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加入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X
倒爷图书专营店
  • 习坎庸言校正(精)
图文详情

习坎庸言校正(精)

举报

①全新正版,现货速发,7天无理由退换货②天津、成都、无锡、广东等多仓就近发货,订单最迟48小时内发出③无法指定快递④可开电子发票,不清楚的请咨询客服。

  • 作者: 
  • 出版社:    北京
  • ISBN:    9787200121704
  • 出版时间: 
  • 装帧:    精装
  • 开本:    其他
  • 作者: 
  • 出版社:  北京
  • ISBN:  9787200121704
  • 出版时间: 
  • 装帧:  精装
  • 开本:  其他

售价 12.26 3.4折

定价 ¥36.00 

品相 全新

优惠 满包邮

优惠 满减券
    发货
    承诺48小时内发货
    运费
    本店暂时无法向该地区发货

    延迟发货说明

    时间:
    说明:

    上书时间2024-10-15

    数量
    库存2
    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
    微信扫描打开成功后,点击右上角”...“进行转发

    卖家超过10天未登录

    四年老店
    店铺等级
    资质认证
    90天平均
    成功完成
    93.02% (9869笔)
    好评率
    99.9%
    发货时间
    12.55小时
    店主
    地址
    浙江省嘉兴市海宁市
    • 商品详情
    • 店铺评价
    立即购买 加入购物车 收藏
    手机购买
    微信扫码访问
    • 商品分类:
      综合性图书
      货号:
      31577432
      商品描述:
      前言

       传说中的《习坎庸言》
      杜志勇

       七十四年前的暮春时节,罗庸先生携李觐高、马雍、张盛祥、李广田、董庶、王志毅、周定一和阴法鲁八人于昆明小东门外盘龙江堤畔等地,每周一次讲授中国学术。这种沙龙式的学术交流,虽聚无定所(多在罗庸先生家中),却暗合了《论语·先进》所描绘的图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无拘无束的学术畅游,授者乐教,听者乐学,志同道合,沐浴春风,徜徉于学术世界,何等的心旷神怡、令人向往!这段远去的历史,化成了一段美丽的传说。
       讲授的内容,罗庸先生命西南联大中文系助教李觐高进行全程记录,待讲习全部完成后,先生进行全面批校、改定[ 罗庸先生发表的学术成果,多数是讲义,先由学生记录,然后自己修订。],亲自题写书名,并要求参加者全部签名。这就是《习坎庸言》的初稿本(本书将其称为“校定本”),先生在此基础上又用小楷整齐抄录成“清稿”自存。“后来李先生(觐高)辗转把它带到台湾,而‘清稿’则现存华中理工大学语言研究所。”[ 周定一《罗庸先生和他的两本书》(收入《我心中的西南联大:西南联大建校70周年纪念文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罗庸先生手录清稿,周定一先生认为存于华中理工大学语言研究所,当有所据。但这个单位2000年就已并入华中科技大学,笔者多方查找,至今尚未发现清稿下落。]就已知的文献来看,《习坎庸言》自罗庸先生讲习结束[ 罗庸先生此次讲习自1942年4月12日开始,至8月6日结束。]后,只有这两个本子存世,并未付印出版。后来先生弟子们在回忆录中每每提及此书[ 详见吴晓玲《罗膺中师逝世35周年祭》(收入《笳吹弦诵情弥切——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五十周年纪念文集》,中国文史出版社1988年版)、刘又辛《怀念罗庸先生》(收入《治学纪事》,巴蜀书社2002年版)、
      周定一《罗庸先生和他的两本书》等。],也仅仅是回忆,求之不得的结果,更增添了人们对此书的期待与向往,《习坎庸言》成了可望而不可即的传说。
      1987年李觐高先生病重,在其弥留之际,希望将此书公诸于世,以嗣绝学。其子李安国先生自行整理,于1998年由打字公司装订成册,并未交由出版社正式出版,只以“非卖品”形式私下流传。这是罗庸先生《习坎庸言》*早整理印刷的本子,我们称之为“整理本”。整理本的出现,光大学术、兴废继绝之功不可没。此本由于没有进入市面流通,得之不易。另外,正如整理者李安国先生所言:“余习农,疏于国学。”遂致书中断句不当、文字舛误之处屡出。近期,坊间又有粗劣扫描此本者行世,错上加错,不可卒读。罗庸先生学术非但得不到光大,恐有贻误后学之害。因为笔者曾经辑校过罗先生的《中国文学史导论》,北京出版社遂委托我为《习坎庸言》整理一个精善的本子。这需要查阅罗庸先生校定本全部原件,所以笔者便联系远在台北的李安国先生。孰料李先生亦已过世,其妹李美珊女士言需商量一下,此后便无从联系,没有下文。无法查阅原件,我们只能从整理本入手,在两个层面进行:首先,整理本于每一专题之前,附有一张罗庸先生校定本照片,照片上有的内容,逐一与整理本正文对勘,不合之处甚夥,皆以校定本为准,并在文下出注。其次,不管有无校定本图片,我们都逐一核对相关文献,确有问题者,亦出以校注说明(整理本断句、标点有问题者,核对文献后径改,不出校注)。我们所校正的这个本子,是在文献不足的情况下做了尽量还原和校正的工作。
      罗庸先生学问博大,“修养属于儒家正宗,其中还融有释老之学。如果生当唐世,近乎所谓‘三教论衡’。”[ 吴晓玲《罗膺中师逝世35周年祭》。]后学愚钝,不敢妄下雌黄,仅就《习坎庸言》的结构简单谈一下。
      《习坎庸言》全书除《缘起》和《规约》外,正文分为十六个专题,罗庸先生在讲授时明确将其分为内、外篇,各八个专题[ 内篇:《勉学》《识仁》《六艺》《诸史》《九流》《理学》《经世》《文章》;外篇:《种族》《文化》《质文》《礼乐》《乡党》《学校》《儒侠》《风俗》。],分十七次讲授(《诸史》内容较多,分两次讲授;《文章》讲了一次半,《风俗》讲了半次)。内篇《勉学》、《识仁》是本次讲习的根本和出发点,《六艺》《诸史》《九流》《理学》《经世》《文章》则涵盖了经、史、子、集,传统学术,灿然于此。外篇八个专题则为内篇张目,属于中国文化史的范畴。于是乎,李安国先生整理本就直接将内、外篇各自抽绎组合,先列内八篇,后列外八篇。我们在校正时发现,从时间顺序上,罗庸先生是把内外篇参互交错讲授的,先讲内一《勉学》,次讲外一《种族》,再讲内二《识仁》,以此类推。随着讲授的深入,前面讲习未尽的内容,往往在后面的讲习中得到补充,内外篇之间相互勾连,彼此张目,以至于形成一个“杂糅”的整体,与史迁之“互见法”甚为相合。割裂内外篇,很多内容就变得不得其详。而这正体现了罗庸先生学术研究的基本方法:把学术问题放到文化史的背景中讨论。《中国文学史导论》如是,《习坎庸言》亦如是!有鉴于此,我们的校正本将十六个专题,按照罗庸先生讲习的先后顺序排列,这应该是更符合作者本意的。
      *后,我们真诚的希望罗庸先生的校定本或清稿原件能早日公开,学术公器为天下所用。
       2016年3月记于河北师范大学 
      【书摘与插画】
       勉学

