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跨越发展十年(2011-2020)(精)
举报
-
出版时间:
2019-12
-
装帧:
精装
-
开本:
16开
-
ISBN:
9787511656124
-
出版时间:
2019-12
售价
¥
331.01
8.3折
定价
¥398.00
品相
全新
上书时间2025-03-14
卖家超过10天未登录
-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孙扬,中共党员。徐州农科所(院)副所(院)长(2019.3.1~)。2001年6月徐州师范大学经济地理学与城乡区域规划专业毕业,学士学位;2011年7月江苏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2001年7月-2002年6月在烟台WECL英语学院学习;2002年10月-2006年2月徐州市委农工办,从事农村经济发展管理工作;2006年3月-2007年7月徐州市委老干部局,从事离休干部政治待遇管理工作。2007年8月调至徐州农科所蔬菜研究室,同年12月任徐州农科所办公室副主任;2010年3月-2012年3月派驻沛县河口镇任镇党委副书记,负责省“挂县强农富民”、“科技扶贫整村推进”和市“对口帮扶扶贫攻坚”等工程实施;2012年3月-2019年6月任徐州农科所办公室主任;2018年3月-2019年6月兼任徐州农科所后勤服务处处长;2019年3月任徐州农科所(院)副所(院)长,主管党建、组织、精神文明建设、青年和妇女工作,中国农业科技管理研究会地市农业科研院所工作委员会工作,后勤安全管理等工作,协管人才、宣传与意识形态工作;分管办公室、后勤服务处、综合档案室、青工委、妇联。自来徐州农科所至今,首先为蔬菜研究室常态化运行打下良好基础;其次在行政管理上致力于开拓创新,开展了以“行政服务科研、科研服务三农”为导向的“作风建设双评议”活动,并自主形成一整套评价体系;牵头相关部门改革完善有关管理机制,出台了财务管理、国有资产管理、科研经费管理、科研副产品处置、成果转化奖励分配、博士后管理、出国(境)人员管理、公务用车以及公务出行、接待规定摘编等一系列管理办法或规定,促进了全所工作程序规范、管理效率提高、廉政风险降低。2011-2020年承担省部级项目5项,其中参加主持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软科学调研项目4项;作为完成人协作育成甘薯新品种1个,获河南省商丘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发表研究论文2篇,作为编委成员编写出版专著1部;获得江苏省“送科技下乡、促农民增收”优秀科技特派员、江苏省“挂县强农富民工程”科技服务明星、江苏省优秀扶贫工作队员、江苏省农科院系统先进个人、徐州市扶贫开发工作先进个人、徐州市优秀统战干部、徐州市优秀党务工作者、徐州市“工人先锋号”、徐州农科所优秀党员、徐州农科所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近20个。
目录
第一章10年历程第一节机构变革第二节 领导变更一、行政领导二、所(院)党委领导第三节10年(2011-2020年)概况一、科技投入持续增加,研发条件显著改善二、创新立项稳步提升,科技计划顺利实施三、科研平台提档升级,创新手段增强完善四、实施“三大”工程建设,所容所貌焕然一新五、创新发展增强后劲,体系建设全国争先六、科技产出量质齐升,农业科研成绩斐然七、创新活力竞相进发,体系建设日益增强八、创新增强支撑能力,服务“三农”高质量发展九、专业研究砥砺奋进,科技创新跨越发展第二章学科发展第一节国家重点学科一、发展历程二、研究进展第二节区域优势学科一、小麦学科二、水稻学科三、棉花学科四、大豆学科五、花生学科第三节 特色新兴学科一、园艺学科二、果树学科三、玉米学科四、其他学科第三章国家体系第一节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研发中心…第二节岗位科学家・一、唐君研究员——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甘薯种质资源评价、种质资源收集与评价岗位科学家二、马代夫研究员——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北方区育种岗位科学家…三、李强研究员——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特用型甘薯品种改良岗位科学家…四、李洪民研究员——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栽培与耕作研究室南方区栽培岗位、栽培与土肥研究室养分管理岗位科学家五、唐忠厚副研究员——行使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栽培与土肥研究室养分管理岗位科学家职责六、谢逸萍研究员——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病毒病防控、北方病害防控、线虫与真菌病防控岗位科学家七、钮福祥研究员——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功能食品与产业经济、甘薯食品加工岗位科学家八、杨峰研究员——国家特色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大蒜品种改良岗位科学家第三节 