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加入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X
學源图书专营店
  • 方圆之道(金忠明教育讲演集) 普通图书/社会文化 金忠明 华东师大 9787567500679

方圆之道(金忠明教育讲演集) 普通图书/社会文化 金忠明 华东师大 9787567500679

举报

新华书店全新正版书籍图书 保证_可开发票_极速发货支持7天无理由

  • 作者: 
  • 出版社:    华东师大
  • ISBN:    9787567500679
  • 出版时间: 
  • 装帧:    平装
  • 开本:    其他
  • 作者: 
  • 出版社:  华东师大
  • ISBN:  9787567500679
  • 出版时间: 
  • 装帧:  平装
  • 开本:  其他

售价 32.10 6.4折

定价 ¥49.80 

品相 全新

优惠 满包邮

优惠 满减券
    运费
    本店暂时无法向该地区发货

    延迟发货说明

    时间:
    说明:

    上书时间2023-07-02

    数量
    库存3
    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
    微信扫描打开成功后,点击右上角”...“进行转发

    卖家超过10天未登录

    • 商品详情
    • 店铺评价
    手机购买
    微信扫码访问
    • 商品分类:
      社会文化
      货号:
      2527298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金忠明,上海人。教育学博士。现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授。
      著有《教育十大基本问题》、《乐教与中国文化》等十多部;参著有《教育大辞典》、《中国学术名著提要(教育卷)》等十多部;发表学术论文一百余篇。

      目录
      教育理念篇
        1.教育问题的哲学思考
        2.删:人文素养与学校发展
        3.新人文精神建设与幼儿教育发展
        4.中外家庭教育经典思想对当代父母的启迪
        5.蔡元培美育思想与当代学校人文艺术教育
      学校管理篇
        6.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与实施
        7.学校特色与品牌学校的创建
        8.学校教科研的实用策略
        9.课堂要素与平衡策略
      班组建设篇
        10.班级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11.基于个案研究的班主任专业成长
        12.研究型班主任素质及自我成长途径
        13.教研组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课程教学篇
        14.课程发展与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
        15.新课改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16.名师智慧与提升课堂教学质效的“五三”策略
        17.课程变革的四维视角
      教师成长篇
        18.国际化视野下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19.教师专业化与因人施教
        20.教师专题研究的实践及操作
        21.培训员的专业素养
      校长发展篇
        22.校长领导力的修炼
        23.校长的文化意识与制度智慧
        24.新课改背景下校长角色的转变
      教育文化篇
        25.中西文化比较与汇通
        26.朱熹教育思想与闽派语文建设的文化意义
        27.提升区域教育竞争力的文化内涵
        28.博大·隽永·刚毅·笃实——谈华东师大的大学文化
        29.以平常心看待今日之教育


      内容摘要
       《方圆之道(金忠明教育讲演集)》是近十多年来各地讲演的选编。20世纪末,中国教育处于重新组合和快速变革的热潮中,华东师范大学也经历了合校的大变化。在与地方政府合作建设211及985等重点高校的过程中,作为全国教师教育重镇的师范类大学,确立了服务并引领全国和地方教育事业的新发展方向,学校亦号召教育理论工作者面向实践,发挥重点师范大学的学术影响力。
      集子以《方圆之道》命名,因教育是充满智慧的百年伟业,尤须从业者修炼精进,以适应日趋复杂的教育情境。“方”是做人的脊梁,“圆”是处世的智囊。何成方圆?以之规矩;应时而易,始成方圆。“方圆之道”的基本含义乃“做事方”、“为人圆”。


      主编推荐
          “方”是做人的脊梁,“圆”是处世的智囊。
          何成方圆?以之规矩;应时而易,始成方圆。
          “方圆之道”的基本含义乃“做事方”、“为人圆”。人生无非“做人”与“做事”的交叠。该方则方,该圆则圆,可方可圆,恰到好处。处于两者间而能游刃有余,左右逢源,需要极高的素养、悟性和技巧。方外有圆,圆中有方,以不变应万变,以万变应不变,才能无往而不胜。

