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加入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X
侠骨清风的书摊
  • 《畅游》作者:徐华  尺寸:68cm*67cm
  • 《畅游》作者:徐华  尺寸:68cm*67cm
  • 《畅游》作者:徐华  尺寸:68cm*67cm
  • 《畅游》作者:徐华  尺寸:68cm*67cm
  • 《畅游》作者:徐华  尺寸:68cm*67cm
  • 《畅游》作者:徐华  尺寸:68cm*67cm
  • 《畅游》作者:徐华  尺寸:68cm*67cm
  • 《畅游》作者:徐华  尺寸:68cm*67cm
  • 《畅游》作者:徐华  尺寸:68cm*67cm
  • 《畅游》作者:徐华  尺寸:68cm*67cm
  • 《畅游》作者:徐华  尺寸:68cm*67cm
  • 《畅游》作者:徐华  尺寸:68cm*67cm
  • 《畅游》作者:徐华  尺寸:68cm*67cm
  • 《畅游》作者:徐华  尺寸:68cm*67cm

《畅游》作者:徐华 尺寸:68cm*67cm

举报
  • 题名:    畅游图
  • 年代:    2015-11
  • 类别:    水墨(黑白)
  • 材质:    纸本
  • 装裱形式:    镜心
  • 尺寸:    68 × 67 cm
  • 款识钤印:    徐华
  • 题名:  畅游图
  • 年代:  2015-11
  • 类别:  水墨(黑白)
  • 材质:  纸本
  • 装裱形式:  镜心
  • 尺寸:  68 × 67 cm
  • 款识钤印:  徐华

售价 3500.00

品相 九五品品相描述

优惠 满包邮

优惠 满减券
    运费
    本店暂时无法向该地区发货

    延迟发货说明

    时间:
    说明:

    上书时间2021-08-26

    数量
    仅1件在售,欲购从速
    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
    微信扫描打开成功后,点击右上角”...“进行转发

    卖家超过10天未登录

    • 商品详情
    • 店铺评价
    手机购买
    微信扫码访问
    • 商品分类:
      名人字画 > 国画
      货号:
      71
      品相描述:九五品
      作品保存完好无损。
      商品描述:
      徐华

      其他百科词条

      陕西国画院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徐华,1971年出生,中共党员,1998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画系;2002年考入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山水专业研究生班;2008年考入西安美术学院攻读博士学位,2012年获美术学博士学位,师从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教授。现为《陕西国画院院刊》执行主编,教授、硕士生导师,美术学博士,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教育部专家库成员,陕西国画院青年画院副院长,华山画院副院长,陕西画院联盟学术委员会主任。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徐华

      出生日期

      1971年

      民族



      目录

      百科目录

      简介

      人物经历

      其他作品

      学术著作学术论文

      人物评价

      关闭

      人物经历

      长期从事中国画教学和创作。从1998年至今发表绘画作品四百余幅,论文四十余篇。著作5部。

      作品曾多次入选国家级和省级展览,并有论文及作品发表于《美术》、《文艺评论》、《今日中国论坛》、《书与画》、《艺术生活》、《艺术教育》、《西北美术》、《美术界》、《读者欣赏》、《佛学文摘》、《收藏》、《水墨缘》、《中国艺术》等刊物。

      策划或主持了“灵山雅集·首届全国佛教艺术作品邀请展”、“印象碑林·中国画27人提名展”、“丝路·高峰----首届华山杯国际绘画书法大展”、“长安风格之范宽故里考察”、“长安风格之辋川考察”、“从长安到洛阳-荆浩、郭熙、故里考察”。

      2017年

      3月,参加“丝绸之路——从写实到写意杨晓阳作品展”兰州站座谈会并发言。

      4月,应邀参加方济众“系列研究丛书一、二,首发式暨艺术座谈会”。

      国画作品入选“问道金山——中国书画名家邀请展”(江苏)。

      9月,应邀参加“长安画派与丝绸之路艺术”学术研讨会,并有论文“石鲁绘画的现代意义”参加论坛。(文化部、陕西人民政府主办)

      国画作品《花开长安》入选“第三届今日丝绸之路国际美术邀请展”(文化部、陕西人民政府主办)(陕西)

