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加入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X
瀚东书店
  • 新高考政策下的名校之路

新高考政策下的名校之路

举报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电子发票

  • 出版时间: 
  • 装帧:    其他
  • 开本:    其他
  • ISBN:  9787307209206
  • 出版时间: 
  • 装帧:  其他
  • 开本:  其他

售价 28.79 4.8折

定价 ¥59.80 

品相 全新

优惠 满包邮

优惠 满减券
    运费
    本店暂时无法向该地区发货

    延迟发货说明

    时间:
    说明:

    上书时间2023-12-29

    数量
    库存32
    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
    微信扫描打开成功后,点击右上角”...“进行转发

    卖家超过10天未登录

    • 商品详情
    • 店铺评价
    手机购买
    微信扫码访问
    • 货号:
      3301716
      商品描述:
      目录
      1977年恢复高考至今, 我国的高考制度已经走过40余个春秋。为了更有效率和更加公平地选拔人才, 国家进行了多次的探索与改革。本书作者蒋叶光先生通过梳理近15年来高考改革和高考政策的变化, 详细地分析了这些变化对高校录取、高中教学、学生志愿填报的影响, 把多年来在一线教育工作中对高考改革的研究的心得体会分享给那些即将要踏入改革洪流中的家长和学生们。能够让他们在这样一次国家伟大改革的进程中少走一些弯路。让更多的家庭成为这次改革的受益者。

      内容摘要
      1977年恢复高考至今,我国的高考制度已经走过40余个春秋。为了更有效率和更加公平地选拔人才,国家进行了多次的探索与改革。本书作者蒋叶光先生通过梳理近15年来高考改革和高考政策的变化,详细地分析了这些变化对高校录取、高中教学、学生志愿填报的影响,把多年来在一线教育工作中对高考改革的研究的心得体会分享给那些即将要踏入改革洪流中的家长和学生们。能够让他们在这样一次国家伟大改革的进程中少走一些弯路。让更多的家庭成为这次改革的受益者。

