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作者:
金蕊,朱贺琴
-
出版社:
文化艺术出版社
-
ISBN:
9787503972959
-
出版时间:
2022-12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ISBN:
9787503972959
-
出版时间:
2022-12
售价
¥
32.62
4.8折
定价
¥68.00
品相
全新
上书时间2024-05-27
卖家超过10天未登录
-
-
商品描述:
-
前言
序 随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不断推进,对民间艺术传承人的保护工作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传承人作为活态文化传承的载体,不仅使我们众多靠口传心授传承下来的文化得以生存和延续,还使这些代代相传的文化不断在传承中得以拓展和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也被赋予了更多的生命活力。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让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承担传习任务的民间艺术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的核心和关键,他们所掌握的关于民间艺术和技艺,以及相关文化的由来、发展、流变和相关事象,一直以来都存在于他们的心中,依托他们的记忆和技艺而存在,依托民俗文化而存在。故而对那些从事民间文化艺术事业的传承人的保护及对其技艺的抢救和整理就成为非遗保护工作最重要的内容。当下,尽快抢救和记录、整理那些有代表性的民间艺术家鲜活的口述实录,记录他们精湛的技艺,展示他们美轮美奂的艺术创作,让全社会尤其是青年一代真实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无可争议地成为非遗保护工作的迫切任务之一。这本《文化记忆:新疆非遗刺绣传承人群口述实录》就是基于中国新疆非遗保护工作的现状和需要及时出版的。
以访谈、口述方式搜集历史资料、记录见闻和撰写人物风物志书,是古今中外传统的记述方法。学术界,尤其是民间文艺学界,对于口述实录的方法并不陌生。自21 世纪以来,民间文艺学的发展使民间文艺研究的视野不断开阔,田野调查和口述实录的兴起都超越了传统的民间文艺学研究范畴,以物证史、以图证史、以民俗证史的方法将民间文艺研究推向了更加广泛的社会和民间资料的发掘上。相较于传统的民间文艺研究方法,口述实录的方法是具有突破性的一场变革,它已经获得了越来越多的社会认同,并得到了包括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文学等学科的充分重视。
新疆非遗刺绣传承人群口述实录作为一种文化遗产的田野实践方法,所采录的内容即非遗刺绣传承人“身体技艺”的经验知识及相关民俗历史“文化记忆”。两者是新疆非遗刺绣传承人群口述实录方法论形成的逻辑框架,也是构建新疆非遗刺绣传承人群口述实录方法论的两个重要维度,即主体论维度的“技艺经验”和本体论维度的“文化记忆”。
《文化记忆:新疆非遗刺绣传承人群口述实录》依托王敏教授团队所负责的2016—2019 年文化和旅游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计划新疆大学各民族刺绣培训项目,选取了近50 位新疆非遗刺绣传承人,通过对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蒙古族等多民族传承人的访谈、录音、录像,形成传承人群口述史,对传承人群的刺绣活动和传承过程进行多方面的寻绎、探究,力求零距离地接近和保存传承人刺绣活动史料,全面、系统、准确、深入地揭示传承人群的成长历程、学艺授艺心得、传承过程,以及刺绣对当地深度脱贫的积极作用,进而深刻揭示非遗刺绣的生存状况和现实困境。这对保护和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掘刺绣当代价值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金蕊 朱贺琴
2019 年10 月初稿
2021 年12 月改定
【免费在线读】
商品简介
本书立足于记忆理论的探索与实践,以访谈、口述方式搜集历史资料,记录见闻和撰写新疆非遗刺绣传承人群“身体技艺”的经验知识及相关的民间“文化记忆”。全书的口述实录共分为三个篇章:第一篇章以“乡愁记忆:记忆作为苦难宝藏”为题,围绕新疆各民族刺绣传承人群回忆人生史、技艺磨砺的往事等展开,通过个体记忆与交流记忆的阐述重述回忆空间;第二篇章以“存储记忆:记忆作为传承要素”为题,突出新疆各民族刺绣传承人群口头叙事中的存储记忆不仅是传统文化“复兴”的前提条件,而且是技艺传承、文化知识更新的基本资源;第三篇章以“功能记忆:记忆作为致富关键”为题,讨论功能记忆可以使存储记忆获得方向和动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匠精神,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作者简介
