个火车站的时候胡子是刮得干干净净的。”我太欣赏这幽默了。
      ……他们之所以心满意足,是因为他们拥有一小份面朝大海的房产。毫无疑问,这样的机会有一长溜人排队等候呢,况且——这才是他们如此开心的真正秘诀——只要他们乐意,随时可以退回到小屋里,挨冻受冷的程度就能略微减轻点。他们可以泡上一杯茶,如果特别乐意放肆一下的话,还能吃一块巧克力消化饼干。吃罢茶点,他们可以花半个小时开开心心地收拾东西,再关好门窗。人生在世,他们只需要这么一点点,就能让自己进入几近狂喜的境界。
      英国人的魅力之一,就是他们对于自己的美德无知无觉,不过,他们最最无知无觉的,还是自己过得有多么开心。你听我这么讲也许会笑,但他们真的是地球上最开心的人,千真万确。随便挑两个正在聊天的英国人观察一下,看看他们听到别人讲个笑话、逗个乐子的时候,需要多久便能够嘿嘿一笑或者哈哈大笑。时间不会超过几秒钟。有一回,我从敦刻尔克去布鲁塞尔,跟我同坐一个车厢包间的是两个说法语的生意人,明摆着,他们不是老朋友就是老同事。整个旅途上,他们聊得很热络,可是一连两个小时里,他们谁也没露出一丁点笑意来。同样的情形,你可以在德国人或者瑞士人或者西班牙人甚或意大利人身上想象,但英国人嘛——休想啦。
      要取悦英国人真是容易啊。这一点最不寻常了。事实上,他们巴不得乐趣都是那种微不足道的。正因为如此,所以他们有那么多点心——什么茶糕啦,烤饼啦,松饼啦,岩皮饼啦,奶油茶饼啦,水果什鲁斯伯里啦——口味都处理得那么小心翼翼。天底下也只有他们才会认为,在布丁或者蛋糕上加果酱和葡萄干是桩惊心动魄的事。如果给他们一点儿真正诱人的东西——一片奶油蛋糕,或者从一盒花式巧克力里头挑一种——他们几乎百分之百地会踌躇全民自黑的英国:其实是一本全面的英国文化观察笔记我虽已客居英伦二十年,仍常常为英式幽默的质量深深折服,尤其是在最不可能发现幽默的地方——在别的国家绝不可能幽默得起来的地方。在英国,幽默就是露天市场小摊贩们的叫卖声,就是街头艺术家们的拿手绝活——那种玩抛接火把或者骑独轮车的,能拿自己、拿观众开玩笑一口气说个不停的;幽默也是圣诞节的哑剧表演、酒吧里的寻常对话以及在孤单冷清的地方偶遇有趣的陌生人。
      我记得多年前有一次去滑铁卢火车站,发现那里乱成一团,原来北面的克拉普汉姆枢纽站起火,火车营运中断。接下来的一个多小时里,几百名旅客以超乎寻常的耐心一直静候在那里,盯着空白的指示公告牌。偶尔有流言传来说有列火车在七站台即将出发,人群里便小小地骚动了一下,每个人都拖着疲惫的双腿朝那边走去,走到门口却又听到新的流言传来说火车实际上是在十六站台或者二站台出发。最后,大家将火车站的所有站台几乎一一走过,坐上不知开向何方的一列列火车。我发现自己乘上了一辆火车的最后一节挂车,据说马上开往里士满。车厢里除了我还有另一名乘客:一位西装革履的男士,坐在一堆邮包上。他有一丛浓密的红胡子,浓到你可以割下来填满一个靠垫,脸上一副极其厌世的表情,一望即知他属于那种老早就放弃了回家希望的人。
      “你等了很长时间吗?”我问他。
      他若有所思地叹了一口气:“这么说吧,我到这个火车站的时候胡子是刮得干干净净的。”我太欣赏这幽默了。
      ……他们之所以心满意足,是因为他们拥有一小份面朝大海的房产。毫无疑问,这样的机会有一长溜人排队等候呢,况且——这才是他们如此开心的真正秘诀——只要他们乐意,随时可以退回到小屋里,挨冻受冷的程度就能略微减轻点。他们可以泡上一杯茶,如果特别乐意放肆一下的话,还能吃一块巧克力消化饼干。吃罢茶点,他们可以花半个小时开开心心地收拾东西,再关好门窗。人生在世,他们只需要这么一点点,就能让自己进入几近狂喜的境界。
