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图书保证 可开电子发票
作者:
(比利时)米歇尔?德弗洛埃(Michel De Vroey)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
9787301307571
出版时间:
2019-1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作者:
(比利时)米歇尔?德弗洛埃(Michel De Vroey)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
9787301307571
出版时间:
2019-10
售价
¥
73.00
7.4折
定价
¥98.00
品相
全新
上书时间 2025-02-05
卖家超过10天未登录
商品描述:
前言 推荐序1 赖建诚 台湾新竹清华大学经济系荣休教授上世纪80年代初期,我在比利时鲁汶大学常有机会见到米歇尔·德弗洛埃教授,他也正是《宏观经济学史:从凯恩斯到卢卡斯及其后》一书的作者。当时他刚任教职没几年,是位宁静儒雅的学者,看来没长我多少,但头发已明显稀疏。有一次听演讲,德弗洛埃正好坐在我旁边,因已互相眼熟,他看我手上有本书,便客气地借去看一下,用法语讲了两个字:fait voir(借看)。我完全不知道他的研究领域,常见他和年轻同事在一起,日后这几位都各领了风骚。 十多年后,我逐渐在国际期刊上看到德弗洛埃写的许多论文,主要议题是瓦尔拉斯的均衡概念,他的分析是方法论取向,主要的争论对象则是美国的瓦尔拉斯专家唐纳德·沃克(Donald Walker,1934—,哈佛大学博士,印第安纳大学教授)。他们的长久争辩我没跟上,但我因此而注意到德弗洛埃在思想史与方法论领域的国际地位。这本《宏观经济学史:从凯恩斯到卢卡斯及其后》的参考文献中列有他的主要著作,数量和质量皆超过我的预期。 我看到这本《宏观经济学史:从凯恩斯到卢卡斯及其后》的英文版时,真没想到他在这个领域已积累了二十多年的教学经验,马上拜读并深感内容坚厚。原想找人译为中文但未成功,没想到北京大学出版社这么快就做好了,好书永不寂寞。 简言之,我认为本书对宏观分析史提供了评判性的综述,兼具教学与研究功能。它给我印象深的是以下几点:,厚积薄发,与时俱进;第二,架构清晰,文笔简炼,说理明畅,简洁易懂;第三,体系完整,视野开阔,各门各派了然于胸;第四,证据坚实,知识量大,文献丰富,惠我良多;第五,风格高雅,让人恍然大悟,余味延绵。 德弗洛埃的这本书,让我立刻联想到马克·布劳格的《经济理论的回顾》(Economic Theory in Retrospect,第5版,1997年)。两者的属性与层次相似:都是思想史的回顾分析,既综述又评判。布劳格以学派来探讨经济学近三百年的进展,而德弗洛埃的目标较明确(专注于单一领域,即宏观经济学波动理论),时期较短(半个多世纪,从凯恩斯1936年的《通论》到20世纪70—80年代的理性预期、RBC、DSGE等)。如何判断这两本都是好书?有个简单方法:我知道的细节,他们都掌握得比我更丰富、更深入,让人心服口服。布劳格写作《经济理论的回顾》第五版时正好70岁,德弗洛埃比我稍年长,现已过70岁,还真希望他写第二版。 我找了好几篇本书的书评,基本上都对其极力称赞,其中以Azariadis (2018)为深入,很少见到39页的书评,并且还发表在美国经济学会的刊物上,可见本书所讨论议题的重要性与可争辩性。德弗洛埃对经济波动领域的经典文献真是读通搞懂了,写得又清晰又让人意想不到。对经济学相关专业研究生和宏观经济学专家来说,本书是不可回避的佳作。本书至少要详读两次,三次更值得。我认真读了前四章,越读越慢,主因是理解上的差距愈往后愈明显。因担心其余诸章会使眼疾恶化,只能浅浅翻阅。但试举三例,说明本书为何吸引读者,以及其分析的深度何在。 ,前言的表0.1是两栏式的对照:左栏是1936-2000年间宏观经济学史中的重要节点,从《通论》到IS-LM,再从理性预期到DSGE(代、第二代等)的层层进展;右栏是各阶段的代表人物。