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加入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X
學源图书专营店
  • 一个禅者眼中的男女(林谷芳作品) 普通图书/综合图书 林谷芳 商务印书馆 9787100116824

一个禅者眼中的男女(林谷芳作品) 普通图书/综合图书 林谷芳 商务印书馆 9787100116824

举报

新华书店全新正版书籍图书 保证_可开发票_极速发货支持7天无理由

  • 出版时间: 
  • 装帧:    其他
  • 开本:    16开
  • ISBN:  9787100116824
  • 出版时间: 
  • 装帧:  其他
  • 开本:  16开

售价 31.30 7.0折

定价 ¥45.00 

品相 全新

优惠 满包邮

优惠 满减券
    运费
    本店暂时无法向该地区发货

    延迟发货说明

    时间:
    说明:

    上书时间2023-06-19

    数量
    库存3
    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
    微信扫描打开成功后,点击右上角”...“进行转发

    卖家超过10天未登录

    • 商品详情
    • 店铺评价
    手机购买
    微信扫码访问
    • 商品分类:
      综合性图书
      货号:
      3447602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离开了异性,有人成佛成圣,有人成癫成狂;拥有了异性,有人得其完整,有人如入牢笼。究竟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差别? 林谷芳先生在《一个禅者眼中的男女》一书中指出,佛家认为万事万物都是因缘和合而成,而生命的痛苦则因执著这“必然的离散”为恒常所致,这点,在爱情上可说特别明显。 追寻“不变的爱情”,几乎是所有人共同的梦,它是与生俱来的“我执”最美丽的一种幻化,因为,“不变的爱情”所意涵的正是两个不变的个体。

      作者简介
      林谷芳,禅者、音乐家、文化评论人、台北书院山长、佛光大学艺术学研究所教授。六岁,有感于死生。高一见书中句“有起必有落,有生必有死;欲求无死,不如无生”,有省,遂习禅。同时间,亦因一段因缘入中国音乐。四十年间,于音乐,始终观照道艺一体;在修行,则“出入禅、教、密三十年,不惑之后,方知自己是无可救药的禅子”,遂对向上一路,多所拈提,常以剑刃上事砥砺学人,标举宗门不共,所作恰可治时人“以禅为生命妆点”之病。
      在禅与艺术外,1988年后又以海峡开放恰可印证生命所学之真实与虚妄,频仍来往两岸,从事文化观察与评论。

      目录
      小引
        你我每天都得面对的公案:男男女女
      缘起观中的爱情
        不能以量化分析解决的“男女问题”
        根本在识得缘起之理
        缘起法中的凡夫
        恒久的爱情是不断创造新爱的活动
        在承担中产生自我的创造
        从回忆中激出创造,以创造积累出回忆
        爱情存在之真义(一):裸露生命
        爱情存在之真义(二):关怀生命
        爱情存在之真义(三):创造生命
        失恋也是一种生命的福气
        给失恋人的一则公案
      两“性”之异
        有了“异”,也才有了印证生命的机会
        你能体会另一个生命在你肚中的感觉吗?
        从最深的触欲观照两性的差异
        女人,与其说是感性,不如说是混沌
        富于同情心,缺乏正义感
        “焦点明确”的男人
        男人是“识于远而昧于近”的动物
      性的迷思与超越
        性曲线与爱
        爱与性的合一
        气机的交换
        性与道德的对话
        性是可以转化与超越的
        “精满不思淫”——自体的阴阳具足
        能量是中性的,就看你怎么用它
        不只是几克蛋白质与维生素而已
        美好而非高潮
        高潮的迷思
        人对“性”向来都是严肃的
        性是生命的一大公案
        破除心理迷思,不难有性的超越
      解读外遇
        要有来自“异性”朋友的印证
        外遇的“自然”属性与文化观照
        不同人生阶段的外遇
        “把握后春天”的迷失
        以未来的“现实”来取代目前的“现实”,行吗?
        想想“如何善后”
        从生命源自缺憾的基点关照外遇
        外遇是男女能否平等的一个重要印证点
      从激情到稳定的“实相”
        最大的功课要从小的脚下参起
        变化的人生怎可能有不变的感情
        从“爱”、“性”到生活
        超越“面对同一张脸孔”的梦魇
        从激情到稳定的“实相”
        “恩情”使生活更具唯心面
        习惯与默契
        人无癖不立
        恩爱的关键——空间的有无
        给予彼此适度的空间
        男人比女人更需要安全感
        从“男尊女卑”、“父系母权”到“男女平权”
        以兴趣与志业来共同创造历史
      以子为师
        谈两性关系,还得及于“亲子观照”
        小孩是“自性天真佛”
        其实,我们常可以“以子为师”
        感激孩子再现我们的“生命前期”
        男女之间的“实在”常从有了小孩才开始
        婚约里要一有份不泯的童心
        移情与感激
      如实观照、认真生活
        “情”字要有外延扩大的解释
        男女相遇是“不可思议”之事
        识得时间的奥秘,即是大悟的人
        什么时节就该有什么风光
        以惜福超越现实与完美之间的落差
        如实观照、认真生活
      附录
        一朝风月  万古长空
        我佛终宵有泪痕
        世情与道缘
        沙门如何有爱,婆子因何烧庵
        我儿林雨庵——访禅者林谷芳


