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加入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X
倒爷图书专营店
  • 红丘陵上的李花/百年百部中国儿童文学经典书系 9787556097302

红丘陵上的李花/百年百部中国儿童文学经典书系 9787556097302

举报

全新正版 可开票 支持7天无理由

  • 出版时间: 
  • 装帧:    平装
  • 开本:    32开
  • ISBN:  9787556097302
  • 出版时间: 
  • 装帧:  平装
  • 开本:  32开

售价 9.93 4.5折

定价 ¥22.00 

品相 全新

优惠 满包邮

优惠 满减券
    运费
    本店暂时无法向该地区发货

    延迟发货说明

    时间:
    说明:

    上书时间2024-01-20

    数量
    库存29
    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
    微信扫描打开成功后,点击右上角”...“进行转发

    卖家超过10天未登录

    • 商品详情
    • 店铺评价
    手机购买
    微信扫码访问
    • 商品分类:
      童书
      货号:
      30812234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张国龙,生于1972年,四川人,文学博士,中国作协会员。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儿童文学和中国当代散文研究。出版有论著《成长小说概论》《审美视阔中的成长书写》,散文集《荒草与阳光》《麻雀为邻》《背包为家》,长篇小说《梧桐街上的梅子》《许愿树巷的叶子》《银杏路上的白果》《老林深处的铁桥》《红丘陵上的李花》《离开是为了回来》《水边的夏天》《风中的少年》《星光与月光》《甜酸的季节》《头长反毛的小丫》等20余部。主持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青春文学”与青少年亚文化研究》等,已发表论文80余篇。主编有散文集《真情》等数十部。曾获中国图书奖、冰心图书奖等,曾被评为中国很受读者喜爱的十大儿童文学作家。

      目录
      《红丘陵上的李花》
      1再版说明
      3总序
      1楔子:老林
      9第一章 颓墙
      50第二章 春望
      72第三章 梅雨
      99第四章 夏炎
      138第五章 秋雨
      172第六章 冬风
      200不得不说再见(后记)
      附录
      208作家相册
      211作家手迹


      内容摘要
       《红丘陵上的李花》《红丘陵上的李花》是张国龙的长篇小说,主要关注当前城市化浪潮中空巢化乡村里留守儿童的心灵健康成长问题。
      作品讲述了川北红丘陵上的小小村庄,米李花和爷爷奶奶苦苦留守,大山外有希望,有梦想,还有久未谋面的爸爸妈妈,春、夏、秋、冬四季的轮回里,米李花和她的同龄人像一朵朵小花,始终在倔强地盛开着、守望着……本书曾获全国城市出版社优秀图书奖、重庆市
      “五个一工程”奖等。


