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加入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X
學源图书专营店
  • 赤子丹心中华光(大珩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院士传记丛书 普通图书/教材教辅/教材/大学教材/计算机与互联网 胡晓菁|总主编:王春法//张藜 中国科学技术 9787504669445

赤子丹心中华光(大珩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院士传记丛书 普通图书/教材教辅/教材/大学教材/计算机与互联网 胡晓菁|总主编:王春法//张藜 中国科学技术 9787504669445

举报

新华书店全新正版书籍图书 保证_可开发票_极速发货支持7天无理由

  • 作者: 
  • 出版社:    中国科学技术
  • ISBN:    9787504669445
  • 出版时间: 
  • 装帧:    其他
  • 开本:    其他
  • 作者: 
  • 出版社:  中国科学技术
  • ISBN:  9787504669445
  • 出版时间: 
  • 装帧:  其他
  • 开本:  其他

售价 39.60 6.1折

定价 ¥65.00 

品相 全新

优惠 满包邮

优惠 满减券
    运费
    本店暂时无法向该地区发货

    延迟发货说明

    时间:
    说明:

    上书时间2023-11-28

    数量
    库存2
    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
    微信扫描打开成功后,点击右上角”...“进行转发

    卖家超过10天未登录

    • 商品详情
    • 店铺评价
    手机购买
    微信扫码访问
    • 货号:
      3848475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王大珩(1915-2011)是我国著名的应用光学专家,“两院”院士、“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现代光学技术及光学工程事业的开拓者和领导者。胡晓菁著的《赤子丹心中华之光:王大珩传》是第一部关于王大珩先生全面学术成长与系统研究的传记,包括王大珩的家世、受教育经历、光学事业初起步、回国办学的历程、在长春光机所工作、经历“”风暴、关注中国科学事业发展、成长为战略科学家等。同时,该书也是一部“中国现代光学事业史”,记录中国光学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奋斗历程。

      作者简介
      胡晓菁,1981年5月1日出生,湖北黄石人,现为中国科学院大学助理研究员、编辑,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科技史、科学人物。2003年7月毕业于清华大学人文学院,2006年7月获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硕士学位。曾参与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金丹与长生》(科学出版社与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中国科学技术史·内丹》(科学出版社与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等著作的出版加工工作。发表《关于大庆油田的发现之争》《李四光:山兮复何在,石迹耿千秋》《克拉玛依油田的发现——田在艺口述》《苏联专家与新疆综合科学考察》等学术论文。撰写并出版《田在艺传》(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徐寿波传》(科学出版社)等多部科学家传记。

      目录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简介
      总序一 韩启德
      总序二 白春礼
      总序三 周济
      序 贾平
      导言
      第一章  膺东报国
        吴县王大元米行
        父亲留学“老第一”
        多有成就的学者
        《中国古历通解》之憾
      第二章  灵气少年
        童年与家庭的熏陶
        在孔德、汇文读书
        在青岛礼贤中学
      第三章  自强不息清华人
        慕名选择清华物理系
        难忘恩师
        同窗挚友
        “一二·九”的积极分子
        在兵工署的短暂时光
      第四章  考庚款、赴英伦
        帝国理工学院的光学研究生
        融入英伦新生活
        崭露头角的一篇光学论文
        卓有收获的光学玻璃研究
      第五章  祖国在心中
        放弃在读博士学位做光学玻璃实验师
        眷注国家前途
        共同的约定
      第六章  投奔解放区
        回国后的辗转经历
        创办大连大学应用物理系
        为办学倾注心血
        喜结终身好伴侣
      第七章  光学摇篮安家长春
        筹建北京仪器馆
        招兵买马  艰苦创业
        第一埚光学玻璃的诞生
        仪器研制纳入国家规划
      第八章  光学基地已具规模
        1957年的变化
        “八大件、一个汤”
        放眼学科布局  研制军用光学仪器
        中国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
        创办长春光机学院
      第九章  国防光学创新篇
        研制高速摄影机
        一竿子插到底的“150-1工程”
        “远望号”上的光学设备
      第十章  布局光学新发展
        给卫星安上“慧眼”
        打造“人工小太阳”
        孵出了一窝“机”
      第十一章  挫折与转折
        风雨满楼
        接受水晶棺研制任务
        在激情中迎接春天
        光荣入党
      第十二章  沉甸甸的责任
        促发展计量科学
        建议发展仪器仪表科学
        蒋筑英和彩色电视
        与光学学会的情缘
        光学迈向新世纪
      第十三章  战略科学家的成长经历
        从专门委员到首批学部委员
        荣誉与责任
        在技术科学部主任岗位上
        科技战略发展的尽责人
      第十四章  为“863”计划“点火”再点拨
        不能被落下
        用心之处
        欣慰与冀望
        点拨重点领域的发展
      第十五章  又一历史性的功勋
        作用在关节处
        在筹建中
        关注建院后
      第十六章  要搞“大飞机”
        紧迫感在心
        以我为主,迎难而上
        让国产大飞机翱翔于蓝天
      第十七章  岁月峥嵘
        为光学出人才
        科技人永远是年轻
        余音袅袅
      结语  科学精神长存
      附录一  王大珩年表
      附录二  王大珩主要论著目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摘要
       王大珩先生是我国光学界公认的学术奠基人、中国现代光学技术及光学工程的开拓者和组织领导者。
      新中国的历史上有这样一批人——他们是真正的勇士,放弃了海外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回到祖国怀抱,在国家一穷二白、百业待兴的年代里勇敢地挑起了中国现代科学技术振兴的重担;他们是真正的智者,运筹帷幄,攻关拔寨,创造了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一
      个又一个奇迹;他们又是真正的大师,办学建所,授业解惑,呕心沥血地培养了几代科技工作者,推动着
      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在中国大地上的传播与普及;他们更是真正的贤人,学深业精,无私奉献,为中华民族树立了光辉榜样,得到了全国人民的仰慕和尊重。
      王大珩先生就是其中的一员。当我们今天看到天宫遨游于宇宙、航母守望着祖国的海疆、大飞机飞上蓝天,我们都会想起他们……让我们来读读他们的传记,追寻他们的奋斗足迹,以缅怀他们为共和国立下的丰功伟绩。
      《赤子丹心中华之光:王大珩传》作者胡晓菁以翔实、客观、生动的笔触,记录了王大珩先生波澜壮阔、爱国奉献、成就卓著的一生,展现了老一辈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和放眼全球、前瞻未来的胆识谋略,激励和感召后人以先生为榜样,投身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