      精彩内容
      第一章从大历史看新高考改革一、高考的地位及现状2018年,好像突然一下子,天就变了。
      很多省市的家长可能早就听到过“新高考改革”的风声,但是这个新鲜事物一旦落到自己面前,还是会一时回不过神来。太陌生了!怎么会有这么多的新名词?规则也太复杂了吧?这个叫“等级赋分制”的是什么意思?
      上海和浙江考生也仅仅是刚体验过,却被官方定性为“初步成功”的新高考改革方案,2019年就要开始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渐次铺开了!
      “这是继1977年高考恢复以来,规模最大、涉及面最广、任务最艰巨的一次高考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曾三次主持重大会议研究高考改革方案。”这是时任中国部长陈宝生在十九大期间对媒体的发声。
      从一个局外人来看,中国高考,年年就是一次次历史的轮回,好像结果并没有什么新意。
      每年总会有那么两三天——一般是在盛夏的七月,后来又变成在六月——仿佛是一个全民节日,各学校门口聚集着像是信了某种神秘宗教的可疑人群,他们被隔在围栏外,焦急地盼望着,好像在等待着什么命运攸关时刻的到来……路过的车不敢鸣笛,路过的行人甚至都不敢大声出气,假如有晚到的孩子,人们自然觉得警车护送也是必须的,理所当然……这是一种全国性屏息静气,让人笑不起来的庄严肃穆的时刻。假如有路过的外国人,他大概会以为这是中国人在进行某种神秘的东方宗教仪式……每年看到媒体对高考那几天的报道,都能感觉到神经紧绷绷的,但是好像这是一个万古不变的国仪,每年并不存在什么真正实质性的进化。局外的评论者,常轻松地拿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和招生考试制度,与中国的相互臧否。但实际上,我们用大历史的眼光来看,高考改革的洪流在最近15年,一直在中国的大地上激流澎湃,也许激起的浪花还不够高远,那也一直像是地火在暗暗酝酿着,要让我们来理解2018年真正开始的这波新高考改革的巨浪,就不得不追本溯源,深入到历史中去,来梳理它一路走来的逻辑脉络。
      二、高考改革渊源我们可以从2003年说起,很多业内人认为:那是这波中国高考改革的元年。
      要谈论2003年的高考改革,就不得不追溯到2002年年底。在这一年的12月3日,坐标海南。亚洲博鳌论坛所在地琼海市的一处僻静山野里,一次并未引起人们注意,却又十分重要的会议在这里举办。
      参加会议的人,清一色是中国教育界的头面人物。这其中不仅有高考招生主管部门的领导、 高考命题部门的专家,也有各省、市、自治区高招办的主任,还有几所中国著名大学的招办主任。这么特殊的地点,这么神秘的气氛,他们究竟想要干什么?
      这次会议就是中国高校招生研究会2002年的常务理事会,会议议程进行两天。到会的不少理事代表是全国各地高考改革的先锋人物和教育改革中最重要的实践者、研究者和决策者。他们在会上经过充分探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建议。这些建议于2003年作为正式的政策推出,掀起了波澜壮阔的中国高校招生改革序幕。
      这些高招改革的建议,在官方的《高校招生》杂志上发布,当时总共有八条之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第一条:高校“自主招生”试点的范围要进一步扩大。其指导思想和原则是,体现教育创新、素质教育的要求,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公平、公正、公开以及择优录取。试点高校要根据办学方向和专业的需要,积极探索以统一考试录取为主、多样化考试与综合评价相结合,学校自我约束,政府、社会有效监督的选拔优秀创新人才的新机制。
      “自主招生”录取方案由高校制定并以招生章程的形式向社会公布;符合条件的考生,由本人提出申请,由所在中学推荐并提供考生的学习及获奖情况和证明,试点高校对中学推荐的考生要组织专家组进行考核,提出候选人名单报高校招生领导小组审定后确定入选名单。入选名单须向考生所在中学公布。录取时,考生的高考成绩应不低于考生所在省(区、市)第一批录取控制线。省级招办按高校提出的名单投档,高校录取的结果向社会公示。
      简单地说,就是打开了各高校“自主招生”的闸门,放出了一头气势汹汹的饥饿猛兽。这头猛兽一旦放出来,就能日行千里,很快带来了高校招生模式局部范围内的巨大变化。
      三、自主招生改革计划的实施及发展2003年,有多少高校参与了这场自主招生的改革计划?
      官方批准了22所学校参与这场自主招生的计划。它们分别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河海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中国药科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重庆大学。其中,江苏的6所大学早在2001年到2002年就进行了先行的省内自主招生试点,而到了2003年,这个列表几乎已囊括中国最顶尖的大学!