      精彩内容
       楔子:老林有一个地方,名叫“老林”。
      硬要给它一个准确的位置,可以指着中国地图,大致确定其在川北嘉陵江流域。它的确太小,山不清,水也不秀,又没能仰赖某·位达官贵人或杰出人士的英名,从古及今,真正是“名不见经传”。为什么叫“老林”,无乡志不得以稽考。只能顾名思义,应该是“深山丛林”之意。虽然四面环山,层峦叠嶂,但山多为小丘,海拔不过五百米。不少山丘呈赭红色,属典型的红丘陵。植被稀疏,似患了脱发症的少女。只能凭了想象,推断其在很久很久以前,曾是一片莽莽苍苍的深山密林。
      虽隶属嘉陵江流域,但嘉陵江涛声隐隐,阻隔了千年岁月。一条时常干涸的小河,蜿蜒于山谷、沟壑。仅有几条山溪,时至夏季,才激动几天,呐喊着在小丘上急急奔走。赭红色的土地,不肥沃,也不瘦瘠。水田里种植稻子,旱地里出产小麦、玉米、红薯,一年一熟。没有蓄水库,灌溉农业在这里还是一个遥远的传说。村民们靠天吃饭,一旦有涝旱灾情,家家便会闹饥荒。但是,这样的孬年成并不多,还算是老天爷垂青的风调雨顺之地。
      村民们四季劳作,很少有彻底歇息的时候。春天插秧,夏天收小麦、玉米,秋天割稻子,冬天相对松闲些。汉子们难得停歇一阵,烧锅旱烟在冬小麦地里转悠。偶尔,几个汉子聚在田垄间摆一场“龙门阵”(方言,即聊天)。若是几个平辈汉子凑在一处,免不了说些不三不四的趣话。劳累了一年的身子骨此时轻飘飘,全没了春种秋收时那股牛劲儿。
      这季节,女人们才慢慢显示出女人味来。农忙时,她们同男人们一样起早摸黑,肩挑背磨,不论轻重。她们大多有一副结实的身板,兴许是常年背背篓的缘故,臀部下坠得厉害,尤显丰硕(说是生儿子的好胯子)。她们那被太阳熏得黧黑的脸庞渐渐转白,身子也养得日渐丰腴,整日价三五成群在某家的院子里做针线活儿,手不停,嘴也没歇着,院子里全是她们叽叽咕咕、咯咯嗤嗤的声响,免不了道东家长说西家短。
      小镇位于老林的中央,仅有一条随山丘宛转,长约两千米、用青石板铺成的小街。街道两边住着老林的富贵人,乡里人称他们为“街上的”。一、四、七日逢集,村民们便穿戴一新,一大早就从四面八方的山坳里走出来,急急地拥向小街。人声鼎沸,似乎会掀掉木板房上的青灰瓦片,小街被挤得喘不过气来。一来是为了卖些土产品,买些油盐之类的日用品;二来是为了见见世面,看看新鲜,会会平时见不着的亲朋好友。
      小街上店铺林立,街上的人大多不种地,逢集就手忙脚乱做生意,赚乡里人的钱。他们的日子比乡里人过得殷实,农着比乡里人洋气。他们是乡里人心中的梦。乡里人互相瞧不起时爱说“你跟老子这农二哥(农民)一个样,你以为你是街上人哪”。
      小镇是老林人“朝圣”的地方,他们大多通过小镇来了解社会,反观山外的世界。赶一次集,人山人海,你挤我,我搡你,跟打架似的。
      “妈哟,把老子的鞋都踩落了!”有人惊叫。
      “你妈哟,你眼睛长在屁股上了?不看路,专踩老子的脚!疼死我了,跟遭牛踩了一个样!”有人高声怒骂。
      “这是啥子街嘛,挤死人了。咋个都跑出来了嘛,有啥子好看的嘛?”有人气喘吁吁地抱怨,似自言自语。
      骂归骂,抱怨归抱怨,挤还得挤,逢集还得来。没了这小镇,没了这挤死人的小街,他们的生活就像少了些什么,日子似乎也不好打发,活着似乎也没了个盼头。他们许多人一辈子也没走出过老林,在他们心中,老林镇就好比北京,好比天安门。也许,他们想象不出还有比老林镇更好的地方。他们最大的心愿就是自家的女儿能嫁到镇上去,成为令人艳羡的街上人。他们的思想意识非常传统,甚至守旧。不识字的人不少,可还算守礼节。
      镇上有中学,村里有小学。小学里老师多是民办教师,既教书,又种责任田,老林人称他们为“端半边碗的教书匠”。他们文化水平不高,顶多也就高中毕业,多是本地高考落榜的“秀才”。偶尔也会分来一个科班出身的“师范生”,待不了一年半载多是要飞的。老林人对那些端“铁饭碗”的老师有成见,知道他们是留不住的“金凤凰”,所以对“半边碗”们尤为敬重。P1-4

      配送说明

      ...

      相似商品

      为你推荐

    孔网啦啦啦啦啦纺织女工火锅店第三课

    开播时间:09月02日 10:30

    即将开播,去预约
    直播中,去观看