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加入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X
果然是好书店
  • 认知科学与认知药理学 9787122366344

认知科学与认知药理学 9787122366344

举报

可开发票,支持7天无理由

  • 出版时间: 
  • 装帧:    精装
  • 开本:    16开
  • ISBN:  9787122366344
  • 出版时间: 
  • 装帧:  精装
  • 开本:  16开

售价 67.11 5.2折

定价 ¥128.00 

品相 全新

优惠 满包邮

优惠 满减券
    运费
    本店暂时无法向该地区发货

    延迟发货说明

    时间:
    说明:

    上书时间2024-02-18

    数量
    仅1件在售,欲购从速
    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
    微信扫描打开成功后,点击右上角”...“进行转发

    卖家超过10天未登录

    • 商品详情
    • 店铺评价
    手机购买
    微信扫码访问
    • 商品分类:
      医药卫生
      货号:
      97EFF4620C5B4E07A6C
      商品描述:
      目录

       
       
        
       
        
          目录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本书可供药理学、新药研发的技术人员阅读,也可供相关专业研究生及高校师生参考。 
        《认知科学与认知药理学》是张均田教授总结数十年研究经验编著的学术专著,该专著的出版,对学界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对人们科学认识认知科学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张均田教授从事神经精神药理学和认知科学研究数十年,虽年近9旬,但仍孜孜不倦学习和研究。张先生对认知科学有独特见解,尤其是在改善认知障碍的药物和促智药物研发中,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积累。 
          
        内容简介 
        《认知科学与认知药理学 》对认知药理学的性质、任务、研究方法、内容与研究做比较具体的介绍。其特色在于:1.提出药理学应成为认知科学的支撑学科;2.提出认知科学研究,除先前的认知障碍改善药外,更应关注和重视开发提高健康人的正常智能的药物,并对我国科学家在这个方面领先之处做了介绍;3.利用药理学擅长方法学与模型,对认知科学建立了一套严格的操作、评价、结果分析的规则和经验,推动了认知评价的客观、直观、可视化,做到既能定性,又能定量;4.提出的一些新观点、新看法,具有较强创新性和新颖性。 
        本书可供药理学、新药研发的技术人员阅读,也可供相关专业研究生及高校师生参考。 
          
        作者简介 
        张均田,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研究员,药理学家。1956年毕业于大连医学院医疗系,1957年至今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和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药物研究所从事药理学研究,现为中国协和医院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他在40余年的药理学研究中取得许多成果,发表论文300篇,主编或参与编写的著作及译著20多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部委和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三项,三等奖五项,其他奖和个人奖多项。 
          
        目   录 
        第一章认知科学概述1 
        第一节认知科学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1 
        第二节认知科学的内涵及主要学科3 
        第三节认知的热点研究领域5 
        第四节认知的神经学基础12 
        第五节认知功能评价系统有关的实验技术和方法18 
        参考文献21 
        
        
        第二章认知药理学概述22 
        第一节认知药理学形成的主要依据与历史贡献22 
        第二节认知药理学的主要任务和研究取向28 
        第三节结语31 
        参考文献31 
        
        
        第三章认知与神经递质33 
        第一节引言33 
        第二节神经递质释放的核心机制——SNARE复合物34 
        第三节乙酰胆碱与认知功能36 
        第四节多巴胺与认知功能38 
        第五节谷氨酸与认知功能40 
        第六节γ-氨基丁酸与认知功能42 
        第七节去甲肾上腺素与认知功能43 
        第八节5-羟色胺与认知功能45 
        第九节组胺与认知功能46 
        第十节神经递质及其受体的测定技术46 
        参考文献65 
        
        
        第四章认知与激素66 
        第一节肾上腺皮质激素与认知功能66 
        第二节性激素与认知功能69 
        第三节胰岛素与认知功能76 
        第四节神经肽与认知功能81 
        第五节甲状腺激素、生长激素与认知功能85 
        第六节褪黑素与认知功能89 
        第七节外源性甾体物质与认知功能92 
        参考文献97 
        
        
        第五章认知与基因101 
        第一节活力依赖的转录因子在认知功能中的作用101 
        第二节神经元活动介导的基因表达在学习记忆中的作用107 
        第三节NMDA受体与认知功能108 
        第四节Sirtuin与记忆110 
        第五节认知功能基因调控的研究前景与展望112 
        第六节基因相关技术方法研究发展112 
        参考文献123 
        
        
        第六章认知与情绪126 
        第一节情绪智能的七大原则126 
        第二节四岔分枝模型:原始模型及修订129 
        第三节讨论135 
        第四节结语136 
        致谢和声明136 
        参考文献136 
        
        
        第七章认知与表观遗传学140 
        第一节认知过程中的表观遗传学140 
        第二节认知过程中的表观遗传学机制149 
        第三节表观遗传学与衰老155 
        第四节表观遗传学与神经退行性疾病157 
        第五节表观遗传调控与记忆、认知障碍159 
        第六节表观遗传治疗160 
        第七节表观遗传学技术162 
        参考文献168 
        
        
        第八章认知与突触可塑性170 
        第一节引言170 
        第二节胞内钙离子171 
        第三节兴奋性谷氨酸受体173 
        第四节蛋白质磷酸化与脱磷酸化178 
        第五节突触可塑性的神经营养因子学说183 
        第六节树突内蛋白质合成184 
        第七节神经精神障碍与突触可塑性185 
        第八节突触可塑性与促智药物的研究190 
        参考文献193 
        
