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加入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X
鲁是特
  • 拒秦兴汉和应对佛教的儒家哲学:从董仲舒到陆象山

拒秦兴汉和应对佛教的儒家哲学:从董仲舒到陆象山

举报
  • 作者: 
  •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    9787549518418
  • 出版时间: 
  • 版次:    1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349页
  • 字数:    99999千字
  • 版次:  1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349页
  • 字数:  99999千字

售价 23.00 6.4折

定价 ¥36.00 

品相 九五品

优惠 满包邮

优惠 满减券
    运费
    本店暂时无法向该地区发货

    延迟发货说明

    时间:
    说明:

    上书时间2024-04-18

    数量
    仅1件在售,欲购从速
    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
    微信扫描打开成功后,点击右上角”...“进行转发

    卖家超过10天未登录

    • 商品详情
    • 店铺评价
    手机购买
    微信扫码访问
    • 商品分类:
      哲学心理学
      商品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拒秦兴汉和应对佛教的儒家哲学:从董仲舒到陆象山
      定价:36.00元
      作者:张祥龙 著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6-01
      ISBN:9787549518418
      字数:347000
      页码:34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秦不仅是一朝之名,而是代表了一种生存文化和哲理形态。秦的特点已经由韩非、李斯、始皇、二世、赵高充分显示了,就是刻削寡情、暗算一时、急法尚同、出生入死。秦韩做绝,所以刘汉通吃。汉有四百年的江山,有深远的文化历史影响,没有其他原因,就是反秦兴汉。董伸舒使儒家在汉代发皇盛大,成为求王者之师。    大约在两汉之际,佛教已经传人中国。佛家主宰中华哲学思想的论坛数百年,无以匹敌,领时代之风骚。它不但成为当时世界范围内佛教的创新前沿,同时深化和丰富了华夏的哲理,激发出宋明儒学,造成长久的和多方位的文化影响。佛教入华不只是一个历史事件,一次偶然邂逅的思想遭遇,而是这样一种哲理间的爱情事件,纵使让双方再寻找挑选一百次、上千次,还是会属意于对方。往前生、后世延续多少代,此情不渝、此爱不悔,这种结合都会像神话般优美。
      内容提要
      《拒秦兴汉和应对佛教的儒家哲学:从董仲舒到陆象山》讲述从秦汉起头的儒家哲理在重大历史阶段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和儒家的哲理应对:其一,拒秦兴汉,讲解秦汉之际儒家与法家的哲理交锋,以董仲舒为代表,开显出汉儒“王官学”的盛大气象;其二,应对佛教,讲解两汉之际佛教人华对儒家正统形成的挑战,中华佛学的思想之花与儒学相激荡,终结出宋明儒学的果实。冀望未来儒学的进路成为两者的内在结合,以精深的、真正太极化了的道理,来开显活的时间意识体验、艺术体验、生存体验和历史文化体验(其中必含中华与西方的历史文化交往体验),开启出一种有灵性的、时机化的、不离人的实际生活的哲理。
      目录