      11月应邀参加中德文化交流活动,前往德国写生创作。

      2016年

      5月,论文《石若莲花——华山与中国画写生》发表于天津美术学院学报2016年第5期。

      甘肃省博物馆·美术馆举办《行者——徐华画华山》国画作品展(甘肃美术家协会、陕西国画院、西北民族大学主办)。

      论文《画写物外形·中国画写生观》发表于《美术天地》2016年第2期。

      论文《以韩休墓室壁画印证唐代山水之变》发表于《美术》2016年第6期。

      论文《以华山写生为例谈中国画写生》发表于《书与画》2016年第6期。

      6月,国画作品应邀参加《七零七零——当代中国画70后艺术家提名展》(北京)。

      9月,作品《天下下棋亭》入选《行进一带一路,对话中华文明》国际美术邀请展。

      10月,专著《大道当风:石鲁绘画研究》2016年获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

      11月,随共青团出访韩国,进行文化交流。

      12月,甘肃天泽陇能美术馆举办《花开长安——徐华没骨花鸟画作品跨年大吉展》(甘肃美术家协会、陕西国画院、西北民族大学主办)。

      作品入选陕西国画院青年画院成立揭牌仪式暨首届青年画院作品展。

      2015年

      国画作品《春来花开》入选新水墨意象馆主办的“春来花开·当代中国花鸟画邀请展”(北京)。

      应邀主持《从高原攀登高峰:华山中国画论坛》(陕西国画院)。

      应邀参加“新中国美术家系列”陕西国画十四人与陕西十位美术理论家学术研讨会,并撰文《长安·腔调》。

      9月,国画作品《丝路花开》获“第二届今日丝绸之路国际美术邀请展”三等奖(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陕西省人民政府主办)。

      11月,参加首届“高原论坛”作题为“从高原到高峰:石鲁笔下的华山精神”发言(陕西美术博物馆)。

      12月,“翰墨秋韵”当代中青年国画家六人作品邀请展(陕西师范大学博物馆)。

      2014年

      中央数字画频道《长安画台》栏目拍摄专题《水墨清华:画家徐华与他的淡墨淡彩艺术》。

      1月,论文《长安风格就是中国风格》发表于《艺术教育》2014年第1期。

      3月,论文《中国画写意精神》发表于《书与画》2014年第3期;

      8月,作品入选第七届中国国际青年艺术周主题展“承·变:艺术新图景”(南京)。

      9月,作品《行到中庭花数多》获《今日丝绸之路美术作品展》铜奖(西安)。

      10月,作品《花开长安》获“陕西省第七届艺术界”优秀奖(西安)。

      11月,应邀主持“为画立言·陕西担当”首届陕西省青年理论家座谈会。

      2013年

      论文《照金地形与范宽比较》发表于《美术》2013年第8期。

      主持“中国风格”王维辋川别墅考察调研,首次提出“长安风格就是中国风格”。

      6月,国画作品入选“山水长安”首届陕西省中青年山水画作品提名展(西安)。

      8月,国画作品入选“视觉中国·洲际行爱丁堡水墨展2013年”,并随团出访英国、意大利(文化部)。

      11月,作品入选“中国水墨现场”那山那水特展(杭州)。

      2012年

      1月,作品入选《南北对话·当代著名画家山水卷》;论文《思想是艺术的灵魂》发表于《艺术教育》2012年第1期(中国艺术教育核心)。

      2月,论文《中国陶瓷画的写意精神》发表于《中国陶瓷工业》2012年第2期。

      2011年

      3月,论文《捣练图考》发表于《艺术教育》2011年第3期(中国艺术教育核心)。

      4月,论文《胡汉之间--唐代胡人俑探析》发表于《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中文社科类核心)。

      11月,论文《意生象外》发表于《艺术教育》2011年第11期(中国艺术教育核心)。

      12月,论文《虚静淡远》发表于《艺术教育》2011年第12期(中国艺术教育核心)。

      2010年

      5月,论文《沈周艺术生命轨迹的探析及其启示》发表于《东方艺术》2010第5期。

      论文《小扇面大空间》发表于《西北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中文社科类核心)。

      作品《南山不老松》入选《印象碑林中国画27人提名展》(西安碑林)。

      12月,陶瓷作品《百草三味》获首届“当代十大名窑”创新奖。

      2009年

      1月,论文《杨晓阳水墨攻略之形、质、品、味》发表于《今日中国论坛》2009年第1期(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版)。