      英国人的魅力之一,就是他们对于自己的美德无知无觉,不过,他们最最无知无觉的,还是自己过得有多么开心。你听我这么讲也许会笑,但他们真的是地球上最开心的人,千真万确。随便挑两个正在聊天的英国人观察一下,看看他们听到别人讲个笑话、逗个乐子的时候,需要多久便能够嘿嘿一笑或者哈哈大笑。时间不会超过几秒钟。有一回,我从敦刻尔克去布鲁塞尔,跟我同坐一个车厢包间的是两个说法语的生意人,明摆着,他们不是老朋友就是老同事。整个旅途上,他们聊得很热络,可是一连两个小时里,他们谁也没露出一丁点笑意来。同样的情形,你可以在德国人或者瑞士人或者西班牙人甚或意大利人身上想象,但英国人嘛——休想啦。
      要取悦英国人真是容易啊。这一点最不寻常了。事实上,他们巴不得乐趣都是那种微不足道的。正因为如此,所以他们有那么多点心——什么茶糕啦,烤饼啦,松饼啦,岩皮饼啦,奶油茶饼啦,水果什鲁斯伯里啦——口味都处理得那么小心翼翼。天底下也只有他们才会认为,在布丁或者蛋糕上加果酱和葡萄干是桩惊心动魄的事。如果给他们一点儿真正诱人的东西——一片奶油蛋糕,或者从一盒花式巧克力里头挑一种——他们几乎百分之百地会踌躇全民自黑的英国:其实是一本全面的英国文化观察笔记我虽已客居英伦二十年,仍常常为英式幽默的质量深深折服,尤其是在最不可能发现幽默的地方——在别的国家绝不可能幽默得起来的地方。在英国,幽默就是露天市场小摊贩们的叫卖声,就是街头艺术家们的拿手绝活——那种玩抛接火把或者骑独轮车的,能拿自己、拿观众开玩笑一口气说个不停的;幽默也是圣诞节的哑剧表演、酒吧里的寻常对话以及在孤单冷清的地方偶遇有趣的陌生人。
      我记得多年前有一次去滑铁卢火车站,发现那里乱成一团,原来北面的克拉普汉姆枢纽站起火,火车营运中断。接下来的一个多小时里,几百名旅客以超乎寻常的耐心一直静候在那里,盯着空白的指示公告牌。偶尔有流言传来说有列火车在七站台即将出发,人群里便小小地骚动了一下,每个人都拖着疲惫的双腿朝那边走去,走到门口却又听到新的流言传来说火车实际上是在十六站台或者二站台出发。最后,大家将火车站的所有站台几乎一一走过,坐上不知开向何方的一列列火车。我发现自己乘上了一辆火车的最后一节挂车,据说马上开往里士满。车厢里除了我还有另一名乘客:一位西装革履的男士,坐在一堆邮包上。他有一丛浓密的红胡子,浓到你可以割下来填满一个靠垫,脸上一副极其厌世的表情,一望即知他属于那种老早就放弃了回家希望的人。
      “你等了很长时间吗?”我问他。
      他若有所思地叹了一口气:“这么说吧,我到这个火车站的时候胡子是刮得干干净净的。”我太欣赏这幽默了。
      ……他们之所以心满意足,是因为他们拥有一小份面朝大海的房产。毫无疑问,这样的机会有一长溜人排队等候呢,况且——这才是他们如此开心的真正秘诀——只要他们乐意,随时可以退回到小屋里,挨冻受冷的程度就能略微减轻点。他们可以泡上一杯茶,如果特别乐意放肆一下的话,还能吃一块巧克力消化饼干。吃罢茶点,他们可以花半个小时开开心心地收拾东西,再关好门窗。人生在世,他们只需要这么一点点,就能让自己进入几近狂喜的境界。
      英国人的魅力之一,就是他们对于自己的美德无知无觉,不过,他们最最无知无觉的,还是自己过得有多么开心。你听我这么讲也许会笑,但他们真的是地球上最开心的人,千真万确。随便挑两个正在聊天的英国人观察一下,看看他们听到别人讲个笑话、逗个乐子的时候,需要多久便能够嘿嘿一笑或者哈哈大笑。时间不会超过几秒钟。有一回,我从敦刻尔克去布鲁塞尔,跟我同坐一个车厢包间的是两个说法语的生意人,明摆着,他们不是老朋友就是老同事。整个旅途上,他们聊得很热络,可是一连两个小时里,他们谁也没露出一丁点笑意来。同样的情形,你可以在德国人或者瑞士人或者西班牙人甚或意大利人身上想象,但英国人嘛——休想啦。