综合试验站站长一、示范县设置二、试验站站长第四章 党的建设第一节院(所)党委第二节 各党支部第一党支部(行政党支部)一、人员组成二、工作成效第二党支部(科研党支部)·一、人员组成二、工作成效第三党支部(园区党支部)·一、人员组成二、工作成效第四党支部(甘薯中心党支部)一、人员组成二、工作成效第五党支部(徐农种业党支部)一、人员组成二、工作成效第六党支部(铜山试验站党支部)一、人员组成二、工作成效第七党支部(离退休党支部)……附录十学术活动一、举办学术会议二、参加学术交流附录十一荣誉称号…一、先进集体二、先进个人附录十二党、政、群代表大会代表…一、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单二、各级政协委员名单三、民主党派及同级群团代表附录十三 高级职称人员…一、2011-2020年徐州农科所在职研究员二、2011-2020年徐州农科所在职副研究员附录十四 在职人员…一、在职院(所)领导成员二、院(所)下辖各部门(单位)在职人员附录十五 派驻人员…致谢…
内容摘要
第一节机构变革自2010年11月28日在徐州开元名都国际大酒店隆重举行“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100周年华诞庆典”至2020年,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的发展历史又向前迈进10年,全所职工以欢呼雀跃的心情迎来建所110周年的喜庆时刻。众所周知,2020年是世界性蔓延新冠肺炎疫情、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年,是实施国家“十三五”科技计划、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收官之年,也是徐州农科所跨越发展的10年(2011一2020年)。在这10年期间,其机构设置一直延续1983年11月江苏省政府命名的“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与“江苏徐州甘薯研究中心”(1984年3月农牧渔业部科教司、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徐州市人民政府协议建立、1989年8月农业部批准)、“徐州市农业科学院”(1999年12月徐州市政府将徐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更名)、“中国农业科学院甘薯研究所”(2002年12月农业部批准中国农业科学院增挂牌子),4块牌子同属一套机构,隶属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徐州市人民政府双重领导。这是全国唯一挂有国家、省、市三级名称牌子、分别启用公章开展各项科研工作的区域性、综合性农业科研机构。2014年1月2日,江苏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关于省农业科学院及其所属事业单位分类的批复》(苏编办复〔2014〕8号)。将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铜山试验站事业单位定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基于跟上新形势、适应新时期、贴紧新时代的发展大局,满足全国甘薯产业、区域性农业的现代发展需求,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确立“通天立地、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勇攀新高”的发展理念,围绕“立足徐州、面向黄淮、兼顾全国、奉献三农”的服务宗旨,瞄准“打造一支国家队、做大做强地方队”的发展目标,坚持“大稳定小调整、调优调强调新”的改革原则,对其内部机构做了适时、适度的深化改革或优化调整。2010年12月,将“甘薯栽培与加工利用研究室”分设为“甘薯生理栽培研究室”和“甘薯加工利用研究室”。2011年3月8日,《农业部关于印发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依托单位和岗位聘用人员名单(2011-2015年)的通知》(农科教发〔2011〕3号)。在“十二五”期间,徐州农科所继续作为“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研发中心”的建设依托单位,并设立4个功能研究室(遗传育种、病虫害防控、栽培与耕作、产后加工)、25个综合试验站及125个科技示范服务县。