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加入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X
翰雪轩
  • 曹孚 (1911-1968 复旦大学 华东师大) 至 郑晓沧信札
  • 曹孚 (1911-1968 复旦大学 华东师大) 至 郑晓沧信札
  • 曹孚 (1911-1968 复旦大学 华东师大) 至 郑晓沧信札
图文详情
  • 曹孚 (1911-1968 复旦大学 华东师大) 至 郑晓沧信札
  • 曹孚 (1911-1968 复旦大学 华东师大) 至 郑晓沧信札
  • 曹孚 (1911-1968 复旦大学 华东师大) 至 郑晓沧信札

曹孚 (1911-1968 复旦大学 华东师大) 至 郑晓沧信札

举报
  • 作者: 
  • 年代:    大跃进 (1956-1965)
  • 页数:    1页
  • 尺寸:    1 × 1 cm
  • 作者: 
  • 年代:  大跃进 (1956-1965)
  • 页数:  1页
  • 尺寸:  1 × 1 cm

售价 3800.00

品相 八五品

优惠 满包邮

优惠 满减券
    发货
    承诺48小时内发货
    运费
    本店暂时无法向该地区发货

    延迟发货说明

    时间:
    说明:

    上书时间2023-11-14

    数量
    仅1件在售,欲购从速
    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
    微信扫描打开成功后,点击右上角”...“进行转发

