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加入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X
仄言书铺
  • 中国传统社会的救灾——供给、阻滞与演进 社会科学总论、学术 李军 新华正版

中国传统社会的救灾——供给、阻滞与演进 社会科学总论、学术 李军 新华正版

举报

社会科学总论、学术 新华书店全新正版书籍 支持7天无理由

  • 版次:    1
  • 装帧:    平装
  • 开本:    32开
  • 出版时间: 
  • 版次:  1
  • 装帧:  平装
  • 开本:  32开

售价 11.25 3.8折

定价 ¥30.00 

品相 全新品相描述

优惠 满包邮

优惠 满减券
    运费
    本店暂时无法向该地区发货

    延迟发货说明

    时间:
    说明:

    上书时间2023-07-24

    数量
    仅1件在售,欲购从速
    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
    微信扫描打开成功后,点击右上角”...“进行转发

    卖家超过10天未登录

    店铺等级
    拍卖等级
    资质认证
    90天平均
    成功完成
    88.89% (19笔)
    好评率
    100%
    发货时间
    13.91小时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
    电话
    • 商品详情
    • 店铺评价
    立即购买 加入购物车 收藏
    手机购买
    微信扫码访问
    • 商品分类:
      社会文化
      货号:
      xhwx_1200173747
      品相描述:全新
      正版特价新书
      商品描述:
      目录:

      农业经济史丛书序



      摘要

      章 导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中国灾荒史研究的发展与趋势

      (一)中国古代对灾荒的研究与结

      (二)20世纪以来学者灾荒史研究进展

      (三)海外学者中国古代灾荒史研究进展

      (四)外研究现状评述

      三、《中国传统社会的救灾:供给、阻滞与演进》研究方

      四、《中国传统社会的救灾:供给、阻滞与演进》的基本架构



      第二章 传统社会救灾制度建立的背景——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与灾害

      节 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

      一、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分期

      二、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的社会影响

      三、气候变化对农业经济的影响——以对粮食生产的影响为中心

      第二节 灾害频生的古代社会

      一、灾害概况

      二、灾害时空分布

      三、灾害等级划分

      四、灾荒对社会生产的破坏



      第三章 中国传统社会救灾制度的供给与分层

      节 中国传统社会救灾制度产生的思想根源

      一、天命主义禳弭论

      二、朴素的唯物主义灾害观

      三、重农思想体系

      四、中国传统社会救荒思想评价

      第二节 中国传统社会经济救灾制度与制度分层

      一、经济领域正式救灾制度

      (一)先事之政的发展演变

      (二)灾荒救济制度的发展演变

      二、经济领域非正式救灾制度

      第三节 中国传统社会政治救灾制度与制度分层

      一、政治领域正式救灾制度

      (一)灾害祈祷制度

      (二)反省六事制度

      二、政治领域非正式救灾制度

      第四节 传统社会救灾制度层级之间的关系

      一、两者相互依存

      二、两者相互演变

      三、传统社会救灾制度演变的内在原因与实质



      第四章 中国传统社会救灾制度的变迁周期与影响因素

      节 中国传统社会救灾制度变迁的周期

      一、救灾制度演变周期的断代分析

      二、历史时期救灾制度变迁的演进特征

      第二节 传统社会救灾制度变迁周期的影响因素

      一、“诺斯悖论”的作用

      二、路径依赖的作用

      ……

      第五章 中国传统社会救灾制度的阻滞

      第六章 中国传统救灾制度的一个案例——以美洲作物的引入为中心

      第七章 自然灾害与中国传统社会的兴衰演变

      第八章 结语

      参文献


      内容简介:

      中国传统社会的救灾——供给阻滞与演进:中国自古而来气候多变、灾害多发,对以农为本的传统国度形成巨大的冲击。传统社会的为了应对频发的灾害,基于“灾异天谴论”与“重农”理论的思想体系,创建了丰富多样的救灾制度体系,这一制度体系是保证我国古代社会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之一,即使与西方同时期相比,它也具有相当的优选。传统社会的救灾制度体系有着清晰的层级划分,即政治救灾制度与经济救灾制度两大类别。前者是以禳弭灾害为目的的救灾形式,主要包括祈祷、虑囚、自谴、厌胜等类型,以往的研究对此关注较少,且将其视为迷信、荒诞不经的,但实际它的产生有着合理的内涵,是一种基于“天人感应”基础上的危机反应模式,并通过这种反应来强化帝王执政的合。后者在救荒中发挥着实际的作用。同时,无论是何种救灾制度形式,在层级上都有着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即与民间的两种形式,两者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转变的。中国传统社会的救灾制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与王朝的发展演变格局类似,也有一个变迁的周期。这一周期在不同的朝代、在古代王朝的演变过程中呈现出一些具体的特征。影响救灾制度变迁周期的因素主要在于诺斯悖论、路径依赖以及当时的经济状况。中国传统社会救灾制度受到阻滞的根本原因在于基于“委托代理”理论形成的任关系,它造成的体制矛盾影响了救灾成效的发挥,成为救灾中寻租的原因所在。救灾过程中来自、富民阶层以及灾民之间的利益博弈也是影响救灾制度实施的重要因素。救灾中除了制度的救灾外,技术救灾也是一个重要范畴。技术不能仅仅归结于生产工具、工程兴修,作物的引进也是技术变革的范围,也是救灾制度的一种表现,明清以来美洲作物在中国救灾目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其引发的生态后果也值得重视。传统社会的统治者是理的政治人,这影响了救灾制度的实施效果,它的成败关系到王朝的兴衰演变。灾害与起源、农民战争以及少数民族南下等问题都与灾害关系密切。自然灾害影响着王朝的兴衰演变。

      配送说明

      ...

      相似商品

      为你推荐

    孔网啦啦啦啦啦纺织女工火锅店第三课

    开播时间:09月02日 10:30

    即将开播,去预约
    直播中,去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