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加入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X
倒爷图书专营店
  • 书与人 9787108072092

书与人 9787108072092

举报

全新正版 可开票 支持7天无理由,不清楚的请咨询客服。

  • 出版时间: 
  • 装帧:    精装
  • 开本:    32开
  • ISBN:  9787108072092
  • 出版时间: 
  • 装帧:  精装
  • 开本:  32开

售价 44.89 5.8折

定价 ¥78.00 

品相 全新

优惠 满包邮

优惠 满减券
    运费
    本店暂时无法向该地区发货

    延迟发货说明

    时间:
    说明:

    上书时间2024-01-24

    数量
    库存3
    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
    微信扫描打开成功后,点击右上角”...“进行转发

    卖家超过10天未登录

    • 商品详情
    • 店铺评价
    手机购买
    微信扫码访问
    • 货号:
      31355780
      商品描述:
      前言
       《梁治平自选集》自序 序《公羊学引论》 序《法理学的世界》 序《法治与文明秩序》 序《在东西方之间的法律哲学》 序《天下的法》 序《法律的灯绳》 《秩序与信仰》中译本序 礼法之争再思 薪火相传的燃灯者 《为政》答问七则   后记
      【免费在线读】 2006年,年届耄耋的伯尔曼造访中国,并在多所大学发表演讲。某次,一位中国听众问他,是不是要信了上帝才能建立正义的法律秩序。伯尔曼的回答不失幽默:“那自然会有助益”,但他随即又说:不,不是非信上帝不可,但你总要有所信。起码你要信法。如果你不能接受上帝,那就注目于上帝写在我们所有人心中的法吧。即便孩童也本能地知晓这我们心中的法。世上每一个孩童都会说:“那是我的玩具”,这就是财产法;每一个孩童都会说:“但你答应我了”,这是合同法;每一个孩童都会说:“我没错,是他先打我”,这是侵权法;他还会说:“爸爸说了我可以”,这是宪法。归根到底,法律出自我们的人类本性,而人性终究只是上帝的形象。(You don’t necessarily have to believe in God, but you have to believe in something. You have to believe in law at least. If you can’t accept God, then just focus on the law that God has written on all of our hearts. Even children intuitively sense this law within us. Every child in the world will say, “That’s my toy.” That’s property law. Every child will say, “But you promised me.” That’s contract law. Every child will say, “It’s not my fault. He hit me first.” That’s tort law. Every child will say, too, “Daddy said I could.” That’s constitutional law. Law ultimately comes from our human nature, and our human nature is ultimately an image of God. ——The Daily Report 117 (Fulton County, Georgia) (June 1, 2006): 1.) 听上去,伯尔曼这里讲的好像是某种自然法,但按照他的思想方法,这些原则的确切意蕴和意义,只有在具体的历史和文化情境中才能够呈现出来。而一旦引入历史和文化,整个图景就会立刻变得丰富多彩,充满挑战和可能性。只不过,对我们来说,这项工作恐怕还没有真正开始。    

       
       
       
       

      商品简介

      这是一本关于书的书,收录于其中的作者历年谈书的各类文字,长短不齐,体裁不一,既有作者的读书感怀,也有学术性的书评;有书前书后的序与跋,也有发表于不同场合的图书评论,还有作者对前贤与故友的追念,其内容及于古今中外历史与人物、思想与文化、法律与社会、信仰与秩序、心性与行动的种种。透过这些文字,作者表达了对书、对人以及这些书与人所涉及的广大世界的种种看法。


      作者简介

      梁治平,生于“大跃进”之年,上学于“文革”之中,后入工厂习艺凡三年。1978年入读西南政法学院法学专业,从此以读书、教书、著书为务。喜读书,惜少时无书可观;书多时,复觉时日短促,人生易逝。性喜自在,行事在可为可不为之间。默观天下,游戏书斋,不知老之将至。为学与究明社会中的法律相关,因之出入古、今,涉足中、西。著、译十余种,并有两卷本自选集《法律史的视界》《法律何为》。


      目录
      热爱书籍(代序)
      书览
      为乐趣而读书
      于出入间看美国
      从清末学风的“趋新趋旧”说起
      集体表象与心史的研究
      两部英语世界的法律辞书
      书的新与旧
      再生之途:法律与宗教的“综合”
      辜鸿铭现象
      《丰子恺漫画》
      《奥古斯都》
      《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
      译事难
      人类的故事
      茨威格人物传记两种
      十二世纪的文艺复兴
      发现盖尤士
      罗马法教材两种
      《名公书判清明集》
      一份用法律记录的社会档案
      我们生活的三个世界
      暑假读书计划
      “漫画”法治
      书之评
      “现代化”的代价
      读《不含规范的伦理学》
      重新解说西方法律史
      法不等于法律
      “公法”与“公法文化”
      死亡与再生: 新世纪的曙光
      故纸中的法律与社会
      用自己的语言发言
      从市场经济到法治的市场经济:吴敬琏的改革词典
      底线与共识
      当代“儒生”面对的三种挑战
      《华夏治理秩序史》读后
      谈《法律东方主义》
      法律、信仰与秩序
      认识韦伯,善用韦伯
      天下枢纽:我们时代的问题与思考
      思考现代儒学的困境与出路
      “比较法”的三种形态
      《中国法律史研究的三重困境》简评
      我与你:一种法哲学视野中的人地关系
      书与人
      认真的人和他的一生
      一个“决不从时俗为转移”的纯正学人
      “《读书》服务日”忆旧
      无言的纪念


