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加入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X
谢岳书店
  • 电影与抗战

电影与抗战

举报

全新正版 可开发票 极速发货

  • 出版时间: 
  • 装帧:    精装
  • 开本:    16开
  • ISBN:  9787214260109
  • 出版时间: 
  • 装帧:  精装
  • 开本:  16开

售价 47.05 4.4折

定价 ¥108.00 

品相 全新

优惠 满包邮

优惠 满减券
    运费
    本店暂时无法向该地区发货

    延迟发货说明

    时间:
    说明:

    上书时间2024-05-16

    数量
    库存3
    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
    微信扫描打开成功后,点击右上角”...“进行转发

    卖家超过10天未登录

    • 商品详情
    • 店铺评价
    手机购买
    微信扫码访问
    • 商品分类:
      历史
      货号:
      31343196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秦翼,女,南京大学文艺学博士,现为南京艺术学院电影电视学院民国电影研究所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电影电视史。张丹,上海戏剧学院博士,南京艺术学院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后。

      目录
      导 论 抗战时期中国电影的广泛存在与历史延续...001
      一、抗战时期电影的“时间”维度...002
      二、抗战时期电影的地域性与统一性...006
      三、找寻影业和影人的历史性连接...010
      第一章 抗战背景下的电影文化革新...014
      第一节 抗战前中国电影的民族化之路...014
      一、无声片的持续存在的状态...016
      二、逐步中国化的题材和类型...018
      三、产业的初步形成...022
      四、营业主义之上的改良意图...025
      五、逐步完善的电影管理审查制度...027
      第二节 抗战形势下电影界的整体转变...031
      一、联华公司成立与电影制作转向...033
      二、题材转变与社会关怀...036
      三、国产电影的有声化尝试...039
      四、鲁迅先生翻译电影宣传论述...042
      第二章 抗战电影的思想建设...046
      第一节 “软硬”之争与创作之变...046
      一、从左翼影评到左翼电影...047
      二、“软”“硬”电影论争...049
      三、论争向电影实践转变...051
      四、“软硬”之争对电影抗战的促进...052
      第二节 关于“国防电影”的讨论...054
      一、国防教育电影...055
      二、从“左翼电影”到“国防电影” ...057
      三、“国防电影”生产遭遇的曲折...061
      第三章 官方电影抗战措施与政策...064
      第一节 抗战初期的电影危机...064
      一、国内外经济状况造成的电影产业危机...064
      二、日本官方的反华电影宣传...069
      第二节 审查制度:从伦理监督到思想控制...076
      一、官方电影法案与制度的出台与完善...077
      二、电影检查机构的建立、沿革与运作...079
      三、电影检查法案、法规的实施效果...082
      第三节 诉诸现代教化的国家战时电影导向...087
      一、电影与“新生活运动” ...087
      二、“以幼者为本位”:电影教育与“儿童年” ...092
      三、“官商两方交换意见”:三次全国电影公司负责人谈话会...098
      第四节 构建国家电影的初步努力...107
      一、多种形式的影像抗战教育...107
      二、官营电影的初步建立...113
      三、还我热河...118
      第四章 初期抗战电影的生产与传播...122
      第一节 隐喻性的抗战故事片...122
      一、打“狼”去...122
      二、兄弟手足团结御敌...126
      第二节 共赴国难:镜头中的抗战生活...129
      一、流亡者的觉醒...129
      二、芬芳桃李赴战场...133
      三、“摩登”女性的新作风...136
      第三节 真实记录的抗战影像...139
      一、上海各民营公司争摄抗战纪录片...139
      二、大型纪录片《中国万岁》的摄制及其“不幸命运” ...143