      要取悦英国人真是容易啊。这一点最不寻常了。事实上,他们巴不得乐趣都是那种微不足道的。正因为如此,所以他们有那么多点心——什么茶糕啦,烤饼啦,松饼啦,岩皮饼啦,奶油茶饼啦,水果什鲁斯伯里啦——口味都处理得那么小心翼翼。天底下也只有他们才会认为,在布丁或者蛋糕上加果酱和葡萄干是桩惊心动魄的事。如果给他们一点儿真正诱人的东西——一片奶油蛋糕,或者从一盒花式巧克力里头挑一种——他们几乎百分之百地会踌躇全民自黑的英国:其实是一本全面的英国文化观察笔记我虽已客居英伦二十年,仍常常为英式幽默的质量深深折服,尤其是在最不可能发现幽默的地方——在别的国家绝不可能幽默得起来的地方。在英国,幽默就是露天市场小摊贩们的叫卖声,就是街头艺术家们的拿手绝活——那种玩抛接火把或者骑独轮车的,能拿自己、拿观众开玩笑一口气说个不停的;幽默也是圣诞节的哑剧表演、酒吧里的寻常对话以及在孤单冷清的地方偶遇有趣的陌生人。
      我记得多年前有一次去滑铁卢火车站,发现那里乱成一团,原来北面的克拉普汉姆枢纽站起火,火车营运中断。接下来的一个多小时里,几百名旅客以超乎寻常的耐心一直静候在那里,盯着空白的指示公告牌。偶尔有流言传来说有列火车在七站台即将出发,人群里便小小地骚动了一下,每个人都拖着疲惫的双腿朝那边走去,走到门口却又听到新的流言传来说火车实际上是在十六站台或者二站台出发。最后,大家将火车站的所有站台几乎一一走过,坐上不知开向何方的一列列火车。我发现自己乘上了一辆火车的最后一节挂车,据说马上开往里士满。车厢里除了我还有另一名乘客:一位西装革履的男士,坐在一堆邮包上。他有一丛浓密的红胡子,浓到你可以割下来填满一个靠垫,脸上一副极其厌世的表情,一望即知他属于那种老早就放弃了回家希望的人。
      “你等了很长时间吗?”我问他。
      他若有所思地叹了一口气:“这么说吧,我到这个火车站的时候胡子是刮得干干净净的。”我太欣赏这幽默了。
      ……他们之所以心满意足,是因为他们拥有一小份面朝大海的房产。毫无疑问,这样的机会有一长溜人排队等候呢,况且——这才是他们如此开心的真正秘诀——只要他们乐意,随时可以退回到小屋里,挨冻受冷的程度就能略微减轻点。他们可以泡上一杯茶,如果特别乐意放肆一下的话,还能吃一块巧克力消化饼干。吃罢茶点,他们可以花半个小时开开心心地收拾东西,再关好门窗。人生在世,他们只需要这么一点点,就能让自己进入几近狂喜的境界。
      英国人的魅力之一,就是他们对于自己的美德无知无觉,不过,他们最最无知无觉的,还是自己过得有多么开心。你听我这么讲也许会笑,但他们真的是地球上最开心的人,千真万确。随便挑两个正在聊天的英国人观察一下,看看他们听到别人讲个笑话、逗个乐子的时候,需要多久便能够嘿嘿一笑或者哈哈大笑。时间不会超过几秒钟。有一回,我从敦刻尔克去布鲁塞尔,跟我同坐一个车厢包间的是两个说法语的生意人,明摆着,他们不是老朋友就是老同事。整个旅途上,他们聊得很热络,可是一连两个小时里,他们谁也没露出一丁点笑意来。同样的情形,你可以在德国人或者瑞士人或者西班牙人甚或意大利人身上想象,但英国人嘛——休想啦。
      要取悦英国人真是容易啊。这一点最不寻常了。事实上,他们巴不得乐趣都是那种微不足道的。正因为如此,所以他们有那么多点心——什么茶糕啦,烤饼啦,松饼啦,岩皮饼啦,奶油茶饼啦,水果什鲁斯伯里啦——口味都处理得那么小心翼翼。天底下也只有他们才会认为,在布丁或者蛋糕上加果酱和葡萄干是桩惊心动魄的事。如果给他们一点儿真正诱人的东西——一片奶油蛋糕,或者从一盒花式巧克力里头挑一种——他们几乎百分之百地会踌躇一下,开始担心这样做是不是没名堂,会不会很过分,就好像,但凡开心的程度刚刚跨过了及格线,就多少有点儿不得体了。
