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加入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X
倒爷图书专营店
  • 秦巴歌魂:秦巴古老长篇传说故事歌谣汇编 9787512049376

秦巴歌魂:秦巴古老长篇传说故事歌谣汇编 9787512049376

举报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可开发票

  • 出版时间: 
  • 装帧:    精装
  • 开本:    16开
  • ISBN:  9787512049376
  • 出版时间: 
  • 装帧:  精装
  • 开本:  16开

售价 120.60 4.0折

定价 ¥298.00 

品相 全新

优惠 满包邮

优惠 满减券
    运费
    本店暂时无法向该地区发货

    延迟发货说明

    时间:
    说明:

    上书时间2024-05-11

    数量
    库存16
    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
    微信扫描打开成功后,点击右上角”...“进行转发

    卖家超过10天未登录

    • 商品详情
    • 店铺评价
    手机购买
    微信扫码访问
    • 商品分类:
      文学
      货号:
      3965648
      商品描述:
      前言

      序 言 杨鲜兰 一 秦岭横亘在中国的中部,是长江、黄河的分水岭,号称神州脊梁、中华龙脉所在。秦岭之名起于秦汉时期,由于这里曾是秦国属地,而这条山脉又是秦国的主要山脉,所以被人们称为秦岭。秦岭山脉全长约800公里,山势北陡南缓,群山相连、峰峦重叠。巴山是陕南与四川之间的一道天然屏障,西起嘉陵江谷,东至湖北武当山,山脉绵延300公里,山岭交错、重峦叠嶂,是汉中、安康盆地与四川盆地的分水岭。秦巴地区,是秦岭和巴山之间一个巨大的褶皱地带,西起青藏高原东缘,东至西南部,跨秦岭、大巴山,地貌类型以山地丘陵为主,间有汉中、安康、商丹和徽成等盆地,雄跨河南、湖北、重庆、四川、陕西、甘肃六省市,包含并涉及西安、襄阳、洛阳、南阳、十堰、达州、宝鸡、汉中、绵阳、广元、商洛、陇南、南充、巴中、安康、平顶山、三门峡等6个省、17个地级市和80个县市,国土总面积为22.5万平方公里,集革命老区、连片山区、古老林区、大型库区和自然灾害易发多发区于一体。 秦巴地区地跨长江、黄河、淮河三大流域,连接神州东西,沟通中华南北,属华夏腹心之地,是淮河、汉江、丹江、洛河等河流的发源地,既是国家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和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也是中国大陆腹心地带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更是古老的五千年中华历史文明一块相对完整的文化圈层。 巍巍秦巴,国之奥府,不仅是一个自然历史形成的政治地理界线,也是一个传统历史文化宝库。对于秦巴地区历史人文演变轨迹的追寻,要从先秦时期汉水中上游秦巴古老民族的迁徙融合开始。 先秦时期汉水中上游的移民,可以上溯到远古时代。早在100万年前后,人类的祖先就在汉江两岸肥沃的阶地上繁衍生息了,辛勤地从事原始农业和渔猎生产,使用简陋的石制和骨制生产工具,与大自然和野兽进行搏斗,过着俭朴维艰的生活,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在伟大民族的文明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据考证,《尚书·禹贡》云“华阳黑水惟梁州。”