      第四节 其他影像抗战宣传及影响...145
      一、抗战歌曲的影像传播...145
      二、“万氏卡通”中的抗战意识...149
      第五章 大后方艰苦卓绝的抗战电影宣传...153
      第一节 战时官营电影事业的发展...153
      一、国民政府的战时电影宣传部署...154
      二、中国电影制片厂...156
      三、中央电影摄影场...161
      四、西北电影制片厂...164
      第二节 苦干创造的奇迹:大后方电影创作群体与作品...166
      一、故事片制作:影人与影像...167
      二、抗战新闻与纪录片摄制...175
      三、卡通电影与抗战歌辑...180
      第三节 大后方的抗战电影观念与政策...182
      一、现实化、大众化与民族化追求...182
      二、战时电影检查与非常时期电影检查所...185
      第四节 反法西斯战争与国外摄制的中国抗战纪录片...188
      一、“将中国的抗战告诉全世界的人们”:国外拍摄中国抗战纪录片
      概述...188
      二、“中国不可战胜的秘密”:“苦干”与《苦干》...193
      三、在中国战场上:尤里斯?伊文思与《四万万人民》...196
      第六章 人民电影的缘起:根据地与纪录电影...199
      第一节 从“陕甘宁边区抗战电影社”到“总政电影团” ...199
      一、“陕甘宁边区抗战电影社”始末...199
      二、“总政电影团”之成立及其电影活动...202
      第二节 根据地电影制片与放映...203
      一、制片活动...203
      二、电影放映队...205
      三、摄影训练班...208
      第三节 “人民文艺”与电影团创作...211
      一、根据地文艺方针与“延安文艺座谈会” ...211
      二、《延安与八路军》...213
      三、《生产与战斗结合起来》...217
      第七章 两座“孤岛”的电影生产...220
      第一节 上海“孤岛”电影的商业运作与爱国情愫...220
      一、“新华”率先恢复“孤岛”电影生产...220
      二、孤岛“古装片”热...226
      三、现实题材创作...234
      四、系列与类型...240
      五、吴永刚的独特风格...251
      六、划时代的动画长片《铁扇公主》...255
      七、“孤岛”电影批评与艺术探索...258
      第二节 香港抗战时期电影...266
      一、影业南迁与国、粤语片之争...266
      二、香港“国防电影”的严峻形势及讨论...271
      三、香港地区的抗战电影创作...275
      四、蔡楚生营造的影像“孤岛”意象...280
      五、沦陷后的香港电影业...284
      第八章 沦陷时期上海电影的苦闷与挣扎...287
      第一节 沦陷前史:中华电影公司...287
      一、中华电影公司的先期成立...288
      二、中华电影公司的具体开展...292
      三、租界沦陷前的电影界谜题...297
      第二节 沦陷时期的电影产业危机...301
      一、全面抗战后的产业危机升级...302
      二、沪港渝三地“胶片”短缺及对策...305
      三、以“胶片”为诱饵的产业吞并...308
      四、沦陷后的电影业吞并...310
      五、民营电影业资本耗尽...317
      第三节 被拖延与转移的“合拍片” ...323
      一、从《鸦片战争》到《万世流芳》...324
      二、好莱坞式歌舞片《万紫千红》...327
      三、中日角力的《春江遗恨》...331
      第四节 沦陷时期上海电影创作评析...337
      一、以爱情伦理片为主的多种电影形态...338
      二、沦陷时期的创作心态...344
      三、善与美的艺术宣扬...349
      第九章 伪“满洲”、华北的电影文化侵略...352
      第一节 伪“满洲映画”的建立及“映画战”的挫败...352
      一、“满映”历程及其电影“国策” ...352
      二、国策电影...358
      三、“满映”纯粹娱乐片...362
      四、从“文化映画”到“启民映画” ...370
      第二节 伪“华北电影股份有限公司”的电影活动...373
      一、伪“华北电影股份有限公司”的建立...373
      二、出产情况及电影宣传...385
      三、发行与放映...390
      余 论 抗战后中国电影转变及其影响...392
      一、战后电影产业的变化...392
      二、战后电影艺术创作的转变...400
      三、关于战争与电影的思考...406
      参考文献...409
      索 引...427
      后 记...434

