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加入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X
清风徐徐书店
  • 全五卷【图文版】木雁斋书画鉴赏笔记(标点整理本)另荐 刘九庵书画鉴定研究 文集 中国历代书画鉴别 古代 实录 徐邦达集

全五卷【图文版】木雁斋书画鉴赏笔记(标点整理本)另荐 刘九庵书画鉴定研究 文集 中国历代书画鉴别 古代 实录 徐邦达集

举报

9787501011384

  • 出版时间: 
  • 装帧:    平装
  • 开本:    32
  • ISBN:  9787501011384
  • 出版时间: 
  • 装帧:  平装
  • 开本:  32

售价 5148.84

品相 全新

优惠 满包邮

优惠 满减券
    运费
    本店暂时无法向该地区发货

    延迟发货说明

    时间:
    说明:

    上书时间2022-10-26

    数量
    仅1件在售,欲购从速
    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
    微信扫描打开成功后,点击右上角”...“进行转发

    卖家超过10天未登录

    • 商品详情
    • 店铺评价
    手机购买
    微信扫码访问
    • 商品分类:
      艺术
      货号:
      43301383231
      商品描述:
      书籍信息 《木雁斋书画鉴赏笔记》
       全新标点整理本
       作者: 张珩
       出版社: 上海书画出版社
       副标题: 标点整理本
       首发日期: 2015-5-23
       定价: 2280.00
       装帧: 精装
       ISBN: 9787547909812
          上海书画版木雁斋5卷本,下图左边原包装 文物版木雁斋13卷本下图右边原包装  张珩文集《木雁斋书画鉴赏笔记》全5卷精装《木雁斋书画鉴赏笔记》全13册《怎样鉴定书画》《张珩文集 怎样鉴定书画》《张珩文集 张葱玉日记诗稿》谢稚柳文集《百年稚柳 纪念谢稚柳诞辰100周年书画特辑》《谢稚柳论艺》《鉴余杂稿 增订本》《谢稚柳》上海博物馆中国文博名家画传:谢稚柳《谢稚柳画集》上海人民《谢稚柳书信集》暂未上传《中国书画鉴定 谢稚柳》东方出版中心《中国书画鉴定 谢稚柳》上海书画出版社暂未上架名家张珩(字葱玉)生平张珩(1915-1963),原籍浙江省吴兴县南浔镇。字葱玉,号希逸,室名韫辉斋、木雁行斋。1915年2月10日生于上海,1963年8月26日病逝于北京。张珩出身吴兴望族,沾恩祖、父辈鉴藏风气,积三代之功,继继不绝,家藏故物,益完益盛。未及冠,挟巨赀搜集法书名画,不数年,遂于真赝誵讹间炼就了一双巨眼,旋以书画鉴藏声振寰中。1934年和1946年尝两度被聘为故宫博物院鉴定委员。1947年,其所藏历代名画精品由郑振铎先生编为《韫辉斋藏唐宋以来名画集》。1950年任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顾问,同年调任文化部文物局文物处副处长,兼文物出版社副总编辑及《文物》《考古》两期刊的编委。1962年率文化部书画鉴定小组,巡回鉴定书画近十万件。居京寓南锣鼓巷,启功、王世襄、谢稚柳、徐邦达、杨仁凯等经常过访请教。上海书画版《木雁斋书画鉴赏笔记》出版源流清末民国时期,上海及其周边因近代工商业的发达,出现了一批收藏家族和收藏鉴定家群体,其中就南浔一地而言,就有张氏家族的古籍善本收藏、古钱币收藏、历代书画名迹收藏,庞氏的书画名迹收藏。在上海的收藏家鉴定家群体有吴湖帆、徐邦达、谭敬、曹大铁、王己千、狄平子等,其中,在收藏鉴定两个领域,新中国成立前后两个时期俱有相当影响者,当推张珩先生。