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加入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X
思源汇书店
  • 【正版图书】从徐霞客到梵高余光中9787512506732国际文化出版社公司2014-06-01普通图书/文学

【正版图书】从徐霞客到梵高余光中9787512506732国际文化出版社公司2014-06-01普通图书/文学

举报

正版图书 书友可放心购买

  • 作者: 
  • 出版社:    国际文化出版社公司
  • ISBN:    9787512506732
  • 出版时间: 
  • 装帧:    其他
  • 开本:    其他
  • 作者: 
  • 出版社:  国际文化出版社公司
  • ISBN:  9787512506732
  • 出版时间: 
  • 装帧:  其他
  • 开本:  其他

售价 21.17 6.6折

定价 ¥32.00 

品相 全新

优惠 满包邮

优惠 满减券
    运费
    本店暂时无法向该地区发货

    延迟发货说明

    时间:
    说明:

    上书时间2024-05-11

    数量
    库存41
    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
    微信扫描打开成功后,点击右上角”...“进行转发

    卖家超过10天未登录

    • 商品详情
    • 店铺评价
    手机购买
    微信扫码访问
    • 商品分类:
      文学
      货号:
      9787512506732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余光中,1928年生,福建永春人,因母亲、妻子均为常州人,亦自称江南人。曾在南京大学、厦门大学攻读,毕业于台湾大学。在美国读书、教书五年,并任台湾师范大学、政治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高雄中山大学教授。
      对诗、散文、评论、翻译均有贡献,已出版专著五十种。近年在大陆各省出书已逾二十种。余氏写诗、评诗、译诗、教诗、编诗,对诗之贡献堪称全才。诗作如《乡愁》、《当我死时》、《等你,在雨中》、《白玉苦瓜》等均传诵一时。

      目录
      杖底烟霞
       ——山水游记的艺术
      中国山水游记的感性
      中国山水游记的知性
      论民初的游记
      巴黎看画记
       ——古典的黄昏
      破画欲出的淋漓元气
       ——梵高逝世百周年祭
      梵高的向日葵
      壮丽的祭典
       ——梵高逝世百年回顾大展记盛
      莫惊醒金黄的鼾声
      中文的常态与变态
      白而不化的白话文
       ——从早期的青涩到近期的繁琐
      李清照以后
      艺术创作与间接经验
      诗与音乐
      编者说明


      内容摘要
       《从徐霞客到梵高》是余光中继《掌上雨》和《分水岭上》之后的第三本纯评论文集。其中的十四篇文章,一半写于香港,一半写于高雄;最早的一篇写于1981年,最晚的则写于1993年。书名《从徐霞客到梵高》,因为其中有四篇文章析论中国的游记,另有四篇探讨梵高的艺术,占的分量最重。游记既为散文的一体,往往兼有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之功,因此论游记即所以论散文。

