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加入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X
倒爷图书专营店
  • 麦肯锡情绪管理课(学会正向思考告别职场焦虑) 9787521710410
  • 麦肯锡情绪管理课(学会正向思考告别职场焦虑) 9787521710410
  • 麦肯锡情绪管理课(学会正向思考告别职场焦虑) 9787521710410
  • 麦肯锡情绪管理课(学会正向思考告别职场焦虑) 9787521710410

麦肯锡情绪管理课(学会正向思考告别职场焦虑) 9787521710410

举报

全新正版 可开票 支持7天无理由,不清楚的请咨询客服。

  • 出版时间: 
  • 装帧:    平装
  • 开本:    32开
  • ISBN:  9787521710410
  • 出版时间: 
  • 装帧:  平装
  • 开本:  32开

售价 26.89 6.4折

定价 ¥42.00 

品相 全新

优惠 满包邮

优惠 满减券
    运费
    本店暂时无法向该地区发货

    延迟发货说明

    时间:
    说明:

    上书时间2024-01-22

    数量
    库存2
    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
    微信扫描打开成功后,点击右上角”...“进行转发

    卖家超过10天未登录

    • 商品详情
    • 店铺评价
    手机购买
    微信扫码访问
    • 商品分类:
      社会文化
      货号:
      30728015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高杉尚孝,1956年出生于日本横滨,庆应义塾大学经济学部毕业,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优选战略顾问。曾任职于麦肯锡、美孚、摩根大通等世界知名企业,协助美日跨国企业与金融机构拟定经营策略及并购计划,负责企业品牌策略与公关策略建构,并在美商咨询顾问公司担任常务董事,从事优选人力资源开发业务。在美国工作12年之久,现为日本高杉综合研究所代表人。其专长于应用企业财务理论、投资分析、战略分析、逻辑思考、简报技术等领域,常年为企业培训人才。近年来专注于职场人的心理韧性提升研究,并完成了美国催眠动机研究所(HMI)心理疗法课程;作为心理韧性提升理论的倡导者,活跃在日本商界;著有多部畅销作品。

      目录
      前言| 为何现在提倡增强心理韧性? VII
      专栏| 心身耗竭综合征的预防 022

      总 论  心理韧性的本质
      即使达成目标也需注意 022
      “心身耗竭综合征”与错误的思维方式有关 022
      为了不使自己心身耗竭也要选择正确的思维方式 023
      正确的思维方式的另一个好处 024

      理论篇  用于强化心理韧性的4 个基本步骤 025
      步骤 1 定位错误的思维方式 027
      步骤 2 驳斥错误的思维方式 046
      步骤 3 发现正确的思维方式 060

      专栏| 正确的思维方式与干劲的关系 060
      “最好能”不等于“努力程度低下” 071
      错误的思维方式带动的努力效率低下 071
      “正确的思维方式”+“十足努力” 072

      步骤 4 选择好的负面情绪,采取正面行动 073
      专栏| 成果主义的陷阱 078
      引入成果主义的背景是泡沫经济的破灭 078
      偏重结果的弊端也随处可见 078
      引入胜任力过程中的课题依然不少 079
      成果主义的成功需要培养良好的心理韧性 081

      实践篇  通过案例分析强化心理韧性 083

      案例学习 1 跨越愤怒 085
      案例1-1 受到上司斥责 085
      案例1-2 优秀部下提出辞职 102

      案例学习 2 消除罪恶感 121
      案例2-1 无法满足增产要求 121
      案例2-2 爽约 139

      案例学习 3 克服不安 155
      案例3-1 拒绝不擅长的演示 155
      案例3-2 销售额未达标 171

      案例学习 4 避免情绪低落 187
      案例4-1 错过晋升机会 187
      案例4–2 创业失败 203

      专栏| 企业的视点 221
      组织正在越发强化“必须”型思维方式 221
      那是因为只知道这种动机激励方式…… 221
      “必须”型思维方式带来的动机有带来负面效果的危险 222
      以“愿望”型思维方式努力对组织也有好处 223
      上司也应该学习新的动机激励方式 224

