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加入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X
弘文图书专营书城
  • 中国近代史/中国法律史学文丛

中国近代史/中国法律史学文丛

举报

正版保证 新华库房直发 可开电子发票 七天无理由退货让您购物无忧

  • 出版时间: 
  • 装帧:    平装
  • 开本:    32开
  • ISBN:  9787100180054
  • 出版时间: 
  • 装帧:  平装
  • 开本:  32开

售价 64.40 7.2折

定价 ¥90.00 

品相 全新

优惠 满包邮

优惠 满减券
    运费
    本店暂时无法向该地区发货

    延迟发货说明

    时间:
    说明:

    上书时间2024-04-04

    数量
    库存2
    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
    微信扫描打开成功后,点击右上角”...“进行转发

    卖家超过10天未登录

    • 商品详情
    • 店铺评价
    手机购买
    微信扫码访问
    • 货号:
      30849000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陈晓枫,河北望都人。法学博士,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武汉大学法律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法学会中国法制史研究会副会长,法律思想及中国法治现代化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法律史学会常务理事。1980年在武汉中级人民法院入读中南政法学院法律专修科,1982年考入武汉大学法律系攻读硕士学位,1985年毕业留校任教至今。从教期间在职攻读,获法学博士学位。1997年晋升教授,2000年受聘为博士生导师。任职期间先后在《中国法学》《新华文摘》《法学评论》等非常不错期刊发表《中国基本法文化的特征及其当代变迁》等40余篇科研论文,出版《中国法律文化研究》、《中国法制史》(上、下)、《宪法学研究文集》、《中国宪法文化研究》等学术著作,获司法部2009年全国法学教材与科研成果很好成果奖、2013年中南地区大学出版社很好学术著作二等奖、2016年湖北省社会科学很好成果二等奖等奖项。主要从事法律文化、中国法制史、中国立宪史方向的研究。

