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加入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X
易安居书舍
  • “空间”还有多少空间?:重访多维度历史高波,胡恒主编9787522701462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空间”还有多少空间?:重访多维度历史高波,胡恒主编9787522701462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举报

全新正版书籍,假一罚四,可开发票。24小时内发货。

  • 出版时间: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ISBN:  9787522701462
  • 出版时间: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售价 59.80 6.1折

定价 ¥98.00 

品相 全新

优惠 满包邮

优惠 满减券
    运费
    本店暂时无法向该地区发货

    延迟发货说明

    时间:
    说明:

    上书时间2024-04-28

    数量
    库存11
    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
    微信扫描打开成功后,点击右上角”...“进行转发

    卖家超过10天未登录

    • 商品详情
    • 店铺评价
    手机购买
    微信扫码访问
    • 商品分类:
      历史
      货号:
      11738152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胡恒,男,1984年生,河南省上蔡县人,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副教授,兼任清史研究所副所长、《清史研究》副主编、《新史学》集刊学术秘书,2020—2021年为斯坦福大学Waltez H.Schorenstein亚太研究中心访问学者。主要从事清史、历史地理学、数字人文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主持“数字清史实验室”(清史数据共享平台)建设。已经出版专著《皇权不下县?——清代县辖政区与基层社会治理》,在《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清史研究》《文史》《新亚学报》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著述获得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奖、第二届普隐人文学术奖、第四届谭其骧禹贡基金优秀青年历史地理论著奖(论文类二等奖)等奖项。

      目录
      导言 探索人文学的“空间”聚落、自然与文化的互塑近代上海半殖民地市政与城市公共空间之演进——以剧场建筑问题为个案资源、环境与权益——天津墙子河的近代排污转型与影响作为他者的环境——早期殖民者对澳大利亚环境的认知与利用图像中的空间呈现位置、组合与意义——汉代西王母神性的图像观察马王堆帛画中双龙构成的“壶形空间”考没有城市的城市空间——沈周《东庄图》及其图像传统画土分疆与王朝治理西汉桂阳郡阳山侯国、阴山侯国考辨初唐都督府的置废“属州视县,直隶州视府”:明清州制新解信息流动、话语表达与权力空间政治的表达与实践——田氏魏博的个案研究哀荣——8世纪中叶一位节度使的丧葬罗生门从王权政治到君主共和——苏格兰玛丽女王之死与近代早期英格兰的政权转型葬域的多重结构中山王的理想——兆域图铜版研究从双室到单室——魏晋墓葬形制转型过程中的一个关键问题从“门窗”到“桌椅”——兼议宋金墓葬中“空的空间”

