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加入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X
翰林文轩旗舰店
  • 黄裳读书  散文 黄裳   新华正版

黄裳读书 散文 黄裳 新华正版

举报

散文 新华书店全新正版书籍 支持7天无理由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页数:    238页
  • 字数:    210千字
  • 出版时间: 
  • 版次:  1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页数:  238页
  • 字数:  210千字

售价 19.36 6.0折

定价 ¥32.00 

品相 全新品相描述

优惠 满包邮

优惠 满减券
    运费
    本店暂时无法向该地区发货

    延迟发货说明

    时间:
    说明:

    上书时间2023-05-15

    数量
    库存4
    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
    微信扫描打开成功后,点击右上角”...“进行转发

    卖家超过10天未登录

    • 商品详情
    • 店铺评价
    手机购买
    微信扫码访问
    • 商品分类:
      文学
      货号:
      xhwx_1200807987
      品相描述:全新
      正版特价新书
      商品描述:
      目录:

      辑读书生活杂忆 
      读书生活杂忆 
      读书的回忆 
      书事 
      古书的作伪 
      谈善本 
      谈 
      残本·复本 
      书香琐记 
      常熟翁家 
      四印斋 
      读书记(节选) 
      第二辑那些读书的人 
      傅增湘 
      鲁迅与顾颉刚 
      关于陈寅恪 
      陈寅恪写杂文 
      弢翁纪念 
      忆俞伯 
      忆郑西谛 
      沈从文和他的新书——读《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吴仓硕小笺 
      邓拓的藏画 
      第三辑读书随笔 
      怀素《食鱼帖》 
      闲情 
      品茶 
      中秋随笔 
      龙堆杂拾 
      龙堆再拾 
      四库琐话 
      四库余话 
      北京诗话——《竹叶庵文集》 
      鲁迅诗笺 
      读知堂文偶记 
      读画录 
      读黄永玉画记 
      《金瓶梅》及其他 
      读《一氓题跋》 
      关于“挺经” 
      陈圆圆 
      关于刘瑾 
      几乎无事的悲剧 
      “山中一半雨”及其他 
      拟书话三则 

      内容简介:

      名家读书系列,是会出版社在致力于大众阅读的推广过程中策划组编的一套书。鲁迅、郭沫若、茅盾、俞伯、施蛰存、孙犁、唐弢、黄裳,这些名家的一生,与书相伴,读书、著书、译书,卓绩耀世,非同凡响。而收入这套书中的书话札记等,笔涉书人书事书论,凡读书、品书、买书、编书、访书、求书、遇书、淘书、藏书,以及版本、刻工、装帧等有关书的论及,开掘之深,涉足之广,足以彰显作者深厚的学养和底蕴。希望这套书能以中国汉字的经典魅力,开启广大读者的读书兴趣。

      作者简介:

      黄裳(1919—2012),原名容鼎昌,祖籍山东益都(现青州市),生于河北井陉。当代散文家、不错记者、藏书家、版本鉴定专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上海文联委员。黄裳一生著述颇丰,出版散文随笔集锦帆集锦帆集外旧戏新谈妆台杂记过去的足迹珠还记幸金陵五记一脚踏进朝鲜的泥淖里银鱼集翠墨集榆下说书来燕榭读书记来燕榭书跋清代版刻一隅珠还集负喧录等。出版新书来燕榭少作五种来燕榭文存插图的故事惊鸿集嗲馀集黄裳自选集书之归去来黄裳自述来燕榭书札等,另有黄裳文集(全六卷)问世。黄裳学识渊博,文笔不错,底蕴深厚。被誉为“当代散文大家”。早在少年时,黄裳对古籍阅读和收藏产生了兴趣。胜利后,他返回上海,对明清文学情有独钟,开始收藏历史文献。他生访书甚勤,又精于鉴别,以收藏明清易代之际的野史、笔记为专,多明清刻本、善本,其中不乏稀世的孤本。黄裳的藏书处名“来燕榭”,藏古今中外各类图书万余册,其庋藏之富,堪与阿英、郑振铎等当代藏书大家比肩。他的“书话”作品对中国藏书贡献颇大,晚年更以藏书、评书、品书著称千文坛。

      精彩内容:

          《聊斋志异》虽然不是“书”,但开始读它却在许久以后了。我觉得这是部使我获得阅读古文本领的优选的课本。我没有读过《古书疑义举例》《助字辨略》……更不必说高邮王氏的著作。古文的语、句,差不多都是从“聊斋”里猜出来的,而且以后读更古些的书困难也不多。当然,再古上去不行了,还是得请教训诂学家。
              在南开中学,英文老师李林先生给我们读一种“直接”的课本,而不采用流行的“纳氏文”之类。在教学思想上恐怕持着同样的意见。学生不必死死记住一条条文,只要直接接触作品从而“猜”出语的规律来。我始终认为这方是好的,和小儿学语一样,是从观察、实践中摸索出经验来。比先学教条,后付实践的方好得多,但这也有缺点,如果请你走上讲台去作语分析,会束手无策,甚至连各种“词”的名称也说不出来,陷入一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困境。这是我对语文学家一直抱着敬而远之态度的原因,但只要不做语文教师,有这缺点也没有多大害处。
              这种惯的养成,对此后读书生活的影响是大的。没有系统的、扎实的基础训练,只是碰到什么读什么,随意吸取营养(当然其中也不有毒素),这是走向“杂家”而不是培养专家的道路。
              开始,我在次统一招中进了交通大学。为什么要交大,动机自然是从父亲那里接受下来的救国的思想。交大是重点大学,按我的数理本是不取的,但意外地沾了熟读“聊斋”的光,国文试卷中有一段无头无尾、无标点像“天书”一样的古文,给我读通、点断了。而当时唐文治先生正是交大有很高威望的人,他主张语文一科不及格的不得录取;相反,其他各科差一点却可以原谅。入学以后在大课堂中听过唐老先生讲授过半年古文,看他由人扶着走上讲坛的情景使我肃然,因为那时他不但已是高龄,而且失明已久了。但他讲的古文却一句也听不进,记不住,至今想起还感到负疚。当时交大借了震旦大学上课,学校有一座漂亮的图书馆。我常常从这里借书来看,“四部丛刊”差不多大半都借来看过,当然并未每部仔细阅读,有的只是摩挲一下归还了。但这样我次接触了大量版本书的样本,懂得了什么是黄跋、何校。记得还曾借阅过《王国维先生遗书》,当然读不懂,但有些是可以懂并喜欢的,大段地抄了下来。现在手边还保留着当年抄下的一篇《清真先生遗事》。当然,对周美成发生兴趣,还是先读了俞伯先生《清真词释》的关系。
              南开中学附近开着三家书店,供应着近期新出版的各种新文学书。父亲每月寄来的生活费大部分都被我买了书。鲁迅、冰心、周作人、朱自清、郁达夫……的文集是每种必买的。各种文学杂志也都收有全份。宿舍床头的小书架上是满满的插着新书,后来还引起了舍监的注意,被暗中检查并在校务会议上提出。买来的书不本本看过,即使看也不是从头到尾地通读。这毛病至今也依旧改不掉。我曾看到过吴翌凤的一方藏书印“枚庵流览所及”,觉得很满意,后来请王福厂照样刻了一方。我想我的买书大致也是这种情形,不过是买了来,翻一过,读读序跋,知道大致是怎样一本书,讲了些什么事情,放回书架上了,真是名符其实的“浏览”。至于自己喜欢的,不只通读,有些篇多少次地反复诵读过的,也不是没有。鲁迅的《朝花夕拾》和《且介亭杂文》读过不知道多少遍,不知怎的是读不厌。
              “七七”以后不久,陆续收集的整整两箱书都毁于本侵略军的炮火。但我并不灰心,逃回上海后又继续买书,而且升了级搜罗起“古本”来,如鲁迅的著作一一访求初版的毛边本。《小说月报》也搜齐了从沈雁冰接手改版直至终刊的全份。在三十年代后期,注意收集新文学史料的风气还没有兴起,只有阿英是例外。他的影响是大的,他的《夜航集》和《小说闲谈》……都不只是我的爱读书还是收书的指南。
              投稿活动也从这时开始。对象是“孤岛”上《文汇报》的副刊《世纪风》,作是小小的散文和“掌篇小说”,也是目前流行的“小说”……

      配送说明

      ...

      相似商品

      为你推荐

    孔网啦啦啦啦啦纺织女工火锅店第三课

    开播时间:09月02日 10:30

    即将开播,去预约
    直播中,去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