      开讲辞讲 秦朝与法家的盛灭——华夏文化与哲理的历史拐点节 秦政的人事来源第二节 秦政的思想来源——《韩非子》(上)——奸蔽无处不在第三节 秦政的思想来源——《韩非子》(下)——如何烛奸去蔽第四节 秦朝覆灭的关键人物——赵高和李斯第二讲 秦灭汉兴的哲理效应节 秦之兴旺与士人之绝望第二节 “秦灭”造就的千古良机——反秦乃汉文化与哲理之源第三节 秦的灭亡带走了哪些哲理的成功机会?第四节 反秦兴汉成就了什么哲理与政治?第三讲 董仲舒的哲理与儒家历史主导的形成(一)——过秦、天人相与、元时、改制节 “过秦”的含义何在?第二节 董仲舒的举贤良对策(一)——天人相与之际第三节 董仲舒的举贤良对策(二)——元深天端之时义第四节 受命改制——如何理解“应天化”中的“不变”?第五节 改制中的元更化——如何“犯上”而又“不作乱”?第四讲 董仲舒的哲理与儒家历史主导的形成(二)——三统与一统、天人感应节 通三统和独尊儒术第二节 简单评议徐复观先生的《两汉思想史》第三节 天人感应第五讲 董仲舒的哲理与儒家历史主导的形成(三)——阴阳五行、类比感应法、深察名号节 董仲舒的阴阳五行说第二节 董仲舒的五行说第三节 天人感应的具体途径第四节 类比法第五节 深察名号的哲理第六讲 佛教人华的哲理途径节 佛教与中华古文化的奇妙因缘第二节 印度佛教的基本哲理第三节 般若中观与中华古哲理(老庄、玄学)的关系第四节 《肇论》开出的中华哲理新境界(一)第五节 《肇论》开出的中华哲理新境界(二)——《不真空论》与《般若无知论》第七讲 中国佛教的特征——《起信论》、天台宗和华严宗第八讲 宋明儒学的哲理回应(一)——周敦颐如何开创了宋明道学第九讲 宋明儒学的哲理回应(二)——二程第十讲 宋明儒学的哲理回应(三)——朱陆异同本书引用的主要文献后记
      作者介绍
      张祥龙,男,1949年出生于香港九龙,七七级北京大学哲学系本科生。1986年10月赴美国留学,1988年8月获美国俄亥俄州托莱多(Toledo)大学硕士,1992年2月获纽约州立布法罗(Buffalo)大学哲学博士。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暨外国哲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现象学中心主任;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理事,中华外国哲学史学会理事,国际中西哲学比较学会(ISCWP)会长,美国哲学学会(APA)国际合作委员会委员,广西师范大学客座教授。担任《世界哲学》(原《哲学译丛》)、《哲学门》、《江苏社会科学》、《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论证》等刊物编委或学术委员会委员。
      序言
      开讲辞第一讲 秦朝与法家的盛灭——华夏文化与哲理的历史拐点第一节 秦政的人事来源第二节 秦政的思想来源——《韩非子》(上)——奸蔽无处不在第三节 秦政的思想来源——《韩非子》(下)——如何烛奸去蔽第四节 秦朝覆灭的关键人物——赵高和李斯第二讲 秦灭汉兴的哲理效应第一节 秦之兴旺与士人之绝望第二节 “秦灭”造就的千古良机——反秦乃汉文化与哲理之源第三节 秦的灭亡带走了哪些哲理的成功机会?第四节 反秦兴汉成就了什么哲理与政治?第三讲 董仲舒的哲理与儒家历史主导的形成(一)——过秦、天人相与、元时、改制第一节 “过秦”的含义何在?第二节 董仲舒的举贤良对策(一)——天人相与之际第三节 董仲舒的举贤良对策(二)——元深天端之时义第四节 受命改制——如何理解“应天化”中的“不变”?第五节 改制中的元更化——如何“犯上”而又“不作乱”?第四讲 董仲舒的哲理与儒家历史主导的形成(二)——三统与一统、天人感应第一节 通三统和独尊儒术第二节 简单评议徐复观先生的《两汉思想史》第三节 天人感应第五讲 董仲舒的哲理与儒家历史主导的形成(三)——阴阳五行、类比感应法、深察名号第一节 董仲舒的阴阳五行说第二节 董仲舒的五行说第三节 天人感应的具体途径第四节 类比法第五节 深察名号的哲理第六讲 佛教人华的哲理途径第一节 佛教与中华古文化的奇妙因缘第二节 印度佛教的基本哲理第三节 般若中观与中华古哲理(老庄、玄学)的关系第四节 《肇论》开出的中华哲理新境界(一)第五节 《肇论》开出的中华哲理新境界(二)——《不真空论》与《般若无知论》第七讲 中国佛教的特征——《起信论》、天台宗和华严宗第八讲 宋明儒学的哲理回应(一)——周敦颐如何开创了宋明道学第九讲 宋明儒学的哲理回应(二)——二程第十讲 宋明儒学的哲理回应(三)——朱陆异同本书引用的主要文献后记

      配送说明

      ...

      相似商品

      为你推荐

    孔网啦啦啦啦啦纺织女工火锅店第三课

    开播时间:09月02日 10:30

    即将开播,去预约
    直播中,去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