      精彩内容
       《左传》里面提出了“三立”的人生追求,叫做立德、立功、立言。
      做人如果达到这样的境界,那是非常高的,叫做“不朽”。这是中国传统读书人最高的追求
      ,也是一种价值
      观。所谓“人过留名,雁过留声”,讲的也是这个道理。后来唐朝的孔颖达对此阐述:“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立功,谓拯厄除难,功济于时;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立德就是做圣人,做好事,做一个社会认可的“光辉榜样”,用现代语言就是做一个一心为公的“雷锋”。立功就是做英雄,做征战四方屡建奇功的大将军,或是安民有道明镜高悬的大清官,再或是拯民于水火的救世主,即在当世要有功德无量的口碑,对后世要有功业千秋的记载。立言就是做文章,著书立说,而且这个文章是传世之作。从道理上说要接近绝对真理,从文采上看要万世流芳。“三立”的标准可谓高矣,但正因为其高,才使得历史上一代代贤士将此作为人生理想而奋斗终生。人生在世,要活得有意义,主观上离不开“立德立功立言”的愿望,客观上也就是给这个世界留下物质财富抑或精神财富。
      那么怎么去做?这取决于每个人自己对生命的认识。“立德立功立言
      ”真如古人所论——“虽久不废”,它始终是左右人们行为的一种价值坐标。这是非常高的标准,身不能至心向往之。人之所以为人,实际上多多少少都有一点重“名”的情结。知识分子,特别是教师,都比较看重自己的名声,工资不涨没关系,但荣誉、名声还是很在乎的。人生在世,要活得有价值,“立德、立功、立言”就是人生的一种价值坐标,就是引导
      人的生命向_个有意义的方向发展。
      北宋的张载提出“四句诀”:立心,立命,继绝学,开太平。2006年9月份,温家宝总理接受英国泰晤士报记者访问,有这样一个问题:总理在晚上最喜欢读的书是什么?
      有哪些问题常使你难以入眠?温总理回答的时候,一口气背诵了六句名人名言。其中第一句是晚清名臣左宗棠在结婚时新房门口写的对联: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这句话印证了在时空的十字坐标上的自我定位:空间上,身无半亩,但心怀天下;时间上,读破万卷,来贯通古今。第二句是张载的“四句诀”,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中国读书人的意志和胸怀,到今天依旧是那么激励人心。这里面富含着人生的追求,人之所以为人的独特的、有价值
      的内涵,人在满足自身的基本需求之后,还需要上升——追求知识的丰富和人生的理想。
      如果说“三不朽”的价值观是儒家的,那么道家的教育哲学是道法自然,即人要和他赖以生存的物质系统和谐相处,彼此交融,人生贵在遵循大自然的规律,并从中体悟
      教育的道理,从而获得高深的教育智慧。儒道思想对中国传统的读书人影响是非常大的,中国知识分子的人生观就是儒道互补。说个小故事,我大学毕业前到上海师范大学的附属中学实习,有位初一年级的语文老师拿了新生的周记给我看。这孩子写道:公元某年某月某日,几时几分几秒,在茫茫宇宙、浩瀚太空、小小环球、
      东亚上海、某路某号,我×××,石破天惊,从妈妈肚子里出来了!我从0岁开始早期教育,现在进入名牌中学;我要不断追求、攀登。到了40岁生日之际,终于到达了人生辉煌的顶点——这一天我到瑞士皇家科学院去接受诺贝尔物理奖,当今中国最伟大的“爱因斯坦”再生,圆了中国人诺贝尔奖的梦。等我拿完奖回到上海,满世界的记者都要采访我,全中国的学校都要找我去给学生演讲……我突然失踪了,原来我去四川峨眉山的庙里修道了。大家看,这学生前半辈子为人类建功立业;后半辈子为自己逍遥余生,去做他喜欢做的事情……40岁之前践行儒家的“三不朽”;40岁后躲进深山老林,逍遥余生,就是返归道家的人生追求,这就是“儒道互补”的人生观,在一个1_2岁小孩的身上形象地展现。它已经在中国人的血液里渗透了,这是隐性课程的作用。道家哲学智慧探讨的是每个人要珍爱自己的生命、养护精气神,与天地万物和谐交融。
