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出版时间:
2020-12
-
装帧:
精装
-
开本:
32开
-
ISBN:
9787550633964
-
出版时间:
2020-12
售价
¥
128.19
4.9折
定价
¥260.00
品相
全新
上书时间2025-09-19
卖家超过10天未登录
-
-
商品描述:
-
前言
序
1994年,我刚刚开始研究陈三立,就知道他有一位交谊终生不渝的挚友——宁乡廖树蘅。那时的我,比现在更加不懂得做研究,加上年纪轻、性子急、虚荣心重,总是想着早一点发表文章,于是,搜寻资料也变得很功利,往往只找和陈三立直接相关的内容,其结果自然是芝麻没捡齐,西瓜更摸不着边,后患至今仍会不时显现。今年夏天,有幸与廖志敏君(廖树蘅六世孙)结识,提前将廖君所撰《廖树蘅年谱长编》拜读一遍,才让我重新认识了廖树蘅这位“熟悉的陌生人”。感慨之余,也令我对各类年谱长编的作者们越发心生敬意。 廖树蘅的身份,除了宁乡乡贤、著名诗人、义宁陈家塾师之外,*广为人知的应该是常宁水口山矿务总办。从吴大澂到陈宝箴,再到俞廉三、赵尔巽、端方、庞鸿书、岑春蓂等,前后数位湖南巡抚皆对廖树蘅、廖基植父子倚任不衰,创造了湖南矿业乃至近代中国矿业史上的一段奇迹。个中缘由,当然与历任巡抚善于识人、勇于用人密不可分,但*关键的一点,恐怕要归功于廖氏父子的洁己奉公、忠悫廉谨。廖氏父子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备尝艰辛、委曲求全,《廖树蘅年谱长编》都有详尽的展示,这大概是本书*的亮点之一。 廖树蘅只是一介书生,却能宏毅任重,成就一番伟业,与他相知颇深的老友王闿运都觉得不可思议——“余窃意文人不耐杂,不虞君之肯为用也”(《珠泉草庐文录序》)。书生佐幕,游历四方,以此养成治事之才、积累人脉资源,原本具有相当的共性,廖树蘅之所以成为庸中佼佼,王闿运认为源于其迥异于常人的个性:“余以先生性冷而心热,蓄道德,能文章,而不见用,偶见之于纤小之事,已冠当时,名海内;使其柄大政,课功效,必能扩充之无疑也。”(《廖荪畡先生七十寿序》)对于这一见解,廖树蘅深表认同:“虽不免虚誉,然谓鄙人意冷心热,则适搔着痒处耳。”(《与刘绍庵》) 所谓的“性冷心热”(“意冷心热”),王闿运在《廖荪畡先生七十寿序》开篇已有铺垫:“近世论士,必曰热心,而刘岘庄尚书独自号冷稳,若冰炭之不相合也。非热不足以济人,非冷不足以应世。士君子怀才抱道,要必有发见之时,乃后不为虚声。不然者,岩谷枯槁,而自以为冷,声华喧赫,而自以为热,其可嗤也均矣。”序中的“刘岘庄”,即刘坤一,湖南新宁人,先为湘军名宿,后成晚清重臣。十年后,乡晚梅英杰为廖氏撰作八十寿序,彰显的仍是“性冷心热”的底色:“宁乡自北宋置县以来,代产贤哲,而风流歇绝,殆近百年。先生以为倡导不弘,则后生效法亦寡,乃创建乡贤祠于里中,祀谢处士英、易尚书祓、周尚书堪赓、陶检讨汝鼐、王主事文清,且购求遗编,以馈孤陋,于是学者始知有师。夫君子之学,出则措之邦国,以垂为事功;处则型于乡里,以蔚成风俗,其道一耳。久之,义宁陈侍郎抚湘,兴矿利,檄先生主持常宁之水口山,会部选先生宜章训导,特移清泉以董之。先生才气足以干济,通达时变,精思力践,不逾岁而伟业成,湘利赢巨万,名震中外,直省无与伦,先生顾不以自喜。其后疆吏踵接,率艳富强之说,懵于情势,喜言恢张,或且欲羁縻先生以自重。先生夷然不屑,遂归。自是湘矿亦窳不复效。先生名乃益著,世几忘其为文学人矣。