      6月,论文《石墨盘上的阴阳鱼》发表于《文艺评论》2009年第6期(CSSCI核心期刊)。

      10月,作品《终南山下》《南山有亭》应邀参加首届陕西中青年国画邀请展(西安美术馆);*主持灵山雅集——首届中国佛教艺术作品邀请展;青花长安——徐华青花瓷及个人作品展。

      2008年

      6月,作品《水墨敦煌》入选《风从敦煌来,甘肃美术写生作品集一》。

      7月,专著《水墨面对面》获甘肃省高等学校社科成果三等奖。

      8月,论文《千手千眼守望敦煌》收录《甘肃美术理论文集》。

      2006年

      3月,论文《阳光、空气、水》发表《西北美术》2006年第1期。

      9月,论文《人与自然和谐之美》发表《社科纵横》2006年第9期。

      2005年

      作品《水墨敦煌》入选《西北五省国画百家》。

      2004年

      2月,论文《清奇的风骨》发表于《艺术生活》2004年第1期。

      4月,论文《大美术、大美院、大写意》发表于《艺术生活》2004年第2期。

      其他作品

      学术著作



      出版著作

      名称

      出版社

      获奖情况

      2016年出版专著《中国当代书画名家:徐华 华山图册》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5年出版专著《山水画技法品析》;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5年合著《长安风格:王维研究》

      (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4年出版专著《大道当风:石鲁绘画研究》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6年获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

      2006年出版专著《水墨面对面》

      (中国戏剧出版社)

      获2008年获省高等学校社科成果三等奖。

      展开全部

      学术论文

      名称

      发表期刊

      论文《杨晓阳水墨攻略之形、质、品、味》

      发表于《今日中国论坛》2009年第1期(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

      论文《石磨盘上的阴阳鱼》

      发表于《文艺评论》2009年第6期(中文社科类核心)

      论文《小扇面大空间》

      发表于《西北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中文社科类核心)

      论文《胡汉之间——唐代胡人俑探析》

      发表于《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中文社科类核心)

      论文《沈周艺术生命轨迹的探析及其启示》

      发表于《东方艺术》2010第5期

      展开全部



      徐华作品欣赏

      人物评价



      徐华[陕西国画院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1、(王伯敏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史学大家)

      2、(程征 西安美术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著名美术评论家)

      读徐华的山水近作,已具大家气象。几年间,他守得住清雅格调,不温不火,一如其人。山水贵能养气,徐华的画可作如是观。他从西美到国美,转益多师,访名山,游古迹。视野既开,只要守得寂寞,闲时读书,大成近矣。

      3、(刘天琪 西安工业大学艺术传媒学院教授 美术学博士)

      丙戌九秋,吾负笈长安攻读。越明年,识徐华道兄,或与我曾在金城求学相关,与其谈书论画,颇为投缘。徐兄习画多年,辗转南北,既得三山五岳之氤氲变幻,也得古庙旧观之明灭相掩之风。昔苦瓜和尚云:“夫画,天下变通之大法也,山川形势之精英也,古今造物之陶冶也,阴阳气度之流行也,借笔墨以写天地万物而陶泳乎我也”徐兄正是本此道而行之,且学有所成,故其水墨虽淡然却不闲散,随从容却不放纵,远山淡水,以“新水墨”或可得之。其“新”着,既有山水技法之探索,也有构图与墨色的琢磨,意在突破前人绳轨,以淡墨皴染营造更为朦胧滋润的气象。我常常激赏这样的探索精神,随不尽完美,也充满了变数,但却为成为大家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徐华兄清雅品正,心性淡泊,其独爱静观之境;其画空灵淡雅,墨色简约,具浓郁文人画气息,可用简远境清目之。昔董玄宰曾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英,立成鄄鄂。随手写出,皆为山水传神也。”如徐华兄时能读书观道,画外修文,可期大成之日。

