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加入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X
轩天书店
  • 前后甲寅的转变研究(从五四新文学运动视角的考察)

前后甲寅的转变研究(从五四新文学运动视角的考察)

举报

全新正版图书,支持七天退换,可开具电子发票。

  • 出版时间: 
  • 装帧:    平装
  • 开本:    其他
  • ISBN:  9787520363419
  • 出版时间: 
  • 装帧:  平装
  • 开本:  其他

售价 62.21 6.5折

定价 ¥96.00 

品相 全新

优惠 满包邮

优惠 满减券
    运费
    本店暂时无法向该地区发货

    延迟发货说明

    时间:
    说明:

    上书时间2024-04-14

    数量
    仅1件在售,欲购从速
    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
    微信扫描打开成功后,点击右上角”...“进行转发

    卖家超过10天未登录

    • 商品详情
    • 店铺评价
    手机购买
    微信扫码访问
    • 商品分类:
      综合性图书
      货号:
      9793642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童龙超,重庆黔江人,文学博士。现任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副教授。“音乐文学历史与理论”方向硕士生导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员、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会员,兼任《诗学》“音乐文学研究”栏目编委。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歌词研究和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重庆市重点文科研究基地项目等多项。已在《社会科学研究》《四川大学学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人民音乐》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三十多篇。参编有《多维视野中的鲁迅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巴蜀视野》等学术著作。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政治革命力量对五四文学的冲击
      第一节 文学转型的政治课题
      第二节 民主制度的追求
      第三节 从实践行动到启蒙活动
      第四节 面向民众的启蒙活动
      第五节 从“政治启蒙”到“文学启蒙”
      第二章 政治革命力量与五四新文学道路的分离
      第一节 由启蒙活动向实践行动回落
      第二节 政治实践与思想启蒙的疏离与包容
      第三节 根本性支持与修正性批评
      第三章 政治革命力量对五四文学的第二次冲击
      第一节 “礼教政治”的追求
      第二节 政治家的眼光
      第三节 新文化新文学运动的启蒙之乱
      第四节 针对新文化新文学运动的“反启蒙”
      第五节 新文学长期面临的政治课题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摘要
      章士钊创办《甲寅》,从月刊、日刊到周刊,前后经历了巨大逆转。从1914年起的前《甲寅》与《新青年》的渊源关系,到1925年后的后《甲寅》与《新青年》的对抗关系,前后剧变根本上源于章士钊政治立场的转变。前“甲寅”时期,章士钊追随清末民初的民主革命,在对辛亥革命和二次革命失败的反思中,认识到单纯武装斗争的片面性和唤起民众自觉心的必要性。他信奉“宪政立国”和“调和立国”,具有与《新青年》一致的民主政治的政治思想基础。在经历了“调和立国”的实践失败后,章士钊的政治立场则蜕变为对封建复古的“礼教政治”的鼓吹,因而出现了后“甲寅”在政治上对《新青年》的根本反动。前后“甲寅”与《新青年》关系的转变,反映了近现代中国在救亡图存的历史进程中,“以政治解决问题”和“以思想文化解决问题”的两种思路的交互关系。

      精彩内容
        章士钊创办《甲寅》,从月刊、日刊到周刊,前后经历了巨大逆转。从1914年起的前《甲寅》与《新青年》的渊源关系,到1925年后的后《甲寅》与《新青年》的对抗关系,前后剧变根本上源于章士钊政治立场的转变。前“甲寅”时期,章士钊追随清末民初的民主革命,在对辛亥革命和二次革命失败的反思中,认识到单纯武装斗争的片面性和唤起民众自觉心的必要性。他信奉“宪政立国”和“调和立国”,具有与《新青年》一致的民主政治的政治思想基础。在经历了“调和立国”的实践失败后,章士钊的政治立场则蜕变为对封建复古的“礼教政治”的鼓吹,因而出现了后“甲寅”在政治上对《新青年》的根本反动。前后“甲寅”与《新青年》关系的转变,反映了近现代中国在救亡图存的历史进程中,“以政治解决问题”和“以思想文化解决问题”的两种思路的交互关系。

      配送说明

      ...

      相似商品

      为你推荐

    孔网啦啦啦啦啦纺织女工火锅店第三课

    开播时间:09月02日 10:30

    即将开播,去预约
    直播中,去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