      精彩内容
       第二章灵气少年王大珩的求学之路并无多少波折,他是一名沉迷于数学和物理奥妙的好学少年。从北京到青岛,父亲为他提供了较好的进学环境,他亦不辜负家人之所盼
      ,学习成绩优异,成了父亲口里的“考胚”、弟妹们学习的榜样。
      童年与家庭的熏陶王大珩于1915年2月26日出生在日本东京中央气象台附近的一所普通的和式住宅里。同年9月,襁褓之中的他随着父亲和母亲回到了祖国。
      父母是主大珩人生道路上最初的导师。出身于书香门第的父母,对子女的殷殷期盼,从为孩子们的取名便可以看出。王家儿女的名字皆以“王”为偏旁(“玉”旁),以王大珩的“珩”字为例,《说文》有云:“珩,佩上玉也”。“珩”是佩玉上面的横玉,形似磬而小,或上有折角,用于璧环之上,因其稀少而愈加珍贵。《诗经·小雅·采芑》中有“有硷葱珩”之句,形容佩戴的碧玉撞击时发出的清脆而美妙的叮当之声,这是多么美好的意境。“珩”在父母眼里,是美好事物的代名词,幼小的王大珩是王家父母眼
      里一块待雕琢的美玉。
      王应伟以科学为职业,父亲出众的才华和严谨治学的精神对王大珩影响深刻,激励了他求学上进。王大珩对父亲的学术成就极为钦佩,在《我的自述》中他曾回忆过父亲引导自己走上科学道路的情景:父亲看我有点灵气,从小就引导我学科学,激发我爱科学的兴趣。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当时看到筷子半截插入水中,出现挠折现象时,父亲就指出,这叫折光现象;在小学时,父亲就带我去看他亲自做地磁观测;在初中时,带我进行气象观测实习。在父亲教育辅导下,我超前学完了中学数学和微积分。
      父亲令王大珩从小便感受到了科学的趣味,早年的启蒙引领了他后来对理科的极大兴趣。
      王应伟成长于封建王朝的末年,幼年时期受到的是传统儒学教育,后又接受了近代的科学训练。他学贯中西,思想既开化又保守,两种文化在他为人处世的态度和对子女的教育等问题上打下了深深的印记;这种矛盾体现在家庭中便是,他既提倡科学教育又时刻对妻子儿女们施展着大家长的权威。王大珩从记事起,印象中的父亲总是一副严厉的形象。他感慨自己童年时几乎没有得到过父亲的表扬和鼓励,他眼中的父亲——严肃、不苟言笑!
      父亲脸硬得很,不会笑。一副老式的圆眼镜总是冷冰冰地悬挂在脸上,把窄面孔遮盖得所剩无几。厚镜片上永远反射着一层凛厉的光,令人望而生畏。
      《礼记·曲礼》里有“君子抱孙不抱子”,这句话一开始是从祭祀的角度出发的,但在后来文化的演变中变成了家庭里代表权威的父亲不抱儿子。这实际指的是父亲不应宠爱子女,要与子女保持一定的距离,并用家长的威严来严格教育他们。王应伟深受这种教育方式影响:他为孩子的成长花费了很多心血,期
      望王大珩能成才;在对待儿子的态度上,他看似疏远、严厉,实际却蕴含了一位父亲对孩子最真挚的期盼
      。后来从北平到青岛,王应伟无论在哪里任职都会带上王大珩随行,为的是能时刻掌握儿子的学习和成长情况。
      王应伟对孩子寄予了厚爱,但是他却疏于表达。
      他把大部分的时间都放在了工作上,除了气象台的工作外,他还有很多兼职,每天早出晚归,和孩子们相处的时间并不多。即使偶尔在家,他也总是忙忙碌碌,或是看书,或是写作,没有多少时间和孩子们相处。父亲在家时,孩子们的行动都是小心翼翼,不敢大声嬉戏,害怕自己打扰了父亲的研究。孩子们对父亲的感受是敬畏多于亲近,既仰慕父亲撑起了家庭的一
      片天空,又畏惧父亲的威严。
      王应伟对家人的严格,也体现于他对家人的“抠门儿”。王应伟早年吃过生活的苦头,深知“一文钱难倒英雄汉”的道理,因此他对银钱把握得很紧,自己从不乱花每一分钱,给孩子们的零用不多,不允许子女挥霍、浪费。他的妻子周秀清,每个月接过丈夫给的为数不多的生活费后,都要精打细算,才能维持