      目录
      绪论  宪法基本法与宪法史叙事
      第一节  西方基本法向宪法的演进
      一、始源:海商文明对血缘组织的突破
      二、演进:权力组织发展过程的契约性特质
      三、聚合更新:文化重构中诞生的近代宪法
      第二节  中国基本法及其与宪法的区隔
      一、根基:农耕文明对血缘组织的倚重
      二、沉淀:社会组织的身份性特征
      三、重构:保留非立宪主义的中国宪法
      第三节  宪法史叙事
      一、叙事模式与宪法史
      二、集权与限权
      第一章  救亡与集权两相依存――中国立宪起源
      第一节 中国传统帝制中的集权模式
      第二节 晚清社会危机与新思潮引入
      一、晚清的社会危机
      二、体制更新与思想论战:人民主权的拒入
      第二章  集权式样的坚持与自新清末预备立宪进程
      第一节  预备立宪的前奏及其理论准备
      一、预备立宪的各阶段
      二、预备立宪的思想准备
      三、理论基础作用
      第二节  清末新政
      一、教育改革
      二、军制改革
      三、中央的政治体制改革
      第三节  大臣出洋,力主一权
      一、第一次五大臣出洋
      二、第二次大臣出洋
      第四节  预备立宪,集权以救危亡
      一、御前会议形成预备立宪国策
      二、预备立宪的具体路径:九年预备立宪清单
      三、资政院和谘议局
      第五  《钦定宪法大纲》:沉淀与更新
      一、君上大权
      二、臣民权利义务
      三、立宪败局
      第三章  移政权易,撼集权难――南京临时政府的制宪
      第一节  立宪君主制与民主制的论战
      一、1900-1905:维新立宪与渐进立宪&
      二、1905-1923:君主立宪与民主立宪
      第二节  辛亥革命与南北议和
      一、立宪请愿活动
      二、辛亥革命:江山易主,人民主权的首次出场
      三、袁氏当国
      四、南北议和:一权传统的持续
      五、逊位诏书:保疆域,保一权
      第三节  议会集权制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一、《临时约法》所面临和要解决的问题
      二、《临时约法》的制定和内容
      三、《临时约法》的集权取向
      第四章  民权虚化,权聚总统――北洋政权的制宪
      第一节  临时政府北迁的政治际遇
      第二节  北洋制宪时期的思想辩争
      一、政治符号
      二、法统
      三、总统制,还是责任内阁制?
      四、武人干政
      第三节  骈枝独行的“天坛宪草”
      一、南北对峙
      二、制宪过程
      三、框架结构
      四、骈枝独行
      第四节  袁记约法:总统控权,统集大权
      一、制度变异
      二、体制重构
      三、总统控权
      第五节  《中华民国宪法》
      一、《中华民国宪法》的制定背景
      二、《中华民国宪法》的内容
      三、《中华民国宪法》的地位及评价
      第六节  宪法文化整合
      一、三个特点
      二、两个论战
      第七节  地方自治:纵向分权的黯然退场
      一、清末地方自治
      二、民国时期地方自治
      第五章  党治国家,政党控权――南京国民政府的制宪
      第一节 从党争立宪到党导立宪
      一、党治的模式
      二、中国政党制度的开端
      第二节  孙中山的党治观念与宪法思想&
      一、训政本质,德命天授&
      二、“《建国方略》三序说”
      三、“五权宪法”是集权宪法
      四、列宁主义的传入
      第三节  国民党一大宣言
      第四节  党治国家,集权约法
      一、《太原约法》
      二、《训政时期约法》
      三、党治国家的基本形态
      第六章  中西兼容,异制集权――“四七国宪”的权力安排
      第一节、“四七国宪”的制定过程
      一、“五五宪草”
      二、党争模式中的不同方案
      三、“四七国宪”的文本选择
      第二节  “四七国宪”的主要内容
      一、人民权利
      二、修正的内阁制
      三、均权制
      第三节  “四七国宪”的权力配置
      一、权力架构
      二、国民大会政权虚置
      第四节  行宪与异制集权
      一、《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
      二、戡乱法律体系的形成&
      尾章  清末民国国家权力架构设计的变迁
      第一节  民国以来关于主权制度的规定
      一、“主权在国”与“主权在民”之争
      二、有关主权制度的其他规定
      第二节  民国元年至抗战前政制之变迁
      一、南京临时政府的政治制度(1910-1912)
      二、北京北洋政府的政治制度(1912-1928)
      三、南京国民政府的政治体制
      第三节  清末民国的国家元首制度
      一、《钦定宪法大纲》(1908)
      二、重大信条十九条(1912)
      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
      四、《中华民国宪法》(1923)
      五、《中华民国宪法草案》(1925)
      六、《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1931)
      七、《中华民国宪法草案》(1936)
      八、《中华民国宪法》(1946)
      第四节  国民大会
      一、孙中山对国民大会的原型设计
      二、“五五宪草”有关国民大会的规定
      三、国民大会相关机构的设立
      四、制宪国大与国民大会的职权
      五、关于行宪国大
      第五节 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一、清末民初影响“央地”关系的两种思潮
      二、南京临时政府时期:“地方制度”避而不谈
      三、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时期:“天坛宪草”中“地方制度”的缺失
      四、中华民国南京国民政府前期
      五、中华民国南京国民政府后期:“四七国宪”中“央地”关系划定
      主要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宪法的核心问题,是权力配置问题,清末的《钦定宪法大纲》开启了中国近代宪法的历史。作者对从清末到民国六次制宪活动,按照时间顺序,抽取其权力集中(分配)内容做文章,无论在国家机构之间,如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等的权限,还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阐明了“权力集中”是这一宪法断代史的关键词。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研究中国近代宪法史,就是研究权力集中的历史,以此为线索梳理近代宪法文献,充分说明中国法律文化传统在近代的延展,也为今天宪法理论发展提供了历史资料与镜鉴价值。

      配送说明

      ...

      相似商品

      为你推荐

    孔网啦啦啦啦啦纺织女工火锅店第三课

    开播时间:09月02日 10:30

    即将开播,去预约
    直播中,去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