      内容摘要
      本书为中国电影史研究专著,以十四年抗战期间电影的发展为整体考察对象,贯穿起局部抗战和全面抗战时期电影在民族危亡下的电影思想、技术、艺术革新、制作力量及政策的变化。从抗战前中国电影的民族化之路、战争形势下电影界的整体转变到抗战时期电影思想建设,从国统区包括故事片、纪录片、动画片在内的抗战电影宣传到以延安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电影事业的建立与成长,从上海和香港两座“孤岛”的电影生产到沦陷地区受到的电影文化侵略,作者最终完成了对抗战时期电影文化的全面书写与评价。

      主编推荐
      《电影与抗战》论述的重点不是中国的抗战题材电影,而是抗日战争这个历史时期中的中国电影。本书特色是不单纯考察“抗战电影”,而是将电影发展放入宏大宽广的中国近代历史背景中去描述,基于十四年抗战并连缀抗战前后对中国电影进行全景式研究。作者以抗战为背景,来审视和考察十四年间中国电影产业的整体发展,思考战争对中国电影产业和电影艺术创作产生的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同时也通过描述硝烟中的中国电影业之坎坷命运,展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抗战历史画卷。

      精彩内容
      三、找寻影业和影人的历史性连接目前通过海量数字资源库,我们确实能够十分便利地利用关键词找寻到历史中的影片、影人的各种痕迹,这不仅直接推动了电影史实考证的众多突破,更进一步影响了近年来电影史的研究走向。但对历史细节的考证,对于电影史整体研究的最终意义何在?如何才能将数字化考据的零散成果拼贴成中国电影历史的整体版图? 就十四年抗战电影历史书写来说,其目的并非仅仅做一个拉长时限的抗战时期电影研究,而是努力找寻更具完整性的战争时段中前后电影产业发展的整体线索和作为电影创作主体的电影人之间的历史性连接。战争是国家之间的极端政治状态,中国抗日战争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东亚的主要战争,不仅是中国反抗日本侵略的漫长过程,更牵涉到长达十数年世界各国的利益争端。电影从诞生起就是包含着全球化动机的产业,中国在18世纪末就被动接受了电影,到19世纪初又主动发展起民族电影业。但由于技术、观念的落后,在电影生产上始终受到主要来自欧美的影响和制约。从现存报刊广告、放映资料、进出口贸易数据、公司经营报表及影人口述中我们能够发现,全面抗战前,欧美电影业在华收益十分可观,而日本胶片和影片却都受到抵制。侵略与抗争不仅体现在电影创作的审查与控制上,更体现在产业、经济手段的较量上,抗战时期则尤为显著。以早期中国电影业最为发达的上海和香港为例,民营电影资本受到国际金融形势的严重影响,需要大量资金先期投入的电影业,在银根宽松与紧缩的经济条件下,境况迥异。战争的情势也大幅度影响了进口电影影片数量及设备、耗材的价格,对于屡陷困窘的国产电影业来说可谓雪上加霜。全面抗战时期,各国政治势力的博弈在产业布局上仍有体现。日本侵略者在沦陷地区掌握了电影制作放映的主导权,甚至在原本电影业并不发达的东北建立“满映”,大肆推进电影“国策”宣传。而在上海、香港两个“孤岛”,租界方面对于中日矛盾却采取极力回避的态度,虽然也曾迫于压力阻止辱华电影在上海公映,但更多时候是限制中国电影中表现抗日情节。这种软弱使租界沦陷后日军对上海电影民营业的全面控制显得毫无悬念。而大后方国民党官营电影则受到美国的大力支持,从物料供应到人才交流,多位美国导演拍摄记录了战争中的日军侵略行径,留下珍贵的大后方影像材料。