梁州之名因古梁部族的一支迁居于此而得。汉水初名漾水,后因帝尧长子监明封迁于此,因其字“汉”,故其部落以其字“汉”命名为汉部族,其辖域内的“漾水”改名为“汉水”。监明之子刘式(本为姬姓,因居刘地而改姓刘)发扬光大父亲的基业,在此建立了部落大汉国。据传,大汉国人身材高大而俗好加大冠冕,其部分族人南迁于蜀,广汉、汉源、汉宣等名均因汉族大汉国而得。汉江上游的大汉国地居中央,故又称“汉中”或汉川黄帝后裔勉部族的一支迁居汉水上游后,又称“汉水”为“沔水”(“沔”与“勉”同音),称其居地为勉(今勉县)禹治水时,其族的一支褒人随往,后留居勉人之地,又称居地为褒,水为褒水。可见勉、褒之名均因氏族名而来。舜帝后裔商均族的一支和尧后裔丹朱的一支结合,因居于苍野(今商州市)而称苍梧族。他们的一支迁于汉水的中下游一带,和良人结合(良人因居汉水旁故又称浪人)称“苍浪族”,故“汉水”又有“苍浪水”之称。夏代建立后,汉中的禹之后裔褒国人又称为夏人,且因褒国吞并了附近一些小部落古国,地域较广,所以又称汉水为“夏水”。《尚书·禹贡》所说的“沔水”,《集解》郑玄说的“汉阳西”“汉水”“汉嘉县”等,均因汉人古氏族而名,且很古老。 据巫其祥考证,夏商之时,汉水中上游一带,分布着许多土著民族,被视为“南蛮”之域。大约商前,湖北清江流域的巴人自西而东迁徙到汉水流域,成为汉水流域的古代民族巴族。清江古称夷水,源出川鄂交界的利川佛宝山麓,横贯鄂西南山区的鹤峰、长阳地区,最后在宣都注入长江。据《海经·海内经》记载“西南有巴国。犬浩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又据《世本》和《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记载,在今湖北长阳县西北78里的武落钟离山生活着巴氏、樊氏、壅氏、相氏、郑氏五姓部落。巴氏子务相聪明精干,造土船能浮于清江,被五姓推为首领廪君。廪君就是巴人的祖先。他率领五姓部落,乘独木舟沿清江至长阳,然后散布在鄂西山区洞穴居住。巴人在鄂西山区一代接一代繁衍壮大,自然向人烟罕见的西南山区和汉水流域进军。在当时的条件下,独木舟是不可能溯长江闯越三峡天险,抗衡峡中惊涛骇浪的。于是,巴人便经清悠的夷水,再转向四川东部进发。散居于鄂西山区的巴人便乘独木舟溯汉江而上,定居于汉水两岸,建立自己的巴国。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和考古工作者在汉水上游发掘出土的大量巴族遗物,证明汉水上游在从前曾为巴人活动定居之区无疑,这说明巴源自清江流域,后散居鄂西山区,又一代一代向汉水流域中上游迁徙之说是可信的。 从历史文献看,秦巴地区的宁强和南郑,自先秦以来就是古羌族聚居之地。西周末,周幽王时代郑国国民外逃,一部分南越秦岭迁至汉水上游古褒国一带,称为南郑。巴人、羌人和南郑部落人,带来了南方中原地区和关中先进农业耕作技术和手工业技术,加速了汉水上中游的开展。到战国时期,汉水上游已成为一个著名经济区,并使汉水成为兵家所关注的要津。《战国策·燕策》记苏秦对燕王说“汉中之甲,乘舟出子巴,乘夏水而下汉,四日而至五渚。”苏秦对秦惠王也说“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把汉中与巴蜀并提,显示出汉水上游经济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为秦国统一大业和秦汉时大发展打下了基础。 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历史文明蔚为壮观。