      一家人的吃喝嚼用。儿女们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之下,对物质没有什么要求,他们在后来的生活中,无论取得了什么样的成就,始终保持着勤俭、朴素的作风。
      王大珩的母亲周秀清(1889—1974)出生于苏州(吴县)一个书香门第家庭。吴县周家虽然已经没落,但仍然是当地的大族;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的母亲,便出于这个家族。周秀清早年在家乡里的新式学堂
      ——兰陵女学里受过教育,毕业后在上海幼稚园担任过一段时间的幼儿教师。她性格温和,为人贤惠,爱自己的丈夫和孩子,在家庭中投入了大量的心血和情感。虽然只是一名普通的家庭妇女,但是她希望家中的孩子们无论男女都能受到优质的教育。王大珩从母亲那里得到的关爱温暖了他的一生,他和弟弟妹妹们,“在感情上对母亲亲,对父亲持敬畏的态度”。
      周秀清在教育子女时不讲大道理,而是以身作则,为子女表率。子女们回忆母亲,“自己勤俭劳动,也一直教育子女要热爱劳动”。在母亲的影响下,王家的孩子们个个都吃苦耐劳。即使后来家庭经济面临困难,在母亲的坚持下,子女们的学业都维系下来,他们都考上了理想的大学并成为专业人才。
      王家除了长子王大珩是一名光学专家外,次子王大琪是造纸专家,曾在轻工部造纸设计院任工程师;长女王大玫是整形外科专家,曾任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颌面外科主任;次女王大琬是妇产科医生,曾任北京妇产医院院长;三女王大珍是微生物生态学科学家,曾任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研究员;四女王大瑛是一名化工专家,曾任北京通州化工厂工程师;幼子王大瑜既是一名物理教师,也是一位音乐家,他是中国音乐家协会的会员。
      在父亲和母亲的教育下,王家手足友爱。王大珩作为长兄,与弟弟妹妹们感情深厚,对他们关心有加。小时候,兄弟姐妹们是玩伴;长大后,他们彼此扶持、互相关心,度过了人生的高潮和低潮。
      王大珩的幼弟王大瑜曾多次回忆起兄长对自己的关爱。原来,王大瑜青年时代曾放弃就读的机械专业,改立下学习音乐的志向,违背了父亲希望孩子们学理科的意愿,父亲认为孩子没有走“正途”,对此很是发了一番脾气。王大珩那时候正好从英国回来,得知弟弟的选择,并没有责备他放弃机械专业改学音乐有多么离经叛道,而是告诫王大瑜一定要坚持学习,不能半途而废。另有一件事,20世纪90年代末,在一
      次家庭聚会上,王大珩对王大瑜说:你既然是学艺术的,就应该去艺术的国度看一看,如果路费不够,由我来出。哥哥的鼓励和关怀令弟弟心存感激,久久难以忘怀!
      1956年妹妹王大珍在选择专业的时候曾向兄长咨询,王大珩郑重地请来自己留英的同学、生物化学家王应睐找妹妹谈话,向她介绍生物学的研究内容和学习方法,从而影响了王大珍一生的专业方向。王大珍还记得1998年她要去巴西开会,但申请下来的差旅费却不够,王大珩雪中送炭,给她送来了自己的一万元积蓄,补足了旅费,解除了她的燃眉之急。
      王大珩的行动为弟妹们树立了好的榜样,令他们感受到了兄长深切的关怀。
      P18-22

      配送说明

      ...

      相似商品

      为你推荐

    孔网啦啦啦啦啦纺织女工火锅店第三课

    开播时间:09月02日 10:30

    即将开播,去预约
    直播中,去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