作者在前言中说,这是不可或缺的“大图景”,因为理论的发展可视为一种“决策树”,其分支起源于对基本方法论节点的选择。采用某个分支而非另一个分支,会使理论走向不同的发展轨迹,进而产生深远影响。基于这个视角,前言中的专栏0.1用箭头来解说代表人物之间的影响方向:单箭头代表前后传承,双箭头代表对立,同时也标示这些派别与人物是本书哪一章的主题。这两个图表就是本书的宏观定位。 第二,首章综述凯恩斯《通论》的“研究计划”,分列七点解说凯恩斯时代经济学理论所面临的危机、有哪些主要病征,以及凯恩斯的研究目标。凯恩斯面临好几条叉路,自知处方不等于解药,所以自谦《通论》只是“温和的保守”(moderate conservative)。史实正好相反,《通论》是经济思想史上的大革新,也带来了政策史上的大创举。作者在这七点内,对凯恩斯的心路历程与转折,做了简明透彻的解说。 第三,再举个细节例子。首章的脚注⑤介绍了凯恩斯对瓦尔拉斯的态度。凯恩斯在1934年12月的一封信中写道:“无论如何,我都期望有一天能够说服你,瓦尔拉斯的理论和其他一些理论基本上就是胡闹!”睿智如凯恩斯,若今日棺中复起,看到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主宰学界,不知将如何自处? 以上三例才引到正文第7页,全书正文超过400页,相信它们同样精彩,且具有启发性,请读者慢慢品味吧!依我所见,第四章用长达30多页的篇幅分析货币论的争辩并形成表4.1的总结对照,写得实在内行,我屡屡回望,自叹不如:“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世说新语·捷悟·绝妙好辞》)。 下面,我希望谈谈为何要读宏观经济思想史。首先,具备整体性的眼光很重要。其次,必须搞清各派间的来龙去脉、相似点与相异点。再次,掌握宏观经济学界的思潮变化是学者的责任。后,厘清各派间的争执与歧异其实并不容易。亚洲学者过于擅长数理建模,常忽略模型背后的精神与立意,因而不易推陈出新。方程式犹如铁砂掌,是用来劈砖头的。功力大小的区别也仅仅是一块砖与十块砖之间,再会劈砖也无法一统江湖。 以《水浒传》为例,书中共有三十六天罡星与七十二地煞星,各路英雄好汉,如鲁智深、林冲、史进等,都有独门武功,但领军群英的宋江,只杀过一个弱女子阎婆惜。他凭什么天罡地煞排名?靠什么统领一百零八条好汉?在我看来,单一个“义”字。义字的含义很广:眼界、胸怀、手腕、说理。亚洲经济学界已不缺好汉英雄,为何一直没得诺贝尔奖?恐怕就缺这个层次:身怀绝技,不如直指人心。 有志者不要停留在铁砂掌劈砖秀上,要先对义理与门派了然于胸。层的水果(修改模型、evidence from……)摘完后,如何更上层楼才是重点。除了数学建模,宏观经济学界更应明了自己在历史进程中的位置,勿当蒙眼马只走直线。历史就像汽车的后视镜,后视镜虽不能保证司机(决策者)往前开不出车祸,但可让其预见左右及后方的危险。决策层级愈高者,历史感的重要性愈显著,反之亦然。 我十岁初读《西游记》时,只关心牛魔王、芭蕉扇、盘丝洞这些神怪。二十岁上大学重读,看到的是大唐与西域的历史。四十多岁陪儿子读,转而注意到各章回的“有诗为证”,那是吴承恩的禅修心得,并且正是《西游记》的核心讯息。退休后静心重读,对作者的布局与隐喻反而更有体会。 我对这本《宏观经济学史》的理解,还停留在“神怪与历史”层次,期盼专业研究者迅速进入“心得与布局”的境界。布劳格说他每五年都会重读熊彼特的《经济分析史》,重新感受此书的气魄与闪亮的错误。我听得懂他的心法,因为我年轻时认真读过几次他的《经济理论的回顾》,它助我打通任督二脉,终身受益。德弗洛埃教授的这本书也值得咀嚼反刍:了然于胸不是境界,而是技能。前人闪亮的错误,就是后人的灯塔。推荐序2 苏剑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宏观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正式诞生已有八十多年了。八十多年来,虽然这门学科曾经有过各种各样的“危机”“革命”,但基本上都是围绕凯恩斯及其经济理论展开的,现在的宏观调控体系也基本上是依据他的理论建立起来的。 