就在张珩并不算长的生命历程中,却因其罕有匹敌的家境和遗产,辅以超绝的聪颖天资和对中国古书画艺术的痴爱,对建国初期国家文物留存的普查整理、对古书画鉴定理论的现代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这一贡献的最重要标志之一,就是于1960年元旦始,于公务之暇秉笔著述的近三百万言的煌煌巨著——《木雁斋书画鉴赏笔记》。《木雁斋书画鉴赏笔记》为张珩1960年至1963年去世前未竟的历代书画著录,共著录了两晋隋唐以来直至近现代的书画作品2192件,其中绘画1380件,书法812件,基本囊括了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优秀书画作品。每件作品详载其名称、质地、尺寸、内容、题跋、印鉴、收藏单位、历代著录等。所收作品大多收藏于国内外各大博物馆,也有少数作品为私人收藏。其中一些庋藏海外的书画作品,至今难得一见。尤为珍贵的是,著录中多有张珩补前人不足、纠前人谬误、发前人未发之笃论高言,在历代书画著录中独树一帜,具有无可替代的参考价值。《木雁斋书画鉴赏笔记》本名《木雁传真》,张珩夫人顾湄女史悉心保存了这份珍贵的遗稿。2000年12月,在国家文物局顾问谢辰生先生的支持关怀下,在苏士澍先生的直接主持下,《木雁斋书画鉴赏笔记》由文物出版社影印出版。影印本由启功先生拟定书名、题端、作序。影印本的出版,使古书画鉴定学界重新唤起了对张珩先生的怀念和认识,引导了学界对张珩其人其学的深入研究。2011年初,受顾湄女史委托,上海书画出版社决心编辑出版《张珩文集》,并于同年7月出版了《张葱玉日记·诗稿》和《怎样鉴定书画》。鉴于影印本《木雁斋书画鉴赏笔记》的字迹多模糊不清,释读不便,上海书画出版社决心组织力量,对张珩原著进行点校整理,排印出版。历时四年,多位艺术文献专家和编辑小组在张珩先生坚韧精神和理想宏愿的鞭策下,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在张珩百年诞辰之时隆重出版了全新标点整理本。四海无双木雁斋——鉴藏家张珩1914年出生于江南名镇南浔的张珩,又名葱玉,号希逸,南浔古称乌程,故他常自署"乌程张珩"。张珩在中国书画鉴定方面,造诣很深,与谢稚柳两人并称为"北张南谢"。北和南是一个地域概念,并不表示北南有两个不同的鉴定流派,是说他们的鉴定水平旗鼓相当,并世称雄。可贵的是,他们之间没有那种文人相轻的恶习,彼此间有着尊重和友情。这可能是由于他们出身于名门世家和自身的学养修炼成的大家风范。父亲张乃骅不幸去世后,祖父张石铭对张珩格外疼爱,整天把他带在身边。所以幼时张珩便与祖父一起终日在书房和古董中渡过,从小过眼的文物不知其数,耳闻目睹,日夕熏陶,加上祖父在旁亲自指点,其练字、读书、品画的功夫自然非同一般。20岁时,张珩就被故宫博物院聘为鉴定委员,建国之初受好友时任文化部文物局局长的郑振铎之邀,担任文物局文物处副处长。故宫博物院绘画馆从无到有建国之初,郑振铎任文化部文物局局长,王冶秋任副局长,邀请张珩北上,任文物局文物处副处长,文物出版社总编辑。本拟请徐森玉任文物处处长,但徐氏执意留在上海,没有北上,所以文物处就没再设处长,由张珩主持工作。张珩主持文物处工作时,1952年前后发现了流散在东北的《佚目》书画。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逊位,从北京故宫窃出历代法书名画十余件,在我国历史上实是一件大事。1945年8月,日本军国主义战败投降,溥仪的伪满政权也随着土崩瓦解,这批书画又从长春故宫流散出来。从此国宝沉沦,流向全球。清代是我国最后一个王朝,清内府的庋藏是历代法书名画的一次大集中,基本上把历史流传下来的名迹罗致到手,据估计总数在万件以上。但是,故宫的藏画除了溥仪盗窃、赏赐出宫以外,还有就是被国民党政府运往台湾。所以解放之初,故宫所藏书画几乎一空。此时,国家通过文物局,制订征购政策,组织抢救,充实故宫的收藏。《佚目》书画被征购回到故宫之后,就组织鉴定。郑振铎在《关于鉴定溥仪所盗书画的情况报告》中写道:"当时溥仪曾嘱人清点编目,共计一万零七百余件。