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加入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X
谢岳书店
  •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第9版)
  •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第9版)
  •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第9版)
  •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第9版)
  •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第9版)
  •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第9版)
  •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第9版)
  •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第9版)
  •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第9版)
  •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第9版)
  •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第9版)
  •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第9版)
  •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第9版)
  •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第9版)
  •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第9版)
  •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第9版)
  •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第9版)
  •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第9版)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第9版)

举报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作者: 
  • 出版社:    人民卫生
  • ISBN:    9787117348614
  • 出版时间: 
  • 装帧:    其他
  • 开本:    其他
  • 作者: 
  • 出版社:  人民卫生
  • ISBN:  9787117348614
  • 出版时间: 
  • 装帧:  其他
  • 开本:  其他

售价 64.13 7.2折

定价 ¥89.00 

品相 全新

优惠 满包邮

优惠 满减券
    运费
    本店暂时无法向该地区发货

    延迟发货说明

    时间:
    说明:

    上书时间2024-05-20

    数量
    库存99
    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
    微信扫描打开成功后,点击右上角”...“进行转发

    卖家超过10天未登录

    • 商品详情
    • 店铺评价
    手机购买
    微信扫码访问
    • 商品分类:
      综合性图书
      货号:
      31818312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三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中科技大学同基础医学院副院长。1984年毕业于武汉医学院医疗系,获医学学士学位;1987年获医学硕士学位(病理生理学,同济医科大学);1989至1991年在澳大利亚西澳大学病理系攻读博士学位(联合培养);1991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病理生理学,同济医科大学);1999年至2000年作为访问学者在澳大利亚西澳大学免疫学中心和EdithCowan大学人类遗传学中心进修。

