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加入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X
清风徐徐书店
  • 1944-腾冲之围+1944--松山战役笔记(增订本) 余戈滇西三部曲中的前两部 三联书店 2014年中国年度好书 远征军腾冲之战 滇西战史
  • 1944-腾冲之围+1944--松山战役笔记(增订本) 余戈滇西三部曲中的前两部 三联书店 2014年中国年度好书 远征军腾冲之战 滇西战史
  • 1944-腾冲之围+1944--松山战役笔记(增订本) 余戈滇西三部曲中的前两部 三联书店 2014年中国年度好书 远征军腾冲之战 滇西战史
图文详情
  • 1944-腾冲之围+1944--松山战役笔记(增订本) 余戈滇西三部曲中的前两部 三联书店 2014年中国年度好书 远征军腾冲之战 滇西战史
  • 1944-腾冲之围+1944--松山战役笔记(增订本) 余戈滇西三部曲中的前两部 三联书店 2014年中国年度好书 远征军腾冲之战 滇西战史
  • 1944-腾冲之围+1944--松山战役笔记(增订本) 余戈滇西三部曲中的前两部 三联书店 2014年中国年度好书 远征军腾冲之战 滇西战史

1944-腾冲之围+1944--松山战役笔记(增订本) 余戈滇西三部曲中的前两部 三联书店 2014年中国年度好书 远征军腾冲之战 滇西战史

举报

9787108047403

  • 出版时间: 
  • 装帧:    平装
  • ISBN:  9787108047403
  • 出版时间: 
  • 装帧:  平装

售价 148.73

品相 全新

优惠 满包邮

优惠 满减券
    发货
    承诺48小时内发货
    运费
    本店暂时无法向该地区发货

    延迟发货说明

    时间:
    说明:

    上书时间2023-06-04

    数量
    库存999
    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
    微信扫描打开成功后,点击右上角”...“进行转发