嗣后,他选取其中精品,陆续以'赏溥杰'为名,盗携出宫,先后共携出书画一千一百余件。他随身带到长春,藏于伪宫中。"对于这次征购情况,《报告》写道:"东北文化部于一九五二年九月中,派科长曲瑞奇同志,携送五反中所缴得的书画经卷凡一百二十九件到局。此项书画,均为溥仪从故宫中盗携出宫者,每件岁有乾隆、嘉庆及溥仪的玺印。当经我局第二处张珩副处长及徐邦达秘书逐件点收。"并请"徐森玉、张珩、江丰、叶浅予、蔡仪、马元放、王朝闻、蔡若虹、叶恭绰、张伯驹、启功、惠孝同、谢稚柳、朱家济、邓以蜇、徐帮达、谢元璐十七人组织鉴定委员会。以徐森玉为主任,张珩为副主任。"最早参加这项鉴定工作的启功先生有一段回忆说:"文物局长郑振铎先生、副局长王冶秋先生和张珩先生,并召集了几位参加这项工作的人。开始时有上海的谢稚柳先生、杭州的朱家济先生、北京的启功。经常在北海前门的团城上,也就是当时文物局所在地,摊开所要鉴定的古书画,仔细研究商讨。这项工作结束时,我看到一位瘦高身材穿着蓝布制服的人进门,问起在座的先生,才知道是从上海来的徐邦达先生,后来这项临时鉴定工作结束了,谢、朱和我都各回岗位,徐先生即留在文物局参加工作了。"从1949年到1953年,经张珩等人努力,故宫博物院绘画成立开放,馆内陈列着自隋展子虔以迄晚清吴昌的作品共五百余件。这些历代古典美术杰作充分体现了中国绘画的优良传统。对张珩的鉴定水平,启功在回忆中是极为推崇的,他写道:"这次大家都是初次接触散在东北故宫的著名书画,其中只有几件以前延光室出版过影印本的,看到曾经见到影印本的原迹都不免有所赞叹欣赏,而张先生却一直冷静地指出其可疑之点。如倪云林的《狮子林图》、梁楷的《右军题扇图》等,终于确定这是临本而非原件。我们由此不但对张先生的学识更加佩服外,又见他不为古书画大名头所震慑,坚持冷静地、客观地分析研究的一贯态度,才明白所以《韫辉斋所藏唐宋以来名画集》中那些名画无一为伪品的原故了。"张珩坚持原则的认真态度,不只表现在鉴定书画上,也表现在工作中。一位收藏者要将一张元赵原的《晴川送客图》赝品售于故宫博物院,张珩的一位同事写来一张条子,叫他"不要讲话",意思是请他高抬贵手,将此赝品购进。这张画本来是张珩的旧藏,是经过谭敬复制而流散到市场上的,张珩对此事了如指掌,他怎能不讲话呢?张珩说明了这张画复制的来龙去脉,没有购进这件赝品。一个极为宽容的人,在这方面是不顾情面的。经过张珩两年的努力,故宫博物院绘画馆从无到有,终于在1953年年底正式开馆了,该馆开馆之际陈列着自随展子虔以迄晚清吴昌硕的作品共五百余件。展子虔的《游春图卷》、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卷》、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卷》、卫贤的《高士图轴》、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卷》等其他名画,都是国内仅存的孤本。最后一批欲以"扫地出门"的藏品解放之后,张珩手头还剩下几件东西:颜真卿的《竹山联句》、欧阳修的《灼艾帖》、米芾的一尺见方的手迹、钱舜举的《八花图卷》及宋拓《兰亭序》,内有近百名明人题跋。上世纪50年代末,他曾给东北博物馆馆长杨仁恺写信,提出将这些藏品售于该馆,声称这是平生最后一批东西脱手,有"扫地出门"之意。可是不凑巧,赶上三年自然灾害,以经济原因被退回了。后来由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分别买下。谢稚柳在北京张珩府上鉴赏过钱舜举的《八花图卷》,并借回上海,由陈佩秋临摹,陈佩秋知道张氏对此卷要脱手,临摹两卷,一卷送给张珩作留念,谢稚柳在卷尾题跋曰:"右□溪翁八花卷,今在张氏韫辉阁,壬辰秋日予自北京还归海上,此卷并得假置行箧,展赏累月,佩秋因为摹写一过,亦复得其八九。花鸟自蜀独号写生,而江南徐熙以落墨为世推重,盖传神守真,法有殊而同所归。徐黄旧迹已似空烟,论说虚玄,莫可遐想。常见北宋人墨花卷,用笔秀润温凝,墨法亦婉媚独绝,体制高妙,实与南宋院画大异其趣,虽未可究其流派,要为中古写生绝调。