      目录
      绪论/1
      第一节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1
      一、 微生物与微生物学 /1
      二、 免疫与免疫学 /3
      第二节 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发展简史/8
      一、 微生物学与抗感染免疫发展时期 /8
      二、 现代免疫学与现代微生物学时期 /9
      第三节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发展趋势及其在医药学中的作用/10
      第一章 抗原/12
      第一节 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12
      一、 抗原的因素 /12
      二、 机体的因素 /13
      三、 抗原进入机体的方式 /13
      第二节 抗原特异性与交叉反应/13
      一、  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分子基础——抗原表位 /14
      二、 共同抗原表位与交叉反应 /15
      三、 半抗原 - 载体效应 /15
      第三节  抗原的分类及其在医药学实践中的应用/16
      一、 抗原的分类 /16
      二、 抗原在医药学实践中的应用 /18
      第四节 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19
      一、 免疫佐剂 /19
      二、 超抗原 /19
      三、 丝裂原 /20
      第二章 抗体/22
      第一节 抗体的结构/22
      一、 基本结构 /22
      二、 J 链和分泌片 /23
      三、 水解片段 /24
      第二节 抗体的异质性/25
      一、 同种型 /25
      二、 同种异型 /25
      三、 独特型 /26
      第三节  抗体的生物学功能/26
      一、 抗体的主要功能 /26
      二、 各类抗体的主要特性 /27
      第四节  免疫球蛋白基因结构及抗体的多样性/28
      一、 免疫球蛋白的基因库 /28
      二、 免疫球蛋白V 区基因重排 /29
      三、 抗体类别转换 /29
      第五节  人工制备抗体/30
      一、 多克隆抗体 /30
      二、 单克隆抗体 /30
      三、 基因工程抗体 /31
      第三章 补体系统/33
      第一节  概述/33
      一、 补体系统的组成 /33
      二、 补体系统的命名 /34
      三、 补体系统的来源和理化特性 /34
      第二节  补体系统的激活途径/34
      一、 经典途径 /34
      二、 旁路途径 /35
      三、 MBL 途径 /36
      四、 补体活化的共同末端效应 /36
      五、 补体三条激活途径的比较 /37
      第三节  补体活化的调控/37
      第四节  补体的生物学作用/38
      第五节  补体系统异常与疾病/39
      一、 补体遗传性缺陷 /39
      二、 补体含量的改变 /39
      三、 补体与感染性疾病 /39
      第四章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及其编码的抗原/41
      第一节  HLA 复合体及其遗传特征 /41
      一、 HLA 复合体的结构 /41
      二、 HLA 复合体的遗传特征 /42
      第二节  HLA 抗原及其功能 /43
      一、 HLA 抗原的分子结构 /44
      二、 MHC- 抗原肽复合物 /45
      三、 MHC 的生物学功能 /45
      第三节  HLA 在医药学中的意义 /46
      一、 HLA 与组织、器官移植 /46
      二、 HLA 与临床疾病 /47
      三、 HLA 与药物不良反应 /48
      第五章 细胞因子和免疫细胞膜分子/50
      第一节  细胞因子/50
      一、 细胞因子分类 /50
      二、 细胞因子的共同特点 /52
      三、 细胞因子受体 /53
      四、 细胞因子的生物学作用 /55
      第二节  免疫细胞膜分子/56
      一、  白细胞分化抗原、表面标记和CD命名 /56
      二、 免疫细胞膜分子的生物学作用 /57
      第三节  细胞因子、免疫细胞膜分子在临床
      医药学中的应用/59
      一、 参与疾病发生 /60
      二、 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61
      三、 在疾病预防和治疗中的应用 /61
      第六章 免疫细胞/64
      第一节  造血干细胞/64
      第二节  固有免疫细胞/65
      一、 吞噬细胞 /65
      二、 自然杀伤细胞和固有样淋巴细胞 /67
      三、 抗原提呈细胞 /68
      四、 其他免疫相关细胞 /71
      第三节  T、B 淋巴细胞 /72
      一、 T 淋巴细胞 /72
      二、 B 淋巴细胞 /77
      第七章 免疫应答及其调节/82
      第一节  免疫应答概述/82
      一、 免疫应答的类型和特点 /82
      二、 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 /83
      第二节  固有免疫应答/84
      一、 固有免疫系统的构成 /84
      二、 固有免疫应答的作用时相 /85
      三、 固有免疫应答的特点 /86
      四、  固有免疫应答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关系 /86
      第三节  T 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86
      一、 抗原的加工和提呈 /86
      二、 T 细胞对抗原的识别 /88
      三、 T 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 /89
      四、 T 细胞的效应及其机制 /91
      五、  T 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发挥的主要作用 /93
      第四节  B 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93
      一、 B 细胞对TD 抗原的应答 /93
      二、 体液免疫应答的一般规律 /95
      三、 B 细胞对TI 抗原的应答 /96
      四、 B 细胞应答的效应 /96
      第五节  免疫应答的调节/97
      一、 免疫耐受 /97
      二、 免疫调节 /99
      第八章 超敏反应/101
      第一节  Ⅰ型超敏反应 /101
      一、 发生机制 /101
      二、 常见疾病 /104
      三、 防治原则 /104
      第二节  Ⅱ型超敏反应 /105
      一、 发生机制 /105
      二、 常见疾病 /106
      第三节  Ⅲ型超敏反应 /107
      一、 发生机制 /107
      二、 常见疾病 /108
      第四节  Ⅳ型超敏反应 /109
      一、 发生机制 /109
      二、 常见疾病 / 110
      第五节  各型超敏反应特征比较与相互关系/ 111
      一、 各型超敏反应的特征比较 / 111
      二、  各型超敏反应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 / 111