    卖家超过10天未登录

    店铺等级
    资质认证
    90天平均
    成功完成
    88.96% (315笔)
    好评率
    100%
    发货时间
    16.21小时
    地址
    河北省廊坊市燕郊经济技术开发区
    • 商品详情
    • 店铺评价
    立即购买 加入购物车 收藏
    手机购买
    微信扫码访问
    • 商品分类:
      文学
      货号:
      524103160047
      商品描述:
      内容简介     《1944滇西三部曲之腾冲+松山战役(套装共2册)》是作者滇西三部曲中的前两部:《1944腾冲之围》、《1944:松山战役笔记》。全书采用“微观战史”的写作方法,在尽可能占有相关资料(海峡两岸以及美、日)并进行仔细比对、甄别的基础上,详细地排比、描述了五个月时间里,围绕腾冲收复战而展开的几乎所有战役、战斗,以70余万字的篇幅,基本落实了每天的事件,有些段落甚至细化到小时。本书还搜集、整理、改善了不少历史地图,一方面可以尽可能地还原历史场景,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读者这样的著作,可以作为国内罕见的抗战史研究,供今人用作较为坚实的基础,藉以了解、理解、揣摩、想象琐细而真实的历史进程,体味和生发各自的由这样的历史酝酿的情感和顿悟。
       读了这套书,你才会了解,人,可能疯狂到何种地步,也可能英勇到何种程度。你可以说,这部书填补了后人对这段历史认知的空白。你还可以说,这将是一部一上架就会获得战史类模范文本地位的作品。你更可以什么都不说。在一个残阳如血的黄昏,你走到屋角的某处,坐下来,静静地翻开它,然后,开始读吧。      作者简介     余戈,1968年7月出生,在陕西、甘肃、云南等地乡村、军营度过童年和少年时代。1985年考入军校从军,曾在部队任雷达技师、宣传干事。1994年调入***出版社,现为《军营文化天地》杂志副主编,发表散文随笔、文化评论、报告文学类作品百余篇。2000年起,业余时间收藏抗战文物、研究抗战史。偏爱从技术、战术、军人生存方式等军事文化视角,进行“微观战史”的写作实践,已出版《1944:松山战役笔记》。      目录    《1944腾冲之围》:
       上部 游击腾冲
       **章 腾冲陷寇
       第2章 预2师挺进腾冲(1942年5月10日至25日)
       第3章 围攻橄榄寨(5月25日至6月14日)
       第4章 随军抗日县政府(6月5日至7月初)
       第5章 腾南战事:土司区的抗战(7月7日至9月12日)
       第6章 九一八反“扫荡”(9月13日至10月26日)
       第7章 反**至二期“讨伐”(1943年2月至3月15日)
       超链接1:“茶里游击队”暨谢晋生事略
       第8章 36师接替预2师游击(暨反第三期“讨伐”)(5月8日至8月)
       第9章 田岛诱降张问德(暨日军酝酿“甲号讨伐”)(9月11日至10月13日)
       超链接2:日军在腾冲的军政统治
       ——暨日军行政班本部长田岛寿嗣事略
       **0章 反“甲号讨伐”(10月13日至11月末)
       **1章 全域沦陷后的腾冲敌情
       超链接3:腾冲游击时期的情报战
       **2章 大战来临直前的腾冲
       中 部 海拔**的战场
       反攻战前绸缪
       **3章 攻击命令下达(1944年4月19日至26日)
       超链接4:54军与53军概况
       **4章 同日,敌我两军召开战前会议(5月5日至10日)
       超链接5:怒江与高黎贡山
       **阶段作战
       **5章 渡河攻击(5月10日至11日)
       **6章 198师攻击小横沟、灰坡(5月12日至20日)
       **7章 36师出击大尖山、唐习山受挫(5月12日至14日)
       **8章 593袭占桥头、马面关(5月13日至19日)
       **9章 左翼军奉令出击,54军调整态势(5月16日至23日)
       第20章 53军续攻大塘子(5月14日至22日)
       第21章 松井部队反击红木树(5月11日至30日)
       第22章 战场侧翼:片马(4月初至5月中旬)
       第23章 **1集团军酝酿左翼攻势(5月16日至21日)
       第二阶段作战
       第24章 54军自南北隘路两翼推进(5月23日至27日)
       第25章 藏重部队救援桥头、马面关(5月19日至29日)
       超链接6:桥头、马面关之战评析
       第26章 198师主力惨战北斋公房(5月28日至31日)
       第27章 迟到的援军:预2师&桥头、36师&瓦甸(5月23日至6月2日)
       第28章 53军攻占大塘子,两路西进(5月23日至6月初)
       第29章 藏重、松井部队合击江苴(6月3日至9日)
       超链接7:“委座”电头电报小析
       第30章 战场侧翼:片马、红木树(5月末至6月上旬)
       第31章 沉闷的后续战事:桥头、北斋公房、瓦甸(5月29日至6月7日)
       第32章 54军调整部署,各部攻击再兴(6月5日至11日)
       第三阶段作战
       第33章 迫于**1集团军攻势,日军决定自腾北收缩
       第34章 藏重再次北返接应日隈大队突围(6月9日至11日)
       第35章 36师驰援桥头无果(6月11日至13日)
       第36章 198师乘势收复北斋公房(6月10日至15日)
       超链接8:日军倏忽进退为哪般?
       ——兼评日军“内线作战”
       第37章 日军收缩后,我军追击收复失地(6月15日至22日)
       超链接9:高黎贡山之战盘点
       下部 浴火之城
       腾冲城外围战役
       第38章 战前部署(6月23日至7月1日)
       第39章 收缩腾冲后的日军(6月22日至27日)
       第40章 130师沿龙川江南下扫荡,切断腾龙公路(6月24日至7月25日)
       第41章 116师驱逐飞凤山之敌,进击城东南(6月26日至7月25日)
       第42章 36师、198师会攻蜚凤山,进迫城北(6月30日至7月5日)
       第43章 预2师自右翼迂回攻击,逼近来凤山(6月25日至7月5日)
       第44章 54军自北、西、南三面合围腾城(7月6日至12日)
       第45章 预2师攻克来凤山(上)(7月8日至25日)
       第46章 随《扫荡报》记者潘世征巡察战场
       第47章 预2师攻克来凤山(下)(7月26日至28日)
       超链接10:来自地面和空中的有力支援
       超链接11:来凤山之战小结
       围攻腾冲城垣战役
       第48章 腾冲日军城防及远征军攻城部署
       第49章 47天围城作战日志(上)(7月29日至8月13日)
       超链接12:军地因军粮供应问题引发矛盾
       第50章 47天围城作战日志(下)(8月14日至9月14日)
       超链接13:辻政信制定“断作战”计划
       第51章 勋赏与罚罪
       第52章 亡命与追剿
       第53章 回家——中日士兵的最后归宿
       腾冲战役大事记
       腾冲战役远征军主要将领略历
       附表
       附图
       