      内容摘要
      本书是一本非典型的论 文集,它诞生于一次非典型 的学术会议。2015年秋,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青年 史学工作坊以“‘空间’还有多 少空间?——重访多维度历 史”为题,邀请了环境史、 城市史、人类学、艺术史、 考古学、政治史、历史地理 学等多个学科与研究领域的 青年学者共同探讨,通过“ 空间”这一人文学各领域共 有的母题,探讨人文学乃至 学术生活的新可能性。 这种设想,部分出于发 起者对下学术生活的共同经 验与意识。现代人文学的世 界,其广阔已非任何研究者 所可遍历,其分化程度与绩 效压力,更让研究者难有机 会走出其专业领域。 这一境况,从一方面来 说是学术发展的题中之义, 毕竟正如斯宾塞所说,进化 的一大特征即是不断的分化 。但另一方面,人文学乃至 学术生活,又有着内在的对 整体性的吁求。而相较于更 为专业化、学科限定也更为 明确的研究所,大学的奇妙 之处则在于,除了拥有多元 而优秀的学生,它还促成了 不同领域学者的会聚。在学 术世界中位置遥远,在现实 世界中,则可能鸡犬之声相 闻。而与《老子》所描绘的 上古时代不同,相闻就总有 往来的可能性,日常从研究 领域差异巨大的同事与朋友 处受到的启发,有时是如此 意外而令人惊叹,令人恍惚 间感受到作为学生初入行时 经常体验到的那种面对广阔 而浩渺的人文学世界的惊奇 乃至震惊。 这里所谈的,并不是近 年来十分流行的“跨学科”问 题。在承认学科差异的前提 下尝试跨越它,往往发生在 邻近学科,“跨”的行为往往 有着明确的知识意图与学术 指向,事实上,也只有学术 距离仍相对接近,“跨学科” 才是现实的,才有在一定时 期内获得成果的可能性。不 过,正如一位朋友的妙语, 对不同学科采取“横跨”的姿 势,既不优雅,更不舒适。 而在不断分叉的学术进化树 上,越远离地面、接近树冠 ,不同枝杈间的距离就越远 ,“横跨”也就越危险甚至不 可能。换言之,“跨学科”只 能发生于可望又可即的学术 领域间,而在学术分化不断 加剧的当下,越来越多的学 术领域正变得可望而不可即 ,甚至不可望亦不可即。结 果则是一方面对某一个细分 领域过度熟悉与沉浸,另一 方面,则是对其他领域的完 全陌生。当下不少学者主张 以去熟悉化与重新遭遇惊奇 作为新学术思想的起点,大 概正是痛切于此。而重新遭 遇那些陌生的研究领域,自 然是对本领域去熟悉化的最 可能途径。简言之,相较于 邻近学科间的“横跨”,重建 学术世界内中远距离研究领 域间的联系,就显得更为迫 切。 一个可能的启示来自古 代。在宋儒处,有两种似相 反而实相承的人文世界之理 。一方面,在朱熹看来,“ 理一分殊”,“万物皆有此理 ,理皆同出一源。但所居之 位不同,则其理之用不一… …物物各具此理,而物物各 异其用,然莫非一理之流行 也。”①“理不患其不一,所 难者分殊耳。”②学者对其 各自研究领域的沉潜与坚守 ,可谓穷其各殊之分,实为 呈现理一之境的前提条件。 而另一方面,在张载看来, “太虚即气”,“所谓气也者 ,非待其蒸郁凝聚,接于目 而后知之”③,“知虚空即气 ,则有无、隐显、神化、性 命通一无二”④。距离遥远 的研究领域,通过这无限、 无始又无终的太虚之气的氤 氲聚散,不断互相感应熏习 ,亦就在不知不觉之中互相 影响与改变。而相较于宋儒 的“极高明”,汉儒所论,则 更为平实。郑玄以“仁”为“ 相人偶”,更具体言之,即“ 以人意相存问”⑤,而仪礼 聘问中主宾相揖,则为其典 型。主宾各有其邦国,往往 相距千里,而亦唯其邦国不 同,相距遥远,故当以揖让 而相偶,以达成仁礼之一体 。 这大概也说明了为何近 年来王汎森等学者特别强调 历史与学术中无形无相的“ 风”的重要性。王汎森以历 史的联系往往隐秘而微妙, 多有“铜山崩而洛钟应”之事 ,故需要“察势观风”,方能 远近大小,各如其情;①而 在将“风”当作历史观察与研 究的珍贵视角之外,他更视 其为人文学自身的养成之法 ,强调“龚自珍《释风》篇 中说,‘风’是‘万状而无状, 万形而无形’,也可以用来 说明一种学风的形成。‘风’ 的形成不只是老师对学生纵 向的讲授,而是有‘纵’有‘横’ ,有‘传习’而得,也有来自 四面八方不期而遇的吉光片 羽。那些不经意的一句话, 对深陷局中、全力‘参话头’ 而充满‘疑情’的人而言,可 能正是‘四两拨千斤’的一拨” ②。这种日常接触与交往中 动静相感而又无形无相的“ 风”,让日常世界与学术世 界良性互动,亦让学术的可 能性与意义得以自然生长。 大致来说,以“空间”为 主题词,就是想为来自不同 学术邦国的学者们提供相偶 尔存问的机会,以促成学术 世界中无形之风的氤氲蒸郁 。而空间这一“主题词”的选 择,与这一目标之间,又有 着不止一层关系。一方面, 以上对现代人文学演化图景 的描述,引申出学术与距离 等空间因素的辩证关系,故 而用“空间”作为主题词,虽 非有意设计,却恰恰呼应了 这种对……

      精彩内容
      “空间”是现代人文学最基本的范畴之一,在各专业领域历来不乏深入的研究。本书以“‘空间’还有多少空间”为标题,邀请当下活跃于环境史、城市史、人类学、艺术史、考古学、政治史、历史地理学等领域的十余位青年学者撰文,呈现当下“空间”研究的多样性,探讨各领域间呼应、互动与合作的可能性。依照问题意识与研究路向,本书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聚落、自然与文化的互塑”“图像中的空间呈现”“画土分疆与王朝治理”“信息流动、话语表达与权力空间”以及“葬域的多重结构”。编者、作者希望与读者探讨的,既是“空间”研究的空间,也是人文学本身在现代世界中的空间。基于这一主题的开放性,以上五部分的划分乃至每一部分内部的顺序,在阅读时都是可变的,请读者依照兴趣自由探索。

      配送说明

      ...

      相似商品

      为你推荐

    孔网啦啦啦啦啦纺织女工火锅店第三课

    开播时间:09月02日 10:30

    即将开播,去预约
    直播中,去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