      第九章 免疫学应用/ 113
      第一节  免疫学检测/ 113
      一、 免疫学检测原理 / 113
      二、 抗原抗体反应的基本检测方法 / 114
      三、 免疫细胞的测定 / 119
      四、 免疫学检测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 /121
      五、  免疫学检测技术在药学研究中的应用 /121
      第二节  免疫预防/122
      一、 人工主动免疫 /122
      二、 人工被动免疫 /123
      三、 计划免疫 /123
      第三节  免疫治疗/124
      一、 分子治疗 /125
      二、 细胞治疗 /126
      三、 生物应答调节剂与免疫抑制剂 /126
      第十章 细菌学概论/128
      第一节  细菌的形态、结构与分类/128
      一、 细菌的大小和形态 /128
      二、 细菌的结构 /129
      三、 细菌的分类与命名 /138
      第二节  细菌的物理性质/140
      一、 细菌的胶体性质 /140
      二、 细菌的光学性质 /140
      三、 细胞膜的半渗透性 /141
      四、 细菌的渗透压 /141
      第三节  细菌的营养与生长繁殖/141
      一、 细菌的化学组成 /141
      二、 细菌的营养物质及生理功能 /142
      三、 细菌吸收营养物质的方式 /142
      四、 细菌的营养类型 /145
      五、 细菌的生长繁殖 /146
      六、 细菌的人工培养 /147
      第四节  细菌的新陈代谢/151
      一、 细菌的酶 /152
      二、 细菌的产能方式 /152
      三、 细菌的代谢过程 /154
      四、 细菌的重要代谢产物 /156
      第五节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158
      一、 细菌的感染 /158
      二、 抗细菌感染免疫 /162
      第六节  细菌的检查方法/162
      一、 细菌形态的检查 /162
      二、 细菌感染的检查 /164
      第十一章 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167
      第一节  微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物质基础/167
      一、 微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 /167
      二、 质粒和转座因子 /169
      第二节  噬菌体及其对细菌遗传性的影响/171
      一、 噬菌体的生物学性状 /172
      二、 噬菌体与宿主菌的关系 /172
      三、 噬菌体的分离与测定 /174
      四、 噬菌体在医药学中的应用 /174
      第三节  微生物变异的常见类型/174
      第四节  微生物变异的机制及其修复/176
      一、 基因突变及其分子机制 /176
      二、 基因的转移和重组 /177
      三、 DNA 损伤的修复 /182
      第五节  微生物遗传和变异的医药学意义/182
      第十二章 微生物分布与医学微生态学/184
      第一节  微生物的分布/184
      一、 空气中的微生物 /184
      二、 水体中的微生物 /184
      三、 土壤中的微生物 /185
      四、 微生物在人体的分布 /185
      第二节  微生态平衡与失调/186
      一、 微生态平衡 /186
      二、 肠道微生态与健康 /187
      三、 微生态失调与机会致病菌 /188
      第三节  微生态平衡与医药学实践/189
      一、 保护或重建微生态环境 /189
      二、 增强机体的免疫力 /189
      三、 微生态制剂的应用 /189
      四、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190
      第十三章  医药学实践中有害微生物的控制/191
      第一节  理化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191
      一、 基本概念 /191
      二、 物理消毒与灭菌法 /192
      三、 化学消毒与灭菌 /193
      四、 影响消毒与灭菌效果的因素 /194
      第二节  生物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195
      一、 抗生素对微生物的作用 /195
      二、 噬菌体对细菌的作用 /195
      三、 细菌素对细菌的作用 /196
      四、  固有免疫相关因子的抗微生物作用 /196
      五、 正常菌群拮抗作用 /197
      六、 病毒间的干扰现象 /197
      第三节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197
      一、 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类 /197
      二、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分级 /198
      三、  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要求和风险评估 /198
      四、  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和安全工作行为 /199
      第十四章 常见的病原性细菌/201
      第一节  球菌/201
      一、 葡萄球菌属 /201
      二、 链球菌属 /204
      三、 奈瑟菌属 /206
      第二节  肠道杆菌/208
      一、 埃希菌属 /209
      二、 志贺菌属 / 211
      三、 沙门菌属 /212
      第三节  弧菌和螺杆菌/214
      一、 霍乱弧菌 /214
      二、 副溶血性弧菌 /216
      三、 幽门螺杆菌 /217
      第四节  厌氧性细菌/218
      一、 破伤风梭菌 /218
      二、 产气荚膜梭菌 /220
      三、 肉毒梭菌 /220
      四、 无芽孢厌氧菌 /221
      第五节  分枝杆菌/222
      一、 结核分枝杆菌 /223
      二、 麻风分枝杆菌 /225
      第六节  动物源性细菌/226
      第七节  其他重要病原性细菌/227
      第八节  在分类学上列入广义细菌学范畴的微生物/227
      一、 支原体 /228
      二、 立克次体 /229
      三、 衣原体 /230
       螺旋体 /231
      第十五章 放线菌/235
      第一节  放线菌的发现及分类地位/235
      一、 放线菌的发现及一般特征 /235
      二、 放线菌在微生物中的分类地位 /236
      第二节  放线菌的主要生物学特征/236
      一、 放线菌的形态与结构 /236
      二、 放线菌的生长与繁殖 /239
      第三节  放线菌代表属/240
      一、 链霉菌属(Streptomyces) /240
      二、 小单孢菌属(Micromonospora) /241
      三、 诺卡菌属(Nocardia) /241
      四、 游动放线菌属(Actinoplanes) /242
      五、 马杜拉放线菌属(Actinomadura) /242
      六、 放线菌属(Actinomyces) /242