      4、(毛建波 中国美术学院史论系教授 博士生导师 美术评论家)

      徐华一方面研习古代文学、历史、美学、中国画论等,提高综合素养;一方面精进传统笔墨功夫,他深知“传统笔墨是中国山水画发展的灵魂,传统笔墨其实就是绘画功力,传统笔墨是一个永恒的精神标准,在中国画中,传统笔墨体现着人性、人理、人文和艺能等,时代在改变,传统笔墨的标准不会改变,改变的只是表现物象的外在形态。”(徐华语)诚然,笔墨不仅是绘画工具,更是传统文化的浓缩,是画家全面修养、个性才情、绘画功力的外化,画家笔墨能力的跃升决非轻易梦见。

      经过凤凰涅槃式的努力,重入炉镬的徐华,从树石法起首,夯实基础,识见与笔墨能力都有了明显的提升,他的山水画创作将北方山水的雄强厚实与南方山水的讲究笔墨相糅合,如同其白皙文雅的外表包裹着刚毅质朴的志趣。简淡沉稳的笔墨,空灵洗练的构图,诗化梦寐的意境,清奇恬淡的风骨,表现着画家对自然景物的感受,诉说着画家丰富的情愫。生于黄土高原,长于黄土高原的徐华对家乡山水充满眷恋,每年假期,他都会打点行装,跋涉于大漠戈壁、山川野岭、草原乡寨,以苦行僧的坚执忍耐,捕捉、体悟大自然的生机灵变。自小惯见茫茫大雪的徐华喜画雪景,《陇原雪霁》、《山居图》等通透着如玉般的光润洁净,营构出安谧纯粹、人天合一的宁静世界。特别是《暮雪图》表现太阳西下之后的雪原,似乎为前人所未及,尤其值得进一步探索。著名美术史论家王伯敏观看徐华雪意画后,欣然题写“陇西人,爱雪写雪”以褒奖鼓励。

      从徐华画中,我们不难窥见画家的心境,他致力于领悟中国文化精神的内核,画面折射出中庸、平和、自然、质朴的儒道思想菁华,追求优美隽永的境界,松厚朴实的笔痕既是天地万物的迹象,也是画家心灵的岁月履痕。

      5、(张伟平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山水教研室主任)

      看来是“天意”成就了他研习传统的机会,这也让他对经典名作的理解较旁人先了一步,这一步是否跨得及时、重要,观其已经融入了很多山水画传统的创作画面就可以知道。当然,这并不暗指急补传统“活学活用”式的现实态度不好,而是以为,打着火把走路虽然比不上迎着朝阳走路,但总比摸黑强多了。可见阳光下的徐华对中国画发展的方向感没有错。方向对了,怎样走才能切合自己的本性呢?大凡很多画家都在这个问题上比较相信直觉而放任自己的本性。我看徐华倒采取了读书“近文”的战略,当画家不能明辩是非可称为一件憾事。读书能明理、去执,并不是使自己的“个性”少了,而是“心境高了”,个性依于理,绘事才会如意,顺情而达理。一个画家领悟的画理有多大,就能预测他能走多远。徐华画中隐透出的理解力使人更相信其画风的成长前景。徐华作画,善思而求变,明悟一理而手追一境,并常有所得。故每观其作品都心有所动,其亮点也印证了本人之灵性。

      中国美院自潘天寿先生始定下(中国画)打基础须从临摹开始的教学方针延续至今,不知成就了多少人,徐华应该是其中一个受益者。当他以一个北方人的材质受惠于南方的中国美院以学传统为本的教学体系时,对他画风成型的影响可能就不可限量了。果然,读着他的近作,更坚定了这个想法。雪景《物华》、《暮霁图》是他运用山水画基础语汇尝试表述自己对北国雪山大岭那种单纯、洁净而又雄浑的美感。这种运用基础语汇表述感觉的成功,极大地鼓舞着他的探索精神,接下来的《水流云长》、《苔痕有绿水》等作品就更能体现出他探索的多样性,而这种学能致用的态度,正是一个年青画家必不可少的过程。我不能拿他去和历代大师相比,但跟他同时代的青年画家比起来,他的画多了一份沉稳,少了许多浮躁,多明了一分画理,少了许多的稚嫩。他可能不是那种不学就会的“顿悟”之材,不过如果能修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净台”的境地,也应该是画家所向往的崇高境界。望着徐华这一步一步走过来的脚印,总让人心里踏实了许多。