    卖家超过10天未登录

    十八年老店
    店铺等级
    拍卖等级
    资质认证
    90天平均
    成功完成
    95.89% (77笔)
    好评率
    100%
    发货时间
    15.87小时
    地址
    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
    电话
    • 商品详情
    • 店铺评价
    立即购买 加入购物车 收藏
    手机购买
    微信扫码访问
    • 商品分类:
      名人墨迹 > 信札
      货号:
      E1
      商品描述:
      曹孚 (1911-1968),字允怀,江苏省宝山县(今上海市宝山区)罗店镇普通农家。少时家境贫寒,靠在一所女校担任校长的姑母资助读完宝山县立第二高小和镇上教会所办罗店中西公学。1926年,因成绩优异免费保送麦伦中学高中部,这时他常在《民国日报》、《申报》的副刊上发表作品。1929年7月高中毕业后,留校任教,教授初中国文、英文,并开始著述与翻译。18岁时翻译《希特勒传记》;19岁时翻译《励志哲学》。
      1933年,经沈体兰校长(解放初任华东教育部副部长)提议,麦伦中学为曹孚提供助学金入复旦大学教育学系深造。期间,发表了《克伯屈的动的教育观》《中国教育改造问题》《中国生产教育问题》《中国教育之生命线》等论文以及《科学发见谈》《苏联文学诸问题》、雪莱《诗辩》等数部译著。曹孚还曾兼任《教育学期刊》和当年颇享声誉的复旦文摘社的编辑,参与教授孙寒冰主编的《文摘月刊》。民国26年(1937年),以全校英文成绩最优、文学院毕业成绩最优、全校毕业生总分第一等三项第一名,获“异等茂才”金质奖章,并留校任教。
      个人简介编辑 播报
      1937年6月《大公报》曾连载《复旦优秀毕业生曹孚访问记》倍加称道。“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曹孚随校迁入四川北砬,不到两年,升为讲师,旋再升副教授。
      在复旦任教将近十年时间,讲授过英文、中文、教育概论和教育心理学等课程。发表了《中国教育之前途》等论文,出版《生活艺术》《丰富的人生》和《法国失败史》(署曹元恺笔名)等著作。1947年3月,曹孚由复旦大学校长章益教授推荐,福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教育研究院深造,两年半的时间内,先后获得教育硕士、博士学位,并以讲师身份在该院讲授两门课程。他的博士学问论文《杜威教育哲学中的个人与社会(The Individual and Social Dimensions of John Dewey's Philosophy of Education)》深得好评。以后应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之聘,专讲美国教育史。
      任职编辑 播报
      1949年9月,曹孚放弃在美任教的机会,应复旦大学陈望道校长电邀回国,被聘为教育学系教授,1951年起兼任复旦大学副教务长。同时还先后兼任光华大学、沪江大学教授。1951年9月,华东师范大学建校、开学。原复旦大学教育系调整并入华东师大,曹孚被任命为教育系首任系主任。这时加入了中国民主同盟,任民盟市委文教委员会副主任。50年代初,曹写出《杜威批判引论》,揭露美国生活方式和教育制度的缺点。又应上海教育局约请,在上海电台向全市中小学教师播讲苏联的凯洛夫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53年以《小学教育讲座》单行本出版,次年经修改增订,易名为《教育学通俗讲座》再版。《文汇报》特辟曹孚《教育讲座》专栏,介绍曹孚教育法。
      1954年秋,曹调往北京,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是年,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并被推荐为全国政协委员。同年,参加我国教育科学规划的制订和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的筹建,并担任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在北京工作期间,曹孚编审了大量教育领域书稿。并应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宣部、教育部的要求,整理、提供了大量评介国内外教育的有关资料、信息和文章。他还曾受命为教育部草拟中等师范学校《教育学教学大纲》(草案)和《教育实习教学大纲》(草案)等文件。1956年参加制定国家《关于1956-1967年发展教育科学规划(草案)》的工作,并接受委托起草、修订其中“前言”、“教育学”部分的初稿。50年代中期,曹孚相继发表《对于“全面发展的教育”问题的看法》、《“全面发展”并非“平均发展”》等文章。1957年,应中央教育行政学院之邀,曹孚对学员做学术报告,后经整理以“教育学研究中的若干问题”为题发表于《新建设》。1961年受委托为高等师范学校教育系学生开列必读和阅读书目,承担主编《外国教育史》的任务。1962-1964年先后在华东师大、上海教育学会、杭州大学、北京师大、沈阳师院、沈阳教育学会、吉林师大、天津教育学会作《教育学辩》《教育上的十个重大问题》《教育学中的中外古今问题》《教育科学的学习和研究》《高等师范教育的特点和师范性》《教育学的性质和任务》《教育改革的历史观》《当代资产阶级教育思潮》《教育史上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等学术报告。后接受《文汇报》与中国青年出版社邀请,撰写《教育漫谈》专栏文章与青年修养方面普及读物。
      曹孚1950年发表的《杜威批判引论》,“是我国学者对杜威思想的第一次最系统、最详尽的批判......”。 [1] 1953年出版的《教育学通俗讲座》“不仅文字通俗,一般小学老师都能看懂,而且说理深入、全面,使读者心悦诚服,并善于联系小学教育实际,生动活泼,远非一般枯燥的、教条式的教科书所能比拟“。 [1] 该书前后三种版本加外地翻印累计印行几百万册,印象了一代小学乃至中学教师的成长,并因此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中小学教育实践中打下深刻印记。1961年受高校文科教材会议委托主编的《外国教育史》,作为后来几十年间大学乃至研究生教育教材,影响了几代教育学人。曹孚对外国教育史学科建设提出的理论框架和学科构想,以及在《教育学研究中的若干问题》一文中确立的研究教育史的若干重大原则,反映了”钩玄提要的学术功底“, [2] 多具开拓性的价值,并因此”奠定了他作为中国当代的外国教育史学科奠基人的地位“。 [3]
      1968年1月15日曹孚于北京病逝,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于1980年为曹孚平反,经胡耀邦同志批示,骨灰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1989年曹孚的学生瞿葆奎、马骥雄、雷尧珠选编了《曹孚教育论稿》,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以纪念这位教育学家和外国教育史学者逝世二十周年。该书后被选入《中外教育名著评介》。

      配送说明

      ...

      相似商品

      为你推荐

    孔网啦啦啦啦啦纺织女工火锅店第三课

    开播时间:09月02日 10:30

    即将开播,去预约
    直播中,去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