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加入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X
倒爷图书专营店
  • 中国教育通史(5隋唐卷)(精) 9787303156122

中国教育通史(5隋唐卷)(精) 9787303156122

举报

全新正版 可开票 支持7天无理由,不清楚的请咨询客服。

  • 作者: 
  • 出版社:    北京师大
  • ISBN:    9787303156122
  • 出版时间: 
  • 装帧:    其他
  • 开本:    其他
  • 作者: 
  • 出版社:  北京师大
  • ISBN:  9787303156122
  • 出版时间: 
  • 装帧:  其他
  • 开本:  其他

售价 93.54 6.8折

定价 ¥138.00 

品相 全新

优惠 满包邮

优惠 满减券
    运费
    本店暂时无法向该地区发货

    延迟发货说明

    时间:
    说明:

    上书时间2024-01-24

    数量
    仅1件在售,欲购从速
    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
    微信扫描打开成功后,点击右上角”...“进行转发

    卖家超过10天未登录

    • 商品详情
    • 店铺评价
    手机购买
    微信扫码访问
    • 货号:
      2634026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中国教育通史(5隋唐卷)(精)》编著者赵家骥、宋大川、张汝珍。
      在中国封建教育史上,隋唐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历史地位。隋代结束了魏晋南北朝的混乱纷争局面,统一了中国,重新建立了大一统的封建帝国。在进行政治和经济改革的同时,隋代统治者建立了比较系统和合理的教育体系,确立了与政治和经济改革相适应的教育制度,为李唐王朝以及后世的教育制度打下了基础,提供了借鉴。李渊父子建立了大一统的唐帝国后,在政治上面临着如何运用整体的儒家思想作为统治方针的问题。然而,自汉代以后,儒学受到内外两方面的矛盾冲击而衰落,造成魏晋南北朝400年的思想大动荡,使儒学的权威地位受到动摇,无法以统一的、整体的思想体系为大一统的唐帝国服务。贞观君臣对儒学的政治作用有着深刻的认识和极高的评价,把儒学视为治理国家最有效的政治思想武器。唐代统治者建立了系统、完善的教育制度,确立了尊圣崇儒的文教政策,提高了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健全和完善了中国古代传统的政教合一的教育体制,给唐以后的封建王朝树立了稽式和楷模。