      6、(王佳宁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博士)

      徐华很喜欢西湖,他认为清风波影中都弥散着一种文化,可能是吧。正如他的相貌,刚毅坚挺的背后抹煞不去的是那绵绵颂咏不尽的书卷,气息悠远亦为淋漓。看到他的山水作品传统的笔墨线条构图中不乏现代艺术表达气质,传统作品的演绎又分为清淡雅致与雄浑苍茫两个主要取向。有若他给人的视觉,清俊不乏浓烈,犹如那一湾西子的水,透明却又沉重一样。

      除了画画之外,他很喜欢创作青花瓷,看到创作的青花长安系列作品,我的心气立即恬淡柔和了很多,当青花瓷器的传统器形与最为悠远的笔墨线条缠绕依偎融合,形成一种独特的印记符号,我们只能把它观照成一个美人,从那大唐长安道上走来舞动霓裳羽衣倾国倾城露华浓浓的美人,丰腴隽美却又含羞怒放。

      徐华是幸运的。有幸的是在他的故乡有着敦煌的飞天结伴,沐浴着丝路上华彩篇章,同时身在长安,亦能感受到大唐厚重的历史文化尘封中,华夏民族烟波浩翰的五千年文化里日渐积淀渗析出的养分,这都将成为他日后艺术创作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有望伴随着时代的前行徐君能够不断地完善自我、超越自我、成就自我。

      7、王锐 美术学博士

      徐华习画缘出于其天性,那种执着与热爱发自天生的秉赋。他的国画经过诸多名家高手的指授,转益多师,又得益于从传统筑基,加之自我灵性的把握与流露,既能使人感受到良好的传统功底,又能看到个人才情的展现。这对一个年轻画家来讲是难得的,“取法乎上”,他的路子正。

      2012年4月于北京

      12、天青色的梦——画家徐华和他的青花瓷 文/黎晓春

      画家徐华,在笔者眼里一直是一个纯粹而简单的人。认识他有许多年了,除了他的艺术,对他真是别无所知。每次见到徐华,他都是学院派的穿着,干净艺术,深邃而坚定的眼神里总是有着新的目标,而这些目标都是围绕着艺术,围绕着画。那几年,每年见他一次到两次,他像是在蹦极,让人有士别三日之感。

      记得刚认识那年,看他出版了个人的山水画集;再见时出版了一册收录了二十位国内画坛大家访谈的专著《水墨面对面》;又见时,是看他参加的几个展览的画册:《西风浩瀚——西北五省国画百家展》、《灵山雅集——首届中国佛教艺术作品邀请展》、《印象碑林——中国画二十七人提展》……他总是让人目不暇接。

      最近见他时,又让人大吃一惊。画家徐华发现并喜爱上了青花瓷的制作,而且在西安举办了《青花长安——徐华作品展》。12件精挑细选的佳作甫一亮相,便让圈里圈外人看好了这画家徐华与“青花·长安”的一段佳缘。听说有这一组作品,笔者趁徐华回兰的机会一睹为快。当街上的商铺不时地放出周杰龙唱的《青花瓷》时,笔者正走在前往画家徐华画室的路上。画家的画室一定有一张硕大的画案,笔墨纸砚,文房四宝一定是齐备的。徐华的画室也不例外。最让人欣喜的是木格窗下,看起来有些年头的案几上放着一套功夫茶具,一路走来,又热又渴,呵呵,看来可以在这里赏瓷品茗了。博古架上,这一组以“青花长安”为题的12件青花瓷,错落有致的摆放着,各异的形态,不同的韵味,幽幽的色泽里散发着山水之味、古玉之质。什么是中国味道?都在这里了!国画、功夫茶、青花瓷……几千年一路行来,笔者笑称都聚到徐华你这里了。