独海内名辈,盛推先生之诗。……盖先生于他文无不工,而诗尤名家,亦由天怀淡泊,不为物累,足以尽其才也。英杰尝忆先生七十时,湘绮以文寿,称其‘蓄道德,能文章’。夫文章本之道德,古今足当是者甚鲜。近考吾乡,如先生所祀谢、易四五君子为*杰出,尚不能无遗议,而先生顾庶几焉,岂非吾乡之盛事哉?时方大敝,视文学道德如仇雠,先生以贫贱不移、富贵不淫之身,其发为歌咏,既摧伏一世之贤豪,其施诸乡里,又足资一时之教化。而年既大耋,神明聪强,方益纂辑祠志,搜讨文献,谋刊先正遗书,以诏学子。他日嵇山沩水间,或犹有自拔于滔滔之外者,其必先生之赐无疑矣。”(《珠泉先生八十寿序》) 王氏七十寿序成于宣统元年(1909),梅氏八十寿序作于民国八年(1919),同为国事蜩螗之秋。“万古长沙国,伤心事总多。”(《哭黄显瓒四首》其三)廖树蘅这两句诗的写作时间则更早——光绪十一年(1885)。三湘之地,一直是国势世运的缩影。百余年来,性热心热行热一再成为主流,“三热”俱全者每每生逢其时,长袖善舞。大势如此,心热而性冷而行稳者,真的能够担负自我救赎的重任?退而思之,逆潮而动者又真的能够见容于举国滔滔之世?一部年谱长编当然给不了答案,但至少提出了问题,引发了思考。 以上是我读完《廖树蘅年谱长编》*的一点感触。至于该谱对于近代矿业史、文学史所做的贡献,读者必能各有收获,这一点毋庸置疑。 作为一部篇幅浩大的著作,全书在体例、校勘等方面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或不足,难以完全避免,还需要进一步精心打磨。而这既是作者的责任,也有待读者的帮助——毕竟,好书从来都需要各方发力,共同完成。 张求会
2019年10月7日于广州 自序
一
某些时点,对一个人来说,或许终生难忘。2008年元月,我告别工作了十三年的新闻采编岗位,调到一家石油炼化公司从事企业文化工作。其实,此番工作的调动,于我而言,不只是岗位的变化,更多是生活方式的转换。 在过去十多年的新闻采访生涯中,我曾是极热情极努力的那种,成年累月,总是不辞辛劳地在新闻一线四处奔波。从黄海海上到西藏、新疆,从北部湾、珠江口到黑龙江,在祖国广袤无垠的大地上,到处都留下过我深深浅浅的脚印;我甚至走出国门,远赴马六甲海峡、东印度洋上采访。更为惊心动魄的是,在藏北高原的奇林湖畔、天山深处的库车峡谷和南海的莺歌海海域,我还遭遇过重大险情,面临过命悬一线的生死考验……那些皆成过往。以后,我将与记者的职业生涯挥手而别,但是写作已成我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成了一种浸透到骨子里的行为习惯。从大学时代起,我每天除读书、写作外,再别无爱好。以后不做记者,没有了新闻的采访与写作,每天朝九晚五的工作,我不知道,自己究竟将如何来打发那些充裕的业余时间?那天,从北京赶赴广东大亚湾的路上,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脑海之中,挥之不去。 接下来,当我在整理行李时,突然看到太高祖廖树蘅先生的诗集《珠泉草庐诗钞》,这套四卷本的诗集分上、下两册,为光绪二十三年(1897)的衡州刻本,是伯父廖东凡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从他的母校北大图书馆影印而来的。这套书落到我的手上,大约是读大二时,至此虽然已有十五六年时间,但是我却几乎没有好好读过,当重新翻检出来时,心中顿时禁不住生出几分愧疚。 