      内容摘要
       性是人生的大公案,爱是情感中深刻的缘起,芸芸众生正在此迷思,但亦可由此返观,由此修行,由此超越。
      变是本质,不变是迷思。所以禅说人生是:春天的花、夏天的鸟、秋天的枫、冬天的雪。识得此,每一阶段就有每一阶段的色彩,每一生命就有每一生命的风光。爱如此,性如此,亲子之间也一样。
      《一个禅者眼中的男女》,一本勘破红尘男女的禅书,台湾文化人、禅者,林谷芳惊案之作。


      精彩内容
       应缘中的创造“男女因误解而结合,因了解而分开。”大家都觉这话有道理,却少有人仔细去体会话中的误解是误解了什么,了解又到底了解了哪些。
      许多时候,我们所谓的误解与了解,指的都是对所爱对象的认知。然而,这句话若只放在这个层次,就未免浅了些,更深地说,误解或了解的关键指的应该是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到底我们要的是什么?多数人对这其实并不那么清楚。
      生命学问中,了解自己是个最中心、也最难解的课题。佛家讲众生的颠倒因于无明,无明何只是不解万物,无明更是对自己的不了知,就凭着一股“莫名”的本能而逐物。而人若真能明白了自己,与物、境及他人该有的关系固可了然,更甚地,那些先前必欲得到的,也才发觉与自己的生命原多不相应。
      唐代百丈怀海在人家问到“何谓奇特事”时,所
      回答的竟是“独坐大雄峰”。这回答除示学人直取当下,直示朗然乾坤,说道人“不与万法为侣”——不依附万物外,“独坐”两字,正是“独坐自知”,也
      意指对自我的掌握才是人道与否的关键。修行,在一
      定意义下,正是一种趋向“自知之明”的锻炼。
      这样的观点放在爱情上更为适用,从初始的盲动转成最后的道别,许多人此时才体会到“我要的并不是这些”。不过,就生命或禅的立场,这还不够,有心人应该可以再逼问一句:“我所要的真对我那么重要吗?”乃至“我真知道我要什么吗?”不错,这句话才是使爱情可以存在于日常生活的转机。想想,茫茫人海中,你又如何能找到你生命中“应该”要的,而真遇到了,他(她)又一定会是你最好的选择吗?在这里,我们原有莫名的憧憬,这憧憬来自前期的生命,甚且是与生俱来,或佛家所言“多生熏习”的无明,这无明以自我为中心,但问题是,每个人既都是宇宙的唯一,他(她)又如何能完全贴合你所要的,于是对绝大多数的人来说,即便是茫茫人海中真碰到了自以为是的最好选择,最终总还是与预期有违,在此,每个人似乎都注定是爱情路上必然而永远的挫败者。
      事情当然可以不必这样。生命的修行其实就是在承受中产生自我的观照与提升,万事万物既都在缘起,我们都在这缘起中“转”,关键就在“转好”或“转坏”,爱情要好就必须有“应缘中的创造”,舍此途,而以为可以轻易“抛弃旧爱,寻找新欢”,继续追求,反就注定成为永远的挫败者。
      佛家所讲“随缘做主”的“随缘”,并非“逐缘”,而“做主”正在“应缘中的创造”。