      当听到CHINA这个英语单词时,不知道大家有什么样的感觉?瓷器,中国,对了!瓷的故乡是中国,瓷的美丽让世界了解了中国。在中国,陶瓷的产生距今已有三千年的历史,经历了由陶到瓷,再陶、瓷齐驱的发展历程。这种采用手工绘画、手工制作的高温瓷,是在逐渐以自身独特的文化含量和艺术魅力改变并影响世界时被喻为了中国文化的象征。在徐华的画室,一件件细看每件瓷器,隽逸、清雅、明净不凡。不过作为山水画家,为什么会与青花瓷缘结呢?笔者很好奇。中国画分为山水、人物、花鸟三科,其中山水画包容量是最大的,也是最复杂的。青花瓷的绘制内容,也分为山水、人物、花鸟。作为山水画家,徐华说,画青花瓷是件很自然的事。但是中国画与青花瓷的绘制,除了材料不同外,中国画是平面的,瓷器却是一个筒状体,所以作品的创作还要注重背面、底部和其它的部位描写,全方位的关照它的观赏性和完整性。徐华说,青花瓷中的釉中彩绘制,胚子的质感和中国画的宣纸的感觉非常接近,掌握好了,甚至能感受到宣纸上水渍与水墨淋漓的流动感。大画家林风眠绘画的用笔就是借鉴瓷器的疾速用笔,成为自己绘画的一大特征。大家眼中司空见惯的青花瓷又叫青花,在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出现在元代景德镇,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徐华的青花瓷与古时的相比,总结有五不同。首先是时代不同,二是器型不同,三是所用的釉料不同,还有就是观念和手上功夫的不同。徐华的青花,每一件器型,都由他自己设计,在传统中融入了许多现代元素,削弱了使用功能,更加注重了瓷器本身的观赏性。徐华的青花,不画画,也很美。原来在选择釉料时,他喜欢用元青花料,色泽古雅又不失靓丽。在选择陶土与窑口时,他不惜成本选用最好的,以求精耕细作。徐华说,瓷器的绘制是需要悟性的,我对瓷器很敏感,一上手就很有感觉,这也许就是命中注定要和这泥土结缘吧。他将多年来的绘画功力,全部投注到绘瓷创作中,力求每一件作品都达到意与韵的完美结合。2010年12月,他创作的《百草三味》瓷器作品荣获首届“当代十大名窑”创新奖。一件好的瓷器除了设计、用料、绘制之外,选土、拉坯、制台胎、喷釉、烧制等,需要近十个人的全力合作,才能完成。一件精品则是在几十件甚至是上百件作品中偶尔得之的。特别是青花釉里红的烧制,古有“千窑难得一件釉里红”之说,获奖的《百草三味》便是几百次烧制中得到的釉里红珍品。目前,中国瓷器被整个世界关注着。在国内近1亿的艺术品投资与收藏爱好者中,“捧瓷大军”比例居首。不管是国际还是国内,青花成为藏家关三味》获奖后,徐氏青花被誉为文人瓷器,很多人能以收藏到一件作品为荣,作注的焦点。市场上只要带一点釉里红的青花瓷就比纯青花要高上几成。当《百草品曾多次被多家机构收藏与报道。市场上每一件瓷器作品少则几万元,多达几十万元。

      在市场看好的目下,徐华坦言,“真是无意插柳”的收获。他之所以喜欢青花瓷,是因为青花中所透露的是一种“初发芙蓉”般的内美,是闲、淡、高、逸、清、静、意、远的一种升华。这其中当然更是与徐华内心的艺术审美相契合,使他有种心灵相融,相见恨晚之感慨。笔者看徐氏青花将中国画文人大写意气象,抒写在瓷器当中,诗意、画意、情意、古意弥漫其中,令徐氏青花脱尽俗尘,最是一绝。与徐华聊青瓷,从古到今,真是一段愉快的“穿越”之旅。

      本文结束之时,音箱里正传出周杰龙的《青花瓷》,将人带进美妙的青花世界中——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在瓶底书汉隶仿前朝的飘逸,就当我为遇见你伏笔……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月色被打捞起,晕开了结局,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你眼带笑意……