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到现在也已有十余年了。遗憾的是,直到现在,关于此次金融危机的根源和正确的应对措施,学术界都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共识。事实上,各国的应对措施基本上还是凯恩斯主义需求管理。 然而,现在的宏观经济学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大,宏观经济学也越来越远离现实。 从理论上说,宏观经济学引入了政府调控,但对政府的调控职能却没有给出清晰、充分的界定。其结果是,政府的手越来越长、越来越有力,经过八十多年的发展,到现在,离开政府调控,各国经济都已经无法正常运行。市场机制自动调节经济的功能被严重抑制,实际上,各国宏观经济现在已经成为断不了奶的孩子,或者成为无法自我调节、自动运行的植物人。 从研究上说,现在的宏观经济学界是“泥瓦匠”的天下。思想家无处容身,设计师退居其次,“泥瓦匠”大行其道。宏观经济学研究展现的主要是令人炫目的方法,而不是深刻的思想和逻辑。就像你去饭馆吃面,厨师当着你的面表演他拉面的技术,你消费的已经不是那碗面,而是厨师拉面的那一手功夫。这样的经济学对解决现实经济问题有多大帮助? 从政策上说,凯恩斯主义需求管理对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有害无益。财政政策会导致政府债务的累积,埋下政府债务危机的隐患。而货币政策刺激出来的投资的质量会越来越差,越来越经不起负面因素的冲击,终会导致银行危机或其他形式的金融危机。应该说,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跟此前美国政府采取的大规模扩张性货币政策直接相关。 面对这些问题,宏观经济学需要一场真正的“革命”。这场“革命”会来自何方?会以何种形式出现?对于这些问题我们目前很难回答。但我们知道,要想开创未来,必先理解过去。米歇尔·德弗洛埃教授的这本《宏观经济学史:从凯恩斯到卢卡斯及其后》对宏观经济学的历史做了一个全面深入的总结,对于理解宏观经济学的发展脉络和发展逻辑很有帮助,从而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宏观经济与宏观经济学之间的互动以及宏观经济学的未来发展方向。在本书中文版出版之际,本人很荣幸能有机会为其作序,相信本书的出版对于我国宏观经济学的教学和研究会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 导语摘要 《宏观经济学史:从凯恩斯到卢卡斯及其后》系统介绍了从凯恩斯《通论》到“卢卡斯革命”再到当今宏观经济学的思想发展历程,作者以简练且具有批判性的方式依次介绍了各个时期的重要模型——包括凯恩斯主义模型、货币主义模型、非瓦尔拉斯均衡模型、新兴古典宏观经济学模型、新凯恩斯主义模型、RBC模型、第二代新凯恩斯主义模型等。作者注重就各个学派之间的异同和联系进行剖析,强调方法论和思想性,辅之以重要经济学家自身的经济思想发展概述,并对宏观经济学的演化规律和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本书对宏观经济学思想的评述系统、深刻,具有启发性,有助于经济学相关专业的教师、学生及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增进对宏观经济学的理解。 作者简介 米歇尔·德弗洛埃是比利时鲁汶大学荣誉教授,圣路易斯大学访问教授。出版著作包括《非自愿失业:难以捉摸的理论探索》(Involuntary Unemployment: The Elusive Quest for a Theory)、《凯恩斯、卢卡斯:另一种宏观经济学》(Keynes,Lucas: D’une macroéconomie à l’autre),另在学术期刊上也发表诸多文章。 