      佛教是从印度传来的,经过了中国的本土转化,综合了儒道的智慧,形成一种独特的教育哲学观。佛是佛陀的简称,是觉者的意思。觉有四种:本觉、不觉、始觉、究竟
      觉。本觉是一切众生本来具有的觉性,即佛证道所说的“一切众生皆具如
      来智慧德相”;不觉是迷惑颠倒,像迷路的人一样,不仅忘了回家的路,而且连自己迷路这件事也
      迷了;始觉是迷路的人觉悟到自己迷路了,开始找或找到了回家的方向;究竟觉又称如
      来果地,就是回到了老家,看到和拥有了本地风光。
      所谓诸佛菩萨广度众生,就是回到老家的人再回来让迷路的人知道自己迷路了,让知道迷路的人知道回家的方向,自己走回去。学佛就是学佛的觉悟,首先知道自己迷路了;但更重要的是找到了正确方向,必须行动,所以佛法特别注重实证(实践)。
      教育哲学是探索教育的根本问题,同时应用于实践,佛学也是在探索根本的问题。
      《嘹望东方周刊》在2007年第6期,刊登了华东师范大学“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研究”课题组所做的调查:在年龄为16周岁以上的中国人里,具有宗教信仰的人数为31.4%。如果按照目前的人口比例来推算,中国具有宗教信仰的人口约3亿。而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这五大宗教的信仰者人数,占有中国信教人数的67.4%。其中佛教、道教和对龙王以及财神等传说的崇拜者等有2亿,占了所有信教人数的66.1%。2010年7月26—27日,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的“中国宗教的现状与走向:第七届宗教社会科学年会”上,美国普度大学“中国宗教与社会研究中心”的研究者们公布了最新研究成果,指出,85%的中国人有某些宗教信仰或某些宗教信仰活动的实践,只有15%的中国人是真正的无神论者。这样一个现象,是应该引起德育工作者的重视和思考的。
      中国近代大教育家梁漱溟,自称是一个问题中人。当年就是因为人生
      问题的苦闷,所以到佛学里去找出路,结果就有了心得,写出“究元决疑论”的文章发表于《东方杂志》,北大校长蔡元培就把他请去讲佛学。梁漱溟最关注的是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他认为,人的生活,无非是三种:物质的生活,即功利;社会的生活,即道德;精神的生
      活,即艺术。他分析印度、西方和中国文化的特点,认为西方的文化就是奋力取得所要
      求的东西,是向前的;印度的文化就是减弱自己的欲望,是向后的;,中国的文化就是中庸之道,当下求得自我的满足,这是面对人生问题的三种不同的文化路向。人类的生
      活——或者像西方人,不断向前追求;或者像印度人,返身减少自己的欲望;或者像中国人,执两用中,以平衡和中庸处世。
      当前很多教育问题是两个原因造成的:第一个也是根本的原因是社会与学校教育有矛盾,学校给了学生纯粹的教育,学生进人社会,发现不是这么回事,然后与社会同流
      合污了,这反映了学生个性修炼不足的问题;第二个原因是教师的德性和学问不够,教师对人生问题也是懵懵懂懂、迷迷糊糊,自己没有想清楚,当然不能引导
      学生。比如学生的思想一旦复杂些,给教师提一个问题,你如果不能回答,就立马会觉得这个学生是一个问题学生,故意给老师找麻烦。如果你不懂上面这些道理,你就不能很好地解决学生的内心问题。所以遇到问题,不要去怪学生,说今天的学生难教,可能还是教师自己的修养不够。从这个意义来说,德育教师更需要有一定的哲学智慧,让自己聪明起来。P6-8

      配送说明

      ...

      相似商品

      为你推荐

    孔网啦啦啦啦啦纺织女工火锅店第三课

    开播时间:09月02日 10:30

    即将开播,去预约
    直播中,去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