      以创造积累共同的过去佛家谈因果,许多人以为是宿命的观点,其实这因果,主要在说明万事万物互为缘起的道理,其中,不仅没有否定自由意志的存在,甚且更积极地认为,由于因缘和合成就万物,因此,创造“好”因缘,即是众生所能为、所当为之事。
      《了凡四训》中第一训的“立命”之学,是“相信”命运者所须读的。书中的主角袁了凡原被一异人批流年,无事不中,自以为人生早在定数之中。后来经“云谷会”禅师以:如此认命,“也只不过是个俗汉”而已,要其持咒正心,用“功过格”让自己去恶为善。袁了凡照之奉行,结果是命运大改,所以为子孙写下了这篇“立命之学”。
      “命虽定,运可改”是“立命之学”的观点,说明了在因缘之流中,我们在承受因缘的同时,也在改变因缘。谈因果,识得此承受,也得谈及此改变。生
      命一定程度固是被界定的,例如:死生往往非人所愿,落于帝王将相或寻常百姓之家也不由自己选择,然而,生命的丰厚贫瘠、超越沉沦却全可操之于己。在此,客观条件之意义原可因观照之不同而改变,有人一箪食、一瓢饮,不堪其苦,有人却以为乃“天之将降大任于斯人”,有人追求锦衣玉食,以为不如此即枉费一生,有人却以为如此乃为逸乐所锁。而其实,意义的改变也必然导致实质的改变,所谓“相由心生
      ”这“相”,何只是面相,它更及于生活相关之诸相,这些都将因一心之转而改。
      立命如此,何况男女。识得缘起之理,知道“变”是男女常态固是最基本的,但仍仅得车之一轮而已。“承受”与“改变”“缘起”与“创造”原须同时并举。因此在知道变是常态后,重点就在要如何变。
      所以说,对婚姻、对感情就须以“增上缘”之心应之,让善缘增长。而不是一纸证书保证了,往后就任其因缘聚散;也不能说既然聚散无常,干脆就从不认真

      其实,没有变化、没有创造性的感情是难以想象的。想想,男女相恋,为博欢心所出的点子有多少?
      而生命的趣味不就在其中!?许多人喜欢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关键就在结婚之后,这个变化、这个创造性不见了。
      恋爱时,因不熟悉,男女吸引更多地来自“互相发现”的乐趣,也因此,日日就在“增上”的变化。
      但生活在一起,彼此毫无遮掩,渐渐溺于惯性,乃成一潭死水,这时就须不断地创造互动,关系才不致枯槁。而能如此,那由爱情而生的亲情、恩情、一体感
      等,也才可能在两人间产生。
      创造,使不同生命积累了共同过去,让两人生命有了共同记忆,却又不囿于这记忆。没有回忆的两人生活本不该存在,但只有共同过去的生活也可以结束
      ,在共同过去中激出创造,以创造积累更多的其同过去,才真是识得缘起的真义。
      P18-21

      配送说明

      ...

      相似商品

      为你推荐

    孔网啦啦啦啦啦纺织女工火锅店第三课

    开播时间:09月02日 10:30

    即将开播,去预约
    直播中,去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