有史以来,长江文化、巴蜀文化、秦陇文化、中原文化和荆楚文化在这里辐集交汇、沉淀累积,孕育产生了璀璨的古人类文化和神农文化、神圣的诗经文化和汉民族史诗文化,神奇古奥的道教文化和神秘诡异的巴巫文化,更有宏大富丽、源远流长的汉水文化和汉文化……这些文化交融交汇,相互激荡,共同成就了秦巴文化的丰富深厚和壮丽辉煌,不仅是秦巴之巅上永远盛放不败的花朵,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瑰宝。 二 秦巴地区不仅胸有千山万壑、千川百流,风物、风情、风光无限,也是一方生长歌谣、钟情热爱歌唱的土地,更是一片永远沸腾喧嚣的民歌歌海和一个民歌歌手纵横驰骋、欢乐沉醉的王国。其歌唱的传统非常深厚悠久,其歌唱的水平异常发达,而其民歌的数量与质量在同类区域中几乎是绝无仅有。据考证,中国文学史上南歌的第一声清音和第一个有名可考的诗人都出自古老的秦巴地区。 据文学史记载,真正称得上中国南方诗歌起源的歌谣,当属传说中大禹妻子涂山氏的“候人猗兮”了。当时大禹为了治平泛滥宇内、为害天下的洪水,离家在外13年,风餐露宿,骈体胝足,三过家门而不入。这种胸怀天下、大公无私的壮举,让普天之下遍享幸福的黎民感激涕零,却给长年独守空房的涂山氏带来了绵绵无尽的寂寞和孤独。在每天黄昏时分,涂山氏都会拖着沉重的步履,一个人走到门前的高岗上,引颈长望,一遍又一遍地吟唱着“候人猗兮”,意思就是“我在等待着那个人哟……”那种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的孤寂凄凉情境,让人不忍遐想。不承想,这令人同情哀悯的痛苦呻吟,竟成了中国南方诗歌的滥觞。而大禹正是从秦巴地区走出的治水英雄。 据华中科技大学张良皋教授在《巴史别观》中考证,《诗经》十五国风的编次是严格按照其作品产生源流的先后顺序和流传路线而确定的。十五国风首为《周南》,次为《召南》。周南地区在汉中盆地西部及汉水中上游一带,召南地区在汉中盆地东部及南阳一带,号称“二南”。可以作为佐证的材料是清同治版《房县志》载“周文王化行江汉,是为召南。”“二南”地区是周的基本地盘,泛称南国,但当时其基本群众不是周族。周南之地是蜀人,召南之地是巴人,所以“二南”实为“蜀风”和“巴风”。而“巴风”和“蜀风”的发源地则在古庸国,其源头应该是庸风,亦即后来流散到河南的鄘风。在《周南》《召南》之后,才有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郐风、魏风、唐风……这些国风,都可以逆向反溯,从中都能找到它们和《周南》《召南》的影响关系。 张良皋先生认为,庸风或曰《鄘风》在十五国风中地位显赫,表明了庸国民间歌谣向中原的直接流传。但这种流传关系,不是指具体的唱和旋律,而是指的体裁。庸国作为“诗”这一体裁的渊源,并不垄断流风所及地区的次生创造。作为创造力最旺盛的渊源之地,以楚辞这一体裁之继起,证明其能量之巨大。 也正是因为如此,“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这首秦巴地区汉江之畔的野歌,才会让一代圣人孔子侧耳倾听,驻足沉思,留下文坛千古佳话而同样是这首秦巴地区汉江之畔的野歌,几个世纪过后,又黄钟轰鸣,让一代爱国诗人、楚辞巨擘屈原如五雷轰顶,如痴如醉,在《渔父》中发出永恒喟叹…… 众所周知,楚辞的闪亮登场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划时代的重大事件。从此,中国文学进入了一个由集体口头创作到个人书面创作、由民间创作到文人创作的新时代。在此前,所有的诗篇都被视为民间集体口头创作,都是无名氏作品,包括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作为这个时代的代表人物便是屈原。从屈原以后,文学开始了署名创作的时代。但是,随着文物考古和历史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事实远不是如此。早在西周时代,在汉水流域已经响起了《诗经·周南·召南·鄘风》嘹亮的歌唱,从秦巴地区的大山腹地走出了一位文武双全的著名诗人尹吉甫。