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加入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X
十方书简
  • 当弗洛伊德遇见佛陀(心理治疗师对话佛学智慧全新修订彩图典藏版)
图文详情

当弗洛伊德遇见佛陀(心理治疗师对话佛学智慧全新修订彩图典藏版)

举报
  • 作者: 
  • 出版社:    上海社科院
  • ISBN:    9787552024012
  • 出版时间: 
  • 装帧:    其他
  • 开本:    其他
  • 作者: 
  • 出版社:  上海社科院
  • ISBN:  9787552024012
  • 出版时间: 
  • 装帧:  其他
  • 开本:  其他

售价 25.01 4.2折

定价 ¥59.80 

品相 全新

优惠 满包邮

优惠 满减券
    发货
    承诺48小时内发货
    运费
    本店暂时无法向该地区发货

    延迟发货说明

    时间:
    说明:

    上书时间2025-03-24

    数量
    库存14
    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
    微信扫描打开成功后,点击右上角”...“进行转发

    卖家超过10天未登录

    店铺等级
    资质认证
    90天平均
    成功完成
    98.58% (3483笔)
    好评率
    99.97%
    发货时间
    12.55小时
    • 商品详情
    • 店铺评价
    立即购买 加入购物车 收藏
    手机购买
    微信扫码访问
    • 商品分类:
      哲学心理学
      货号:
      30308162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弗洛伊德创立精神分析是探索人性奥秘,医治心灵创伤的工具。《法华经》中也说,佛是大医王,能医众生之病,救众生之苦。近代西方的先知与远古东方的圣者,他们有什么交集?
      看完这本由徐钧著的《当弗洛伊德遇见佛陀(心理治疗师对话佛学智慧全新修订彩图典藏版)》,或许你会有一些自己的理解。

      目录
      再版序
      序:相遇在心灵深处
      绪论
      第一编  佛学与心理学的定位
        第一章  佛学和心理学关系的定位——自体心理学观点的阐释
      第二编  历史概要
        第二章  佛学心理学的古代历史概要
        第三章  佛学与心理学的对话的历史概要
      第三编  心理学与佛学的理论比较
        第四章  禅与箱庭疗法
        第五章  藏传佛教历史上四个梦的精神分析解读
        第六章  亚洲佛学文化背景下的阿阇世王情结
        第七章  死本能与无常:精神分析的超越性
        第八章  精神分析的中道:自体的有和空
        第九章  佛学因缘哲学与精神分析的主体间性
        第十章  聚焦与因缘哲学
        第十一章  空,体验存在的基础
        第十二章  十一面观世音本生传说隐喻的成长之路
        第十三章  自我与无我:心理疾患等与佛学——兼与杰克·安格勒博士商榷
      第四编  正念:来自佛学与心理学的讨论
        第十四章  关于正念
        第十五章  正念在心理治疗中的发展
        第十六章  穿越和当下:临床对话过程中正念的运用
        第十七章  慈心在正念中的运用
        第十八章  文献注释:呼吸的正念
        第十九章  文献注释:慈心的正念
        第二十章  有关“正念”的一些省思
      第五编  来自佛学的心理学案例
        第二十一章  来自佛学的心理咨询案例
        第二十二章  三篇应对恐惧的文献
        第二十三章  丹增旺嘉的黑关经验


      内容摘要
      由弗洛伊德所开始的心理治疗与佛陀所发展的佛学,相隔时代和地区都十分遥远,似乎是根本不可能沾边的学科。但随着当今全球化的文化交流以及信息化社会高度的信息沟通,心理学与佛学已经相遇———并已成为当代国际心理学界重要事件之一。作者以其深厚的心理学和佛学研究背景,对两个领域内诸多共通或相似之处进行了探讨。全书分成五个部分。第一编是讨论佛学与心理学定位的内容;第二编是历史概论,主要介绍佛学心理学的历史大概、佛学与心理学对话的历史发展;第三编,是从人类的关系展开佛学与心理学对话的论文;第四编,有关正念的文集,包括正念的历史发展、临床运用的讨论、佛学原始文献注释研究;第五编是附录,收集了佛学中的一些心理案例和杂文。为了读者能够更充分的阅读和了解,其中每编都和每篇论文都准备了导读。

      精彩内容
       二、正念的目的正念的目的,是佛学里面的一个重要目的:为了如其实际地了解身心、事物。按照佛学的观点,我们的身心是因缘编织起来的一个产物。我们的生
      命,是由父母提供受精卵,并因神识投胎而产生。
      这其中并没有一个主宰者存在,没有一个绝对的自我在永恒地控制着。既然如此,我们的身心现象实际上是一个变迁的过程。这个道理在佛学经典《无我经》里面讲得很清楚,《无我经》是佛陀在鹿野苑讲的第二部经。
      我们如果认为我们的身体就是“我”,而且是能够控制的,为什么我们刚生出来的时候很小,后来却像面粉发酵了一样变得很大?这个过程,并不是我们自己能够完全主宰的,它是一个自然的、因缘的过程。而我们的心念和感受,也就是精神的部分,其中也没有一个绝对的控制者。比如现在我们大家在这里讨论着,西园寺给我们提供的这个环境比较安宁,大家可能觉得很放松、很舒适。但是,如果现在这个房间突然着火了,而且门已经被堵上了,我们所有人都出不去,那我们心里的感觉就会立即发生变化,紧张感、焦虑感都出来了。我们会发现,我们的感觉是受因缘条件的影响而变化的。
      南传佛学里有这样的内容——我们一般人都有一个通例,就是希望这个世界能够完全符合我的想法。但这个世界是因缘编织的,有的时候符合我们的想法,有的时候不符合。当我们觉得世界与自己的想法不符合的时候,就会有很多烦恼生起。正念,使人能够了解这个世界的自然规律。它的因缘规律就是如此,你应该如其实际地去了解。当你了解世界就是这样的时候,就会放下“世界要符合自己想法”的控制感,你就从这种感觉里面解脱出来了。
      关于这一点,2000多年前佛陀开发了具体的修行方法,在南传的《大念处经》中有记载。《大念处经》的内容在汉传佛学里也有,就是《四念处经》。佛陀教导比丘们,一个人观察自己的身体,时时彻知无常,也就是了解身体的自然规律是无常变化的,没有主宰的特性。当一个人能够这样地了解自己身心特性的时候,就能够放弃对身心的执着。
      这就是四念处中的内容。四念处包括身、受、心、
      法,这个方法就是我们后来所谓的正念里面的内观
      。相关的经文篇幅很长,我现在只是举出了其中很短的一段内容。
      可能很多人觉得,正念这个概念很不容易把握。实际上,练习正念的第一步很容易。大家现在知道自己的身体,此时此刻以什么姿势坐着吧?刚才在我问这个问题之前,你们意识到了吗?有人可能意识到了,有人可能没意识到。没意识到的人,可能当时你们的正念在我的话语里面,而没有观察自己。这就是身念处所需要的观察。我请你们注意自

      配送说明

      ...

      相似商品

      为你推荐

    孔网啦啦啦啦啦纺织女工火锅店第三课

    开播时间:09月02日 10:30

    即将开播,去预约
    直播中,去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