      精彩内容
       自古中国的哲学把天、地、人称为三才。人本来生于天地之间,却因文明日繁而心萦于世务,身陷于尘网,不得亲近自然。隐士逸民之类是例外,但是离群索居并非易事,不仅长沮、桀溺实际上难与鸟兽为群,就连谢枋得、张岱之流在日常生活上也必然有许多困境,《招隐士》一文早已危乎其言了。一般士人的折衷办法,是在春秋佳节登山临水,访寺寻僧,短则一日跋涉,长则旬月流
      连。至于游者,当然勇怯有别,劳逸各殊:有的像袁
      枚,既怕走路,又怕晒太阳;有的像徐宏祖,不辞长征,更无畏艰险;有的像谢灵运,僮仆数百人,伐木开径,惊动官府;有的却像戴名世,从江宁到北京,一路淋雨,困于水乡,到达时不但行李湿透,而且满身泥浆。经历虽然不同,却都是人与自然相对,而所
      见所感,发而为文,便成游记。
      “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在刘勰心目中本来是指山水诗,近人却认为《游名山志》的作者谢灵运不但是山水诗的大师,也是山水游记的远祖。可是《游名山志》的零星片段,比起柳宗元的《永州八记》来,显得太过单调,比起谢灵运自己的山水诗句来,也觉逊色,根本达不到王羲之所谓的“游目骋怀,极
      视听之娱”。
      中国游记的真正奠基人当然是柳宗元:到了《永州八记》,游记散文才兼有感性和知性,把散文艺术中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之功
      冶于一炉。这种描述生动感慨深沉的文体,对后来的游记作者影响久长,众所皆知,不再多赘。我感到好笑的是:后人学柳,不但在大处脱胎,甚至在小处效颦,到面目相似的地步。以下且举数例:其一,中国游记作者发现了美景,不愿私有,而欲公之同好,广霈后人。柳宗元在游记中一再申述此意:“永之人未尝游焉。余得之,不敢专也,出而传于世。”(见《袁家渴记》)“惜其未始有传焉者,故累记其所属,遗之其人。”(见《石渠记》)“古之人其有乐乎此耶?后之来者有能追予之践履耶?”(见《石涧记》)司马迁乃千古寂寞人,要把文章藏诸名山,传之其人;柳宗元“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也是千古的寂寞人,却反过来,要把奇山异水藏在文章里,以传后人。这传统,从朱熹到恽敬的游记里,屡加强调。其二,中国文人耽爱山水,不但登临欣赏,也讲究卧游坐观,以小喻大,以近喻远,把山水人文化。
      柳宗元在“八记”中说:“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为类。”在《永州韦使君新堂记》里,他又说山石林泉之胜“效伎于堂庑之下,咸会于谯门之内”。后来苏辙、
      范成大、麻革、周叙、徐宏祖、袁枚等人都这么说,钱邦芑简直就照抄了。
      我甚至怀疑苏轼等人爱玩奇石假山,跟这种坐玩造化的谐趣也有关系。其三,柳宗元状溪石日“若牛马之饮于溪”,姚鼐状溪石则日“若马浴起,振鬣宛首而顾其侣”。姚之学柳,显而易见。
      虽然《永州八记》前承元结的《右溪记》,后启宋明以降的游记,但唐人记游的文学并不限于散文。杜甫的名诗如
      《漠陂行》、
      《彭衙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
      》等其实都通于游记;只是记游诗毕竟是诗,比起散文的游记来,在写实的骨架上总不免多发挥想象与感慨,不像散文游记在中国的传统上照例是走写实路线,连日期、地点,甚至游伴都详细交代。
      例如苏轼的小小品《记承天寺夜游》,短短八十四字,交代时间、
      空间与同游者的字句,竟用了近乎四分之一的篇幅。他的许多记游诗,像《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等等,除了诗题标明时、地、人之外,本文就不再照顾这些细节。唐人诗中最接近游记的,韩愈的《山石》是一个好例子:除了末四句稍发感慨之外,全诗悉依时间顺序描述,写实功夫可比电影。
      散文游记要到宋代才有恢弘的规模,不但议论纵横,而且在写景、状物、叙事各方面感性十足,表现出更为持续而且精细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例如范成大在《吴船录》中记述峨眉山之游的文字,娓娓道来,详尽而又生动;其中形容“佛现”的一段,前后近五百字,交代光影之轮替,色彩之更迭,有条不紊,那种繁富的视觉经验,在宋以前的游记里实在罕见。他如王质的《游东林山水记》,感性也极
      浓,不但写景如诗,而且叙事如小说,真是杰作。至于陆游的六卷《入蜀记》,逐日记叙他从山阴到夔州的旅途见闻,夹叙夹议,兼具感性与知性,其分量与规模,遥遥启迪了徐宏祖一类的日记体游记。
      P2-4

      配送说明

      ...

      相似商品

      为你推荐

    孔网啦啦啦啦啦纺织女工火锅店第三课

    开播时间:09月02日 10:30

    即将开播,去预约
    直播中,去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