有史可考,尹吉甫不仅是中国文学元典《诗经》的实际编纂者,也是部分有名可考诗作的创作者之一,因为他的原因,秦巴腹地房县被中国文学界称为“诗祖故里”。 三 秦巴地区是歌谣的重镇。从古到今,从乡野到城镇,其歌谣浩如烟海,多如繁星。秦巴歌谣的题材较多,如劳动歌谣、时政歌谣、仪式歌谣、生活歌谣、历史传统歌谣、道德教训歌谣、情歌小调、儿歌童谣,以及不入流的杂歌谣等,应有尽有,无类不有。秦巴地区民歌历史悠久,其内容蕴涵博大精深,其发达繁富的程度可以通过当代最著名的汉民族南方民歌第一村、民歌部落吕家河村民歌生态一斑窥豹 1999年,“汉族民歌南方第一村”的吕家河的发现,开始让人们对汉水流域民歌刮目相看。汉水之滨、武当山金顶后山古神道的吕家河村,是一个令人神往的“民歌之都”。据目前调查统计结果,全村182户749人,能连续唱两小时以上民歌的歌手达85人,占总人口比例为1/10强,能唱100首以上的歌手达120人,备受大家推崇的歌手男有四大歌王,女有八朵金花。其中能唱千首以上民歌者有四人,在如此一个小村就集中了这样多的歌手,堪称奇特。不仅歌手特多,一般村民也普遍爱唱民歌。如遇学者或民间文学专业学生实习采风要采访录音时,人们随叫随唱,毫不忸怩作态,甚至争先恐后,以唱歌为荣,行走乡间,随时可闻歌手们自然地引吭高歌。在这里,“唱歌,是快乐,是忧伤,是绵绵不绝的符号,更是生生不息的文化密码……男女老少都爱唱民歌,劳动时唱,休憩时唱,逢年过节时唱,婚丧嫁娶时唱,甚至吵架争执时也唱。无论春夏秋冬,这个村子里总有歌声飘荡”。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华中师大教授刘守华实地考察后认为这是一个“富有汉水文化特色的罕见的汉族民歌村”。 无独有偶,20世纪80年代初,秦巴地区腹地的陕西省紫阳县文艺工作者就大规模采风,采录到紫阳民歌及民间故事传说数千件,整理后编印民歌10册800余首,故事传说5册。2003年3月,紫阳县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民歌)之乡”的称号。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紫阳民歌列入其中。一个时期以来,汉水沿岸城乡都采取了一些积极的措施,开发和利用汉水民歌资源。举办民歌培训班,编写民歌教材,在学校的音乐课加上民歌内容等,使汉水民歌大放异彩,遍地开花。 秦巴民歌最精髓、最深厚的底蕴其实深深地扎在中国的歌谣元典《诗经》中。2004年,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在房县采风时发现,房县流传的传统民歌,与2000多年前的《诗经》有一定的渊源!这个发现令人非常振奋。为此,2005年秋,房县全县开展了一场民间文化大普查,3个月收集到民间歌谣1.2万首、民间故事8500多篇、民间戏曲800出、古唱本100册、手抄民歌本1.2万本。初步统计,全县会唱民歌的有5万人,会讲民间故事的有6.5万人,能唱1000首民歌的歌手有250人,能唱300首以上民歌的歌手有7000多人……最令人惊奇的是,房县民歌中的《诗经》元素并非个别,不少民歌用《诗经》的诗句开篇,有的则直接在“原版”上增加口语化的后缀,这些民歌简直就是古老《诗经》的“活化石”。究其原因,其最深远古老的勾连则是因为以房县为腹地的汉江中上游的广袤大地都一度是产生《诗经》歌谣的沃土,都是《诗经》“周南”“召南”两种国风的故乡。 “嫁人的时候唱轻快的调子,丧事上就唱悲伤的调子。”《诗经》民歌传人邓发鼎介绍,当地人将《诗经》原文、译文和当地的乡土风情结合,再以当地的民歌小调吟唱“不同场合有不同的唱法。”姐儿歌、号子歌、乡村小调、南山号子、哀哀调……无不闪烁着《诗经》的影子,流淌着《诗经》的情韵,譬如嫁女时的《燕燕》就是用乡村小调来演唱的,丧礼上唱的是“哀哀调”。