目录 目录 图目录 表目录 专栏目录 中文版序 前言 致谢 部分 凯恩斯与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 章 凯恩斯的《通论》和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兴起 第二章 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IS—LM模型 第三章 新古典综合计划:克莱因和帕廷金 第四章 米尔顿·弗里德曼和货币主义者的争论 第五章 菲尔普斯与弗里德曼:自然失业率 / 第六章 莱荣霍夫德和克洛尔 第七章 非瓦尔拉斯均衡模型 第八章 对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评价 第二部分 DSGE宏观经济学 第九章 卢卡斯与DSGE宏观经济学的兴起 第十章 方法论突破 第十一章 评价卢卡斯 第十二章 对卢卡斯的早期回应 第十三章 回应卢卡斯:代新凯恩斯主义 第十四章 回应卢卡斯:其他研究思路 第十五章 真实经济周期模型: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的贡献 第十六章 真实经济周期模型:批判和发展 第十七章 真实经济周期模型:我的评述 第十八章 第二代新凯恩斯主义模型 第三部分 一个更宽广的视野 第十九章 马歇尔-瓦尔拉斯大分流视角下的宏观经济学史 第二十章 关于DSGE宏观经济学的论战 第二十一章 继往开来 参考文献 索引 译后记 内容摘要 《宏观经济学史:从凯恩斯到卢卡斯及其后》系统介绍了从凯恩斯《通论》到“卢卡斯革命”再到当今宏观经济学的思想发展历程,作者以简练且具有批判性的方式依次介绍了各个时期的重要模型——包括凯恩斯主义模型、货币主义模型、非瓦尔拉斯均衡模型、新兴古典宏观经济学模型、新凯恩斯主义模型、RBC模型、第二代新凯恩斯主义模型等。作者注重就各个学派之间的异同和联系进行剖析,强调方法论和思想性,辅之以重要经济学家自身的经济思想发展概述,并对宏观经济学的演化规律和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本书对宏观经济学思想的评述系统、深刻,具有启发性,有助于经济学相关专业的教师、学生及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增进对宏观经济学的理解。 主编推荐 米歇尔·德弗洛埃是比利时鲁汶大学荣誉教授,圣路易斯大学访问教授。出版著作包括《非自愿失业:难以捉摸的理论探索》(Involuntary Unemployment: The Elusive Quest for a Theory)、《凯恩斯、卢卡斯:另一种宏观经济学》(Keynes,Lucas: D’une macroéconomie à l’autre),另在学术期刊上也发表诸多文章。 媒体评论 非常高兴看到《宏观经济学史》这部重要著作中文版的问世。它填补了目前中文世界因缺乏高水平专题经济学史而造成的空白。此书追根溯源,从凯恩斯、凯恩斯主义、新凯恩斯主义和DSGE模型入手,把现代主流宏观经济学缘起、嬗变和学术演化八十余年的历史脉络梳理得既清晰又专业,可读性很强。凡事,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宏观经济学的学习与研究自然也不例外。作者自述“我写该书的目的是为研究生和青年研究人员在‘技术型’学术训练之外提供必要的补充”,我认为,这个目的已经完全达到了。 ——罗卫东,浙江大学副校长、经济学院教授作为一门只有八十余年历史的年轻学科,宏观经济学见证了20世纪*深刻的萧条和*持久的繁荣,它是塑造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础方法论之一,引领无数中外学者为之奉献一生。然而正所谓“凡是过往,皆为序章”,在全球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加剧的今天,如何审视当代宏观经济学的学术意义和实践意义,如何扬长避短、去粗取精,是当代宏观经济学者的历史责任。