      后记 225

      内容摘要
      过日子,忙工作,都像集盲盒,不知道下一个到来的会是惊喜,还是遗憾。面对未知,我们应该学会幸福地工作。
      本书是写给年轻职场人的情绪管理指南,它不是只告诉你要想开点,勇敢积极面对任何事情的“鸡汤书”,而是一本涵盖了有利于提高效率的理论和具体知识与经验的“教科书”。基于前沿学术研究成果和作者真实经验,本书致力于为我们提供“用得上的理论与实战技巧”,做到了不仅好读,而且好用。
      作者在本书中融入了个人数十年的压力管理经验。作者早年留学美国,后在美国和日本从事投行与经营咨询工作,常年担任企业管理顾问并创办了个人事务所。作者在常年的高压工作状态中积累了大量的实战经验,这也构成了本书的基础。

      精彩内容
      心理韧性的本质“无论商务还是体育,一贯的高水平的行为是训练,特别是思维训练的结果。”——詹姆斯?罗尔(JamesLoehr),顶级运动员、心理培训师一旦有巨大压力袭来,每个人都会感到不安和愤怒,或是情绪低落,或是受到罪恶感等情绪的困扰。在这种情绪的作用下,人有时会在压力面前气馁,有时会放弃,有时甚至会被逼到无法振作的地步。
      原因究竟出在哪里?“面对困境的时候,这不是很自然的反应吗?”——大多数人可能会这样认为。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
      在此,我将解释压力的本质与由此产生的情绪与行动是什么,在此基础上解释如何缓解与规避压力。
      何谓“向压力屈服”?
      泷口今年38岁,在一家大型综合电器制造企业的信息机器事业部任课长职务,负责软件开发。他从前的工作业绩与平时对工作的热情受到肯定,半年前被擢升为事业部备受期待的新型主打产品开发项目负责人。据说事业部部长也鼓励他:“你肯定能干出一番成绩。好好干,别辜负大家的期待!”该项目组为混合小组,成员由选自营业、设计、技术等部门的7人构成。意见上的对立、技术上的难度、时间上的限制,项目推进可谓困难重重。不过泷口十分努力,一直提醒自己“无论如何必须完成上司交办的任务,不允许失败”。
      可是,随着时间推移,他开始感到不安,“能在规定限期之内拿出成果吗?”“能满足大家的期待吗?”泷口压抑着想要逃避的冲动,工作时间开始比原来还要长。
      另外,泷口还开始对固执己见的团队成员感到愤怒,平时为人温和的他,也动不动以强硬语气发火。这样的日子一天天过去,泷口开始感觉身体不舒服,头晕、头痛、浑身乏力,后来逐渐晚上连觉也睡不着了。
      在一个必须向公司高层进行中期汇报的早上,泷口完全失去了起床的力气,别说上班了,就连从被窝里爬出来都做不到。泷口最终输给了压力。
      所谓向压力屈服,具体指的是哪种情况呢?如果泷口的事例就是表现之一的话,那么我们可以认为,“向压力屈服”指的就是在“压力条件下”,在由“坏的负面情绪导致了坏的行动”。
      例如:◆感到巨大“不安”,结果选择“逃避”。
      ◆由于感到强烈的“愤怒”,而向对方发起“攻击”。
      ◆由于情绪“极度低落”,导致将自己“封闭”在自己家中。
      ◆在强烈的“罪恶感”的作用下,“否定”自我。
      上述情形无一不是“坏的负面情绪导致坏的行动”,每个都是屈服于压力的例子。逃避、攻击、自我封闭、自我否定等,每种行为都不仅不利于情况的改善,而且可以称为提高情况恶化概率的“坏的行动”。一旦选择了这种“坏的行动”,就算原本很有实力,也会因为无法充分发挥而必然产生不好的结果。
      何谓“战胜心理压力”那么,与之相对,何谓战胜压力呢?那就是在“压力条件下”,“通过好的负面情绪,选择好的行动”。
      例如:◆因为“担心”,所以精心“准备”。
      ◆因为“不快”,所以与对方进行“协商”。
      ◆因为“悲伤”,所以与大家“分享”。
      ◆因为感到“自责(良心上的苛责)”,所以“反省”自身行为。
      以上这些情况就是“在好的负面情绪作用下,最后得以选择好的行动”的例子,每种情况都战胜了压力。