       (觐高笔记 民国三十一年四月十二日下午三时至五时)
       本篇主旨在阐述大学之三纲领、八条目,于此有四点须先说明者:
       一、为己之学与格物之学。儒家治学根本态度为为己之学。《论语》:“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孟子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宋儒之把心放在腔子里,皆是此意。稍有一分骛[ 整理本误作“鹜”。]外便非为己。设若脚根无线,长随客转,则不足与立矣。自西学输入中土,中国学术遂起变化。西学之特长厥为格物,于是中土为己之学遂沦[ 整理本误作“论”。]为心学,与格物之学分途并驰,使学者无所适从。实则中西之学互为首尾,不可强分为两橛也。孟子曰:“道,仁与不仁而已。”不仁非道,道只有一。道一,学曷可分属二耶?[ 整理本误作“道学葛可分属二耶”。]不能认清为己与格物之为一,则必陷于矛盾与苦闷而不能自拔。
       二、通人与专家。古昔学者所孜孜不懈者在求为通人。王仲任《论衡·超奇篇》:“能说一经者为儒生,博览古今者为通人。”通人者,通贯古今之谓,然通人必资于下学。求为通人而不肯作下学工夫,于是但求省力,如佛家横超三界,因之浮光掠影,只余一空洞架子,转成不通。戊戌政变前以通人自居之旧派多此类也。今之学术界则重专家。培养专家之意,章实斋《文史通义》已早言之,然终不成。今日专家日多,于是求为通人者或目专家为偏,专家亦每病所谓通人者之空疏,无其极至,乃成水火之不相容。然通人与专家不过所治偏全之不同,并非两事。不明乎此,则又无所适从矣。
       三、故国之思与古国陈迹。此乃两种作学问态度之不同。如逊清末叶之国粹学者,动多故国之思,对中国之山川景物,小至一草一木、一花一叶亦莫不寄以深厚爱护之情,发之于文章者,低回流连不能自已[ 整理本误作“己”。],其极至于美恶不分,薰莸等视,所谓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者也。西人之研究中学者,多持科学之态度。科学态度往往流于冷酷,又兼之以帝国主义者视殖民地文化为过去陈迹之态度,为有血性之国民所不能堪。此路当前,何去何从,学人滋惑焉。实则二者不过一出一入之不同,亦不可强分也。
       四、农业意识与工业意识。中西治学态度之异造端于此。中人治学精神源于农业意识,而西人(自近百年来为尤甚)则以工业意识为之始基也。吾人称六经曰六艺,称治文章者曰笔耕,曰砚田,自为逊词则称学识荒落,属文无条理则曰枝蔓,曰艺,曰耕,曰砚田,曰荒落,曰枝蔓,莫不由农业术语而来。又如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以人比树木,亦农业意识为之主也。西欧自工业革命而后,文化学术一转而为工业化。中国自欧西接受西洋研究方法,工业术语亦随之东来,如云搜集材料,如云学习工具等,指不胜屈。中国学问以人为主,以物为役,西学则以物为主,以人为役,其轻重迥[ 整理本误作“迴”。]不相同。初学之士亦以二者判然两途,不知所就,不知二者亦不可强分也。
       