在当地,唱诗经早与人们的生活融为一体,诗经民歌的内容也真实反映了当地的民风民俗。“关关雎鸠往前走,在河之洲求配偶,窈窕淑女洗衣服,君子好逑往拢绣,姐儿羞得低下头……”“《诗经》民歌”这种神奇的现象已经使房县成为一块超越时空、千古不老的“《诗经》飞地”。 在秦巴地区的诸多民歌发现之中,一部被誉为“汉民族创世神话史诗”《黑暗传》的发现,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历史界、文化学术界为数不多的重大文化历史事件之一,它不仅使神农架再次成为全球学者的神往之地,同时,它填补了中国文化历史的一项空白,极大地提升了中华民族文明史、文化史的世界地位,彻底颠覆了黑格尔关于中国汉族没有史诗的论断。的确,《黑暗传》读后,每每都会给人一种不可名状的兴奋和惊疑,既有对绝无仅有、旷古超奇发现的巨大喜悦,又不免对依然无法坐实、貌似空穴来风之叙述的近乎本能的置疑。正是基于此,有人说《黑暗传》是文化大河在漫长历史时期遗落堆积在洄湾处一个庞大杂乱的沙滩、是一锅模糊莫辨、五味混融的文化大杂烩,与此相反,有人则说《黑暗传》古奥渊博、浑厚雄奇,是一部深不可测、名至实归的中华文化稀世宝典,是被不重“怪、力、乱、神”主流历史文化传统强行湮没而又顽强地延续幸存于民间的真正的汉民族史诗。其实,拨开迷雾、披沙拣金,从文化底蕴的角度去探测《黑暗传》,我们的确可以发现它异彩纷呈、暗流汹涌、深不可测。吕家河村民歌的繁荣兴旺、蜚声中外是秦巴地区民歌文化生活化、节令化、风俗化、制度化的一个缩影,也是秦巴地区民歌顽强生命力、蓬勃生长力、深刻感染力的一个突出印证。 四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2013年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讲话时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没有中华文化繁荣昌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才有了潘世东同志的大型传统歌本汇编《秦巴歌魂》的应时而动,应节而生。 一位知名文化专家曾有过类似论断一首歌能够历经数十年依然不被忘记,是因为它是时代,是历史,更是每一个人的回忆与安慰……歌有自己的脚,然后它走自己独立的路。而所有经典的歌曲一定是超越所有造假的规范跟强制的压迫,而能够触及最普遍的人心灵深处最柔软的那一块,一定能够成为经典。《秦巴歌魂》正是秦巴地区民众共同创造或经历过的历史时代,是生活在秦巴区域内的群落或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和情感安慰,更是秦巴地区民众心灵的镜子,也是该地区人们人性和精神的闪光、灵魂的折射。透过这面镜子,我们可以更加真切地感受秦巴荆楚大地的沧桑与灵性、汉水文化的浑厚深邃与强劲脉动秦岭巴山腹地紫阳、商洛、向坝、官渡之风情歌魂,千年帝王谪放重镇房县《诗经》飞地的风雅之音,南方汉民族民歌第一村吕家河的高歌长啸,鄂西北神山圣水之流韵清音,故楚荊襄沃野南船北马之长风吟啸,道源寿乡荆门之长江汉水的浑融交响,一代帝乡汉源南阳之高迈野风,原田湖汊沔阳之风姿神韵,神农故里随州之古奥风神,孝都董永故里孝感之精魂异彩,汉水流域民间英雄史诗中始祖灵魂之光辉,汉民族神话史诗《黑暗传》之沧桑遗响……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河不废万古流。最后,我衷心祝愿汉水文化研究行稳致远、根深蒂固、生机勃勃!热切期待汉水文化研究基地成果丰硕、人才济济,兴旺发达!   (序作者为汉江师范学院原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 2021年5月
      【免费在线读】