      目录
      第一章  隋代的教育制度  1
      第一节  隋朝教育制度的发展条件  2
        一、汉文化民族心理的形成为教育发展创造了广阔的空间  2
        二、经济改革为教育发展提供了财政保证  3
        三、政治制度改革为教育制度的建立创造了条件  4
      第二节  隋代的文教政策  7
        一、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7
        二、倡导经学教育  8
        三、南北经学的统一  10
      第三节  隋代官学教育制度  12
        一、经学教育制度  12
        二、实科教育制度  13
        三、职业教育管理制度  14
        四、教师和学生的待遇  15
      第四节  隋代私学教育制度  16
        一、家学教育制度  16
        二、私人讲学制度  18
        三、官学教师开设私学制度  19
        四、私学教材  19
      第二章唐代崇圣尊儒的文教政策  21
      第一节  崇圣尊儒文教政策建立的背景  21
        一、贞观君臣对儒学政治作用的认识  21
        二、儒学教育内部分歧对儒学权威性的削弱  25
        三、东汉社会批判思潮对儒学教育的震撼  26
        四、魏晋玄学对儒学教育的冲击  27
        五、佛教思想对儒学教育的挑战  27
      第二节崇圣尊儒文教政策的建立  28
        一、树立儒家政治思想的权威地位  29
        二、统一教育内容,建立新儒学  35
      第三节  崇圣尊儒文教政策的发展  44
        一、教育以明道  45
        二、崇圣尊儒的师道观  46
        三、文以载道  48
      第四节  崇圣尊儒文教政策的意义  49
        一、尊崇孔子,树立儒家思想的权威地位  49
        二、儒学教育的加强  50
        三、教师政治地位的提高  51
      第三章  唐代教育体制和管理制度  56
      第一节  礼部的教育管理体制和职能  56
        一、礼部的教育管理体制  57
        二、礼部的教育管理职能  58
        三、礼部教育管理体制及职能的特点  60
      第二节  中央和地方两级制教育体制的确立  61
        一、中央官学教育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61
        二、地方官学教育制度的形成  70
        三、地方官学教育行政制度  7l
        四、地方长官发展教育的政治职责  74
        五、地方官学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  75
      第三节  经学、实科、职业三大教育制度  77
        一、经学教育制度  78
        二、实科教育制度  83
        三、职业教育制度  86
        四、官学、私学教育制度的协调和统一  88
      第四章唐代官学内部管理制度  90
      第一节政教合一的管理制度  90
        一、学礼制度  90
        二、入学标准  95
        三、处罚制度  101
        四、休假制度  103
      第二节  教育教学制度  105
        一、课程设置制度  105
        二、教材选择制度  113
        三、教学方法  123
        四、考试制度  127
      第三节  教育经费制度  128
        一、财政与教育  128
        二、教育经费的来源  134
        三、教育经费支出制度  139
      第四节  官学内部教育管理制度的特点  154
        一、建立了系统的强化思想教育的礼制  154
        二、封建等级制的强化  155
        三、注意学生身心状态的调节  155
        四、道德教育制度化  155
        五、经济与教育的关系  156
        六、教育经费与国家财政的一体化  156
      第五章唐代私学教育制度  158
      第一节  隐居读书的教育制度  159
        一、隐居读书的类型  159
        二、隐居读书的特殊表现形式  164
        三、隐居读书教育制度的特点、影响和作用  166
      第二节  私人讲学和私塾制度  170
        一、经师讲学制度  170
        二、致仕官员讲学制度  170
        三、现任官员讲学制度  173
        四、私塾教育制度  177
      第三节  家学教育制度  179
        一、父亲传业于子女的教育方式  179
        二、亲友教授晚辈的教育方式  18l
        三、母亲训育儿女的教育方式  183
        四、家学教育制度的特点  184
      第四节  佛寺中的儒学教育  186
        一、敦煌佛寺的儒学教育  187
        二、寺学的教育内容及教材选择  188
        三、内地佛寺的儒学教育  189
      第五节唐代私学教育制度的特点  191
        一、与官学教育制度相统一的文教政策  191
        二、教学内容的丰富性  191
        三、形式的多样性  192
        四、教育的层次性  192
        五、广泛的社会性  192
      第六章唐代科举制度  194
      第一节  科举制的产生和发展  195
        一、科举制度的产生  195
        二、唐代的选士途径和科举制的发展  201
      第二节常科考试  207
        一、考生来源及报考条件  207
        二、主持常科考试的机关与考官  217
        三、唐代常科考试科目  220
        四、考试的方法体例  239
        五、考试的程序  250
        六、及第放榜及释褐试  251
        七、进士行卷及以文辞取士的论辩  262
      第三节制科考试及其他选士途径  279
        一、应制举考试者的身份  279
        二、制举科目  280
        三、制举考试与铨选  282
        四、荐举(冬荐)及杂出入仕  286
      第四节唐代科举制度确立的意义及弊端  288
        一、开放官僚系统、扩大统治基础  289
        二、笼络知识分子,减缓不稳定因素  290
        三、常科与特科互为补充,文实兼备,德才相济,用当其才  292
        四、考教合一,规定了学校教育的发展  293
        五、初创科场法规,慎防舞弊徇情  297
        六、权贵干预科选,请托奔竞猖獗  299
        七、科举考试成为朋党之争的工具,也成为进士新贵阶层世袭高官的工具/302
      第七章唐代留学生制度  306
      第一节  留学生管理制度  306
        一、留学生管理制度  306
        二、学籍管理制度  307
        三、学习辅导制度  308
        四、衣食供应制度  309
      第二节  留学生与留学僧  310
        一、留学生教育制度  310
        二、留学僧制度  3ll
        三、留学生与留学僧对其国家发展进步的作用  312
      第三节  唐代教育制度对周边国家学制的影响  313
        一、对新罗学制的影响  314
        二、对渤海国学制的影响  316
        三、对日本学制的影响  317
      第八章  隋唐教育思想  319
      第一节  王通的教育思想  319
        一、安邦育人  319
        二、仁义为本、礼乐为先  322
        三、穷理尽性,乐天知命  324
        四、知之、行之、安之  330
        五、学无常师,惟道所存  334
      第二节孑L颖达的教育思想  336
        一、教化成德,非学不可  336
        二、诗书礼乐,化成天下  340
        三、立志、积善、自谦、自强  342
        四、开发大义,随才而与  345
      第三节  韩愈的教育思想  348
        一、明先王之教  348
        二、就学而愈明  350
        三、培育英才  352
        四、尊师重道  355
        五、业精于勤,行成于思  359
      第四节  李翱的教育思想  362
        一、复先天之善性  362
        二、从乎道,明人伦  367
        三、识才与选才  369
      第五节柳宗元的教育思想  370
        一、明道与行道  371
        二、取道之原  374
        三、顺天致性  375
        四、博极群书  377
        五、尊师重道  380
      第六节皮日休、林慎思的教育思想  384
        一、皮日休的教育思想  384
        二、林慎思的教育思想  393
      第七节  隋唐时期的佛教教育思想  4。0
        一、天台宗的教育思想  401
        二、禅宗的教育思想  407
        三、净土宗的教育思想  412
      第八节孙思邈的教育思想  415
        一、论修身与养性  415
        二、论学贵精博  418
        三、论医德教育  420
      结  语  423
      人名与专业术语索引  430
      参考文献  435


      配送说明

      ...

      相似商品

      为你推荐

    孔网啦啦啦啦啦纺织女工火锅店第三课

    开播时间:09月02日 10:30

    即将开播,去预约
    直播中,去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