       
       
       
       

      导语摘要
       西南联大期间,罗庸先生携李觐高、马雍、张盛祥、李广田、董庶、王志毅、周定一和阴法鲁等学生八人于昆明小东门外盘龙江堤畔等地,每周一次讲授中国学术。这些讲课整理出来就是《习坎庸言》。罗庸所著的《习坎庸言校正(精)》除《缘起》和《规约》外,正文分为内、外篇,各八个专题,分十七次讲授。内篇《勉学》《识仁》是本次讲习的根本和出发点,《六艺》《诸史》《九流》《理学》《经世》《文章》则涵盖了经、史、子、集,传统学术,灿然于此。外篇八个专题《种族》《文化》《质文》《礼乐》《乡党》《学校》《儒侠》《风俗》则为内篇张目,属于中国文化史的范畴。内外篇交叉讲授体现了罗庸先生学术研究一贯的方法:把学术问题放到文化史的背景中讨论。

      商品简介

       西南联大期间,罗庸先生携李觐高、马雍、张盛祥、李广田、董庶、王志毅、周定一和阴法鲁等学生八人于昆明小东门外盘龙江堤畔等地,每周一次讲授中国学术。这些讲课整理出来就是《习坎庸言》。全书除《缘起》和《规约》外,正文分为内、外篇,各八个专题,分十七次讲授。内篇《勉学》《识仁》是本次讲习的根本和出发点,《六艺》《诸史》《九流》《理学》《经世》《文章》则涵盖了经、史、子、集,传统学术,灿然于此。外篇八个专题《种族》《文化》《质文》《礼乐》《乡党》《学校》《儒侠》《风俗》则为内篇张目,属于中国文化史的范畴。内外篇交叉讲授体现了罗庸先生学术研究一贯的方法:把学术问题放到文化史的背景中讨论。 


      作者简介
      罗庸(1900—1950),西南联大的标志性人物,西南联大校歌歌词的作者、西南联大纪念碑的书写者,西南联大中文系的系主任。字膺中、号习坎,蒙古族,原籍江苏江都、出生于北京,扬州八怪之一“两峰山人”罗聘的后人。1917年考入北京大学,1924年毕业后,在*任职(与鲁迅同事),同时在北大、北师大等学校兼课。1927年秋应鲁迅之邀,到立中山大学任教;1931年任浙江大学任教;1932年回北京大学任教,抗日期间随校南迁,曾任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主任。联大宣布解散后留在昆明师范学院;1949年赴重庆,到梁漱溟创办的勉仁文学院任教。1950年病逝于北碚。
      他生前仅仅留下《陈子昂年谱》《鸭池十讲》,以及未整理出版的《习坎庸言》。近年,郑临川记录、徐希平整理了《罗庸西南联大授课

      目录
      缘  起/
      规  约/
      内篇一  勉学/
      外篇一  种族/
      内篇二  识仁/
      外篇二  文化/
      内篇三  六艺/
      外篇三  质文/
      内篇四  诸史/
      外篇四  礼乐/
      内篇五  九流/
      外篇五  乡党/
      内篇六  理学/
      外篇六  学校/
      内篇七  经世/
      外篇七  儒侠/
      内篇八  文章/
      外篇八  风俗/

      内容摘要
      西南联大期间,罗庸先生携李觐高、马雍、张盛祥、李广田、董庶、王志毅、周定一和阴法鲁等学生八人于昆明小东门外盘龙江堤畔等地,每周一次讲授中国学术。这些讲课整理出来就是《习坎庸言》。全书除《缘起》和《规约》外,正文分为内、外篇,各八个专题,分十七次讲授。内篇《勉学》《识仁》是本次讲习的根本和出发点,《六艺》《诸史》《九流》《理学》《经世》《文章》则涵盖了经、史、子、集,传统学术,灿然于此。外篇八个专题《种族》《文化》《质文》《礼乐》《乡党》《学校》《儒侠》《风俗》则为内篇张目,属于中国文化史的范畴。内外篇交叉讲授体现了罗庸先生学术研究一贯的方法:把学术问题放到文化史的背景中讨论。

      配送说明

      ...

      相似商品

      为你推荐

    孔网啦啦啦啦啦纺织女工火锅店第三课

    开播时间:09月02日 10:30

    即将开播,去预约
    直播中,去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