      商品简介

      秦巴地区民歌历史悠久,其内容蕴含博大精深,发达繁富,有劳动歌谣、时政歌谣、仪式歌谣、生活歌谣、历史传统歌谣、道德教训歌谣、情歌小调、儿歌童谣,以及不入流的杂歌谣等,应有尽有,无类不有。


      作者简介

      潘世东,男,1962年出生,湖北省竹山县人。现任十堰市政协副主席、汉江师范学院校领导、湖北省高校重点人文社科基地汉水文化研究基地主任、二级教授,为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人选。曾担任十堰市社科联副主席、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校长、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副理事长,全国高职高专学报研究会第五、六届理事长。出版著作《汉水文化论纲》等10余部,主持湖北省委重大调研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和国家十四五出版基金规划项目,担任中央电视台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汉江》的第一撰稿人和学术顾问,在《中国文化研究》等CSSCI来源期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近50篇,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目录

      目 录CONTENTS第一编 秦巴歌谣中的民族共同历史记忆................................................... 001一、《黑暗传》原始资料之一 003二、《黑暗传》原始资料之二 007三、《黑暗传》原始资料之三 011四、《黑暗传》原始资料之四 024五、《黑暗传》原始资料之五 035六、《黑暗传》原始资料之六 040七、《黑暗传》原始资料之七 047八、《黑暗传》原始资料之八 068九、《黑暗传》原始资料之九 070十、《黑暗传》原始资料之十 089十一、《黑暗传》原始资料之十一 093十二、《黑暗传》原始资料之十二 094十三、《黑暗传》原始资料之十三 096十四、《黑暗传》原始资料之十四 097十五、《黑暗传》原始资料之十五 100十六、《黑暗传》原始资料之十六《混沌传》 102十七、《黑暗传》原始资料之十七《洪荒传》 108十八、《黑暗传》原始资料之十八 116十九、《黑暗传》原始资料之十九《神农出世》 118二十、《黑暗传》原始资料之二十《地母传》 120 第二编 秦巴歌本中的历史朝代演变.......................................................... 135二十一、小《史记》纲鉴 137二十二、大全传 146二十三、小排朝 166二十四、历史纲鉴 169二十五、纲鉴英雄 186二十六、纲鉴 199二十七、盘古朝代接替 208二十八、《黑暗传》续谣《盘庚歌》 212 第三编 秦巴歌本中的著名历史人物.......................................................... 231二十九、彭祖的故事 233三十、神农出世 237三十一、姜太公卖面 240三十二、子牙背榜 244三十三、纣王降香 248三十四、麒麟送子 251三十五、秦始皇赶山乱石窖 254三十六、韩信算卦 256三十七、彭越游宫 258三十八、刘备哭灵 261三十九、刘伶醉酒 264四十、李渊辞朝 267四十一、庐陵王访贤 272四十二、洪武放牛 274四十三、崇祯测字 281 第四编 秦巴著名历史传说故事歌本.......................................................... 283四十四、吴汉杀妻 285四十五、关公歌 291四十六、关公降曹 298四十七、关公辞曹 301四十八、关公挑袍 303四十九、关公辞曹(1) 305五十、关公辞曹(2) 308五十一、过五关斩六将 310五十二、三国英雄历史传说故事(之一) 312五十三、三国英雄历史传说故事(之二) 328五十四、草船借箭选段 337五十五、庞统献计 339五十六、七擒孟获 342五十七、哭祖庙 345五十八、说唐故事歌 349五十九、魏征斩老龙 370六十、薛仁贵投军 375六十一、薛仁贵破木天岭 381六十二、薛刚反唐(之一) 385六十三、薛刚反唐(之二) 402六十四、吴奇薛刚结义 409六十五、罗成问卦 411六十六、罗成托梦 414六十七、罗通报仇 417六十八、王佐断臂 447六十九、四郎探母 456七十、宜城缅怀张自忠将军组歌 470 第五编 秦巴歌本中宝贵历史经验教训....................................................... 477七十一、十二月醒世歌 478七十二、帝王将相醒世歌 482七十三、十二月古人 485七十四、乱唱十古人 492七十五、叹世歌 494七十六、十二月警世歌 501七十七、古人调 英雄谱 504七十八、英雄赋 叹古人 510七十九、十二月历史歌 515八十、四十叹亡喻世歌 518八十一、十字歌中唱春秋 525 后 记...................................................................................................................................... 533 
      【前言】

      主编推荐

      本书是秦巴地区民间搜集的长篇历史歌本,长歌有民族共同历史记忆——《黑暗传》,有的讲述历史朝代演变传略,有的讲述著名历史人物,有的讲述著名历史传说故事,有的讲述永恒历史经验教训,等等。歌谣为素朴的当地方言,直接

      配送说明

      ...

      相似商品

      为你推荐

    孔网啦啦啦啦啦纺织女工火锅店第三课

    开播时间:09月02日 10:30

    即将开播,去预约
    直播中,去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