      “哦,我真不应该呢。”他们说。
      “哦,拿去吧。”你赶紧给他们打打气。
      “呃,那就拿个小的吧。”他们一边说,一边飞快地拿走一块小的,然后脸上掠过的神色就像是刚刚做了什么魔鬼附体的邪门事儿。这一切,跟美国人的思维完全背道而驰。在美国人看来,人生在世的唯一目标、肉身存活的恒久证据,就是要竭尽所能,把口腹之乐或多或少、马不停蹄地塞进嘴里去。越快越好、多多益善地满足欲望,是与生俱来的权利。难不成有人叫你做个深呼吸,你也来一句“哦,我真不应该”吗?
      以下事实曾让我颇感困惑:一则,英国人对于享乐的态度委实古怪;二则,他们那种孜孜不倦、冥顽不化的乐观主义精神,会让他们在境遇最不济的时候将语气转得昂扬起来——“不准再嘟嘟囔囔地抱怨啦!”“会有变化的!”“你本来可能搞得更糟呢!”“虽然不怎么好,可好歹又便宜又讨人喜欢嘛!”“呃,真不错呢!”但是,渐渐地,我被他们的思维方式同而化之,从此以后便空前地快乐。我记得,有一次我坐在乏味的海滨散步道上的一家咖啡馆里,屋子冷冰冰,衣服湿淋淋,眼前端来一杯茶、一块茶糕,我居然当即脱口而出:“哇,真棒!”这下我心里明白了,变化已悄然开始。不久以后,我渐渐地将所有的行为——在饭店里多要些吐司,在玛莎百货里买羊毛成分高的袜子,明明只需要一条长裤结果却拿了两条——都看成某种胆大妄为、近乎违法的勾当。我的人生就此丰富多彩起来。
      ……对于外国人来说,英国的天气最让人吃惊的就是:这儿似乎没什么天气可言。在别的地方,大自然时常狂暴无常,危险无比——诸如飓风、季风、咆哮的暴风雪、让人逃命的冰雹,这些现象在不列颠群岛几乎完全闻所未闻。我觉得很好。我喜欢一年四季衣着不变,我喜欢夏天睡觉时不用空调也不用纱窗,还不担心昆虫和小飞虫吸你的血或者吃掉你的手脚。我喜欢明白这样一件事:只要我不在二月份穿拖鞋去爬斯诺登峰,我就不会在这个四季如春的国家里因天气原因而死去。
      我之所以提到这一点是因为离开莫勒坎贝两天后,我坐在温德米尔湖畔的鲍聂斯镇上一家“老英格兰饭店”餐厅里吃早餐,正好读到《泰晤士报》上一篇有关反季节暴风雪的文章,也就是“冰雪暴”。《泰晤士报》称其“席卷”了东英吉利1部分地区,报道称部分地区的积雪“深达两英寸多”,雪堆“足有六英寸高”。看了这则报道,我做了件从未做过的事——拿出笔记本给报纸编辑写信。在信中我和善友好地指出:两英寸的积雪称不上是“冰雪暴”,六英寸的雪也称不上是“雪堆”。我解释说,真正的“冰雪暴”来袭时连大门都没法打开,真正的“雪堆”能把你的汽车埋起来直到春天来临。“天寒地冻”的含义是你去握门把手、邮箱把手等金属物体的时候,手上都会掉下皮肉。不过,后来我把信揉了,因为我发现自己差点就变成了漫画《毕林普上校2》中那种自高自大的保守派。我身边就坐满了不少这样的人,正和他们傲慢的太太一起吃着玉米片或喝着粥。没有他们的话,“老英格兰饭店”可能会无以为继。一下,开始担心这样做是不是没名堂,会不会很过分,就好像,但凡开心的程度刚刚跨过了及格线,就多少有点儿不得体了。
      “哦,我真不应该呢。”他

      配送说明

      ...

      相似商品

      为你推荐

    孔网啦啦啦啦啦纺织女工火锅店第三课

    开播时间:09月02日 10:30

    即将开播,去预约
    直播中,去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