战争造成的极端状况也引发了电影产业的局部小气候,最典型的就是上海“孤岛”。在日军围困、租界管制、国民政府暗中干预的种种限制下,在资金、物料都极度缺乏的状况下,“孤岛”上的民营电影公司却在不到四年中拍摄了两百余部影片,形成以往影史论述中所谓的“畸形”繁荣。深入考察该时期“孤岛”的作品,我们却能够发现其背后对故事类型、成本控制、明星形象、演员配置、观众心态乃至档期控制、舆论炒作等种种商业手段的熟练掌握。古装片、都市爱情片、侦探片、恐怖片、人物系列喜剧甚至科幻片、动画片……在早期中国电影发展中,类型的拓展从未如此丰富,类型化生产程度也从未如此之高,在此基础上的“繁荣”没有半点“畸形”。到沦陷时期,由于受到的政治制约更加严苛,电影创作者在任何故事中都糅进了已十分成熟的爱情伦理套路,是类型变异与融合的创作。我们也能观察到战争威胁中作为早期电影业主体的民营电影公司经营者和创作者立场的变化。他们在战争一开始就有深入前线战场拍摄纪录片的热情,又积极接纳文学戏剧界的进步人士加入电影创作。但是面对国民党当局对电影业的拉拢控制,他们又显现出一定程度的积极配合,甚至在全面抗战前曾一度大拍“软性电影”。他们十分希望投入“国防电影”的摄制,但是并没有得到国民政府的任何实质性帮助,因此局部抗战期间电影中呈现的抗争救国意识,是夹杂在各种商业、意识、娱乐的平衡中的。抗战全面爆发后,国民政府官方电影公司出产的各类抗战故事片仅为40余部,纪录片也为数不多,电影的抵抗和宣传事实上仍主要来自民营电影公司,是一种影像的民间斗争。也因此,这种斗争不可能是强势的、鲜明的,它们可能是借古喻今、可能是微言大义,甚至可能是模棱两可的。而在沦陷地区,被溃败的国民政府抛弃的民营影业完全被日方吞并操控,这是民族电影业发展中应该被正视的最深沉的伤痛。就电影创作主体而言,沦陷的东北、华北、华中和大后方的电影创作者同样经受了战争的洗礼。在电影生产基地上海,孤岛四年和沦陷四年中电影创作者面对强大的政治高压,基本未出产反动献媚的影片,较好地保存了电影队伍的实力,避免了电影业的毁灭性损失。他们也进而在作品中体现出苦闷彷徨,发展了传统伦理题材,形成含蓄悠远的电影艺术表现方式。而后方的电影创作者则屡败屡战,在生存危机下实践电影抗战宣传的各类形式,大大拓展了电影的表现疆域,极力促成民族意识觉醒和电影艺术革新。抗战爆发后,沦陷区影人和大后方影人成为截然不同的两种身份标志,中国影人也由此产生分流,但电影人之间的艺术传承与精神连接是不会中断的。战后的中国电影呈现出与战前“青春中国”影像截然不同的气质,艺术家将战时与战后的自我感悟投射于银幕,使“中年”成为对民族灾难的痛切、对重拾旧梦的希望与失望、对自身命运嗟叹的一种重要表达。这种战争造成的民族影像风格转变,体现了中国电影创作主体的心路历程,是影人研究十分独特的样本。抗战爆发后中国电影进入虽短暂但高度发展的艺术黄金期,由于缺乏对包括沦陷地区在内的战时电影艺术的充分研究,这样的高峰显得凭空而来。战后电影是战争期间各地区特色的融合和延续,呈现出多样化的艺术气质。而在一代代影人的影像书写中,抗战也一再被回溯,形成了另一种传承和连接。当前,我们已经有可能搁置政治争端和民族情感,客观地看待抗战时期的电影创作,作为广泛而持续的存在,它完全不应该成为电影历史中的一个“黑洞”。

      配送说明

      ...

      相似商品

      为你推荐

    孔网啦啦啦啦啦纺织女工火锅店第三课

    开播时间:09月02日 10:30

    即将开播,去预约
    直播中,去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