       《1944:松山战役笔记》:
       后记
       序一 研究战争史的新视角与新方法/朱增泉
       序二 真实战史的血腥拼图/乔良
       序章 他们在寻觅什么?
       **章 松山:兽军盘踞的要塞
       第2章 大反攻:西线有战事
       第3章 一战松山(6月4日—7月1日)
       第4章 二战松山(7月2日—7月6日)
       第5章 三战松山(7月7日—7月11日)
       第6章 四战松山(7月12日—7月19日)
       第7章 五战松山(7月20日—7月25日)
       第8章 六战松山(7月26日—8月2日)
       第9章 七战松山(8月3日—8月19日)
       第8军 松山战役中的指挥者
       **0章 八战松山(8月20日—8月27日)
       **1章 九战松山(8月28日—9月1日)
       **2章 十战松山(9月2—9月7日)
       尾章 松山战役检讨
       松山战役大事记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1944腾冲之围》
       **章 腾冲陷寇
       2009年,拙作《1944:松山战役笔记》出版后,笔者即萌生了为滇西抗日反攻作战写三部曲:在松山之后,将是腾冲和龙陵。
       这三个地方,是1944年滇西反攻战场上日军防御体系的三个支撑点,也是远征军欲围歼日军的三大战场。它们之间的关系,一位在龙陵战场活下来的日军主计军官(后勤会计专业人员),曾在其战记中形象地绘图描述为“双头龙”:松山、腾冲是两个“龙头”,龙陵是“龙身”。“龙身”龙陵以西,沿滇缅公路还延伸到芒市、遮放、畹町,直至缅甸境内。
       借这位日军主计军官的比喻,远征军滇西反攻最后的战果,就是斩断了两个“龙头”,砸烂了一段“龙身”;最后,日军拖着血肉模糊的“龙尾”退缩到缅甸去了。战时,一直令日军讳莫如深的是,“龙陵”的含义为龙的坟墓,代号“龙兵团”的日军第56师团葬身于此,仿佛是命中注定。
       在本书中,要叙述的是远征军斩断第二个“龙头”的战事。
       但在叙述1944年5月开始的反攻战事之前,应该花点笔墨回溯一下始自1942年5月的滇西两年沦陷期,以便获得一个完整的印象。
       话说,1942年5月,中国远征军**路入缅作战失利,在败退途中于5日炸断惠通桥,赶来增援的第71军第36师与美国“飞虎队”空地协同,在怒江畔成功阻击日军第56师团前锋坂口支队,使其无法继续东进。
       这时,重庆军委会军令部对于敌情作了一个错误判断,认为沿滇缅公路追击的日军不过是临时编成的快速部队,最多不过二三千人,孤军深入必不能持久。因此,于5月13日下令**1集团军反攻腾冲、龙陵,想把滇西失地夺回来。**1集团军于22日渡江后打了五天,遭到日军猛烈反击,毫无进展。
       5月27日,第71军第36师**07团**营在攻击松山5200高地战斗中,击毙日军官一名,从其图囊中缴获日军第56师团作战计划及地图一张,方才知悉第56师团全部进入滇西,分设腾北、腾冲、龙陵、拉孟(即松山)、芒市、滚弄6个守备区,师团司令部驻芒市,判断总兵力约为1.5至2万人。
       此次侵腾日军兵力有多少,是一个有争议的细节。据张问德的记述,“当时来攻之敌仅292人,携有武器除步枪及轻机枪外,亦仅有重机枪两挺”。然据日军战史记载,这次派来占领腾冲的是146联队第2大队,而日军一个步兵大队兵力为千余人。因此,这种广为流传的说法大概有一种“悲情叙事”的色彩在里面。
       腾冲人有理由以怨愤的态度来控诉让家园轻易沦陷的责任者,因为时任腾龙边区行政监督、龙云之子龙绳武和腾冲县长邱天培未组织任何抵抗,丢下他们径自翻越高黎贡山渡过怒江跑掉了。当时,驻防腾冲的地方武装有滇黔绥靖公署步兵第6旅(即所谓“熄烽”部队)第2团第3营、滇黔绥靖公署特务大队第2营(营长张子英)、腾龙边区行政监督公署指挥的护路营(营长李崇善),加上县府之自卫队,总兵力也在千人以上。要是下决心抵抗,派一部到腾冲、龙陵交界的龙川江布防,炸毁腾龙桥切断腾龙公路,并动员民众协防,只要能阻敌一周,国军预备第2师也就赶到增援了。
       “云南王”龙云的滇黔绥靖公署保安部队竟以“熄烽”命名,这实在是令人想不通的倒霉名称。军队守土有责,即便不能打,何以连预警的“烽烟”都要“熄”掉?不独如此,龙绳武率部逃离腾冲前,预先将多年搜刮的几十匹马驮负的翡翠、珠宝、象牙、烟土等财物,让特务大队护送过怒江转往昆明。为了转运这些财物,龙绳武在几天前就派人在腾冲城区及各路口拉夫封马,只要是马驮、人挑的东西,都一律送到城内武皇殿交卸,留下骡马,青壮年即发给军装,拨归特务大队强迫当兵。一时间人不敢拉骡马上街,青壮年不敢进城,腾冲商家各商号的花纱、布匹、土产、百货物资堆积如山,无法转移,最终弃如敝屣。而龙绳武运走的个人财物,仅鸦片一项就装了70多驮。担负押运任务的特务大队一去,即黄鹤不返。
       ……
       
