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加入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X
易安居书舍
  • 【现货速发】中央苏区红色戏剧研究刘文辉著中国戏剧出版社

【现货速发】中央苏区红色戏剧研究刘文辉著中国戏剧出版社

举报

可开发票。24小时内发货。

  • 出版时间: 
  • 装帧:    平装
  • 开本:    其他
  • ISBN:  9787104046219
  • 出版时间: 
  • 装帧:  平装
  • 开本:  其他

售价 25.10 3.2折

定价 ¥78.00 

品相 全新

优惠 满包邮

优惠 满减券
    运费
    本店暂时无法向该地区发货

    延迟发货说明

    时间:
    说明:

    上书时间2024-05-21

    数量
    库存94
    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
    微信扫描打开成功后,点击右上角”...“进行转发

    卖家超过10天未登录

    店铺等级
    资质认证
    90天平均
    成功完成
    93.07% (476笔)
    好评率
    100%
    发货时间
    7.47小时
    地址
    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
    电话
    • 商品详情
    • 店铺评价
    立即购买 加入购物车 收藏
    手机购买
    微信扫码访问
    • 商品分类:
      综合性图书
      货号:
      9218656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刘文辉,江西黎川人,文学博士,东华理工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江西戏剧资源研究中心研究员,先后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等多项国家及省部级项目,在《文艺争鸣》《民族艺术》《戏剧艺术》《戏剧》等核心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获田汉戏剧奖理论批评二等奖、江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很好成果二等奖等奖励数种。

      目录
      绪论 重审中国现代戏剧的“苏区经验”:问题、视角与方法

      第一章 革命“下乡”与戏剧“意义”的发现
      第一节 革命“现实”的表达与戏剧“意义”的发现
      第二节 无产阶级戏剧革命;中动与戏剧“意义”的发现
      第三节 戏剧传统的“发明”与戏剧“意义”的发现
      小结

      第二章 化入革命:戏剧在革命乡村的兴起及其存在方式的变革
      第一节 演剧参与了苏区军民集体生活的重建
      第二节 聚戏狂欢是革命节日庆典的主要形式
      第三节 演剧是革命仪式进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第四节 舞台聚焦于革命“现实”的预演或展示
      小结

      第三章 走进广场:红色戏剧的“空间”生产与“环境”制造
      第一节 革命的空间想象:剧场与广场的合一
      第二节 传统空间的改造与利用
      第三节 新的演剧空间的建构与发现
      第四节 “在场”空间的创造与生成
      小结

      第四章 返归仪式:“话剧”形态的解构与重构
      第一节 重构话剧形态:革命现实与文化想象
      第二节 人物与角色:类型化与符号化
      第三节 情节与场面:模式化与线性化
      第四节 “戏中仪”的广泛植入
      第五节 戏剧对话的“独白化”与“外向化”
      第六节 舞台的假定性与表演的仪式化
      小结

      第五章 融于生活:泛戏剧形态的衍生与再造
      第一节 化装讲(表)演:革命的“行为表演”美学
      第二节 活报剧在苏区:历史与形态
      第三节 泛歌舞剧的生成:广场歌舞仪式的延伸
      第四节 旧瓶新酒:民间泛戏剧形态的改造与重构
      小结

      第六章 狂欢与规训:红色戏剧精神的“一体两面”
      第一节 狂欢:红色戏剧最直观的精神面相
      第二节 规训:“狂欢”精神的反面镜像
      小结
      余论红色戏剧的发生与戏剧现代性的重构
      第一节 从“前苏区”到“苏区”:戏剧现代性的“突进”与“异构”
      第二节 从“苏区”到“后苏区”:反现代的现代性的生成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中央苏区主要演剧活动年表
      附录二 中央苏区重要戏剧团体基本情况一览表查看全部↓