      提前准备、协商、分享、反省等,都是堪称可以很好地改善状况的好行动。如果能够采取此种好行动,那么就可以提高带来好结果的概率。也就是说,能够将自己拥有的实力充分发挥出来。
      所以,担心、不快、悲伤、自责等有利于让人采取改善状况的行动,我们可以称之为“好的负面情绪”。
      那么所谓的“好的负面情绪”“坏的负面情绪”具体指的又是什么呢?
      “好的负面情绪”与“坏的负面情绪”在此,让我们对“好的负面情绪”与“坏的负面情绪”的概念做一个归纳。
      首先,众所周知,人的情绪有“正面情绪”与“负面情绪”。例如“爱”是正面情绪,而“憎恶”则是负面情绪;“喜悦”是正面情绪,“情绪低落”则是负面情绪。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负面情绪也有良性与恶性之分。“坏的负面情绪”的代表我们可以列举出不安、愤怒、情绪低落、罪恶感等,“好的负面情绪”的代表可以列举出担心、不快、悲伤、自责等。
      比如,我们可以回想一下电影的台词和流行歌曲的歌词。以“悲伤”为主题的电影和歌曲往往能够引起观众和听众的共鸣。反之,以“情绪低落”为主题的作品则往往难以引起共鸣。当然,不排除例外情况。关键在于,虽然二者同为不愉快的负面情绪,但“坏的负面情绪”容易让人采取使情况更加恶化的自我毁灭式的负面行动,相比之下,“好的负面情绪”则容易让人选择使情况得到改善的正面行动。
      例如:◆“不安”与“担心”◆“愤怒”与“不快”◆“情绪低落”与“悲伤”◆“罪恶感”与“自责”这些情绪每一对都很近似但又并不相同。请大家也回想一下自己迄今为止的经历。事先搞清楚其中的不同,对于缓解和回避压力十分重要。
      状况与情绪的诱发我们经常听到诸如“思维能力最重要”“行动力最重要”之类的观点,却很少听到“情绪力重要”的说法。为什么呢?我认为,这或许很大程度上源于人们确信“思维与行动可以驾驭,但情绪无法控制”。人们容易认为,情绪是在某种状况的直接诱发下产生的。
      例如:◆“我被上司当着其他同事的面训斥了一顿,所以我感到特别愤怒。”◆“自己在会议上的发言前后矛盾,遭到嘲笑,我感到情绪低落。”◆“承诺的目标没能实现,我有罪恶感。”在我们试着在头脑中回想上述状况时,看上去情绪似乎是在压力条件下直接并且自动产生的。一旦有这种想法,只要我们无法控制状况本身,情绪的诱发就会变得无法控制。
      如果情绪是在压力条件下直接并且自动诱发的,那么在相同状况下,任何人的情绪都应该是一样的。这是因为,人只是在某一特定状况下,同样被动地做出反应而已。
      不过我们非常清楚,从经验上来说这是错误的。因为我们知道,即便是在同样的条件下,产生的情绪有时也因人而异。也就是说,面对某一状况做出的反应有个体差异。
      例如,在重要的贸易谈判出现挫折的情况下,有的人或许会情绪非常低落,而有的人则可能只是感到些许悲伤而已。另外,在发现工作失误时,有的人可能会对自己感到愤怒甚至产生厌恶感,有的人则可能为了避免下次出现失误而振奋精神、努力工作,有的人可能还会乐观地认为失误没那么严重。即使是同一个人,在相同条件下也不一定会有同一种情绪。
      从这些我们凭经验认知的事实能清楚得知,情绪未必是由某种状况直接诱发的。
      同一种状况诱发的情绪之所以不同,是因为有“思维”介入其中。下面我将依据高杉派心理韧性的理论基础——“理性情绪行为心理学”对情绪的诱发有“思维方式”介入这一点进行说明。这被称作“ABC理论”,是有关心理过程的理论。
      案例学习1跨越愤怒案例1-1被上司当众斥责组织当中离不开上下级关系,而上级难免“斥责”下级。斥责原本是上司用来让部下认识到问题所在,促其改进的手段。可是,稍不留神就会成为诸如毫不留情地谴责或对其人格进行诽谤的、完全情绪化的单方面攻击。从劳动环境来看,一方面企业裁员等造成员工减少,另一方面由于竞争日益激烈导致工作量越来越多。不正是因为过于繁忙,工作上的失误才会相应增加吗?面对斥责,有的人可能情绪低落,而有的人则可能大动肝火。
