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加入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X
倒爷图书专营店
  • 三案始末(精) 9787108045188

三案始末(精) 9787108045188

举报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可开发票

  • 出版时间: 
  • 装帧:    精装
  • 开本:    32开
  • ISBN:  9787108045188
  • 出版时间: 
  • 装帧:  精装
  • 开本:  32开

售价 15.93 5.5折

定价 ¥29.00 

品相 全新

优惠 满包邮

优惠 满减券
    运费
    本店暂时无法向该地区发货

    延迟发货说明

    时间:
    说明:

    上书时间2024-05-10

    数量
    库存35
    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
    微信扫描打开成功后,点击右上角”...“进行转发

    卖家超过10天未登录

    • 商品详情
    • 店铺评价
    手机购买
    微信扫码访问
    • 商品分类:
      历史
      货号:
      2705280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三案始末(精)》由温功义所著,是用不足十万字的篇幅,厘清了明史上最为纠缠繁复又影响深远的梃击、红丸、移官三案。而在进入具体的“案情分析”之前,作者从帝权与相权的矛盾人手,到万历“造因”为止,从制度层面交代三案动因,从帝王层面交代三案导火线,将明代的皇权与相权,朝廷与宦官,以及三大案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相互联系等条分缕析,给读者呈现出一幅明末宫廷、朝政和社会清晰生动的立体图形。后又通过天启、崇祯两朝对此进行的连续翻案,更呈现出门户之争的面目,为明代亡于党祸戾气埋下了伏笔。

      作者简介
          温先生是上世纪四十年代<大公报>的老报人,少有才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直赋闲在家,是个真正的自由人.偶尔给一些文史杂志写点东西,或弄本英文小说来翻译,但也并不太关心出版.前些年在大陆走红的黄仁宇,著作中对温的文章引用在所多有.温能如此不羁于俗务,大概和他家底较厚,不至于为斗米折腰有关.温的父亲原为张之洞的幕僚,后在京城行医,名头很大,收入不菲.温先生1990年去世,72岁.

      目录
      前言
      帝权与相权
      从宰相到阁臣
      内监
      万历——三案的造因者
      立储上的犹豫不决——三案起因
      梃击案始末
      红丸案
      移宫
      《三朝要典》,三案翻了过来
      崇祯嗣位,三案又翻了回去
      余波


      内容摘要
       《三案始末(精)》由温功义所著,《三案始末(精)》用不足十万字的篇幅,厘清了明史上最为纠缠繁复又影响深远的梃击、红丸、移宫三案。而在进入具体的“案情分析”之前,作者从帝权与相权的矛盾入手,到万历“造因”为止,从制度层面交代三案动因,从帝王层面交代三案导火线,将明代的皇权与相权,朝廷与宦官,以及三大案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相互联系等条分缕析,给读者呈现出一幅明末宫廷、朝政和社会清晰生动的立体图形。


      精彩内容
       宰相之为帝王的辅佐,其渊源是很久远的,也可以说自从有了帝王以来,就有了地位仅次于帝王的宰相。
      这一制度,历来便都为论者所肯定。每当说到太平治世,总是以明君善于择相、贤相能竭诚事君,作为主要因素。
      很多相处得较为和美的君相之间,彼此也常以融合无间、如鱼得水,相互赞誉。
      粗粗见来,似乎君相之间总是以和衷共济、同心协力才是正道。但历观史籍、揆诸实际,却又不然。自殷周以来,便是君相合力共治之局,其间帝王掌握着最高权力,处理实际的政务则较宰相为少;宰相掌握着次高权力,而处理实际的政务却较帝王为多,彼此互为消长,彼此意见相合时固然常有,而彼此相异时却也
      时见。相合自然无话可说,相异则不免要相互让步,或竟发生冲突
      。伊尹放太甲,成王疑周公,便是极早的例证。自此而后,君相之间的斗争就没有断过,只不过是冲突的缓和与激烈各不相同而已。这其间,霍光、曹操、司马氏父子和桓温等人,都是以相权压倒了帝权的突出人物。
      君相之间虽说不断有些争持,但从权位上来说,优势自然总是在帝王一方面的时候为多。而且每逢改朝换代,君相之间的权势总要有些变化,这变化的趋势则是帝权不断上升,相权则不断下降,因为每个开国之君为了保全他的基业,总要除掉一些前朝制度中对帝王起到约束作用的条文,而添上一些扩大王权的条文。历代继续这样修改,帝权与相权之间的距离也就越来越大。这样,到了明初,帝权和相权之间相距便已绝远,但明太祖朱元璋还是觉得宰相的权力对他的帝业终究是个威胁,最后终于把这个行之已久的宰相制给废除了。
      废除了宰相制,君权越发增重了,君主专政,至此已发展到了顶端。这对于帝室的稳固自然是有利的,在有明一代的一十六帝中,于童年间便即位为帝的很有几个,另外又还有些倦于理事的人,多年避居深宫,很少临朝问政。然而即便如此,帝权还是很巩固的,并没有出现过权倾一朝、足以代立的人物,其最主要的原因当然应该说是取消了宰相制的缘故。不过,也正由于居安无危,明代诸帝,除去建国初期的所谓二祖以外,都极缺乏历练,只有宣宗、孝宗,稍为后世加以称许,其余都不过是些碌碌无为的人,坐视国是日非而振作乏术,终至内外交困,以至于亡。
      这又是一心只为增重帝权而殚精竭虑的人所没能想到的。
      明太祖朱元璋之终于废除了宰相制,是在他建国为帝后,为了巩固帝权,经过多年的思虑和谋划,最后才毅然决定的。最初,他对设立宰相辅佐国政的制度,也是一如前代,并无一
      点疑虑。早在他建立大明帝国之前,还是称为吴国的时候,便已经设立起了宰相的职位了。从吴至明,宰相都称为丞相,共有左、右二员。那时位居左丞相的是李善长,位居右丞相的则是徐达。朱元璋建立了大明帝国,即位为帝以后分任左、右丞相的还是李善长和徐达两人。那时丞相的任所称为中书省,丞相之下设有左丞、右丞、参知政事等职称的属员。徐达在中书省为右丞相的时间并不久,只有两年略多些,后来便因要率领军队出征而离开了那里。李善长在徐达离去不久,也因病致仕(即退休)家居。继李、徐而任职丞相的,又有汪广洋和胡惟庸两人,汪是在李善长于洪武四年正月致仕之时即被任为右丞相,继李而来掌管中书省的事务的。胡惟庸比汪广洋的入相要晚两年多,他是于洪武六年七月才被任为右丞相的。有明一代曾任职丞相的只有李善长、徐达、汪广洋和胡惟庸四人,只从洪武元年到洪武十三年初,有过以左、右丞相为首的中书省
      ;到洪武十三年,胡惟庸以谋叛被诛,中书省也随之而被撤销,此后丞相的官名和职所便都化为乌有了。
      明太祖朱元璋是在即位为帝后才逐渐感到帝权和相权之间的冲突,几经设法想要加以调整,但都并不令他满意,最
      后才决意废除这一制度的。从他们君相之间自开国以至最后李善长一家都被族诛,明太祖的不断谋划,事后看来,还是很显然的。
      徐达在相位的时间最短,他又是四个丞相之中唯一未被处决的人,所以在他和朱元璋的关系之间,有关宰相制的废
      除的迹象并不多。可以略去不说。
      P1-4

      配送说明

      ...

      相似商品

      为你推荐

    孔网啦啦啦啦啦纺织女工火锅店第三课

    开播时间:09月02日 10:30

    即将开播,去预约
    直播中,去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