      13、青花瓷——泥土的生命狂想曲 文/ 席雯

      200多年前,匠人将泥土团结起来,和画师一起,赋予它们灵魂。白底,青花,属于泥土的生命狂想曲被今人称为古董,也被称为国粹。有人认为,它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也有认为是在唐代,而不管源于哪个朝代,它无疑都是一项属于中国的伟大发明。

      目前发现最早的青花瓷标本出于唐代,成熟的青花瓷器出现在元代,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如今市面上出现的青花瓷器多为明清时期的,2002年北京某拍卖公司的一件“元代青花‘鬼谷子下山’纹罐”以1.2亿人民币成交标志性地引爆国内“青花热”,接下来,清乾隆御制珐琅彩杏林春燕图碗、雍正官窑粉彩蝠桃纹橄榄瓶、

      乾隆粉青釉浮雕芭蕉叶镂空“缠枝牡丹图”长颈胆套瓶、成化斗彩杯等等,成交价位均堪称传说。经典艺术品人人都可以品鉴,收藏、投资它们却只是少数人的行为多数人的梦想。

      周杰伦一首《青花瓷》,让很多人对传统的东西有了新的认识。拥有一件青花瓷,不是奢侈的梦想,而是生活的品味。现代的艺术家们除保持着它本身的传统气质外,还融入了多多少少的现代元素与纯个人色彩,这些高高低低的瓶瓶罐罐从来都不乏观众,在当今火热的收藏市场上也已成为了新宠。欣赏和选购现代艺术瓷器,可算是一门很深的学问。首先得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学会鉴别和挑选那些艺术质量上乘的精品,即看画功是否熟练,色泽是否晶莹,装饰是否手绘等等,此外,价格、器形、颜色等也是考虑因素。至于“九方”(即胎、型、釉、彩、绘、足、款、社会和神)“五法”(即闻、问、望、切、听)是相对专业的品鉴方法了,对于入门的投资者,可以先从小一点的盘子、花瓶及陈设与实用兼而有之的茶具、酒具、文具等入手,如果达到形象美、情趣好、内涵深三点,就可以算作是一件好的艺术品。

      长安新开青花一朵青花,长安——两个同样古老的词。青年艺术家徐华固执地把这两个词并列在一起,有他足迹的地方,必有这个词组如影随形。没错,是词组,在他看来,青花瓷和长安城都是有着特殊地位的,一个是在国际范畴,一个是在历史范畴,而他要做的,是把他们融为一体。

      在徐华看来,几十年的国画手上功夫,为其绘制青花瓷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年轻、时尚、大胆、自信,70后的性格特质和经典传统艺术相融合,造就了一件件很有feel的作品。2009年12月,他和麻元彬共同在西安美术馆举办了“青花长安”的展览,展览作品无论是形式上还是题材上都让人眼前一亮。“原来可以这样”,“原来可以那样”——古今的冲撞为这种独特的艺术门类制造了无数种可能。

      有一种人是天生对某一种事物负有责任的,徐华说,他之于青花瓷就是这样。从原始的热爱、创作冲动到器形的设计、题材的把握、表现的形式等,都能很快上手,尤其是灵感,他说,几乎不用刻意去找,因为时时都有。比如走在路上看到某个别致的建筑、走在超市看到成堆的苹果、躺在床上思索房间的摆设……和所有艺术家一样,对自己的作品,他爱到成癖,因为青花瓷从烧制、温度、摆放位置到料水的浓度,有太多不可预知的威胁因素,因而,一件成功的作品便更显的珍贵。在徐华的家里,没有特别震撼人心的作品,也没有最好的作品,“所有的都是我的宝贝,而最好的一定是要留给别人的,因为只有好东西才会传承有序。”

      徐华喜欢西方哲学,也喜欢道家的观点,哲学的逻辑外化在其作品中便是严密的构图、虚实的掌控与意境的悠远与超前。因为爱,这个低调的青年自信地背负着他的使命,一点点地把“青花”与“长安”两种元素调和在一起。只有真正实践过的人才能体悟二者融合的难度,徐华说,他才刚刚起步。

      配送说明

      ...

      相似商品

      为你推荐

    孔网分类
    孔网特色
    艺术品收藏
    孔网啦啦啦啦啦纺织女工火锅店第三课

    开播时间:09月02日 10:30

    即将开播,去预约
    直播中,去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