      慢慢地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假如我要参加自主招生,我要去参加不同学校的笔试和面试,我哪有那么多的时间跑来跑去,我哪有那种使不完的精力,应付完这个学校,再奔往另一所学校?
      2006年,“京”字头的一些重点大学首先启动,包括北京科技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等5所高校,率先实行了自主招生的笔试联考,组成了形式新颖的“京都”联盟。
      但是,没有中国的大学top2(前两名)带队的联盟,关注度和人气稍嫌差了一些。中国自主招生的第一波高潮,只能由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这两所超级大学才能推动。
      2010年是中国高考改革——“自主招生”发展历程中,最值得大书特书一笔的一年!
      在这一年,以清华大学为首的“华约”联盟率先成立,它们是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这七所响当当的大学将在自主选拔工作中展开合作,共同举办“高水平大学自主选拔学业能力测试”(简称“AAA”测试),这七所院校所组成的联盟俗称“华约”联盟。
      隔着一条中关村大街、几百米外的北京大学,自然不甘人后,12月1日,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等13所高校联合发布“关于举行中国综合性大学自主选拔录取联合考试的公告”,宣告这几所高校的2011年自主招生报名工作正式展开,这便是俗称的“北约”联盟,这13所高校包括: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兰州大学,甚至还拉来了香港大学,各路豪强啸聚,与“华约”形成双雄并立之势。
      不想在“北约”和“华约”之间选边站的各地诸侯,包括北京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天津大学、同济大学、重庆大学等“985工程”内的理工科霸主们也另立门户,共同签署了《卓越人才培养合作框架协议》,被称为“卓越”联盟。
      就这样,中国名校的天下基本被几大联盟瓜分完毕。一时失去联盟庇佑的孤芳自赏型传统名校,将被中国顶尖学生排除在视线之外——我又不能跑到天边去,就专门为你们学校的自主招生而去参加一个冷门考试吧?这样的逻辑,使得每个有资格开展自招的学校,必然站队在一支联盟大军里。
      各联盟内部间形成了松散的合作关系,同时又充满着推搡和竞争。
      小磕小碰是难免的。比如,仅仅维持了一年之后,在2011年的年底,“北约”的发起者,两所重磅学校——南开大学和复旦大学,就先后声明“退出北约”,希望用本校的特殊方式独立命题招生。南开大学龚克校长强调:南开不想跟随大流,想要招到那些“志趣相投的学生”,此举是针对高考一个明显的缺点:高考录取全是按照总分排队,这就抹杀了考生的专长。有些考生“随大流”按照总分进了热门专业,但后来未必喜欢。学校希望自主招生考试能够识别出学生的专长和志趣,减少随大流的情况。校方坦言,南开大学这么做承担了巨大的风险和压力,但是“我们想试试看能否达到这样的效果”。复旦大学则在媒体通气会上,宣布将试行“推优直选”自主选拔录取试点生办法,即由中学校长推荐优秀学生、大学综合评价入学的一种人才选拔模式。
      四、“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出现2011年,北京大学比其他高校早一些就开始了“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全国有39所中学的校长获得了推荐资格。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又陆续开始举办自主招生的各种夏令营和冬令营——高校自招联考的波折风浪,各个大学的先行试验计划,又令高潮迭起。
      虽然,这些自招政策的指标人数被控制在有限范围内,但是令人眼花缭乱的自招大跃进,还是具有足够的看点的。那是最好的年代,或者是最差的年代,很多事情都需要留与后人在足够长的时间线上去检验其得失,但是我们可以说,在2013年这一年,发展了10年的“高校自主招生”已经达到了一个巅峰,其“小高考”的称呼也被广大的考生和家长们越叫越响。但是,月满则亏,盛极而衰,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在这场令人激动的改革背后,又蕴藏着怎样的危机,会以什么样的形式渐渐发酵,或者在某一天达到临界点,发生质的突变呢?
      五、高考改革中的危机2013年,发生了一件“黑天鹅事件”,说是黑天鹅,其实也有其历然性。
      在自主招生的迅速发展的过程中,高校尝到了自由自主的甜头,谁能制约它们无限扩权的冲动?教育主管部门是否有足够完善的机制,可以监控各高校可能发生的腐败和权力寻租的潜在风险?通过结盟而形成的高校方阵,似乎也有了更大的话语权和社会影响力,谁在高考中真正说了算,间接使这些高校与教育主管部门形成了某种隐秘的权力竞争关系。
      让高校拥有更大的自主权,那么谁来监督它们,怎么监督?这会成为一个很复杂的系统问题。