本书恰恰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穿透历史尘埃”的机会,让我们站在学术逻辑的源头一览群峰。 ——陈彦斌,中国人民大学“杰出学者”特聘教授随着现实经济的飞速发展,过去三十年宏观经济学关注的问题、分析的工具甚至思维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本书对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和*突破做了系统梳理,能够帮助读者厘清理论脉络、把握学术方向,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理解宏观经济学来龙去脉和*前沿的佳作。 ——颜色,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教授对经济工作者来说,读经济学史的意义并不在于以博古的心情来观察博物馆中的陈列,而在于体味经济学发展过程中蕴含的生命力,把握塑造了现代经济学的关键问题和重要思想,从而让我们对经济学理论为什么会是现在这样,以及以后可能会走向什么方向有更深的理解。就这一点来说,本书是一部优秀的宏观经济学史著作。通过这本宏观经济学的“族谱”,我们可以回到关键思想的历史源头处,跟随历史发展的脚步来读懂当代宏观经济学。 ——徐高,中银国际证券总裁助理、首席经济学家米歇尔·德弗洛埃教授在本书中并非简单地将理论罗列出来,而是对宏观经济学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或许这是他为撰写本书而在多年的学术研究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他对经济学抱有很高的期许,强调我们这些宏观经济学家在学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并且对我们目前所取得的理论成就赞赏有加。但他也没有掩饰自己对这门学科的遗憾之情,他坚信虽然没有回头路可走,但长路漫漫,仍需求索。 ——罗伯特·卢卡斯,芝加哥大学约翰·杜威杰出贡献教授宏观经济学以八十年前凯恩斯的《通论》为起点,其经历的理论“革命”和“反革命”之多是其他经济学分支都没有经历过的。米歇尔·德弗洛埃教授的这本著作为这一时期宏观经济学主流理论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既综合全面而又可读性颇高的概述。本书充分反映了每一种新理论范式出现时给学界带来的激动和欣喜,同时也指出了当下宏观经济学家们正面临的纯理论领域、实证领域以及政策建议领域愈发紧张的关系。 ——乔迪·加利,庞培法布拉大学国际经济研究中心、巴塞罗那经济学研究生院教授宏观经济学理论基本上是经由“革命”而发展起来的。诚然我们希望这门学科有一个更具线性或演进式的发展过程,希望大多数的新理论能够自然地契合,从而使宏观经济学的内核逐渐变得坚不可摧。但鉴于现代经济学巨大的复杂性以及在方法选择上的重重困难,“革命”持续发生,这催使现有理论不断被破坏、陷入混沌并*终进行重建。理解这些革命的本质对于理解我们今天的处境是至关重要的,这恰恰是米歇尔·德弗洛埃教授在本书中取得的重要成果。阅读本书极具启发,充满乐趣。 ——奥利维尔·J布兰查德,麻省理工学院罗伯特·M索洛经济学教授宏观经济学是一个复杂的思想演进体系。米歇尔·德弗洛埃教授的*著作深入探讨了理论演进的复杂性,并通过区分马歇尔主义和瓦尔拉斯主义宏观经济学而使宏观经济学史更易于理解。遗憾的是许多经济学家并未作出类似的辨析。 ——戴维·科兰德,明德学院杰出教授德弗洛埃教授的作品读起来像一部游记,记述了他作为一名宏观经济学家的人生历程,以及他对沿途遇到的关键思想所作出的思辨性回应。他始终用深思熟虑和精辟透彻的笔触来激励读者重新思考我们如何到达今天的位置以及未来可能去向何方。 ——佩里·梅林,波士顿大学帕迪全球研究学院教授
孔网啦啦啦啦啦纺织女工火锅店第三课
开播时间:09月02日 10:30
即将开播,去预约
直播中,去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