作为衡田廖氏后人,我从小就常常从亲友和乡邻口中听说太高祖的有关传闻,也从相关报纸杂志和文献史料中读到过一些文章,我发现,仅是对其履历介绍,不少材料都写得过于模糊,有的记述相当笼统。但是,由于受专业能力及相关文史素材所限,我一时也不知该如何进行厘清和订正。幸运的是,我通过网络先后结识了多位研究义宁陈氏的专家。2008年8月的一天晚上,我前去看望正在中国人民大学访学的一位学者,当时围绕陈三立、廖树蘅的话题,我俩畅谈了两三个小时。谈话间,他对我说道:“近现代湖湘文史的研究,其关注点主要在军事政治方面,而对于实业、经济及文化类人物则鲜有涉及。在徐一士刊载《廖树蘅自订年谱》的基础上,应该编纂一部廖树蘅先生的长编年谱,这对于研究湖南近代矿业史、文学史、文化史,甚至贸易史,都将十分有益!” 受这一席话的启发,我便暗下决心,决定编撰一部廖树蘅年谱。从此,年谱的撰写就成了长萦我心间的大事,成了我业余生活的重中之重。 几个月以后,我从广东重新调回北京。为了尽量消化手中现有的资料,我每天早上5点准时起床,无论春夏秋冬,也不管寒来暑往,我都利用早晨起床后的一个小时来熟读资料。即使在上下班拥挤的地铁上,从家中到单位来回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我也从不虚度,总是反复研读各种资料,做到真正烂熟于心。 同时,我还想方设法获取各类文献史料。自2009年以来,我便成了国图古籍馆的常客。古籍馆收藏近代湖南名人的文献史料较为丰富,使我的资料整理收获颇丰。另外,这里还有一个好处,我随时可以将资料中无法理解或难以辨识之处向人请教,有几位老者都曾耐心地给我指导,可我甚至连他们的大名都无从知晓。 长沙和我的老家宁乡,无疑是资料搜集的重镇。从2009年至2016年的连续六七年间,我先后十多次南下长沙和宁乡,流连于当地图书馆、档案馆。在长沙,一早我就赶到湖南省图书馆,忙于资料的搜集与抄录;中午就在省图旁边的一家粉店吃米粉:一碗米粉加一个煎鸡蛋,再添上一勺红辣酱,直吃得我满头大汗,至今仍让人久久回味。而在宁乡寻访资料时,每天中午和晚上,我则在行政中心近旁的商业街上吃盖浇饭:一份米饭加辣椒炒肉片,价格便宜且味道好,对于像我这样长年旅居省外的宁乡人来说,算是难得的口福了。饭后再顺着新建的新康中路、花明南路随意走走,亲身感受宁乡城市的巨大变化。 年谱的撰写在一点一点地往前推进。从2012年至2014年,我借调参与一部石油行业史著的编撰,工作没有那么琐碎,工余成片的时间较多,恰好成了年谱撰写的有利时期。到2014年底,年谱已完成50万字,书稿算是初具雏形。到2016年末,已达80万字。到2017年底时,基本完成了100万字的初稿。而从那时至今,我除对书稿进行适量增删外,主要是校对书稿,尤其是对钞本、稿本资料反复核实。因钞本、稿本中的字体书写较为随意,加之年深月久,有的已被浸洇,辨识和整理花费了极大精力。
二 廖树蘅生活在晚清、民国时期,时值中国社会“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经历了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甲午战争、维新变法、宪政改革、清朝覆灭、民国肇造、南北混战、五四运动等一系列近现代标志性的历史事件。廖树蘅以一介书生,紧紧把握住湖南维新运动的历史机遇,敢于改革,勇于创新,成为湖南近现代矿业乃至于经济领域的标志性人物。 ... ...