      在大型精密机械制造企业工作的中村(32岁,男性),好像是后一种类型。愤怒可能的确是职场常见的坏的负面情绪之一。
      负面例子怒火中烧在中村的座位,上司涩谷课长正在训斥他。涩谷很不耐烦的样子,中村也满脸不快。
      涩谷:(当着其他同事的面,不耐烦地大声说)中村,你写的报告书里出现了简单的计算错误,而且竟然有两处..拜你所赐,我可是在公司领导面前把脸丢尽了。今天之内把错误改好了拿给我!知道了吗?开什么玩笑啊,你又不是新员工……中村:(深受打击的样子)还真是..非常抱歉。我马上重做。(涩谷课长离开)半田:(坐在旁边座位,入职早于中村)这到底是怎么了?
      中村:(边看报告书边说)我竟然会犯如此愚蠢的错误,简直难以置信!(对自己十分生气的样子)半田:喂,谁都有犯错误的时候。别介意,别介意。
      中村:我好歹也是专业人员。这种错误是绝对不该发生的。我真是又蠢又笨..(愤怒一时难以平息)半田:不要过度责怪自己。(离开座位)中村:(心里想)涩谷课长也真是的,至于在大家面前把我批得那么狠吗?课长也让人生气,作为领导太不合格了。
      受到上司斥责的中村好像不只对自己,对上司也感到巨大“愤怒”。情况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呢?接下来让我们和中村本人一道,一边分析他的错误的思维方式,一边摸索改进的方案。
      问题出在哪里?
      ×把“愤怒”指向自己,结果给自己贴上了标签高杉:中村先生,现在感觉怎么样?
      中村:不怎么样,简直气死我了。
      高杉:你现在似乎特别愤怒啊,你的愤怒针对的是谁呢?
      中村:犯下简单错误的自己,还有在同事面前斥责我的涩谷课长。
      高杉:好像确实如此。由于感到强烈愤怒,首先给自己贴上了“又蠢又笨”的标签。
      中村:我真是这么认为的。我简直笨死了。
      高杉:中村先生,我现在觉得自己像一只青蛙,你看我又蹦又跳的。(像青蛙一样在地上跳来跳去)中村:老师,您这是在做什么?
      高杉:因为我感觉自己像青蛙,所以我就是一只青蛙。
      中村:您怎么可能是青蛙呢?啊!老师我明白了,您想说的是,自己认为的事情未必与事实相符,对吧?
      高杉:没错。给自己贴“又蠢又笨”的标签可以说是典型的“指责/自卑”思维方式。你犯了错误,这是事实。可是,仅仅因为这个就下结论说自己完全是一个“没价值的人”,无论怎么看都不够理性。仅凭一次行动对人进行全面评价不是什么好事。就算做错了事情,也不能把“错误”与“当事人”画等号。
      中村:是啊。不过我确实觉得自己“又蠢又笨”。
      ×认为自己犯了不该犯的错误,所以给自己施加了心理压力高杉:那么,为什么你会对自己有那么强烈的“愤怒”感呢?
      中村:那是因为,不用课长说,是我自己犯了连新入职人员都不会犯的低级错误。
      高杉:也就是说,你一方面自认为是专业人员,另一方面却犯了绝对不该犯的错误,所以才会感到格外“愤怒”。
      中村:是的。
      高杉:绝对不能做的事情却还是做了,在心理上肯定十分痛苦。就好像用力同时踩下汽车油门和刹车时的感觉。
      中村:是的,我就是这样的心情。
      高杉:就像刚才你自己分析的那样,事实上,你感到的愤怒根源在于“必须”型思维方式。这是一种非常不健康的思维方式。
      中村:“必须”型思维方式?
      高杉:是的。虽然没有清楚意识到,但诱发愤怒、罪恶感、情绪低落等坏的负面情绪的根源几乎无一例外,正是因为有某种“必须”型思维方式在作怪。中村先生你好像觉得自己绝对不该犯错误,所以一旦事实上犯了错误,就会产生一种“做了不该做的事情”的无法妥善解决的巨大矛盾。
      中村:哦,是吗?原来诱发愤怒的根源在于“必须”型思维方式..高杉:没错。这种愤怒的源头有“像我这样的专业人士绝对不能犯低级错误,如果犯了,那我就是一个大笨蛋”这样的不健康的思维方式。这个用更为一般的表达方式来说的话,就是从“自己必须完美”的“必须”型思维方式派生出来的。
