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章引论1
节城镇化发展的战略需求1
一、城市发展的战略地位1
二、城镇化发展的战略部署5
第二节面向战略需求的城市地理学8
一、需求导向下的城市地理学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8
二、面向战略需求的城市地理学研究内容10
第三节框架结构与核心要点17
一、框架结构17
二、突出特点19
三、核心要点20
主要参文献23
第二章城镇化进程与基本规律24
节城镇化的基本内涵与转变过程24
一、城镇化过程的基本内涵24
二、城镇化水的度量方法26
三、城镇化发展的新旧转型27
四、城镇化发展的基本方针31
第二节城镇化发展的阶段规律32
一、城镇化发展的三阶段规律及局限33
二、城镇化发展的四阶段规律35
三、中国城镇化发展阶段及规律37
四、中国城镇化发展阶段与世界的比较分析41
第三节城镇化发展质量与提升方向45
一、城镇化发展质量的演进规律45
二、城镇化发展速度-质量-水的互动关系47
三、城镇化发展质量的测度指标体系与方法49
四、城镇化发展质量的提升方向52
第四节城镇化发展模式与路径选择54
一、城镇化发展的基本模式54
二、城镇化发展的城乡融合模式57
三、城镇化发展的路径选择69
主要参文献74
第三章城镇化的资源环境效应76
节城镇化与资源环境的相互作用76
一、城镇化圈与资源环境圈的构成与演变过程76
二、城镇化圈与资源环境圈相互作用图谱77
三、城镇化圈与资源环境圈始终保持很好距离79
四、根据城镇化圈与资源环境圈相互作用调控城市发展走向79
第二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圈理论80
一、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与耦合塔81
二、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关系与交互方式84
三、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圈理论及其图谱87
四、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圈的演替阶段90
第三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效应93
一、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胁迫及耦合机理93
二、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的基本定律94
三、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的规律97
四、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的测度方法100
第四节城镇化与水土资源保障效应102
一、城镇化与水资源利用的耦合效应102
二、城镇化与土地利用的耦合效应108
主要参文献113
第四章城镇化的空间组织格局116
节城镇化空间格局组织的影响因素117
一、城镇化空间格局组织的全-球影响因素117
二、城镇化空间格局组织的本土影响因素120
第二节城镇化空间组织的轴线格局122
一、沿海地区城镇化发展主轴124
二、沿长江地区城镇化发展主轴125
三、沿京哈、京广线地区城镇化发展主轴126
四、沿陆桥地区城镇化发展主轴126
五、沿包昆线地区城镇化发展主轴126
第三节城镇化空间组织的分区格局127
一、城镇化发展综合分区依据与原则127
二、城镇化发展综合分区的主要功能128
第四节大中小城市协同发展的新金字塔型组织格局132
一、现行大中小城市构成的金字塔型空间格局的评价132
二、未来大中小城市协同发展的新金字塔型空间格局135
主要参文献139
第五章城市群的形成与发展141
节从都市圈到城市群141
一、都市圈141
二、城市群144
三、城市群的识别标准149
第二节城市群发展的战略地位153
一、全球视野中的城市群153
二、战略中的城市群156
第三节城市群的形成演化过程161
一、城市群空间的拓展过程161
二、城市群高度一体化过程163
三、城市群基本过程166
第四节城市群形成发育机制与规律168
一、城市群形成发育的驱动机制168
二、城市群形成发育的基本规律177
第五节城市群的空间组织格局182
一、全球城市群空间组织格局182
二、中国城市群空间组织格局186
主要参文献192
第六章世界城市与中心城市195
节世界城市196
一、世界城市的基本内涵与战略控制权196
二、世界城市的基本特征与功能198
三、世界城市的分类标准与评价方法200
第二节国际大都市203
一、国际大都市的概念与基本功能203
二、国际大都市的主要类型与特征205
三、国际大都市建设的体思路与策略210
第三节中心城市216
一、中心城市的基本功能与分类216
二、中心城市的建设条件217
三、中心城市建设注意的相关问题219
主要参文献220
第七章城市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222
节城市规划222
一、城市规划及编制体系222
二、城市规划的编制内容224
三、城市规划的法律体系227
第二节城市多规合一228
一、城市多规合一在空间规划体系中的重要意义与作用228
二、城市多规合一的核心实质与基本属231
三、城市多规合一的技术路径234
第三节国土空间规划238
一、国土空间规划及编制体系238
二、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思路239
三、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内容240
四、国土空间规划的关注重点244
主要参文献247
第八章城市发展新动向与新模式248
节创新型城市248
一、创新型城市组成要素与判断标准248
二、创新型城市建设现状与评估体系251
三、创新型城市建设趋势与空间格局254
第二节低碳城市256
一、低碳城市的概念与基本内涵257
二、低碳城市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258
第三节韧城市260
一、韧城市的基本内涵与特征260
二、韧城市评价方法与韧水262
三、韧城市评价体系264
第四节收缩城市266
一、收缩城市演化的国际背景与内涵266
二、收缩城市演化的影响因素与评价指标270
第五节智慧城市272
一、智慧城市的基本内涵与构架273
二、智慧城市的评价体系274
三、智慧城市的应用体系276
第六节美丽城市279
一、美丽城市的基本概念及重要意义280
二、美丽城市的评估体系281
三、美丽城市的建设思路284
主要参文献286
第九章未来城市的发展愿景289
节未来城市的生产生活方式289
一、未来城市的生产方式290
二、未来城市的生活方式292
第二节未来城市的发展特点与形态295
一、立体和浮动:未来的多维空间城市296
二、包容与共享:未来的包容共享城市298
三、品质与:未来的品质城市300
四、公和安全:未来的全城市303
五、活与韧:未来更具活力韧的城市305
第三节未来城市的主要功能308
一、数字经济功能308
二、智能社会功能313
三、智慧服务功能317
四、创意功能318
五、立体生态功能319
第四节未来城市的空间布局320
一、实体空间320
二、虚拟空间322
主要参文献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