      第十六章 病毒学概论/244
      第一节  病毒的形态、结构与分类/244
      一、 病毒的大小与形态 /244
      二、 病毒的结构和化学组成 /244
      三、 病毒的分类 /246
      第二节  病毒的增殖/248
      一、 病毒的复制周期 /248
      二、 病毒的异常增殖与干扰现象 /250
      第三节  病毒的人工培养法/250
      第四节  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251
      一、 物理因素 /251
      二、 化学因素 /251
      第五节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251
      一、 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 /252
      二、 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 /252
      三、 病毒感染的类型 /253
      四、 抗病毒免疫 /254
      第六节  病毒感染的检测与防治原则/255
      一、 病毒感染的检测 /255
      二、 病毒感染的防治原则 /257
      第十七章 引起人类疾病的常见病毒/259
      第一节  呼吸道感染病毒/259
      一、 流行性感冒病毒 /259
      二、 副黏病毒 /262
      三、 其他呼吸道病毒 /263
      第二节  消化道感染病毒/265
      一、 肠道病毒 /265
      二、 急性胃肠炎病毒 /268
      第三节  肝炎病毒/269
      一、 甲型肝炎病毒 /270
      二、 乙型肝炎病毒 /271
      三、 丙型肝炎病毒 /274
      四、 丁型肝炎病毒 /275
      五、 戊型肝炎病毒 /276
      第四节  逆转录病毒/276
      一、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276
      二、 人类嗜T 细胞病毒 /279
      第五节  其他病毒及朊粒/279
      一、 虫媒病毒 /279
      二、 出血热病毒 /280
      三、 疱疹病毒 /281
      四、 狂犬病病毒 /282
      五、 人乳头瘤病毒 /284
      六、 朊粒 /284
      第十八章 真菌学/287
      第一节  真菌学概论/287
      一、 真菌的生物学性状 /287
      二、 真菌的致病性与免疫性 /290
      三、 真菌感染的防治原则 /291
      第二节  与人类疾病有关的主要病原性真菌/291
      一、 皮肤及皮下感染真菌 /291
      二、 深部感染真菌 /292
      第三节  与药物有关的真菌/296
      一、 酵母菌 /296
      二、 霉菌 /297
      三、 蕈菌 /297
      第十九章 抗生素/300
      第一节  抗生素的概念和分类/300
      一、 抗生素的概念和医用抗生素的特点 /300
      二、 抗生素的分类 /301
      第二节  抗生素的主要作用机制/301
      一、 抑制细胞壁的合成 /301
      二、 影响细胞膜的功能 /303
      三、 干扰蛋白质的合成 /303
      四、 抑制核酸的合成 /304
      五、  干扰细胞的能量代谢和电子传递体
      系统 /304
      第三节  抗生素产生菌的分离和筛选/304
      一、 新抗生素产生菌获得的途径 /304
      二、 土壤微生物的分离 /305
      三、 筛选、早期鉴别与分离精制 /305
      四、 临床前试验与临床试验 /308
      第四节  抗生素的制备/308
      一、 发酵阶段 /308
      二、 发酵液预处理及产物提取阶段 /310
      第五节  抗生素的生物合成/ 311
      一、 次级代谢与次级代谢产物 / 311
      二、 抗生素生物合成的代谢途径 /312
      三、 青霉素的生物合成途径及代谢调控 /312
      第六节  耐药性/314
      一、 耐药性产生的遗传学机制 /314
      二、 耐药性产生的生物化学机制 /315
      三、 耐药性的防控 /316
      第七节  抗生素含量测定/316
      一、 抗生素的效价和单位 /316
      二、 抗生素效价的微生物检定法 /317
      第二十章  微生物在其他药物生产中的应用/321
      第一节  微生物来源的药物/321
      一、 氨基酸 /321
      二、 维生素 /323
      三、 酶及酶抑制剂 /325
      四、 多糖 /327
      五、 微生物菌体来源的药物 /327
      六、 其他 /328
      第二节  微生物在半合成药物中的应用/328
      一、 甾体化合物 /329
      二、 手性药物 /332
      三、 中药的微生物转化 /332
      第三节  微生物组合生物合成技术在药物
      开发中的应用/333
      一、 微生物组合生物合成的技术范畴 /333
      二、  微生物组合生物合成技术在药物
      合成的应用策略 /333
      第二十一章 药物的抗菌试验/335
      第一节  体外抗菌试验/335
      一、 抑菌试验 /335
      二、 杀菌试验 /337
      三、 联合抗菌试验 /338
      四、 体外抗菌试验的影响因素 /339
      第二节  体内抗菌试验/340
      一、 实验动物 /341
      二、 试验菌 /341
      三、 感染模型 /341
      四、 抗菌治疗 /341
      五、 药物的体内药效评价 /342
      第二十二章 药品的微生物学质量控制/343
      第一节  药品生产中的微生物污染/343
      一、 药品中微生物的来源 /343
      二、 微生物引起的药物变质 /344
      第二节  药品生产中防止微生物污染的措施/344
      一、 加强药品生产管理 /344
      二、 进行微生物学检验 /345
      三、 使用合格的防腐剂 /345
      四、 药品生产的GMP 验证 /345
      第三节  药品的微生物学检查/345
      一、 无菌产品的无菌检查 /346
      二、 非无菌产品的微生物限度检查 /349
      附录 微生物限度标准/358
      参考文献/360
      中英文名词对照索引/361

      内容摘要
      在广泛调研第八轮教材编写及使用建议的基础上,本次修订拟编写教材品种在上一版的基础上做出了相应调整,并根据药学学科领域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以及新出台的国家政策法规、《中国药典》等对本轮教材进行更新,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新药研发能力。同时,将思想政治教育纳入教材,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以及敢于创新、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为了顺应“互联网+教育”需求和我社数字资源的积累,本次修订将同步进行数字化资源建设。

      配送说明

      ...

      相似商品

      为你推荐

    孔网啦啦啦啦啦纺织女工火锅店第三课

    开播时间:09月02日 10:30

    即将开播,去预约
    直播中,去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