      内容摘要
       这是一本关于书的书,收录于其中的作者历年谈书的各类文字,长短不齐,体裁不一。既有读书感怀,也有学术性的书评;有序与跋,也有发表于不同场合的图书评论;还有作者对前贤与故友的追念。其内容及于古今中外历史与人物、思想与文化、法律与社会、信仰与秩序、心性与行动的种种。
      透过这些文字,作者表达了对书、对人以及这些书与人所涉及的广大世界的看法。


      主编推荐
      本书是一本大家小书。有思想深度,写法上又深入浅出,篇幅不一,可以随时翻开一页来读。

      本书直面我们这个时代的问题。作者所读之书贯穿法律与信仰,法律与社会,现代儒学的困境与出路,生态文明危机的应对等等,呈现他近二十年的学术思考及社会关切。

      本书指向知识分子宽广的内心世界。谈论梁簌溟、陈寅恪、费孝通、蔡定剑等学者的为人和为学,思索他们的精神资源于今天中国知识人的意义。

      精彩内容
       为乐趣而读书“诗言志”“文以载道”,这是中国的文统。依此,读书便含有道德教训的味道。尤其是经典一类,即或不一定要板着面孔来读,总要正襟
      危坐才好。部分因为这个缘故,供人消遣的小说之流,在传统文评中没有地位,最
      多算是末流。然而在西方,为消遣而读书似乎并非不雅的事情。生活在16世纪的英哲培根写道:“读书为学的用途是娱乐、装饰和增长才识。在娱乐上学问的主要用处是幽居养静。”(《培根论说文集》)这种读书为学的态度与基督教文化中的个人主义传统恐怕不无关系。
      进入现代,人们愈发地注重个性,追求快乐。蜚声文坛的小说家毛姆干脆对他的读者说,“为乐趣而读书”。(毛姆:《书与你》)乐趣因人而异,没有统一的标准,所以,毛姆又主张,书于读者的意义,只有读者自己才是最好的裁判。“试问,谁
      能要求那使某人快乐的事情一定也要使别人觉得快乐呢?”不但批评家的权威和公众的定评不足采信,读书方法也无一定之规。可以用跳读的办法,略去冗长、沉闷的段落,也可以同时预备五六本书,依心情不同随意选读。
      读书的原则确定了,依此开列一个书目却还是件难事,欧美文学史上,称得上名著的作品真不下千百种。
      然而并非只要是名著,便能为人带来乐趣。且不说各人趣味不同,仅仅是由于时代的变迁,人们的审美意识就可能大不同于以往。有些曾经激动人心的作品,变为学究研讨的对象,对于那些“除了职业以外仍有闲暇”的普通读者不再有什么吸引力了。怎样对这些名著重加取舍呢?毛姆提出一项具体标准,即书的可读性。“一本具有可读性的书必定意味着
      书中许多事物与你有所关联”,它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因为,“这些书中所蕴含的人性对我们大家而言,都是熟悉而亲切的”。循着这条途径,毛姆引导他的读者进入了一所艺术的殿堂。在那里,我们将愉快地认识和重新认识许多优美动人的作品
      。无论是小说、传记,还是诗歌、散文,也无论是作品
      的艺术特色和得失,还是作者的个性及成败,都是他品
      评的题目。
      与一般人不同,毛姆不是把一张枯燥的书单硬塞给读者,也很少像职业批评家那样做抽象的理论分析,他只是以一个艺术家特有的敏锐,娓娓道出他自己对这些作品的细微感受。着墨不多,但往往能一语中的。比如
      ,关于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他说,其中“有机智的嘲讽、巧妙的思维、丰富的幽默、残酷的讥嘲与生
      命的活力,全书文体美妙得令人惊叹”。而菲尔丁的《汤姆·琼斯》,则是“英国文学中最爽朗的作品,一本漂
      亮、勇敢而欢愉的书……一
      本洋溢着男性活力而且又有益的书,从头到尾没有一点欺骗,它能使你的心温暖”。他还赞美爱弥丽·勃朗特的《呼啸山庄》,说它“充满激情,深切动人;像伟大的诗篇一样深刻而有力”,“它是源自你生命根源之处的一种破碎、扭曲的经验”。
      论及爱伦·坡的诗,他写道:“它们犹如威尼斯画派的一些伟大名画,那出人意表的美使人屏息凝神,在那瞬间你将满足于只用你的感官去感受。你根本不在乎它们如何引发你的幻想。”作者笔下还有许许多多的人物和作品,信手拈来几例,虽不足使人领略该书全貌,但也
      或可以得其一二。奇怪的是,对于有些无论在文学史上,还是在今日普通读者心目中都堪称重要的杰出作家,如欧洲文学中的雨果和契诃夫、美国文学中的杰克·伦敦和艾略特,作者都略而不提。这,恐怕只能以作者本人的好恶来解释了。
      虽有这样的缺憾,还是可以说,这本只有6万字的小书所包含的容量,远远超出了它的篇幅。全书行文流
      畅,简洁明快,处处可见作者的机智、幽默,亦不乏真
      知灼见。小书的作者就像一
      位饱学而热情的导游,引领他的读者,从不列颠岛扬帆启程,在广袤的欧洲大陆做匆匆的巡礼,然后,在古典世界的最后一缕光辉中渡过大洋,在新大陆充满生机的世界里驻足。这是一次充满乐趣的旅游,此后,已入门径的读者可以离开向导,在那满是瑰宝的奇异王国里继续他的漫游。
      原载《书林》1987年2月号P3-5

      配送说明

      ...

      相似商品

      为你推荐

    孔网啦啦啦啦啦纺织女工火锅店第三课

    开播时间:09月02日 10:30

    即将开播,去预约
    直播中,去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