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加入购物车
图书条目标准图
刘丰 著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2022-12 / 其他
售价 ¥ 93.00 6.7折
定价 ¥138.00
品相 九品
优惠 满包邮
延迟发货说明
上书时间2024-12-11
卖家超过10天未登录
经典与意义:礼与早期儒学的衍变
近年来在早期儒学的研究中,如何在吸收、借鉴新发现简帛资料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发掘已有文献在战国思想史研究中的意义和价值,尤其是《礼记》(包括《大戴礼记》)对于战国儒学研究的重要意义,还是有很大的研究空间。本书以礼为切入点,比较深入地探讨了《礼记》中蕴含的丰富的思想内容及其思想史价值,将其放在孔子之后,尤其是孔孟之间、孟荀之间的思想史发展过程中,以《礼记》为主要资料来进一步分析、落实早期儒家的分化与发展,同时以礼为沟通思想、经典与社会的桥梁,来深化礼学思想以及早期儒学史的研究,并由此探讨哲学与历史、哲学史与思想史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拓展哲学史的研究。
刘丰,1972年生于陕西省榆林市。2001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历史学院,获历史学(中国思想史)博士学位。2001年7月至2002年8月在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工作。2002年9月至2004年8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出站后留哲学所中国哲学研究室工作。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兼任中国哲学史学会秘书长。从事儒家哲学、礼学思想史的研究,出版专著《先秦礼学思想与社会的整合》《北宋礼学研究》,发表论文数十篇,译著一部。
绪论:《礼记》与早期思想史的研究 第一节 古文《记》与刘向整理的古文《礼记》 第二节 刘向古文《礼记》与二戴《礼记》之关系 第三节 《礼记》的分类 第四节 《大戴礼记》的分类 第五节 《礼记》与早期儒学史的研究 第一章 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展开 第一节 “无体之礼”:先秦礼学思想的发展与转向 一 礼与“无体之礼” 二 “无体之礼”与礼学思想的转向 三 从《孔子闲居》看战国时期儒学的分化 第二节 从《儒行》到《儒效》:先秦儒学的发展与转折 一 《儒行》的主要内容与特征 二 《儒行》的学派归属 三 《儒行》与战国时期儒学主流思想的冲突 四 《荀子》的政治哲学转向 第三节 《礼记·经解》与先秦儒家思想的发展 一 “六经”合称的形成及其在儒学发展中的意义 二 《经解》的思想渊源及其与荀子学派的关系 三 《经解》首章的结构 四 《经解》中的“六经”次序及其意义 五 《经解》篇的整体结构 第四节 《礼记·乡饮酒义》的方位图式及其思想史意义 一 《礼记·乡饮酒义》的学术意义 二 《乡饮酒义》的方位安排及其意义 三 从《乡饮酒义》看礼学与易学的结合 四 《礼记·乡饮酒义》的思想史意义 第二章 早期儒家政治哲学的建构 第一节 “为民父母”与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 一 先秦儒家“为民父母”的思想渊源与演变 二 “为民父母”与礼治思想 三 “为民父母”与亲亲尊尊的整合 四 余论 第二节 周公“摄政称王”及其在儒家政治哲学中的意义 一 周公“摄政称王”的相关史料分析 二 北宋儒学发展中的周公“摄政称王” 三 周公“摄政称王”的政治哲学意义 第三节 战国时期儒家的变礼思想——以国家政权转移的理论为中心 一 禅让 二 革命 三 王鲁 四 选举 五 余论 第三章 早期儒家历史哲学的形成 第一节 制造“三代”——儒家“三代”历史观的形成及近代命运 一 儒家“三代”史观的形成 二 “三代”的模式化及其内在机制 三 “三代”与历史循环论 四 “三代”史观的近代命运 第二节 《礼记·礼运》与战国时期儒家历史哲学的建构
展开全部
配送说明
...
相似商品
为你推荐
开播时间:09月02日 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