      在2013年即将过去的时候,在中国的南海边,发生了一件小事,这件小事却像是一根导火索,引爆了中国高校自主招生几年来快速发展所形成的一些大泡沫。
      这件小事是什么呢?是一个叫“蔡荣生”的人,在深圳海关,持有假护照试图闯关出境被阻拦。
      据了解,蔡荣生的假护照是在陕西省办理的,护照确实是其本人的,但经核实身份信息却系造假,那么这个人到底是谁?他为什么要伪造护照出逃?
      随之,一场牵涉上亿元数额的教育腐败大案在互联网上炸开了锅。
      蔡荣生原系中国人民大学的招生处处长,据公诉机关指控:在2005年至2013年间,他个人利用职务之便,在招录考生、调整专业等事项上非法收受了王某等30人给予的财物共2330.8074万元。单是一个招生处处长,也许还没有办法那么只手遮天,他的案件还涉及人民大学的校级领导,涉案金额据称是一个更为巨大的数字。
      公众的质疑,则指向人民大学自主招生制度的公平性。据说蔡荣生只是台前人物。如果以个人之力,就可以左右一所像中国人民大学这种副部级著名高校的“自招系统”,那么这么些年来,高校自主招生的公正性又将何在?总不可能靠关键的那两三个人,期待他们一定就流淌着高尚道德的血液吧?
      据《新闻晨报》报道,从2010年开始,网上即有大量的举报材料指向蔡荣生招生腐败,利用自主招生、提前录取等机会收受贿赂。可是一直到2013年年底,蔡荣生可能是从某种渠道听到了要对他进行审查的风声,才仓皇中欲持假护照于深圳闯关赴加拿大,最终落网。
      此一事件,无疑极大地触痛了国人的神经。各高校自主招生那种阔步迈进的傲娇之气,受到舆论打击,低沉了不少。
      六、高考改革的新篇章2014年,中国高考改革又翻开新的篇章。
      这一年的重要起点是国务院和先后下发的两个重要文件:《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教基二〔2014〕10号)。这两个文件是指导我们延续至今的这波高考改革的总体纲领,可以说是自“文革”后恢复高考40年来,在高考招生体制内,最有力度、最彻底、影响最广泛的一次高考改革。
      根据文件精神,各省都制定了从2016年起到2022年之间的新高考改革措施和执行时间表,在具体操作细节上有些差异(如选考科目一年考一次,还是考两次),但是改革总体思路其实是基本一致的。
      2014年9月,新高招方案出台,曾经的三大联盟随之烟消云散。旧的时代挥手而去,新的时代迎面而来。
      2015年,所有的大学被通告取消了“校荐”,自主招生被要求所报专业必须与特长对应,自主招生在时间上必须在高考后进行。此时,自主招生的各高校,各种眼花缭乱的实验暂时告一段落,而此时,具备自主招生资格的高校,已经猛增到了102所。
      这一轮高考的具体改革措施,将是我们下一章节要仔细探讨的重点,在这里我们只想指出:纵观高考改革15年,这次发轫于2014年,于2018年秋季在新高一中全面推行的“新高考”制度改革,较以往的高校招生制度改革存在着根本差异。
      上一轮以各高校为主体的大学招生改革,都是被严格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的(自主招生占总招生人数的比例不能超过5%),是绕开高考主干,在旁枝上的改革探索——在自主招生方面,各高校获得了空前的自由空间和发挥余地。但是不管怎么吸引眼球,具体落实后,触及灵魂的也许很多,但是触及的现实利益还是有限的,面对的主要还是极小范围的精英学生。
      然而这次高考改革不一样,斧子是直接砍在树干上的,改的是传统意义上的高考——“普通高校统一招生录取考试”!
      这次的变动会关系到每一个人,不仅触及所有考生的灵魂,也会触及所有考生的利益。不仅是一次高考的变革,考试形式的变化,而且是要求学生在高一时就要做好选考科目的规划,会影响高中教学的组织形式、志愿填报方式等,将是一整套改革的综合打包。
      回望我国高考改革15年的风云激荡之路,我们也可以总结出一些最基本的规律:高考改革的整体方向是向着降低标准考试难度,通过综合评价择优录取的大方向在发展,这符合中国社会发展整体对人才需求的大趋势,也符合国际惯例和世界潮流。
      而在这个跌宕起伏的改革大背景下,高考对于学生来说,会越来越降低一考定终身的决定性作用,我们对于学生的评价手段会越来越丰富,学生被高校录取的方式也会越来越趋于多元化。
      这也带来了新的高招录取方式的分层,精英学生、普通学生和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将会分流到不同的录取渠道,走完全不同的评价体系。
      而全新的高考改革方案,也可能伴随着巨大的阵痛,在新的高考改革方案试行的浙江和上海,就一度带了物理学科的选考危机,可能还有种种深层次的问题,我们必须直面这些困难和挑战。
      对于有志冲进名校的学生来说,面对各种多元化的路径和更趋复杂的综合评价体系,学生更有必要做好超前的学业规划,家长们也有责任分出一部分精力,帮助孩子厘清新高考政策下机遇与挑战。
      ……

      配送说明

      ...

      相似商品

      为你推荐

    孔网啦啦啦啦啦纺织女工火锅店第三课

    开播时间:09月02日 10:30

    即将开播,去预约
    直播中,去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