      内容摘要
        《中央苏区红色戏剧研究》:
        如前所述,空间表征着独特的意识形态内涵。改造和重建传统空间是革命者推动乡村文化革命的重要路径。革命者通过仪式空间的革新,重构了乡村社会权力关系,重塑了乡村大众的公共生活。革命者一方面决绝地焚烧寺庙,砸烂神牌,烧毁书籍;一方面又有意识地要求各地“将神坛、社庙、惜字亭、节孝牌坊等封建遗物,改造为革命纪念坊、列宁灯塔、先烈碑、烈士亭等各种革命标志。”①1930年,赣西南特委刘士奇就在给中央的综合报告中生动地描述了革命席卷之后乡村公共空间所发生的历史巨变。“苏维埃的胜地,斗争较久的地方,没有人敬神,菩萨都烧了,庙宇祠堂变成了农民工人士兵的政府办公室,或者是游戏场,许多农民的家里以前贡着家神‘天地君亲师位’的,现在都换以‘马克思及诸革命先烈精神’,从前过年度节,写些封建式的对联,现在都是写的革命标语。”②传统的乡村空间焕然一新,处处布满了革命的符号,“各城市和穷乡僻壤的墙壁上布满了革命的标语,就是厕所里都布满了革命的空气”。③剧场是苏区最活跃的仪式空间,革命者更加热衷于把乡村堂屋、祠堂、庙宇改造成革命的俱乐部、游艺场、列宁室、新剧场。1929年12月,共青团闽西特委各县宣传科第一次联席会议决议案特意对乡村俱乐部的方位选择和空间布局提出了具体要求,指示俱乐部应选择设在“适中而热闹的地方,有圩市的乡村最好在圩市上,没有圩市的乡村也要在人家比较集中的地方,城市里也要拣个适中而热闹的地方,决不可设到静僻的地方去,使群众都不愿意来。”而且要求其内部装饰要追求革命化,“俱乐部的中堂,最好要尽可能的挂起马克思列宁的像,使群众在非常喜欢和快乐的时候,还不时可以看到革命领导的形象,而不致有一时会把革命忘掉。”①毁神龛,除旧联,竖红旗,贴革命标语,挂革命画像,置革命楹联,悬革命横幅,成为革命者最常用的空间改造手段。“红军一到,满街鲜红,等于过年”。②密集的革命象征符号重建了乡村空间的文化“意义”,使传统的仪式空间(如祠堂、寺庙等)转换为全新的革命仪式空间。以赣东北横峰县第四区的霞坊俱乐部为例,其主体由传统乡村大堂屋改造而成,大门上方写着“俱乐部”三个大字,门口两侧墙上写有全新的革命楹联,上联为“来来来,来团结,来革命!”下联为“去去去,去努力,去进攻!”屋里中堂上方贴有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人的画像,下边加有一条横幅标语:“用我们的刺刀和枪炮开自己的路!”两边墙壁上则贴满了“打倒土豪劣绅,打倒贪官污吏!”“除军阀、杀贪官、土劣要灭尽!”“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华苏维埃万岁”“中国工农红军万岁!”等标语口号。③就戏剧演出而言,这种空间的“改造”大都停留于低层次的外部环境装饰层面,满足于革命象征符号的植入,并没有上升到空间设计的艺术自觉,但“象征符号是一种社会记忆形式,它在横向上能巩固占据特定空间的人类共同体的成员的认同心理,使他们目标一致地按照既定的模式改造自然和社会;它在纵向上能传承于后代,是民间教育的重要部分,对于新一代人它永远是不依其意志为转移的价值载体并表述着历史积淀下来的价值取向。”④空间里密布的革命符号会不断地提醒在场的观众,这里不是一个单纯的公共娱乐空间,而是一个革命共同体的公共集会空间,聚集于这一公共文化空间的不再是宗亲乡邻,而是革命的同志。演剧空间与仪式空间融为一体,演员与观众、观众与观众密切交流,观演距离在无形中消解,演出空间在无形中不断“生长”,剧场变为广场。
        ……查看全部↓

      精彩内容
      本书意图超越传统研究范式,努力把红色戏剧还原到活生生的苏维埃革命场景中去,采用人类学、社会学、传播学、戏剧学等跨学科研究方法,重新审视红色戏剧的存在方式、主体构成、生产路径、艺术形态、艺术精神及文化内涵。

      配送说明

      ...

      相似商品

      为你推荐

    孔网啦啦啦啦啦纺织女工火锅店第三课

    开播时间:09月02日 10:30

    即将开播,去预约
    直播中,去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