       《1944:松山战役笔记》
       **章 松山:兽军盘踞的要塞
       1月1日
       1
       在Google地图网站提供的美国卫星地图中寻找松山,大致由北向南流下的怒江可作为参照物。当你在横跨怒江的惠通桥西岸找到“腊勐”这个地名,在其北侧紧傍的一座大山即为松山,主峰标高约为海拔2200米。从松山溯怒江北向绵延而上,则是如鱼脊般逐渐抬升而起的高黎贡山脉,那里的平均海拔已在3000米以上。
       松山主峰至怒江江面的垂直落差为1500多米,站在松山顶上看怒江,仿佛从空中俯瞰,怒江如深谷中的一条银练;而抬头眺望怒江东岸的山峦,则感觉如在眼前,直线距离不过八九千米,似乎在此岸喊一声,彼岸即可听到,但行程却在60公里以上。自保山方向逶迤而来的滇缅公路,经东岸的山头绕“之”字形盘旋而下,至怒江峡谷谷底,跨过惠通桥后又盘旋而上,先通过腊勐寨子,再环绕松山山腰绵延数千米,而后在西南方向的滚龙坡转向龙陵。由于这里山岭高峻,一向人迹稀少,但又是怒江以东通往龙陵、芒市的必经之路,古时只有一条陡峭多弯的古驿道,西行者从东岸山上下到谷底,再攀援而上至西岸山头,往往要走一整天,且一日里要经历谷底炎夏、山腰凉秋、山顶寒冬三种不同气候,一向被行人、马帮视为畏途,不是万不得已,绝不进入这’、“高山夹箐,地险路狭,人马不能并行”之地。对怒江峡谷而言,西岸的松山是一座超级“桥头堡”;对滇缅公路,松山是扼断其咽喉的巨手;对滇西重镇龙陵,松山则为前沿屏障。其地理位置之重要,身临其境者一目了然,故西方记者曾将其称作“滇缅公路上的直布罗陀”。①
       据守松山的是日军第56师团步兵**13联队主力,及师团直属野炮第56联队一个大队,配属辎重兵、卫生队和防疫给水部一部,负责镇安街西南至怒江地区的守备,指挥部设在松山。他们在松山构筑了坚固的半永久性工事,常驻兵力约3000人,方圆十数里都在其炮火控制之下。这支日军是1942年5月攻占缅甸后,追击败退的中国远征军而前出到松山的。其后整整两年,一直盘踞于此。按日军的惯例,他们以松山脚下的腊勐寨名,取谐音将守军命名为“拉孟守备队”。②
       1944年元旦,在松山日军的记忆中是个难忘的日子:海拔2010米高的松山阵地上开始供水了。为此,日军在松山主峰的道人坪子用汽油桶烧了热水,士兵们脱得赤条条地洗了一通露天浴。
       既然日军打算在松山长期坚持,水源问题就显得至关重要。此前,日军在主阵地与崖阵地中间北侧的水无川山谷中找到了水源,但因无供水设备,只能组成运水班,每天往返一次,从山下背水上来。1943年12月1日,配属拉孟守备队的第56师团防疫给水部的冈崎正尚军医大尉、吉田好雄准尉等人,用汽车吸水排气装置改装成一台动力抽水泵。又从畹町运来水管和混凝土材料,日军士兵汗流浃背,日夜施工,在步兵炮队兵舍西侧高地修了一个蓄水槽,又在滇缅公路纪念碑西侧高地修了一个配水池,而后用两级抽水泵抽水上来,再用铁水管输往各兵舍地。1943年12月26日**供水,1944年元旦开始可以三天洗_次澡了。③
       洗澡对日本人是最重要的生活享受,能三天洗一次澡似乎意味着真正的安居乐业了,但他们想不到200多天后即全部葬身于这个山头
       ……    '

      配送说明

      ...

      相似商品

      为你推荐

    孔网啦啦啦啦啦纺织女工火锅店第三课

    开播时间:09月02日 10:30

    即将开播,去预约
    直播中,去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