      ×由于愤怒,自己对上司有了采取负面行动的想法中村:原来如此。那么我对涩谷课长的愤怒也可以认为是一样的道理吗?
      高杉:嗯。可以认为是同一种类型的思维方式。
      中村:“必须”型思维方式吗?
      高杉:在这个案例中,你认为存在什么样的“必须”型思维方式?
      中村:比如说“上司不该当着大家的面斥责部下”之类的……高杉:你说得很对。假设你对上司有这样一种绝对化的要求,一旦上司那样做了,就等于上司做了绝对不该做的事情,就成了你的巨大“愤怒”的对象。
      中村:原来如此。原来这里也有产生“愤怒”的原因——绝对化要求。
      高杉:除此之外,以这种“必须”型思维方式,你还可能产生诸如“做上司的应该时刻关心部下”“做上司的应该时刻体察部下的内心”等想法。换句话说,你一直在要求上司必须完美。
      中村:您这么一说,还真是??高杉:对上司的愤怒最后让你更有可能采取严重的负面行动,例如给上司贴上“不称职”的标签,说不定还会到处散布上司的坏话等。
      中村:那样可不好。如果到处说坏话,我自己的名声也会受损的。
      高杉:是啊。“愤怒”这种负面情绪容易引起负面行动。所以它与不安、情绪低落、罪恶感、伤心、嫉妒等一样,都是“坏的”负面情绪。
      指导:该怎么办?
      ○接受不完美的自己和上司中村:您帮我做了种种分析,让我受益匪浅。那么具体来说,我该从何做起呢?
      高杉:首先,要接受自己和上司涩谷课长都是“不完美的存在”。
      中村:啊?您说的是什么意思?
      高杉:不用那么紧张。你只要认为“不完美的人是存在的”就可以了。人都是不完美的,因为有血有肉,所以都会失败,也会犯错。请你姑且接受人并不完美这个道理。
      中村:这个我明白。不过也有绝对无法原谅的时候吧?
      高杉:问题不在于原谅不原谅,我更没有说让你一定要喜欢对方。首先不要急于评价,你只需要认识到存在无法满足你绝对要求的不完美的人就可以了。
      中村:这样的话,我觉得自己做得到。我能够认同存在做出“无法原谅的行为”的不完美的人。
      高杉:把对人本身的评价与该人的行为区别对待非常重要。
      ○摒弃“愤怒”,选择“不快”高杉:首先不做评价,在承认存在不完美的自己和课长的基础上,请你摒弃“愤怒”,选择“不快”。
      中村:用“不快”替代“愤怒”吗?不过人的情绪能够那么简单地进行选择吗?即便不是这样,我也不擅长选择,比如吃午饭的时候,我就每天都在犹豫是选A套餐还是B套餐..究竟“愤怒”与“不快”么区别呢?二者不都是负面情绪吗?
      高杉:选择情绪这一观点在心理压力管理中十分重要。就像你说的那样,没错,“愤怒”与“不快”都是负面情绪,不过,希望你能认识到“愤怒”是坏的负面情绪,“不快”则是好的负面情绪。
      中村:负面情绪也有好坏之分吗?
      高杉:是的。你的例子也清楚地表明,“愤怒”是容易诱发负面行动的情绪,所以是“坏的”负面情绪。而“不快”则是“好的”负面情绪,是可以让人选择有利于改善局面的协商与折中等正面行动的原动力,所以希望你能选择“不快”。
      ○实践“令人向往”思维方式中村:不过,选择情绪也太难了。
      高杉:是啊。改变一个人的情绪恐怕并不容易,所以从思维方式入手就好了。
      中村:这是一种“必须”型思维方式吧。
      高杉:嗯。你一直认为“自己绝不能犯错误”。于是犯了错误就等于自己做了绝对不该做的事,所以你才会面对巨大矛盾。这可真是一个“难以承受的悲剧”。你对上司涩谷课长也抱有同样的想法。结果就是,你对自己和课长都感到十分“愤怒”。
      中村:原来如此。究其根源,“愤怒”的原因就在于持有“必须”型思维方式。那么,我该如何抛弃“必须”型思维方式呢?我是不是将错就错地认为“犯错误没什么了不起的”就行了呢?