金蕊,新疆乌鲁木齐人,文学博士、博士后,新疆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民间文艺学等。长期在新疆各地开展田野调查,在民俗学(含民间文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等方面有一定积累。近年的学术兴趣集中于民众集体记忆、地方性文化研究,注重文化人类学、文学人类学理论方法的实践研究。在《西北民族研究》《宁夏社会科学》等学术刊物独立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参与重量、省部级课题多项。朱贺琴,新疆奎屯人,文学博士,新疆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民间文艺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等,在新疆各民族民俗文化生态、新疆各民族多样文化家底的调查研究、新疆各民族民间技艺的调查研究等方面有一定积累。近年来学术兴趣主要集中于中华文化的地方传承、交往交流交融视域下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民间生态文化研究等方面。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项,主持教育部社会科学基金1项,出版学术著作2部。
目录
绪论/001
一、非遗传承人群进高校研培的背景/003
二、教育扶贫与高校非遗传承人群研培实践的结合/009
三、教育扶贫与高校基层非遗传承人群的创业实践/014
结语/017
乡愁记忆:记忆作为苦难宝藏/019
我心向阳,无畏悲伤/023
一颗助人心,永远刺绣情/031
道路在脚下,绣针在手中/039
刺绣创造美好明天/046
针连针促亲情,心贴心传文化/055
织就五彩生活,开启灿烂明天/063
小结/072
存储记忆:记忆作为传承要素/073
刺绣中交友,奋斗中成长/077
一片赤诚刺绣心/087
与绣针相遇的2016/096
刺绣成就人生,努力创造未来/102
顺时代之潮流,扬刺绣之风骨/110
传非遗文化,承刺绣精神/118
筑梦新时代,圆梦刺绣人/129
小结/135
功能记忆:记忆作为致富关键/137
刺绣绣出致富路,技艺实现幸福梦/141
传非遗文化,织锦绣生活/148
刺绣成就自信人生/154
鞠耕刺绣,脱贫致富/162
刺绣:永恒的一束光/169
携长辈之期望,成自己之生活/177
小结/184
后记/185
内容摘要
本书立足于记忆理论的探索与实践,以访谈、口述方式搜集历史资料,记录见闻和撰写新疆非遗刺绣传承人群“身体技艺”的经验知识及相关的民间“文化记忆”。全书的口述实录共分为三个篇章:第一篇章以“乡愁记忆:记忆作为苦难宝藏”为题,围绕新疆各民族刺绣传承人群回忆人生史、技艺磨砺的往事等展开,通过个体记忆与交流记忆的阐述重述回忆空间;第二篇章以“存储记忆:记忆作为传承要素”为题,突出新疆各民族刺绣传承人群口头叙事中的存储记忆不仅是传统文化“复兴”的前提条件,而且是技艺传承、文化知识更新的基本资源;第三篇章以“功能记忆:记忆作为致富关键”为题,讨论功能记忆可以使存储记忆获得方向和动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匠精神,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主编推荐
这本书的内容分别从回忆记忆、存储记忆、功能记忆三个围绕着“记忆”的主题展开,通过追索新疆各民族非遗刺绣传承人群的个体记忆,以其真实发生的人生历程与技艺磨砺的往事为事件,重述个体奋斗不息的回忆空间。通过厘定新疆各民族非遗刺绣传承人群口头叙事中存储记忆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振兴传统工艺的重要作用,从而认识到存储传承人群记忆在非遗传承事业中的重要价值。通过探讨新疆各民族非遗刺绣传承人群记忆的功能,进而剖析记忆作为传统技艺传承的关键,如何有效促进富民兴疆和乡村文化振兴。
精彩内容
本书立足于记忆理论的探索与实践,以访谈、口述方式搜集历史资料,记录见闻和撰写新疆非遗刺绣传承人群“身体技艺”的经验知识及相关的民间“文化记忆”。全书的口述实录共分为三个篇章:第一篇章以“乡愁记忆:记忆作为苦难宝藏”为题,围绕新疆各民族刺绣传承人群回忆人生史、技艺磨砺的往事等展开,通过个体记忆与交流记忆的阐述重述回忆空间;第二篇章以“存储记忆:记忆作为传承要素”为题,突出新疆各民族刺绣传承人群口头叙事中的存储记忆不仅是传统文化“复兴”的前提条件,而且是技艺传承、文化知识更新的基本资源;第三篇章以“功能记忆:记忆作为致富关键”为题,讨论功能记忆可以使存储记忆获得方向和动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匠精神,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孔网啦啦啦啦啦纺织女工火锅店第三课
开播时间:09月02日 10:30
即将开播,去预约

直播中,去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