徐州农科所在“十一五”甘薯岗位科学家4人(马代夫、唐君、李洪民、谢逸萍)的基础上增加钮福祥为甘薯加工利用岗位科学家,即在“十二五”期间共有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研发中心1个、国家首席科学家1人、甘薯岗位科学家5人。徐州农科所作为建设依托单位,在“十二五”期间,继续设立国家小麦产业技术徐淮综合试验站、国家水稻产业技术徐州综合试验站、国家棉花产业技术徐淮综合试验站、国家大豆产业技术徐州综合试验站、国家花生产业技术徐州综合试验站。2011年7月8日,《农业部关于公布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及农业科学观测试验站名单的通知》(农科教发〔2011〕8号),由徐州农科所作为依托单位的农业部甘薯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正式建立,马代夫(2011年7月一2017年3月)、李强(2017年3月一)先后任主任;孙近友(2011年7月-2017年3月)、徐振(2017年3月一)先后为秘书。按照2011年、2012年国务院颁发,2013年、2014年江苏省下发的有关文件规定和2015年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印发的相关意见要求,根据现代企业制度规程,于2015年5月25日将所办科技企业“江苏徐农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实行事、企分开,产权分离,自负盈亏,变更委托独立法人为周兴根,2017年2月28日进行股权转让。2013年7月,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将其院属的“铜山花碱土试验站”改名为“铜山试验站”,下放到徐州农科所管辖,编制、级别、事业费不变,黄怀成任站长。2015年4月7日,为加强全所科技服务工作,按照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要求,结合徐州农科所实际情况,徐州农科所决定成立“科技服务中心”(徐农院〔2015〕16号),撤销原挂靠科研管理处的内设机构“农业科技服务中心(2002年3月一2015年4月)”。2017年6月13日,《农业部关于印发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聘用人员名单(2017-2020)的通知》(农科教发〔2017〕10号)确定徐州农科所为“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研发中心”建设依托单位,首席科学家为马代夫;设置遗传改良、栽培与土肥、病虫草害防控、机械化、加工、产业经济研究室6个、岗位科学家23人,这些均来自全国9个省(区、市)12个省级以上科研、教学单位的专家、学者。其中徐州农科所的唐君为种质资源与评价岗位科学家,李强为特用型甘薯品种改良岗位科学家,李洪民为养分管理岗位科学家,谢逸萍为线虫及真菌病防控岗位科学家,钮福祥为食品加工岗位科学家;同时设置石家庄、运城、南京、杭州、合肥、阜阳、龙岩、南昌、烟台、济宁、威海、商丘、漯河、郑州、武汉、长沙、广州、湛江、南宁、重庆、万州、绵阳、南充、贵阳、宝鸡25个综合试验站,站长25人;涵盖全国17个省(区、市)、25个地市。在“国家特色蔬菜产业技术体系”中,徐州农科所的杨峰为遗传改良研究室大蒜品种改良岗位科学家(“十三五”新增)。这样,徐州农科所在“十三五”国家科技体系建设中具有首席科学家(马代夫)1人、岗位科学家(唐君、李强、李洪民、谢逸萍、钮福祥、杨峰)6人、综合试验站站长(冯国华、王健康、李卫华、王幸、王晓军)5人。岗位科学家较“十二五”增加(杨峰)、新上(李强)各1人;小麦、水稻、大豆、花生的综合试验站完成了新老站长交替任务。2019年6月6日,徐州农科所将所属“园艺研究室”的果树学科划出成立“果树研究室”,级别、待遇和其他专业研究室相同(徐农院〔2019〕22号),赵林任副主任。
精彩内容
“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徐州农科所),亦称徐州市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甘薯研究所、江苏徐州甘薯研究中心。四个“名称”(牌子)均为一套领导机构,隶属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和徐州市委、市政府双重领导。徐州农科所始建于1910年,是全国创建时期最早、连续时间最长、地理位置优越、创新成就辉煌、以应用研究为主的区域综合性农业科研机构,也是江苏省乃至全国屈指可数的具有百余年历史的农业科研院所。至2020年,徐州农科所已有110年创建历史。回首以前的100年(1910-2010),艰苦创业,春华秋实;总结迩来的10年(2011-2020),继往开来,跨越发展。
孔网啦啦啦啦啦纺织女工火锅店第三课
开播时间:09月02日 10:30
即将开播,去预约

直播中,去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