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政策研究
重庆市促进假日文化旅游消费的对策和建议
“敢为人先”是重庆城市精神的重要特质
跨媒介互文性机制下红岩文化数字化传播新范式
文化生态
重庆涪陵坪上地区客家土楼形成原因剖析
对石柱土家族酒令的艺术特色及其所折射精神之初研
——以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婚礼酒令为例
文艺评论
科技与艺术融合专题系列评论
用数字影像词汇诠释战火纷飞下的中国“苦干”精神世界——评红色动画电影《火凤重天》
数字技术赋能戏剧高质量发展对艺术人才培养的启示
守正创新:基于数字技术赋能戏曲文化传承发展的思考
互文·迭新·瞻望:基于数字赋能艺术的游戏电影
“真一假一真”:数字表演的情感传播逻辑唐忠会
“算法思维”驱动下的“算法作者”电影生产伦理症候论
何谓知音
——吴凡对陈子庄艺术价值的发掘与肯定
基础研究
重庆市渝中区文物建筑发展文化产业之路研究
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方法和意义
——以金刀峡镇为例
数字技术赋能文旅产业发展研究
巴渝文化
丰都鬼神文化价值研究
区域社会中的汉民族与少数民族交往互动研究
——以南平僚为中心的考察
人物风采
风雨磨砺勇长空破浪行
——重庆杂技团陈涛的艺术人生
文化记忆
不尽的师恩永远的追忆
——深切缅怀沈福存老先生
寻找我的爷爷
——抗战硝烟中的作家王向辰
艺文空间
艺苑彩页
《书法》
《潮平风正联》
《过慈湖偶成》
《建言凝智联》
《九天四海》
《李白诗早发白帝城》
《绝圣弃智》
《隶书对联》
《隶书对联》
《隶书条幅李白峨眉山月歌》
《隶书中堂》
《马叙伦词一首》
《毛泽东词<沁园春·长沙>》
《行草》
《行书对联》
《行书条幅苏轼诗》
《毛泽东诗二首》
《<将进酒>书法》
大法官江庸轶事
内容摘要
重庆市促进假日文化旅游消费的对策和建议
202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上强调,“把旅游等服务业打造成区域支柱产业”,为旅游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重庆文化旅游大数据显示,2024年春节假期,重庆市共接待国内游客3001.05万人次,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21.53%,实现文化旅游总收入234.73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38.44%。飞猪发布的《2024春节假期出游快报》显示,2024年春节假期,重庆的游轮游订单量同比大增超10倍、酒店订单量比2019年同期增长超140%。全市旅游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文化和旅游部的数据显示,2024年春节期间,全国游客人均旅游消费1335元,重庆市游客人均旅游消费为782.16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另外,在2024年清明节、“五一”节等节假日期间,相关数据也反映出重庆游客人均消费偏低现象。总的说来,重庆市假日文化旅游消费增幅较大,但是总体水平偏低,,提升假日文化旅游消费水平仍有较大空间和潜力。为促进重庆市假日文化旅游消费,打造文化旅游支柱产业,特作如下分析建议。
一、假日文化旅游消费偏低的成因分析
(一)旅游消费结构单一
当前,来重庆旅游的客人人均文化旅游消费水平相对较低,其花费主要在于饮食住宿休闲娱乐、交通出行三个方面,旅游购物占比很小,旅游消费结构有待调整。许多著名景点,如洪崖洞、磁器口、李子坝轻轨穿楼、解放碑等,门票免费或消费项目少、缺乏特色、旅游品种雷同,使得游客在这些景点的消费较低。两江游、长江索道等售卖门票的旅游项目,价格定位偏低,拉动旅游消费的动力较弱。观光游览和餐饮购物等方面,缺乏深度体验和文化内涵丰富的旅游产品,导致游客在旅游目的地的停留时间较短,很难激活游客的消费需求。
(二)文化消费产品有效供给不足
重庆的本土品牌商品和特色商品开发相对不足,旅游景区的纪念品大多为“义乌造”,与其他地方景区纪念品同质化严重,影响了游客的购物消费意愿。据调查,部分游客愿意增加观看话剧、舞台剧或音乐剧的支出,但从目前的市场供给来看,话剧、舞台剧或音乐剧等高雅的文化消费产品存在供给不足的现象,同时门票价格偏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消费意愿。
(三)热门景点服务水平不高
部分景区门票免费导致景区管理部门提供公共服务后劲不足。作为受益方的商家只在意自家经营场所的完善,不注重景区公共服务的提供,导致景区与商业区差别不大,旅游服务沦为普通的商贸行为,旅游服务的特质未能凸显。一些地方的旅游设施落后、服务水平不高,影响了游客的体验感,从而大幅减少了游客的消费动力。
(四)城乡居民文化旅游消费差距明显
文化和旅游部的统计数据表明,中小城镇和广大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低于城市居民。农村居民的文化旅游消费需求是整个文化旅游消费主体的短板,提升农村居民的文化旅游消费意识和水平是刺激文化旅游消费需求升级的重要抓手,也是新时代促进旅游消费的潜力所在。
精彩内容
重庆是一座文化宝库,文化资源十分丰富,除了闻名遐迩的红色文化、近现代诞生的移民文化交,还有大足的石刻文化、丰都的生命文化、巫山巫溪的远古文化等,在全国乃至世界的文化谱系中都有特定坐标。《重庆文化研究甲辰夏》是一扇展示重庆文化的窗口,肩负着将重庆的文化宣传展示到全国的使命任务,一面深入挖掘重庆本地的历史文献资料,一面完善重庆地域的特色文艺理论、提升文艺产品的内容质量,从而为文艺杂志发展提供广阔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