霅溪翁此卷花叶文理繁密,傅色艳丽,亦靡不出之于真,信为难能。代移时异,流派变迁,盖已别开门户,倡为新声,故松雪调其风格似近体,然自今观之,犹律绝诗为近体矣。"赵孟頫(松雪)原题为:"右吴兴钱选舜举所画八花真迹,虽风格似近体,而傅色姿媚殊不可得。尔来此公日酣于酒,手指颤掉,难复作此,而乡里后生多仿效之,有东家捧心之弊,则此卷诚可珍也。"《木雁斋书画鉴赏笔记》的诞生到了上世纪50年代后期,经过"反右派","大跃进"两个荒谬的年代,中国的去向就是左的思潮占了上风,"大破大立"、"不破不立"、"先破后立"、"厚今薄古"等一系列的方针政策的出笼,文物工作自然也处于被冷落的地位。张珩也就较有暇时整理平生所见的古书画记录。首先是凭记忆列出所见书画名迹的目录。时间陆续地进入20世纪60年代,这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日常饮食、用物,甚至纸张都不甚易得,张珩的记录工作已进入详记正文的阶段。这时只能得到有格横写的稿纸,他便把横行稿纸做竖行来写。用高士奇《江村销夏录》的体例,包括尺寸、内容、印鉴等等,一律详细记录。这种记录的要求效果是使原件出现十分清晰的原貌,在今天科学技术发展的程度下,较易做到,但在当时,尤其是物质条件极端缺乏的时期,文物资料借阅流通已多不易,国外出版物借阅更属困难。张珩据手边的资料和脑中的记忆进行这份记录。这些记录最初只是排列目录,进一步是记录内容,然后是考订作者,最后是分别逐件加以评论。这种庞大的计划,不意稿本未及一半时,他猝然病逝。张珩的夫人顾湄保存了这份遗稿,时时怕有散失的危险,又亲手重抄一份,以防损失残缺。笔者在北京拜访文物局谢辰生先生时,给我谈了他要做的三件事,一是出版《王冶秋纪念文集》,二是出版《郑振铎文博文集》,三是出版张珩《木雁斋书画鉴赏笔记》,如今,谢辰生所努力要做的三件事都已完成,张珩的《木雁斋书画鉴赏笔记》十卷本真迹影印出版。在1960年,张珩就为这部书写了作者自序,为了不忘其辛苦,现将全文引录于后:著录书画之书,自明以来不下数十种。其间真伪杂糅,可以资信者不过少数而已。且经历数百年,著录之件,存亡参半,又多系仅录原文,少所发明,或有各抒己见者,则又系随笔记录,略而不详。常欲辑录现存诸作成一专书,备斯二者。此志蓄之二十余年矣。其时少年气盛,谓为必成。因遍览国内所藏,择其尤者志之胸中。迨欲访求海外,则"八一三"事变之后,时移物换,难复得遂。每叹此事将成幻想,因转为就明人物辑录成书,亦聊以解嘲云耳。解放以来,公余之暇,无日不孜孜于此,亦几于成书矣。大跃进以来,目睹耳闻,无一不为我国扬眉吐气者。独于此一门,犹令外人陆续成书,国内未闻有志于此者,其感益甚。因再伸前志,且扩而充之,俾后之有志于中国绘画史者得以为研究之据。重行甄择,于今年元旦日起抽暇执笔,倾一年全力,凡得法书四百一十三件,名一百五十四件,总计五百六十七件。今日写成目录之后,又窃有感焉。以历年心目所记,估计全部书画可达六千有余。以一年之力,仅得其什之一弱,则抄录之工即需十年。加之文字考证需时亦如之,非二十年不能成,有过迂缓之汉。然以一人之力,尽公余之,隆冬盛暑,穷日孜孜,犹复所得仅此,则余之计亦穷矣。古人有言,有志者事竟成。况此究非愚公之山,终有了时,又何足畏。特年近知非,目力日衰,精神渐减。且曩时所见,大半又流出海外,抄录为难,困难尚多。即使成书,其为用何如,亦未可必。其成败利钝,固未能逆料也。倘或天假吾年,今后条件当复日佳,使斯志之得以实现,则吾愿毕矣。漫书自勉,并赋小诗以志一时之感云。积习平生扫未除,十年浑自滥齐竽。眼昏睡少知何用,夜夜灯窗苦著书。一九六○年除夕不悔记于首都南锣鼓巷之木雁行斋

      配送说明

      ...

      相似商品

      为你推荐

    孔网啦啦啦啦啦纺织女工火锅店第三课

    开播时间:09月02日 10:30

    即将开播,去预约
    直播中,去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