        
        第九章认知评价与研究的技术方法200 
        第一节大脑局域损伤200 
        第二节行为学方法202 
        第三节影像学技术208 
        第四节电生理学技术211 
        第五节光遗传学技术221 
        参考文献225 
        
        
        第十章认知药物的临床评价229 
        第一节概述229 
        第二节认知药物的临床药动学评价232 
        第三节认知药物的临床药效学评价234 
        第四节认知药物的临床风险获益/安全性评价242 
        第五节促智药物在健康人群中提升记忆功能的评价方法245 
        参考文献249 
        
        
        第十一章认知药物研究有关的主要方法与模型252 
        第一节行为药理实验方法与技术252 
        第二节学习记忆的电生理研究方法——突触传递长时程增强(LTP)现象259 
        第三节图像可视化技术在认知药理学研究中的应用264 
        第四节认知科学探测与可视化技术280 
        第五节光遗传学技术308 
        参考文献313 
        
        
        第十二章改善认知障碍药物和促智药的研究现状316 
        第一节用于阿尔茨海默病治疗的药物316 
        第二节临床应用的促智药322 
        第三节讨论和总结337 
        参考文献337 
        
        
        第十三章认知科学研究展望341 
        第一节认知科学基础研究341 
        第二节促智信号转导途径的研究344 
        第三节认知的基因调控344 
        第四节开发两类认知药物的研究思路和治疗策略346 
        第五节优化认知研究有关技术、方法、模型的展望349 
        参考文献354 
          
        前言/序言 
        认知,这一古老问题早在古希腊就有一批哲学先贤对其进行了大量研究和臆测。 然而,人们真正在科学意义上探索心智与大脑的关系则始于近代。虽然认知活动源于大脑对外界信息的全面感知,但是由于受信息存储和处理能力的限制,我们的大脑往往需要选择性地对重要信息进行存储、加工直至做出决定来解决问题。这些特点决定了认知过程是包括多层次、多形式的高级脑功能活动,其中既包括如知觉、意识、注意、学习、记忆、思维、判断、概念、语言等这些心理学或神经科学范畴的脑功能活动,同时也包括像快乐、自信、恐惧、冷漠等情绪活动。情绪既可以驱动和引导行为,也可以调节人的认知过程和行为。另外,意识是大脑本身具有的本能或一种功能状态,通常是源于多个脑结构,协调整合多方面外界信息的。意识状态可呈现不同层次:有意识与非意识,显意识与潜意识。创造性思维常寓于潜意识中。在行为活动水平上,大脑对输入刺激做出反馈的行为反应可以表现为机体功能的改变和/或外显行为的出现。 
        当前认知研究方兴未艾,其广度和深度都在不断扩展。从认知神经科学的角度,它涵盖如物体识别,特别是视觉、听觉与记忆之间的关系;知觉刺激的转化与编码;信号转导系统中的第一信使至第五信使以及神经环路和神经网络;中枢神经系统可塑性,如脑皮质感觉、运动和结构可塑性,突触可塑性和神经细胞可塑性等。从社会学的角度,它包括对自我知觉、自我意识、对他人的知觉、认知偏见、情景效应等方面的研究。 从人工智能学的角度,它又包括运用机器研究表征、算法,进行计算机造模,制定人工智能等。 如果我们把纳米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与认知科学融合发展,就可以在如何(how)、为何(why)、何处(where)、何时(when)4个层次上来理解思维活动。另外,从认知研究的深度来看,我们也确实在很多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甚至突破。然而,无可否认的是,我们在回答很多重要问题时仍然面临重大挑战,知之甚少甚至不得而知。例如,大脑内有上千亿个神经元和上万亿个胶质细胞,它们是相互协作,共同产生不同意识的,还是分成若干小群体,分别产生记忆的?又如,八九十岁老人仍能清楚地记得儿时某些事情的细节,其实,他身体里的组织、细胞已更新了几千次、几万次,乃至几百万次了,记忆痕迹究竟藏匿在哪里?虽然人类智能可以说是无比强大的,但就人类的个体来说,其大脑潜能的开发和利用大概只有十分之一二。如何才能更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人脑的潜能是一个十分有趣和重要的问题。另外,聪明人或所谓天才的脑袋是什么样的,哪些脑结构、哪些脑物质、什么样的信号转导途径才是决定聪明人大脑功能活动至为重要的关键因素呢?如此等等的许多重要问题等待我们去回答。 总之,认知问题的高深复杂决定了其研究的任重道远。欲彻底阐明认知过程与调控机制,来实现人类利用自己智能的最大化,恐怕还需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 
        国内外已出版大量认知科学的有关著作,本书与已出版的著作相比,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相对于以往的出版物(包括教科书)一致认为,组成认知科学的6个支撑学科是哲学、心理学、神经科学、语言学、人类学和计算机科学,本书首次提出药理学应成为认知科学的重要组成学科。药理学的发展和分支学科的形成

      配送说明

      ...

      相似商品

      为你推荐

    孔网啦啦啦啦啦纺织女工火锅店第三课

    开播时间:09月02日 10:30

    即将开播,去预约
    直播中,去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