      高杉:不是的,绝不是这样。将错就错不可取。因为一旦将错就错,就等于你放弃了自己的价值观与追求。另外,就算别人让你“将错就错”,也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做到的。
      中村:的确是这样。那么该怎么做呢?
      高杉:将价值观与追求作为强烈的“愿望”加以肯定。
      中村:啊?您说的“愿望”是指什么?
      高杉:开门见山地说,就是要认为“自己不犯错误是非常令人满意和向往的”。
      中村:原来如此。这样一来,即使放弃了绝对化的要求,看样子也可以继续保持自我价值与追求。
      高杉:再进一步来说,要用“没有理由说‘不可以’犯错误”的想法否定绝对化的要求。这绝不是说可以犯错,终究还是不犯错误最好,所以只需否定“必须”这一绝对化要求。
      中村:确实,肯定是不犯错误最好。
      高杉:是的。不过,没有理由说“不可以”犯错误。无论如何罗列不犯错误的好处与犯错误的坏处,都只是增加了不犯错误的理想程度而已,而得不出“不可以”犯错误的结论。下结论说“必须”如何如何,是逻辑上的巨大跳跃,只不过是一厢情愿而已。
      中村:“必须如何如何”真是缺乏逻辑的确信。
      高杉:只要把实现目标看成是“令人向往”的,那么即使做不到,也不意味着发生了不允许发生的事情。当然了,未能做到固然令人不快,但是不会产生难以妥善解决的矛盾。虽然遗憾,但也不过是令人向往的事情未能实现而已。
      中村:原来如此。这样想就可以不必“愤怒”,只是“不快”罢了。这样的话我应该做得到。
      正面例子:以“不快”渡过难关涩谷:(当着其他同事的面,不耐烦地高声说)中村,你写的报告书里面有简单的计算错误,而且竟然有两处..拜你所赐,我可是在公司领导面前把脸丢尽了。今天之内把错误改好了拿给我!知道了吗?你开什么玩笑啊,又不是新员工……中村:(深受打击的样子)还真是..非常抱歉。我马上重做。(涩谷课长离开)半田:(坐在旁边座位,入职早于中村)这到底是怎么了?
      中村:(看着报告书,以低沉的语气说)我竟然犯了这么愚蠢的错误,难怪涩谷课长会发火。更何况还让他在公司领导面前蒙羞。
      半田:人都是会犯错误的。
      中村:可是,这个计算错误显然是粗心造成的。我得认真接受自己没看出来这个事实。(心里想)犯错误终究不是好事。可是,话虽如此,也不意味着我自己就一无是处。下次再注意一点儿吧。或许是睡眠不足造成的,看来我的生活应该再规律一些。
      半田:别对自己太苛刻了。(离开座位)中村:(面露不快地自言自语)不过,在同事面前挨骂实在太不爽了。话又说回来,涩谷课长也不是完人,况且他作为上司对部下还是很好的。他可能也在后悔不该在众人面前训斥我。总之,尽快重做吧。今后可得更加注意了。
      总结中村先生成功地避免了“愤怒”情绪,他最后似乎采取了正面行动。首先,认识到了犯错误的自己的愚蠢。然后,又站在上司的立场上,理解他的心理,想到“上司发火也不是没有道理”。他的应对方式堪称十分冷静。
      另外,中村巧妙地回避掉了“指责/自卑”思维方式。他选择了更为现实与妥当的思维方式——“尽管犯错误不是什么好事,但也并非仅凭这一点就说明我是一个毫无价值的人”。这是由于中村没有选择“愤怒”,而是选择了“不快”。因此他才得以选择“以后更加注意”“保持充足睡眠”等合理行动。与让自己规避“指责/自卑”思维方式一样,中村调整好了对上司的思维方式,最后能够体谅上司,认为“或许他也在后悔不该在众人面前训斥我”。
      我们需要确认的是,这些好的负面情绪和正面行动之所以能够成为可能,就在于其背后存在着诸如“最好可以不犯错误”“最好可以不挨骂”的“愿望”型思维方式。

      配送说明

      ...

      相似商品

      为你推荐

    孔网啦啦啦啦啦纺织女工火锅店第三课

    开播时间:09月02日 10:30

    即将开播,去预约
    直播中,去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