【免费在线读】
商品简介
本书为廖树蘅的年谱长编。廖树蘅,湖南宁乡人,实业家,人称“珠泉先生”。1896年受命陈宝箴主持常宁水口山矿,1903年调任湖南矿务总局提调,升总办。辛亥革命后归家,不问世事。著有《珠泉草庐文集》《茭源银场录》等。本书是廖树蘅的个人编年史,其一生所历,力求其详。其祖父母、父母及子女、孙辈,例应记叙。相关历史事件及友朋行事等,酌情选录。对于廖树蘅的诗文、公牍等相关文字,年谱中尽量呈现完整内容,以便读者了解其全貌。
作者简介
廖志敏,湖南宁乡人,主要专业领域为廖树蘅生平、近代矿业史、湖南水口山矿研究,整理出版有《珠泉草庐师友录》《廖基瑜诗词集》等。
目录
序张求会 1自序廖志敏 1凡例1 谱前族源世谱人物传略 廖树蘅年谱长编卷一道光二十年庚子(1840)一岁道光二十一年辛丑(1841)二岁道光二十二年壬寅(1842)三岁道光二十三年癸卯(1843)四岁道光二十四年甲辰(1844)五岁道光二十五年乙巳(1845)六岁道光二十六年丙午(1846)七岁道光二十七年丁未(1847)八岁道光二十八年戊申(1848)九岁道光二十九年己酉(1849)十岁道光三十年庚戌(1850)十一岁咸丰元年辛亥(1851)十二岁咸丰二年壬子(1852)十三岁咸丰三年癸丑(1853)十四岁咸丰四年甲寅(1854)十五岁咸丰五年乙卯(1855)十六岁咸丰六年丙辰(1856)十七岁咸丰七年丁巳(1857)十八岁咸丰八年戊午(1858)十九岁咸丰九年己未(1859)二十岁咸丰十年庚申(1860)二十一岁咸丰十一年辛酉(1861)二十二岁廖树蘅年谱长编卷二同治元年壬戌(1862)二十三岁同治二年癸亥(1863)二十四岁同治三年甲子(1864)二十五岁同治四年乙丑(1865)二十六岁同治五年丙寅(1866)二十七岁同治六年丁卯(1867)二十八岁同治七年戊辰(1868)二十九岁同治八年己巳(1869)三十岁同治九年庚午(1870)三十一岁同治十年辛未(1871)三十二岁同治十一年壬申(1872)三十三岁同治十二年癸酉(1873)三十四岁同治十三年甲戌(1874)三十五岁光绪元年乙亥(1875)三十六岁光绪二年丙子(1876)三十七岁廖树蘅年谱长编卷三光绪三年丁丑(1877)三十八岁光绪四年戊寅(1878)三十九岁廖树蘅年谱长编卷四光绪五年己卯(1879)四十岁光绪六年庚辰(1880)四十一岁光绪七年辛巳(1881)四十二岁光绪八年壬午(1882)四十三岁廖树蘅年谱长编卷五光绪九年癸未(1883)四十四岁光绪十年甲申(1884)四十五岁廖树蘅年谱长编卷六光绪十一年乙酉(1885)四十六岁光绪十二年丙戌(1886)四十七岁光绪十三年丁亥(1887)四十八岁光绪十四年戊子(1888)四十九岁光绪十五年己丑(1889)五十岁光绪十六年庚寅(1890)五十一岁光绪十七年辛卯(1891)五十二岁廖树蘅年谱长编卷七光绪十八年壬辰(1892)五十三岁光绪十九年癸巳(1893)五十四岁廖树蘅年谱长编卷八光绪二十年甲午(1894)五十五岁光绪二十一年乙未(1895)五十六岁廖树蘅年谱长编卷九光绪二十二年丙申(1896)五十七岁光绪二十三年丁酉(1897)五十八岁光绪二十四年戊戌(1898)五十九岁廖树蘅年谱长编卷十光绪二十五年己亥(1899)六十岁光绪二十六年庚子(1900)六十一岁廖树蘅年谱长编卷十一光绪二十七年辛丑(1901)六十二岁光绪二十八年壬寅(1902)六十三岁光绪二十九年癸卯(1903)六十四岁廖树蘅年谱长编卷十二光绪三十年甲辰(1904)六十五岁光绪三十一年乙巳(1905)六十六岁廖树蘅年谱长编卷十三光绪三十二年丙午(1906)六十七岁光绪三十三年丁未(1907)六十八岁廖树蘅年谱长编卷十四光绪三十四年戊申(1908)六十九岁宣统元年己酉(1909)七十岁廖树蘅年谱长编卷十五宣统二年庚戌(1910)七十一岁宣统三年辛亥(1911)七十二岁廖树蘅年谱长编卷十六民国元年壬子(1912)七十三岁民国二年癸丑(1913)七十四岁民国三年甲寅(1914)七十五岁民国四年乙卯(1915)七十六岁民国五年丙辰(1916)七十七岁民国六年丁巳(1917)七十八岁民国七年戊午(1918)七十九岁廖树蘅年谱长编卷十七民国八年己未(1919)八十岁民国九年庚申(1920)八十一岁民国十年辛酉(1921)八十二岁民国十一年壬戌(1922)八十三岁民国十二年癸亥(1923)八十四岁谱后
参考文献谱中人物传略曾广钧诗
【前言】
孔网啦啦啦啦啦纺织女工火锅店第三课
开播时间:09月02日 10:30
即将开播,去预约

直播中,去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